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是朱希睿和丈夫徐青创立“青雕希琢”陶瓷品牌的第10个年头,他们决定重新调整定位推出陶艺师平台,为更多惜瓷之人提供带有“人文情怀”与“设计温度”的美物,因为他们总觉得:“如果一味追求销量,会离初心越来越远。”2014年,他们迎来了第一个爱情结晶的降生,同时也迎来了“青雕希琢”品牌从“不为人所知”到“广受喜爱”的突破。过去十年,景德镇的外来艺术者逐年增多,艺术氛围空前活跃,十几年前工艺美术大师独领风骚的局面早已变成了历史,取而代之是70、80后的推陈出新。
朱希睿喜欢这种“大碰撞”带来的变化和革新,因为在她心里,“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信仰追求都会反映在作品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间点的价值。”
宿命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景德镇和陶瓷早已有了上千年的缠绕。朱希睿就出生于景德镇一个专门从事“陶瓷书法”的艺术世家,但她透露,起初对陶瓷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可能是见多了吧。”
现在,她越来越觉得自己走上陶瓷这条路是某种“宿命”使然。因为她不仅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接受专业学习,更继承了祖父的衣钵,成为陶瓷书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爱上陶瓷是在她攻读了生活陶艺硕士以后。一次国外生活器皿陶艺家的分享会让她突然有了方向,“当时觉得挺神奇的,和自己从小理解的制作陶瓷的感触不一样。开始觉得,添加了个人情感和经历制作出来的作品才是自己喜欢的,才是活生生的东西,而不是放在博古架、玻璃罩里面的摆设。”
由此,“青雕希琢”便诞生了,名字取自丈夫徐青的“青”及朱希睿的“希”,谐音“精雕细琢”。彼时的他们还是陶瓷学院的学生,怀着对陶瓷艺术的满腔热爱,希望能共同携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此后的十年,经营品牌的过程,慢慢演变成他们经营爱情的旅程。
朱希睿说:“当时他们也做一些茶具、香具、摆件等,后来逐渐发现这类器皿的制作者很多,全都大同小异,模仿者也层出不穷。因此,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开发具有东方美学的生活艺术品上,并致力于开发由自己原创的陶瓷生活类产品。打造以陶瓷茶盘为中心的茶席世界。”
传统茶盘仅仅是圆形的上下两层式,上层摆放茶具,茶水从上层的小洞中漏到下层的托盘中去,每次水装满了必须要端走倒掉,很不方便。朱希睿考虑要在功能设计上下大功夫,她觉得陶瓷茶盘的设计也要像木头茶盘、石头茶盘一样,具有方便的流水功能,无需频繁地倒水。因此“青雕希琢”的茶盘被设计为平面式长方形,在方形中巧妙地安排出水口,并通过接通水管,排出剩余茶水。
功能上的问题解决了,艺术性的问题更难不倒这些景德镇的艺术家。
朱希睿平日习字、练琴、品茶,都带给她如传统文人般的精神向往,因而她的“瓷画”作品中常见东方美学意象。例如《凝望》系列,视线都是从庭院中的窗格、门廊、屏风看向窗外的恬静风景。你虽看不到她,却可以感受她当下的心境状态与感触领悟——安静地、不张扬地发现身边之美。在创作过程中,她希望用属于80后这代人的思维进行诠释,体现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情感流露……
将个人原创作品中的元素符号提炼、融入产品设计,使得“青雕希琢”具有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它已不仅仅是单款产品的量化与市场占有,所呈现的是一个个具有艺术坚持的产品延伸。
匠心
近两年来,“匠人”一词被国人反复提及,而一说到这个词就不得不溯源至日本民艺运动。上世纪30年代,日本民艺运动的领导者柳宗悦创建日本民艺馆,而后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引导日本社会将简洁与实用作为美的标准:“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朱希睿亦同意柳宗悦关于“美要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这一说法。她认为纯欣赏的艺术瓷器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少与人的沟通、与人产生某种深层次的联系的。“但我还是认为我们对‘匠人’的理解有一点草率。很多年前,我们对匠人的理解是制器者。觉得匠人是缺少艺术感的,那个时候我感觉是有点看轻了。随着日本民艺运动,我觉得我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她看来,所谓“匠人”,首先跟“工艺”是有联结的,“反复多次”“熟练”是基本要求。“但好的匠人有这些技艺就够了吗?我们会说好的匠人要保留对事物的尊重,包括对材料的尊重,对时间的尊重……有时候需要慢下来,不要过于追求快速得到效果的技艺,而通过与内心、传统、大自然的对话,达到‘技术’和‘人’之间高度的融合。”
十几年来,奔赴景德镇从事陶瓷的洪流涌起又退去,朱希睿却从未选择过远离。最近几年,她也亲眼见证那些曾经离开的伙伴克服种种困难重新归来。“离开,不代表不热爱,但是留下的绝对是百分百的热爱。”朱希睿说。
如今,多数在景德镇的陶瓷从业者已不再是过去的陶瓷工匠,而是强调把文化理念渗透进作品中,描摹他们每一个当下的“生命状态”与“生命境界”的陶艺家。就朱希睿而言,纯工笔的绘画需要耗费很多功夫,她希望能将每个阶段对生命的领悟展现在作品里,每一次都尽量对以往作品有所突破,而不只是单纯的重复,以致一辈子就一种模式。“我希望陶瓷绘画这一块是能记录我人生的,不仅是表现绘画的‘形式感’而已。”
对于像朱希睿一样的陶瓷人来说,坚守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及对完美的追求。如李宗盛所言:“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玉不琢不成器,陶瓷如是,必需经过烈火煅烧,千锤百炼,方能器质天成,终成大器。人亦如是,必须经过时间洗淘,去除渣滓,沉淀精华,方能自我修行,完成蜕变。所有的打磨让陶瓷耀目璀璨,所有经历让生命臻于非凡。“不畏大起大伏,凡事承受接纳。如果太容易心浮气躁,这就证明你所经历的挫折还不够。”
“我自认为还称不上是匠人,但我还是在守着心底的这份匠心。” 朱希睿说,她会一直在路上,精雕细琢。
朱希睿喜欢这种“大碰撞”带来的变化和革新,因为在她心里,“每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信仰追求都会反映在作品里,创造出属于这个时间点的价值。”
宿命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景德镇和陶瓷早已有了上千年的缠绕。朱希睿就出生于景德镇一个专门从事“陶瓷书法”的艺术世家,但她透露,起初对陶瓷并不是那么感兴趣,“可能是见多了吧。”
现在,她越来越觉得自己走上陶瓷这条路是某种“宿命”使然。因为她不仅进入了景德镇陶瓷学院接受专业学习,更继承了祖父的衣钵,成为陶瓷书法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爱上陶瓷是在她攻读了生活陶艺硕士以后。一次国外生活器皿陶艺家的分享会让她突然有了方向,“当时觉得挺神奇的,和自己从小理解的制作陶瓷的感触不一样。开始觉得,添加了个人情感和经历制作出来的作品才是自己喜欢的,才是活生生的东西,而不是放在博古架、玻璃罩里面的摆设。”
由此,“青雕希琢”便诞生了,名字取自丈夫徐青的“青”及朱希睿的“希”,谐音“精雕细琢”。彼时的他们还是陶瓷学院的学生,怀着对陶瓷艺术的满腔热爱,希望能共同携手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此后的十年,经营品牌的过程,慢慢演变成他们经营爱情的旅程。
朱希睿说:“当时他们也做一些茶具、香具、摆件等,后来逐渐发现这类器皿的制作者很多,全都大同小异,模仿者也层出不穷。因此,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开发具有东方美学的生活艺术品上,并致力于开发由自己原创的陶瓷生活类产品。打造以陶瓷茶盘为中心的茶席世界。”
传统茶盘仅仅是圆形的上下两层式,上层摆放茶具,茶水从上层的小洞中漏到下层的托盘中去,每次水装满了必须要端走倒掉,很不方便。朱希睿考虑要在功能设计上下大功夫,她觉得陶瓷茶盘的设计也要像木头茶盘、石头茶盘一样,具有方便的流水功能,无需频繁地倒水。因此“青雕希琢”的茶盘被设计为平面式长方形,在方形中巧妙地安排出水口,并通过接通水管,排出剩余茶水。
功能上的问题解决了,艺术性的问题更难不倒这些景德镇的艺术家。
朱希睿平日习字、练琴、品茶,都带给她如传统文人般的精神向往,因而她的“瓷画”作品中常见东方美学意象。例如《凝望》系列,视线都是从庭院中的窗格、门廊、屏风看向窗外的恬静风景。你虽看不到她,却可以感受她当下的心境状态与感触领悟——安静地、不张扬地发现身边之美。在创作过程中,她希望用属于80后这代人的思维进行诠释,体现现代汉语语境下的情感流露……
将个人原创作品中的元素符号提炼、融入产品设计,使得“青雕希琢”具有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它已不仅仅是单款产品的量化与市场占有,所呈现的是一个个具有艺术坚持的产品延伸。
匠心
近两年来,“匠人”一词被国人反复提及,而一说到这个词就不得不溯源至日本民艺运动。上世纪30年代,日本民艺运动的领导者柳宗悦创建日本民艺馆,而后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引导日本社会将简洁与实用作为美的标准:“在充满虚伪、流于病态、缺乏情爱的今天,不能不承认,当美发自自然之时,当美与民众交融之时,并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时,才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人类生活。”
朱希睿亦同意柳宗悦关于“美要成为生活一部分”的这一说法。她认为纯欣赏的艺术瓷器在某种程度上是缺少与人的沟通、与人产生某种深层次的联系的。“但我还是认为我们对‘匠人’的理解有一点草率。很多年前,我们对匠人的理解是制器者。觉得匠人是缺少艺术感的,那个时候我感觉是有点看轻了。随着日本民艺运动,我觉得我们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在她看来,所谓“匠人”,首先跟“工艺”是有联结的,“反复多次”“熟练”是基本要求。“但好的匠人有这些技艺就够了吗?我们会说好的匠人要保留对事物的尊重,包括对材料的尊重,对时间的尊重……有时候需要慢下来,不要过于追求快速得到效果的技艺,而通过与内心、传统、大自然的对话,达到‘技术’和‘人’之间高度的融合。”
十几年来,奔赴景德镇从事陶瓷的洪流涌起又退去,朱希睿却从未选择过远离。最近几年,她也亲眼见证那些曾经离开的伙伴克服种种困难重新归来。“离开,不代表不热爱,但是留下的绝对是百分百的热爱。”朱希睿说。
如今,多数在景德镇的陶瓷从业者已不再是过去的陶瓷工匠,而是强调把文化理念渗透进作品中,描摹他们每一个当下的“生命状态”与“生命境界”的陶艺家。就朱希睿而言,纯工笔的绘画需要耗费很多功夫,她希望能将每个阶段对生命的领悟展现在作品里,每一次都尽量对以往作品有所突破,而不只是单纯的重复,以致一辈子就一种模式。“我希望陶瓷绘画这一块是能记录我人生的,不仅是表现绘画的‘形式感’而已。”
对于像朱希睿一样的陶瓷人来说,坚守往往意味着固执、缓慢、少量、劳作,但是这些背后所隐含的是专注、技艺及对完美的追求。如李宗盛所言:“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玉不琢不成器,陶瓷如是,必需经过烈火煅烧,千锤百炼,方能器质天成,终成大器。人亦如是,必须经过时间洗淘,去除渣滓,沉淀精华,方能自我修行,完成蜕变。所有的打磨让陶瓷耀目璀璨,所有经历让生命臻于非凡。“不畏大起大伏,凡事承受接纳。如果太容易心浮气躁,这就证明你所经历的挫折还不够。”
“我自认为还称不上是匠人,但我还是在守着心底的这份匠心。” 朱希睿说,她会一直在路上,精雕细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