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工业4.0,先做最简单的事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UGOU2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制造业要“转型升级”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距离目标的实现同样还有很多年。随着工业4.0时代的崛起,中国制造业是否可以借势“弯道超车”,多快好省地实现向“中国智造”的飞跃呢?
  “弯道超车”有时也会翻车。在本世纪初的十几年,我们曾希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但最终,事情的发展却显得有些舍本逐末。工业化中最简单的事:即工厂技术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正愈发落后于信息化的速度。
  工业4.0的核心是建设“有智商的工厂”,其本质目标是提升工厂的“智能”,以满足市场日益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同时能控制这种奢侈的个性化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飙升问题。但在当下的中国,工业4.0 的外延正被无限放大,经济领域的“互联网帝国主义”正在不断模糊着这场技术革新的本来面目。
  但是,“个性化的生产单元”看起来像一个悖论。因为在人类工业史上,流水线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对生产成本的大幅降低。在一个生产单元,只生产标准化的产品,这是降低成本的最好方式,而个性化的生产必然提高成本。那么,工业4.0是否违背了这个从工业2.0时代就从未被质疑过的“真理”呢?
  对此,陈明分析说,工业4.0时代的流水线已有极大变革,所有的设计要求可以输入系统,加工设备、工件等能“直接通信”,而这种通信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简单来说,在工业2.0或者3.0时代,工业生产讲求精益化。如果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流水线的某个环节一停,所有的环节都要停,因此成本极高。此外,残次品也会给工厂带来很大的成本。而工业4.0时代的智能化工厂则可以有效降低这些成本,因为“直接通信”会降低某个环节停工对其他环节的影响;同时,由于智能化的实时质量控制,产品的良品率会有极大提升,这些都会导致成本的下降。
  工业4.0的这种优势来自于高度的智能化。“工厂越来越像一个人,有智商高低的差别。”陈明说。智能工厂是什么样的?首先要理解工业3.0时代的自动化工厂。
  在工业3.0时代,工厂的最底层加工单元包括了3个环节,分别是传感器(相当于眼睛)、可编程控制器(PLC,相当于大脑)和执行器(相当于手足);在加工单元的上层是车间,这里主要是生产过程执行管理系统(MES),通俗说就是,这个系统负责拿到任务,并进行任务的分配。
  再到上面,则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供应链系统(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等上层系统。其中,ERP负责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和协调,而PLM负责产品从开发到报废的“管理”,SCM负责企业资源和外部的对接,而CRM的作用在于促进企业和消费者的沟通。
  以上技术都是工业3.0已有技术,但工业4.0对它们提出了新要求,一是必须更加智能,反应更快。比如一辆汽车,未来的PLM系统甚至可以跟踪其使用过程,通过对其生产、损耗等数据的分析,最终“决定”其在接近使用年限之时,应该全面报废还是“器官移植”—回收有用旧部件。
  另一方面,工业4.0要求“老技术”更加集成化,即以上这些系统要实现横向和纵向的集成,从而实现更加智能化。智能化生产的图景如下:产品从设计到制造的所有环节都被打通,PLM的设计数据直接进入ERP系统,后者立即调配工厂资源,如需外界供货则由CSM系统自动调配。而借助于CRM系统,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和客户保持实时沟通,比如顾客通过视频看到产品不符合自己口味,可以立即让生产线进行调整。
  但是,这样一幅生产图景是否太超前?一直难以抢占产业链制高点的中国企业有进军工业4.0的欲望吗?陈明认为,国内一些企业已高度实现了自动化,但通过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已遇到“天花板”。此外,顾客对产品个性化的需求的确在增多,这种需求必须被满足。
  比如,目前国内一家知名家电企业已推出了冰箱“定制”,但“定制”只是尺寸、形状等外观的个性化,对其内部功能并未个性化改造。但这家企业的商用空调却真正在走工业4.0的路。商用空调一直有着个性化需求,因为没有一家工厂和办公楼的布局会是一样的。不同的配置要在同一个流水线上生产出来,那么必然对工厂的智能化提出更高要求。陈明认为,在一些传统行业,如果企业要走出行业“红海”,必须要闯过这一关,真正实现骨子里的个性化,而不是产品表面形态的差异。因此,这些企业有着充分的工业4.0需求。   此外,工业4.0除了是传统产业企业走出红海的利器,更是一些高精尖产业的必需品,航天科技便是一例。以火箭为例,其品种多,但个数少,并不适合传统的流水线作业,那么智能化的个性生产便可以大显身手。

工业化还是信息化?


  但对中国而言,工业4.0更重要也更普遍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解决“中国制造”产品品质这个老问题的新方法。
  中国人的工业化一直是个追赶的过程,走得很急,时常“弯道超车”。加之近百年的社会几番剧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很难慢工出细活,更难世代传承,因此“中国制造”一直在产业链低处反复徘徊。
  在19世纪的后半叶,中国的洋务运动几乎是跳过了工业1.0时代,直接进军了工业2.0时代。这场运动发生在蒸汽机发明差不多100年之后,中国的工业既享受了1.0时代的蒸汽机动力,也直接引入了电报这样2.0时代的技术。
  在建国之后,由于中西方对峙的原因,中国错过了工业3.0时代“第一波”,特别是自动化、信息化浪潮的洗礼。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中国人构建了自己完善的工业体系。换言之,直到洋务运动发动差不多100年之后,中国才真正补完了工业2.0时代的“功课”。在这一时期,上海这样的轻工中心甚至可以生产出接近于德国、瑞士品质的手表、自行车。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工业则进入了一个“新旧交织”的大时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沿海的加工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港资、台资的制造企业并未大规模采用自动化技术,而是由内地年轻人的双手来构建“中国制造”大厦的砖瓦。事实上,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几乎一直在吃工业2.0时代的“老本”:高识字率的年轻劳动人口、制造业国企人才和技术“外溢”以及亚洲“四小龙”淘汰的工业技术。
  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飙升,“中国制造”的自动化程度开始不断提高。在珠三角的工厂,特别是在一些要求精密生产的电子元器件企业,机械手、机器人随处可见,它们来自于德国、日本,其生产效率数千倍于女工的双手。在富士康,郭台铭不断放风,“要用机器人代替工人”。
  对市场和“资本家”而言,选择成本更低的“技术”是必然,当人工便宜就用人工,当机械手便宜则用机械手。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制造”之所以开始大规模自动化,重要原因在于德国、日本自动化工业的不断成熟,使得工业3.0时代的技术和设备变得越来越便宜。
  对政府而言,似乎已察觉到世界工业大潮的必然趋势。本世纪初,“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字样不断被写入党和政府关于经济工作的高级文件。在2008年,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索性成立了新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国防科工委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信息产业部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的职责,全部整合划入该部。
  可以说,在本世纪初的这些年,无论是市场的变化还是政府经济管理的“风向”,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开始在工业3.0时代的道路上奋力狂奔。直到2013年,德国人提出工业4.0。
  不过,中国在工业3.0时代因为急于“弯道超车”,也留下了很大的遗憾。一位资深的工业专家对《南风窗》记者说,本世纪初,中国的战略是“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但最后的结果是“信息化”过量,而“工业化”不足。在这一时期,制造业的企业都热衷于信息化的提升,大上ERP之类的信息化系统。有的企业甚至陷入“IT黑洞”,投入大量资金对企业进行信息化改造,但企业管理和产品质量并未改善,反倒陷入经营困难。
  这些遗憾的原因,在于信息化并未深入制造业的“底层”真正与工业化结合,而是停留在浮夸的表面。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对产品质量的把控一般是事后检验,即生产完之后检测。但有了信息化系统的嵌入,工厂即可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控和在线测量,更早发现质量问题,从而降低残次品带来的成本损耗。
  但这一时期,多数制造业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加之2008年金融海啸袭来,制造业生存都成问题,遑论搞信息化。
  中国“信息化”过量的另一个现象是互联网热。客观地说,互联网之所以在中国大热,并非巨头们有原创技术,而在于它们对中国特殊营运商环境的有效利用。更重要的是,互联网和制造业相比,其最大的优势之一在于轻资产,需要的投资可能是制造业的1/10,但利润可能是10倍,而市值更是100倍。因此,所有人都想搞互联网,要小本创大富。
  但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工业4.0的策源地德国,对互联网的热度远低于中国,它们严格地把工业4.0的“外延”限制在智能工厂之内,最多扩展到外部的物流网,而互联网技术则被纳入推动工厂革命的手段之一。而在中国,工业4.0已成为大而无当的概念,互联网大亨被吹捧为这个浪潮的先知式人物—“他早就了解了工业4.0的本质。”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少人早已忘记“中国制造”最初的品质目标,对工业4.0的正确理解让位对互联网思维的跟风。

还需“金融变法”


  中国的工业4.0可能走样,其直接原因之一是“互联网思维”的帝国主义式扩张,它侵入了经济生活的所有方面,让很多人忘记了制造业才是工业4.0的本体,而其他只是手段。
  不过,中国走工业4.0之路,最根本的障碍则在于产业群自身结构和金融体系供给方面的缺陷。
  对德国而言,除了长期制造业立国战略之下积累的先进技术之外,它推动工业4.0的另一个优势在于制造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群体的良性关系。德国工业4.0的推动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企业的领头作用。其工业4.0的发动者都是大型制造业企业,西门子、博世、菲尼克斯电气等巨头迫不及待地引领浪潮,而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则是制造业中小企业。德国工业4.0计划的“教父”级人物、德国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汉宁·卡格曼(Henning Kagermann)认为,德国工业4.0的基础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能否从中受益将是4.0成败的关键。   目前,德国有超过300万家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很多都被称为“隐形冠军”,特别是在制造业,很多其貌不扬的小企业常常在某个细分领域独占鳌头。德国政府之所以选择大力推动工业4.0计划,很大程度也在于“隐性冠军”更有可能在这场“个性化制造”的大战中抢夺先机。
  工业4.0是一场技术的革新,也对传感、数控等领域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在这些领域,德国中小企业已大幅领先。可以预见,只要全球兴起一场工业4.0的革命,德国中小企业必然迎来一次难得的出口契机。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讲,德国的工业4.0可以看作是一场“政府搭台,大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受益”的技术革新运动。
  除了企业之间“大小互助”的产业格局之外,德国工业发展的另一大优势是强大的金融供给。实际上,自俾斯麦统一德意志以来,德国之所以能够经历两次摧毁式的大战,却永葆技术创新的动力,很大程度在于其独特金融体系的支撑。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融资体系类型。德国、日本是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银行强大无比,并采取混业经营模式。除债券市场之外,这些国家的资本市场特别是股市并不发达。企业不论是短期融资,还是长期融资都主要依靠银行。而在英美式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高度发达,企业长期融资找资本市场,而短期融资才找银行。
  为何形成这种差异?究其原因,在于德国、日本是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资本市场成本高,但国民勤奋,储蓄率高,所以基于国民高储蓄率的银行体系自然变得强大,最终也承担了原本应由资本市场承担的长期融资职能。按照德国的金融法规,银行甚至可以持有企业的股权,并向企业派驻董事。
  银行为主的融资体系,其优点是更能服务于技术的持续创新,而资本市场则更适合原创性的研发。实际上,二战之后,世界的原创性研发多数都转移到了美国,而德日等国更偏重于技术创新,而创新的承担者则是中小企业。在这种分工大格局之下,德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得到了政府和金融机构天然的照顾,几乎每一家持续经营有一定年限的家族企业都会有一到两家银行是长期合作伙伴。
  对中国来说,要推动工业4.0,资金同样是大问题。工业4.0的着力点是制造业,而中国的制造业多数都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利润低,根本不具备持续创新的“金融基础”。相反,融资最为容易,最具备技术创新“金融基础”的大企业群体,却几乎都在上世纪末的国企改革大潮中退出了制造业。尽管在航天、大飞机和钢铁等领域还以大国企为主,但这些领域其实并非工业4.0涉及的主流。
  更重要的是,国企和民营中小企业之间,产业链的共生关系很弱。国企和民企要么是“国进民退”,要么是“国退民进”,横向竞争往往多于纵向的共生。在这种情况下,要形成助推工业4.0的合力并不容易。
  因此,对中国来说,搞工业4.0最好不要着眼于什么“弯道超车”,而是要先直视本国制造业体系的现实以及反思背后金融体系的症结。要知道,100多年前,中国人同样是向德国“师夷长技”,拿银子买来了克虏伯大炮和铁甲舰,但最终并没有建成强大的军队。
其他文献
劳动节以来,朋友圈先后被两个年轻人的噩耗刷屏,另一则同样是权利被侵害却带有正能量的新闻却被淹没了。  那是在越南芽庄机场,中国游客集体声援因拒付边检小费而遭刁难的女同胞,喊出“中国人,雄起!”的口号,并第一时间取证和寻求领事保护,后经我驻胡志明市总领事馆交涉,机场涉事工作人员被停职调查。  这样令人快慰的结果,的确是国人权利意识觉醒的表征。往常,在导游的“善意”提示下,绝大多数中国游客会在护照里夹
颁奖词  郑永年向世界阐述了一个内涵无穷力量的真实中国,同时,又向中国提供内部发展和面对国际新秩序承担更大责任的智慧。  坐在《南风窗》记者面前的郑永年教授,温文尔雅,亲切朴实,但思维敏锐,言谈举止之中,流露出对中国和世界流变的深刻洞察。  在中国的政界、学界、民间,“郑永年”这三个字并不让人陌生。郑教授也几乎是同时获得三方认可和尊重的著名学者。这个现象,这些年来在公共领域并不多见。  但在一段时
2000多年前,春秋的大政治家管仲提出了“以商止战”的治国之策。所谓的“商”,对外指的是诸侯之间的“跨国”贸易,互通有无。对内则是指要鼓励工商,让人民富裕。  对于现代的中国而言,加入WTO,我们成为世界工厂,发挥比较优势,基本解决了和外部“互通有无”的问题,而共同富裕的内部目标,则仍在不断努力推进之中。显然,让更多国民创业致富,这既是提高经济质量的有效方式,也是解决这个内部问题的最好手段。  事
《财富》4月21日  他说他是亿万富翁,实际上他也许并没有像吹嘘的那样富有;他说他讨厌债务,但是他的赌场却因为债务危机破产;他渴望得到媒体的关注,但他却动不动被起诉。特朗普的说辞很简单:他很高兴地告诉你,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商人之一,因此他能够做一名伟大的总统。特朗普不止一次在公众场合吹嘘,他拥有百亿资产,他具备赚钱的天赋和本事,而这种本事也正是这个国家所需要的。让所有的政客意外的是,居然有那么多人
今年早春,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大纲》一书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再版,这已经是这本书自抗战之初问世以来,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十几个版本。  以今天的视角来看这本书的内容,可谓是平白、浅显,近乎于中小学历史教材,写法比较类似于唐德刚先生的《晚清七十年》,尽管具备较强的可读性,但学术性并不能算很强。不仅如此,蒋在书中的很多论述也显得主观、随意,缺乏足够史料的证据支撑。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这样一本有着诸多
2015年7月29日,中国外长王毅在北京与刚果(金)外长奇班达共同主持两国外交部首轮磋商。这距离王毅最近一次访问刚果(金)仅隔半年。中刚外交的密集接触,来自紧密的经贸往来。  非洲国家刚果(金),是一个与邻国刚果(布)共用“刚果”之名、并以首都金沙萨之“金”加以区别的贫穷国家,本文简称为“刚果金”。刚果金号称全球原料仓库,其铜储量约占全球10%,钴储量占33%,钶钽铁矿占34%。位于世界上最大铜矿
近期广受好评的电影《十二公民》里有一个情节,身份为出租车司机的“陪审员”与另一个身为地产商的“陪审员”矛盾相左,于是发牢骚地说,这是工农大众的天下,没有资本家说话的份儿。后者勃然大怒,起身指着前者的鼻子质问,你说谁是资本家?  这个电影属于改编的作品,其受称赞之处就包括本土化做得比较成功。但这个情节太不“本土化”了,现如今资本家还会被当作骂人的话吗?出租车司机的确有可能那么说话,但一定是在反讽官方
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浩瀚程度超乎我们理解的网络世界。可以这样来形容它的大小:2012年,新的互联网地址系统IPv6创建了超过340兆兆兆个地址—平均下来,地球上每个人有4.8×1028个地址。新系统不但可以为目前已经联网的50亿台设备提供服务,此外也能满足到2020年,预计220亿台设备联网的需要。  网络爆炸的难度不在于技术,而在于管理。我们必须回答有关生活方式的深层次疑问。是不是所有人和事之间都
人们必须了解,国际外交乃是一个角力赛,各国有自己的主张,但别国也有他们的反应,最后,大家妥协定输赢,没有一个人可以片面决定一切。  最近美国的智库组织 “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的佛纳(Edwin Feulner),由于替美国总统当选人特朗普安排了一次接电话的活动,其中有中国台湾的蔡英文,而惹出了大风波。于是我们就要问,“传统基金会”是个什么样的组织?它和特朗普有什么
国际上,有两种秩序观。  一种是“大美帝国的秩序”,它永远在世界上拉一派打一派,把世界搞乱,而它则凭借着独强的实力,成为秩序的中心。但这种操作的手法,却有一种最大的风险,那就是它广泛地树敌,到了某个时刻,所有的敌性就会集中爆发,造成难以收拾的后果。这是“大美帝国之和平”(Pax Americana)。  另一种则是中国目前正在推动的秩序观。它是以经济作为手段,将各国绑在一起。由于经济力是一种非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