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炖马靴》:驰骋与回望

来源 :阅读(书香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yixu13543078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炖马靴》
  作者:迟子建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1月
  迟子建是当下文坛深具影响力的作家,她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一次“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
  作家总是免不了被人们担心是否会才思枯竭,而迟子建此次携新作《炖马靴》归来,正是宣告北国的雪地与生命中获得的温暖与爱,一直是她不竭灵感的永恒来源。就如同她在新书序言中所说的:“我的膂力不比年轻时代了,可我依然会带着一股闯劲,时不时跃然马上,看我在短篇的草原中,于渐花的老眼中,还能拾取多少碧草和星光、多少雨露和眼泪、多少花朵和炊烟……我会在回望中,于肯定处快马加鞭,继续驰骋;于遗憾处给自己一鞭子,勉励自己,你面对的是曾经的青春草原啊,人可以老去,热血却不能失去。而热血,是短篇的魂灵。”
  遲子建的处女作就是短篇小说,新作《炖马靴》是迟子建“灵性动物”小说系列中的新作,也是这篇《炖马靴》让迟子建开启了“短篇寻根”,编辑了这本“时光倒流三十年”的短篇小说集。迟子建曾说:“如果一开始写作,有人告诉我你会写三五十年,我会吓一跳,觉得那会是一种苦役。”而这本新书的面世,让我们已然看到了一位作家热爱写作的三十年。
  《炖马靴》收录了迟子建从1988年到2019年发表的一些经典短篇小说,共16篇,是为30年短篇小说精选集。其中不乏曾经获奖的名篇,如《清水洗尘》曾获得“鲁迅文学奖”,《雾月牛栏》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等。写作如同迟子建生命中的那颗启明星,闪烁的微弱光芒得以让她度过命运无情的痛击。
  苏童曾说:“从地理上,没有哪个作家能像迟子建那样得天独厚。”阿来是迟子建的忠实读者,他认为迟子建的笔下有着其他人写不出的自然:“我喜欢迟子建的小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她的小说里面有自然,中国不少小说里只有人跟人的关系,看不到自然界。”迟子建的作品,正如滋养它的东北黑土一样,肥沃而厚重。不同于对大时代的整体叙述,你能从她的作品里一个个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中,体味出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现在,我们想再次盛情邀请你走入迟子建在《炖马靴》中所构建的雪日王国,那儿点起了一笼篝火,那里有和你回忆往事的父亲,还有指引归途的狼群……
  【选读】
  炖马靴
  父亲将这两只靴子从敌手脚上拔下来,靠近篝火,用钢刀切割靴子。靴筒很温乎,敌手死了,可他身体的余温未散,孤魂似的游荡。父亲说摸到热气时,他心里哆嗦一下,望了一眼敌手,他死时眼睛没闭上,父亲停下手,将敌手的那块蓝格子手帕掏出来,走过去蒙在他脸上。父亲每每讲到这个细节,我总要问,你是怕他看见你吃他的马靴吧?父亲的回答总是,一个死了的人,唉,他就是没闭上眼的话,哪能真瞅见呢。他并不解释给敌手蒙面的具体原因。
  父亲割掉靴底,将要扔掉时,发现靴底烙印着一行字,仔细辨认,原来是“昭和十二年制”的字样。他将靴底撇得远远的,说是感觉将这罪恶的一年给抛掉了。父亲划开靴帮,燎猪毛似的,将靴筒绒毛在火上处理掉,再用刀子,将它一遍遍地刮着,除掉绒毛烧后留下的灰烬,再尽力刮掉所染的颜色,让牛皮尽量恢复本色。他数了数,一双马靴,经他分解后,得了大大小小的牛皮,一共十块。他将它们放进雪堆,一遍遍揉搓,使它们更为清洁,然后加柴调旺篝火,往铁锅续了雪,使融化的水更多,把马靴皮下到锅里,又折了几簇樟子松苍绿的松枝,作为提香除秽的调料,投进锅里,开始炖马靴了。
  父亲说火旺,锅很快就烧开了,咕嘟嘟冒热气。在冬夜的山林,这口锅散发的水蒸气,在升腾的一刻,被篝火映照得像一条腾空的金龙。没有锅盖,水汽蒸发极快,父亲不停地往锅里添雪。马靴的味道渐渐散发出来,初始是煳味,跟着是膻味,半小时后,牛皮仿佛被熬煮得苏醒了,淡淡的香气出来了。父亲说他等不及了,狼也没耐心了,它们闻到肉皮的味道,嗥叫不休。一种是威慑性的想要攫取的叫声,一种是乞求施舍的温和的叫声。
  父亲用桦树枝条做筷子,捞出最大那块马靴皮,用刀切下一小块,填进嘴里。牛皮虽然膨胀起来了,但炖的时间不长,极其难嚼。父亲努力吃了半块,将余下的一分为二,撇给盘踞在灌木丛的狼。我问他食物如此短缺,为啥还要喂狼。他说可能是习惯吧,毕竟瞎眼狼在那里。再说狼得了吃的,就不会过来吃人。他说的人,是否包括敌手呢?这个话题我始终没敢问他,直到他辞世。
  父亲说肚子一旦有了食物,哪怕只是垫了个底儿,心就不慌了。西北风越刮越大,树也开始呜呜叫起来。父亲不担心会有敌兵追来,因为路途艰险不说,他们留在雪地的足迹,早被飞雪和狂风搅起的雪浪给荡平了,任谁也别想找到他们了。
  马靴又被炖了一段时间后,终于嚼得动了,父亲吃了两块,体力恢复了,他将剩下的牛皮捞出来。父亲说几乎就是打个哈欠的工夫,它们就在寒风中凉透了,再打个哈欠的工夫,它们就冻硬了,父亲将它们当点心,分别揣进裤兜,然后取下篝火上的铁锅。热锅落在雪地的一刻,发出“吱吱——”的叫声,父亲说锅底下的雪被烫得不轻,破了很大一片,流出汩汩雪水,但热锅烫伤的雪,很快结痂,寒风也让热锅成了冷锅。父亲抬头望了望天,雪停了,但夜空还没晴朗起来,望不见北斗星,父亲不知置身何方。夜晚的山岭,看上去都是一个模样,按照父亲的比喻,它们就像一把把钢刀插在那里,阴森恐怖,让人觉得是在屠宰场。
  父亲本不想天亮前出发的,他不知该走向哪里。天明以后,他能从太阳判断方向。可是狼逼得他必须走,因为它们窸窸窣窣地冲出灌木丛,朝向篝火了,显然那点牛皮,不够打牙祭的。父亲说当它们离自己仅有五六米远时,他在它们斜对面,借着残余的篝火,望见了一生难忘的情景,两条狼一前一后,呈一条直线,前面的狼高大威猛,后面的狼矮小瘦削。前狼挣扎着向前,后狼拼死咬住前狼的尾巴,试图阻止它的步伐。父亲认出了后狼就是瞎眼狼。他说从未见过狼眼会泛出红光,前狼试图奔向篝火的人时,眼睛漫溢的就是这种光,也不知是不是篝火映的。父亲“嗨—嗨—”地叫了两声,这是以往瞎眼狼尾随支队时,他抛给它食物时惯常的招呼声。瞎眼狼显然熟悉父亲的呼唤,它更加用力地往回拽前狼,前狼的尾巴绷得直直的,像一支在弦之箭,就要绷不住了,它的尾巴随时有被扯掉的危险,痛到极点,叫声格外瘆人。最终前狼让步了,瞎眼狼将它生生地拖回灌木丛。父亲长吁一口气,感恩似的分出两块牛皮,投给它们。   父亲说既然前狼连火光都不怕了,久留于他来讲,危险太大了,他准备出发。他本想换上敌手的棉服,它的保暖性更好,可是这件棉服的肩胛处,被父亲发射的子弹打穿后,先前涌出的鲜血已成凝固剂,衣服破损污秽不说,要是强行脱下,等于撕敌手的皮。最终父亲将他的帽子取下,扣在自己头上。然后划拉了一抱柴,将篝火调得旺旺的,拔腿出发了。
  常听父亲讲炖马靴故事的母亲和我,一再问过父亲,你都要开拔了,还点篝火做什么?是不是火葬了敌手?父亲给出的答案总是模棱两可的。有时他说:“我缴了他的枪,还吃了他的马靴,不然就得饿死啊。”有时他说:“我战友的尸骨还不知埋在哪里呢。”有时他说:“那晚上没月亮,生火能照亮一段路啊。”最接近答案真相的一次,他说:“唉,让他和那个姑娘的相片一起化成灰,他做鬼也值了吧。”
  父亲说他根据西北风吹来的方向判断,他要撤退到队伍的密营,得与风向逆向而行。结果他走了一两里路后,风竟然休克了,没了,他等于丧失了唯一路标,又不知所向了。按照父亲的说法,当时森林整个冻僵了,树枝动也不动,连一声野生动物的叫声都没有,他感觉自己在地狱中。天渐渐亮了,可它亮在阴云里,父亲期待的太阳没有现身。就在他走投无路之际,他听见了背后有走兽的声音,回身一望,距他五米多远,就是那两条狼!冬季的狼皮毛黯淡,它们就像荒草堆一样。瞎眼狼还是在后面,叼着前狼的尾巴。前狼见着父亲,停了下来,它的目光柔和多了。瞎眼狼低低叫着,安慰着陷入绝境的父亲。父亲仔细打量前狼,发现它是条年轻的公狼,它对瞎眼狼不敢违命,原来是瞎眼狼的儿子啊!父亲是怎么看出的呢?前狼追上父亲,停下的一瞬,它身后的瞎眼狼,立马松口,放下前狼的尾巴,上前两步,用嘴温柔地触着前狼的脸,似在亲吻,前狼发出撒娇和委屈的叫声。父亲说只有母亲对孩子才能表现出如此的怜惜和爱抚,也只有孝顺的孩子,才会对母亲发出的哪怕它不喜欢的指向,俯首帖耳。
  直到这时,父亲才明白瞎眼狼当年为什么怀孕,它是为自己的未来生活,寻找一双眼睛啊!不知瞎眼狼一窝生了几崽,存活几只,它的丈夫和它另外的骨肉,也许都因嫌弃而背弃了它,但至少父亲看到了,有一只忠勇的小狼,把自己的尾巴当作母亲的生命线,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不离不弃地牵引着它。父亲说瞎眼狼所叼着的尾巴,是它生命的脐带,也是一道藏在心底的光啊。
  后来的故事,我和母亲差不多都能背诵了,天连阴了三天,不见日月,瞎眼狼和它的孩子在前引路,把父亲领出迷途。他们靠着所剩的煮熟的马靴皮,和深埋在雪下的红豆浆果,以及山洞的骨头,渡过难关。而那些骨头,有瞎眼狼备下的,也有父亲当年丢给它的。骨头怎么吃呢?父亲说晚上在山洞口生起火后,会把它们在火上烤酥,这时的骨头就能咬动了。而小狼很卖力地想帮他们解决伙食,其间它发现一只雪兔,可它跳跃着要扑向它的时候,它的母亲松开它的尾巴过慢,它扑了个空。母子狼最终带着他,靠近了一个村庄。父亲说闻到炊烟的气息后,瞎眼狼觉得告别的时刻到了,它松开嘴,用两只前爪激动地刨着地,洗尘似的,快乐地躺倒,在雪地打了几个滚,然后起身抖了抖毛,沾在它身上的雪粉飞溅出来,飞进父亲的眼睛,与他的泪水相逢。瞎眼狼看不见父亲的泪,它无比骄傲地仰天嗷嗷叫了几声,仿佛宣告它的使命完成了。小狼卸下了父亲这个沉重包袱,得到解放,它比母狼还要欢欣鼓舞,父亲说它原地转了好几个圈,像在跳舞,然后站定看着父亲,身体后倾,调皮地做出进攻的姿态,长嗥一声,最后吓唬一下父亲。
  母子狼转身走了,依然是小狼在前,瞎眼狼叼着孩子的尾巴在后。父亲说它们转身前,他给两条狼作了个揖,瞎眼狼无法看见,小狼却并不领情,对着他又是一声长嗥,好像在说:“少来这套,没吃掉你,算你走运!”父亲说他夜晚栖息在山洞的那三天,瞎眼狼守候在洞口外,也不忘叼着小狼的尾巴,怕它万一不听话,会对父亲下口吧。
  父亲得救后,认识了后方被服厂的母亲,那支缴获来的小马盖子枪,经组织同意,配给了后來跟父亲一同上阵的母亲。他们在我之前,生了一个女孩,跟着他们转战,营养匮乏,两岁就死了。我命好,出生在抗战胜利后。父亲待我甚为严格,他像严苛的教官,要求我学习攀岩、游泳、滑雪、测绘、爆破甚至跳伞等本领。据母亲说,这些都是抗联战士当年要学的科目。每到小年的时候,他都要讲一遍炖马靴的故事。所以我落下了一个毛病,父亲去世后,每年腊月二十三,我也给我的儿子,讲炖马靴的故事。而且我退休后,爱泡在图书馆的地方志资料室里,查阅抗联时期的相关历史资料,希冀能找到头道岭二道岭四道岭的位置,希冀能找到那个不依不饶追逐父亲的敌手的资料,希冀能够从民间资料中看到有关瞎眼狼的传说,可是我就像一个蹩脚的渔夫,撒下无数片网,却终无所获。最后我甚至怀疑,父亲的这个故事,是不是编造的。但有一点肯定的是,父亲中弹的棉绒秋衣,弹孔还在,边缘处的烧灼痕迹清晰可见,不过它没有传到我们下一代手里,而是在抗联博物馆陈列室的橱窗里。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开卷有益”这句话经常被提及,影响很深。但我认为,“开卷有益”作为一个口号,是值得推敲的。为什么开卷?开什么卷?如何开卷?以及效果怎么样?现在我们知道读书多的人会成功,但很多不读书的人也很成功,有更多的人是读了一辈子的书都不成功,所以读书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开卷”未必“有益”。讓所有人都能理解“开卷有益”的口号本身是有问题的,因为年龄、职业、心境、阅读目标等等因素都会影响你的读书。  古今传诵众
期刊
最初了解“绿苹书屋”,是被他家珍稀版本的书籍和精心拍摄的照片所吸引。此后关注到他在知乎和豆瓣上写下的书籍版本见解,总觉得这应该是一位学识渊博、酷爱读书、对版本极有研究的长者。不曾想,店主是一位86年生的小哥哥,真可谓是旧书业的新生代力量。下面,我们一起走入他的故事。  书店缘起:“乱翻书”的结果  我是绿苹书屋的掌柜小樊,网名“吴垢称、吴保安、端木焚琴、古吴书浪子、近庖堂主人”等等,不过别人更习惯
期刊
文化遗产属于谁?属于恰好在其境内发现了文物的现代国家还是全人类?博物馆究竟是保存时代印记、消解愚昧无知的藏宝库,还是粉饰文物掠夺行径的遮羞布?关于无主文物和考古遗址的发掘与保护、研究与发表又该如何界定和评判?本文呈现了一场有关文物及文化产权归属、百科全书式博物馆的职责和义务等问题的国际性大讨论。  1  “每一座文明的丰碑同时也是一份野蛮暴力的实录。”这是瓦尔特·本雅明常常被援引的一段话,早在65
期刊
吴大猷(1907-2000)是现代中国最具国际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在任何艰难困苦前都不曾放弃自己的学术追求,一生成果卓著,暮年专注于物理哲学的研究。他是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导师,曾任台湾“中研院”院长,为两岸的统一作出了积极努力。  人生的第一机遇  1921年秋,天津南开中学初一新生中出现了四个南方少年——吴氏堂兄弟大业、大猷、大任和大立。他们是广东肇庆一个书香门第的后代,祖父吴桂丹为清末翰林院编
期刊
作 者:〔法〕亨利·马蒂斯  作品尺寸:46×38 cm  作品年代:1900年  作品材質:布面油画
期刊
香港岛渣甸山有一幢三层高的洋楼,金庸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洋楼环境清幽,门前有个大花园,外墙都是浅色,与左邻右舍的豪华别墅相比,外表显得十分朴实,在富贵气味袭人的渣甸山上显得尤为特別。  金庸喜欢看书。初三和他同学的沈宝新说:“他从小到大就喜欢看书,跟他做同学时,每天都见他看书,一看就好几小时,而且看得很专心、很认真。”他到香港后,尤其20世纪60年代初深感自己英文程度不够,下决心把英文学好。他家有
期刊
《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  作者: 郑岩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年7月   本书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郑岩父女默契合作的极简中国美术史。   一页页手绘水彩文物,一页页镜头般优美的文字,描绘了近一百件具有代表性的国宝级文物,直观、准确地表现了国宝级文物的气韵之美与细部之美,勾勒出六千年来中国文明发展的迷人图景。   它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美术考古著作,重点不在对古物面
期刊
(一)  作家要担负的沉重十字架之一是一大群配不上他们的读者。说这话有点令人不快,不过确是实情。向来都有“您才明白呐”的事例。  艾萨克·迪斯累里的文坛趣闻中有一篇《视虚构为现实》。开头是这样的:  但丁发表《地狱》时,头脑简单的当代人以为是他堕入地狱的真实的叙述。托马斯·莫尔爵士的《乌托邦》初版发行时,引发了一场“愉快”的误会。这个浪漫的政治幻想描绘了一个完美的、具有远见的共和体,据说是在一座刚
期刊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于2019年荣获“共和国勋章”,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在当时技术缺乏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他硬是“骑驴找马”,攻坚克难,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为了确保国家机密不被泄露,他选择隐姓埋名30年,从未与父母兄弟相见,为核潜艇事业无悔地奉献了自己全部的青春。  从学医到造船  黄旭华小时候的志愿是学
期刊
切斯瓦夫·米沃什(1911-2004),美籍波兰裔诗人、散文家、文学史家。198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被禁锢的头脑》《伊斯河谷》《个人的义务》《务尔罗的土地》等。米沃什的风格朴素而强烈,他并不过分追求形式和外在的诗意,但他的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米沃什的思想明晰、沉郁,甚至忧伤。晚年的米沃什在诗歌中重拾古希腊和拉丁诗歌的传统。就精神气质讲,米沃什属于古典主义,代表着欧洲文化的传统。  树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