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难句辨正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gsa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出版社出版的《〈论语〉选读》,已经被浙江省选定为高中学生的选修课程了。研读此教材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不少有争议的疑难句子,此教材的注释是可以商榷的。下面把我自己的发现发表出来,以求抛砖引玉。
  
  一、“奡(ào)荡舟”
  
  教材第4页解“奡(ào)荡舟”为“奡把船弄翻。这是说奡孔武有力”。
  台湾董季棠教授在《论语异解集说》中指出,此句约有三解:
  1.解为奡陆地行舟。集解孔疏曰:“奡多力,能陆地行舟。”集注云:“奡,春秋传作浇,浞之子也。力能陆地行舟。”所谓陆地行舟,是舟在地上,人在舟中,撑篙而使舟行。奡虽多力,亦无所施,殊无可能。
  2.解为奡陆地推舟。皇疏云:“奡者,古时多力人也。荡,推也;舟,船也。能陆地推舟也。”虽不守孔注,然较为合理,故邢疏因之。不知朱子何以不采邢疏而沿孔注。故王夫之四书稗疏云:“集注陆地行舟之说,盖自古相传之讹也。”
  3.解为奡冲敌覆舟。顾炎武日知录卷九奡荡舟条云:“竹书纪年,‘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鄩,大战于潍,覆其舟,灭之。’楚辞天问,‘覆舟斟鄩,何道取之!’正谓此也。汉时竹书未出,故孔安国注为‘陆地行舟’,而后人因之。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阵,其锐卒谓之‘跳荡’,别师谓之‘荡主’。晋书载记:‘陇上健儿歌曰: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荡舟盖兼此义。与蔡姬之乘舟荡公不同。”
  董季棠教授按:以第二、三解为是。
  杨伯峻先生采顾炎武说,解为“擅长水战”。
  钱穆先生采《竹书纪章》所云,解为力大能荡覆敌舟。
  我认为三说足信,顾炎武《日知录》所说的皆言之成理,说服力颇强。“奡荡舟”承“羿善射”而言,“羿善射”言其射技高,非言其力大,故“奡荡舟”也是言其战技高,非言其力大,故一、二两说失之,三说得之。若解为力大,则奡“不得其死然”,又何足论?技高而“不得其死然”,则令人深思,则与下文禹稷以平常之技——躬稼而有天下形成对比,使人明白德之重要。故第三解与章旨相合,与下文相符,足信,一、二两说则皆不合,故不足信。
  钱穆、杨伯峻皆承顾炎武之说,钱、杨说得之。
  综上所述,我信“荡舟”为“擅长水战”。
  
  二、“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教材第7页解“忍”为“容忍”。
  董季棠教授指出,此“忍”字有二解:
  1.解为容耐。皇侃《〈论语〉义疏》云:“忍犹容耐也。孔子曰,僭此八佾之舞,若可容忍者也,则天下为恶,谁复不可忍也。”邢昺、刘宝楠皆持此说。
  2.解为忍心。朱熹《〈论语〉集注》云:“季氏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乐,孔子言其此事尚忍为之,则何事不可忍为?”
  董季棠教授按:季氏舞八佾于庭,当时鲁国君臣,安然忍之,故孔子发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之叹。一以责季氏之僭礼,二以讥君臣之庸弱。当以第一解为是也。
  杨伯峻先生则认为一解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思,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鲁,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憐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
  钱穆先生持二解,因为“本章与次章,皆责季氏与三家,非责鲁君,当从后解(指‘忍心’)”。
  我认为第二解较确切,杨先生、钱先生的理由是有说服力的。对鲁昭公,孔子是不会指责他的庸弱的,而只会对其不幸深表同情,因为孔子的立场总是站在位上者,因而总是偏向位上者。这种思想倾向在《述而篇》第三十一章表现得很明显,鲁昭公从吴国娶了位夫人,违反了“同姓不婚”的周朝礼法,但当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时,孔子居然答道:“懂礼”,这是明显的偏袒尊者。因此,从感情上分析,孔子是不会指责鲁昭公的。若把“忍”解为“容耐”,则成了指责鲁昭公的庸弱了,这是不符合孔子思想实际的。
  “孔子谓季氏”中有个“谓”字,在《论语》中表示“对……表示评论”,但评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批评讽刺,一种是赞扬肯定。《论语·为政篇二十一》:“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这里的“谓”就包含着对孔子自己不为政的批评意味。《论语·公冶长一》:“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这里的“谓”表示了对公冶长、南容的赞扬。既然“谓”是对某人的评论,那么,这里的评论对象很清楚,是季氏,整句是针对季氏胡作非为的批评,而不是针对君臣的讥讽。此章中没有君臣字样出现过,故所谓讥讽君臣之说乃是臆测之言。
  综上所析,我确信“忍”是“忍心”。
  
  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教材第20页只解释此句的字面意义,未指明此句言谁。
  董季棠教授指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有五解:
  1.解为丈人责子路手足不勤劳,五谷不种植。集解包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植五谷,谁为夫子而索之邪?”包注可解为责子路,亦可解为丈人自谓。惟皇疏则解为责子路。其疏云:“分,播种也。汝不勤劳四体以播种五谷,而周流远走,问谁为汝之夫子而问我索之乎?”邢疏同。是解以分字为种植,而为责子路之言。
  2.亦解为丈人责子路,惟解分字为分辨。集注云:“分,辨也。五谷不分,犹云不辨麦菽尔。责其不事农业而从师远游也。”
  3.解为丈人自言,由四体不勤,则五谷不分。朱彬经传考证:“宋吕本中紫薇杂说曰:‘二语丈人自谓。’其说得之。言由四体不勤,则五谷不分。田间野老,不能舍己之业,而具知道途往来之人也。”
  4.解为丈人自言,又解分为粪,施肥于田,种植五谷。宋翔凤论语发微:“王制:‘百亩之分。’郑注:‘分,或为粪。’音义:‘分,扶问反;粪,方连反。’此五谷不分,当读如‘草人粪种’之粪,必先粪种而后五谷可治。故丈人以四体不勤,则五谷不分。植杖而芸,即勤四体,分五谷之事。包注云云,亦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为自述其不遑暇逸之意,故不能知孰为夫子,以答子路,非以责子路也。”
  5.解为丈人自言,亦解分为粪;又解两不字无义。谓丈人自言惟四体是勤,五谷是粪,不知孰为夫子。俞樾群经平义:“分当读为粪,声近而误也。……两不字,并语词:不勤,勤也;不分,分也。古人多以不为发声之词,诗车攻篇:‘徒御不惊,大庖不盈。’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丈人盖自言惟四体是勤,五谷是粪而已,焉知尔所谓夫子。若谓以不勤不分责子路,则不情矣。此二句乃韵语,或丈人引古谚欤!”
  董季棠教授按:陌路相逢即责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近情理,故有三、四、五解;然前章长沮、桀溺亦陌路相逢而讥子路矣。大抵隐者多傲气,而丈人年高,责子路更有可能。故第一、二解亦非无理。上述各解,皆有可采之处。
  杨伯峻先生采二说。
  钱穆先生采三说。
  我认为以上五说皆不可信。
  责子路之说,不可采信,理由有:一、从下文“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看来,责子路绝不可能,岂有“拱而立”一下,就会使丈人如此转变之快?二、从下文“孰为夫子”看,责子路也不可能,因为子路非夫子。三、子路问丈人有没有看见孔子,子路没有得罪丈人,隐者非疯子,不会胡乱责子路的。四、丈人既然是个隐者,就是个明白事理的人,他即使和孔子的主张不同,也不会拿孔子的弟子出气的。因此,责子路之说,必错无疑。故一说二说非。
  丈人自言之说,亦不可信,理由有:一、与“植其杖而芸”矛盾,与“荷蓧”也矛盾,植、芸、荷,不是勤四体吗?二、先言自己不勤四体,不分五谷,后言自己不知道夫子。“不勤不分”与“不知 ”之间缺乏内在联系。三、与“子见夫子”矛盾。一般的中国人,都能认真答复别人的问人问事,何况隐者!怎么可能不但不答,还态度蛮横呢?故三、四、五说皆非。
  我认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句当为评价孔子之语。理由有: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因,“孰为夫子”是果。“孰为夫子”的“为”,当解作“是”,犹本篇上章“子为谁”之“为”。此“为”不可解为“知道”。而解为丈人自言者,皆将此“为”解为“知道”了。二、解为责孔子,则与上文“子见夫子乎”相一致。常识告诉我们,对话,一般要保持话题一致。子路问丈人见到过夫子吗,丈人应当就此话题作出回答。“子见夫子乎”问的是孔子,所以,答言“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当指孔子。责子路之说,丈人自言说,不符合对话常规。三、解为责孔子,则与隐者身份相符,既为隐者,当知孔子所为,当不满孔子的主张,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而隐者是主张消极避世的,因此,责之是很自然的事情。《宪问篇》荷蒉者就责斥过孔子积极入世之为是“鄙者,硁硁乎”,这里的荷蓧者责孔子又何足为怪?
  综上所述,我自信“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句当理解为丈人对孔子的否定之语。
  教材中类似的可商榷之处还有,希望大家共同探讨。
其他文献
万众瞩目的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由于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是浙江省新课改后首次自主命题,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受到了各方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试题特点和教学启示等角度对本次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形成一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如何让思想政治课这门理论性、知识性和现实性相对较强的学科
听是接受语言信息最基本的途径,听力理解是语言理解最普遍的形式,在语言学习和日常交际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英语教学偏重培养学生书面应
总结了119例创伤骨科急诊病人的抢救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主要护理抢救措施包括伤情观察、迅速有效的紧急处理和护理。认为做好创伤骨科急诊病人的观察及护理是创伤骨科急诊
中学数学教育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所关注的问题.因此
“一根草,一滴露”,虽然是一句流行于民间的俗语,但在很多的时候,这样平凡的句子带给我们的感动却很深远:从宏观来讲,上天给予了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予了我们的生存的雨露阳光:从微观
思想政治课是以讲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教育的课程,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而趣味性较缺乏,加之思想政治课一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