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自由谈]自由的悖论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65324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累托最优原则与个人自由至上原则可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
  如果认同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些自由,比如睡觉时选择侧着睡还是躺着睡、自己房间里的墙壁颜色是涂成白色还是黄色,应该不会引起多少争议。应当承认,这一类行为既没有冒犯他人更没有侵害他人,因此可以把这些行为选择称之为个人拥有的最小限度自由,即所谓自由至上原则。
  还有一项原则应该也不会引起什么争议,即在对两种行为或状态甲与乙进行选择时,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甲比乙好,而其余所有的人都认为甲不比乙差,那么社会也应该认为甲比乙好。我们知道,这项原则就是帕累托最优原则。
  最小限度自由原则和帕累托最优原则一直以来均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基本准则。可是,获得199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印度裔学者阿马蒂亚·森却在1970年证明了,这两项原则可能存在相互的冲突。其证明过程非常简单,森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来进行说明。
  有两个读者A和B对《查泰莱夫人的情人》这部小说的看法很不一致,在A和B选择是否读这本小说时可以有三种状态组合,状态X是A读而B不读,状态y是B读而A不读,状态z是两个人都不读。A是一个思想保守的卫道士:他希望最好谁也不读这本带有色情意味的书;但如果一定要有人读时,他宁愿自己读不愿让B读,因为他坚信自己有足够的意志控制力来拒绝这本书的不良教化;他最不能容忍的是只有B读,他非常担心B会从读这本书中受到精神毒害。因此,A对这三种状态的偏好顺序是z>x>y。B则是个思想解放的前卫青年,他最希望人人都能欣赏这部小说,尤其是愿意看到像A这样的卫道士也放下架子读它,他一方面是想挽救这个老顽固,同时也想捉弄捉弄他、看看这个伪道学的狼狈样;要是A实在不情愿读他也愿意自己读;他最不能接受的是这部小说被查禁。因此,B的偏好顺序为x>y>z。
  


  按照个人自由至上原则,现在对这三种状态进行比较。比较×和z时,应该认为z要优于×。状态×是想读的人读不成,不想读的人却偏要读,状态z是两人都不读,根据自由至上原则,A不喜欢读这本书的意愿属于被尊重的最小自由,他不应该被强迫阅读这本书,因此,社会评价应该认为状态z要优于状态x。同时对状态y和z进行比较。状态y是思想开放的B读这本书,按照自由至上原则,B读这本书与他人无关,既然他喜欢读这本书,那么他的这一自由就应该首先受到尊重和保护,因此社会评价应该是状态y优于状态z。所以按照自由至上原则,状态z即两人都不读比×即不愿读的人却被强迫读要好,而且状态y即愿意读的人读要比状态z要好。这就是说,从自由至上原则出发,社会对三种状态的评价是y好于z且z好于x,去掉中间状态z,则y优于x也成立,其含义是把书交给B。
  但是如果遵循帕累托最优原则,结果恰恰相反。因为根据两个人对三种状态的偏好排序是,A的选择是认为状态z优于x且×优于y,B认为状态x优于y且y优于z,观察这两组个人偏好的顺序可以看出,两个人都同意状态x优于状态y,根据帕累托最优原则,则社会的选择是x优于y。然而,这却与根据个人自由至上原则得到的结论恰好相反。
  森证明的这个结论即是著名的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这则定理背后的寓意是:帕累托最优原则与个人自由至上原则可能是不能同时存在的,要么帕累托最优原则被违背,要么是自由至上原则被放弃。毫不夸张地说,帕累托自由不可能性定理是一个石破天惊的发现,它对固有的关于自由的知识和理念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此类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也是频繁发生,如延安黄碟案、钟南山院士呼吁收容流动人口、强制禁止乞讨、反对同性恋的人士对电影《断背山》的抵制等等。可以说,这一定理是对关于自由的种种争议的高度抽象和总结。
  当然,有论者或许会反驳说,在森的不可能性定理中,造成个人自由与帕累托最优原则不相容的原因是个人偏好的某种外部性。一般来说,个人偏好只能是自我的、不能将自己的偏好强加给其他人且更不能以强加给其他人的偏好来进行社会层面的选择。比如在这则故事中,A对B是否阅读该书的关注程度甚至超过了他自己是否阅读该书,并且对本应该属于B自己决定的选择持莫名其妙的反对态度,即坚决不希望B读这本书,而不管B自己的意愿如何;同样,B对A是否阅读该书的关注程度也超过了他自己是否阅读该书,并且对本应该属于A自己决定的选择持反对态度,坚决希望A读这本书,而不管A自己意愿如何。于是,在对这些具有外部性的偏好进行选择时,按照帕累托最优原则就会得出×优于y,而这一结论的出现是由两位“关心他人胜于关心自己”的外部性造成的。如果两位都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情,而不去关心他人的选择是什么,尊重一下他人的自由选择,则不会出现不可能性。
  不错,如果能对个人的行为进行约束,界定好个人自由的范围,不将这种具有外部性的偏好视为个人自由并纳入到社会层面的选择之中,的确是可以消解不可能性。可是,这一批评并不那么有效,因为依然要追问的是,为什么一个人就不能对他人的行为进行约束?森的不可能性定理事实上揭示了一个高度普遍性的问题,即合理界定个人自由的限度是人们结成社会、消除人与人之间冲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作者为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其他文献
在全流通的大环境下。宝钢大胆选用了通过二级市场收购邯钢的方式。使得市场与政策之间的博弈更加精彩  编者按:Great story(伟大的并购故事),Great Company(伟大的公司),G-shares(全流通),中国最大的钢铁企业宝钢集团正在导演一场中国史无前例的产业整合大戏。如果该戏能够顺利杀青,那么宝钢就如愿以偿地登上世界钢铁业的巅峰。目前。在中国几乎所有二线钢铁龙头上市公司的股东排行榜
期刊
金风上市的争议背后,不是投行间的竞争,而是两种市场体制的竞争  国内最大的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处于成立以来的关键时刻。有消息说,金风科技目前正在和美国高盛接触。如果谈判顺利,高盛不仅是其上市的保荐人,还会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这也意味着,金风科技将走海外上市之路,而之前已经运作超过3年的国内上市计划将被完全推翻。  金风科技董事会秘书蔡晓梅近日透露,高盛的确在给金风
期刊
在袭击了房地产市场之后,过剩的流动性终于开始正面袭击另个更加标准的资产市场:中国股市。从2005年12月5日的最低点算起,短短5个月的时间中,中国股市上涨了60%。这当然是令人血脉喷张的牛市。然而,仅仅在几个月之前,中国股市还是一副凄风苦雨的面孔。那么,在这冰火两重天的戏剧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对于这场突如其来的牛市,大多数人将其归咎为流动性泛滥。这似乎已经为数据所证实。一季度最令人印象深刻的
期刊
哥伦比亚大学  中国的创新之路    中国已经意识到,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光是资源的差距,还有知识的差距。因此,中国在 “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的一个重要转变就是强调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并提出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要为自主创新提供基础。  事实上,一个国家的创新体系包括几个部分。第一,一个强有力的教育系统,开始于中小学扎实的科学和技术训练,最终体现为具有世界一流研究生项目的大学;第二,对研究性大
期刊
中国的汇率制度与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共生的结构。僵化的汇率制度背后,是经济结构的僵化,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僵化  虽然早有预期,但当中国真正超越日本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大国的时候,人们还是不由得心中一怔。这个对世界经济格局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事件,英国《金融时报》对其使用了一个老套但是绝对足以造成视觉印象的比喻:“如以千元美钞堆积,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相当于5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如果在几年前
期刊
TOM拿下新浪后,-是不是就能实现业务互补的溢出效应?  2006年5月3日—6日TOM集团有限公司(HK,2328)第二届模拟董事会第一次会议在公司注册地中国香港召开,会议应到董事5人,实到5人,公司全体高管以及TOM在线(香港创业板,8282;美国纳斯达克,TOMO)部分董事、高管列席了本次会议。本公司已在2006年4月21日分别以书面送达和传真方式向全体董事发出了会议通知,会议符合有关法律。
期刊
尽管资本意志是第一位的,但实现利润最大化,让全体股东受益,应是企业并购的最佳选择  鄂武商(000501)的股权争夺战,可谓是9月下旬证券市场的一个亮点。9月倒数第二周的五个交易日中,鄂武商发布了六项公告,第一大股东位置两度易手。董事长王冬生愤怒地提交辞职报告,之后却又迅速收回。  大股东们之间的剑拔弩张让鄂武商当周只有两天交易,最大涨幅却超过20%。更有意味的是,本次上市公司的股权争夺战,举牌方
期刊
自尼克松以来,几乎每一位美国总统都要面临这样一个事实:他对中国的影响力远远低于他原来的预期。已经第二任期过半的布什总统也正在面对同样的现实。与此同时,中国人却明确地意识到了他的弱点。  布什在会见来访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时,他的困境一览无余。布什明确表示,现状太糟糕了:美国一年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是“不可忍受”的;需要制裁伊朗才能迫使其放弃核武器;中国需要“利用其相当大的影响力”来确保朝鲜解除
期刊
审计委员会就像是一家公司的“苏格兰牧羊犬”  今天是周末,也是董事长和一帮圈里同僚们聚会的日子。自从上次和他的老友相约定期聚会后,他们这个圈子人气渐旺,吸引了不少人。毕竟相互启发的集体智慧常常胜过单个人几日的苦思冥想,这也是共识。所以,董事长一等工作结束,就驱车去了常去的那家俱乐部。  董事长落座时,看见他的左膀右臂远先生和陈教授已经和他的同僚们聊得火热了。同僚们对董事长有这两位高参羡慕不已,都说
期刊
过去20年中,各国央行在抑制通胀方面几乎全面告捷,这使得许多政策制定者以为,他们几乎彻底解决了高通胀问题。正如很多定量分析和调查数据所显示的那样,市场参与者们已经认可了这个故事。但是,中央银行真的已经消灭通胀了吗?  当代这种独立的、反通胀导向型央行的出现,是现代经济学的伟大成功故事之一。但这个故事被夸大了。我们应当考虑一下这样一种可能性:当代的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前迈进,而这种全球化步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