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语作为语文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比较、揣摩、品味、体悟词语的内在意蕴,借助文本中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词语,架设起一座座桥梁,从词语中获得“画面、深度和张力”,领悟欣赏词语的意思、意蕴、意味。词语教学,要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的词语学习从孤立走向整体,从解词走向“悟意”,从积累走向运用。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良好的语感。
【关键词】词汇教学 生动有效
一、语境创设,让词语教学从孤立走向整体
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与句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割裂了词语与句子(语境)、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教学词语,就是忽视了“整体效应”,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缩短文本与自身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场效应”。
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王老师带领学生抓住“震耳欲聋”这个词语在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走了几个来回。王老师先让“震耳欲聋”从文章中走下来,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再从心灵中走出来,走入母亲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震耳欲聋”这个词不仅有了情感厚度,还有时间长度,更有感悟深度。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必将把“震耳欲聋”一词的温度和张力感受到极致。
二、咀嚼品味,让词语教学从解词走向悟“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充分利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丰富视像,让词语学习从单纯地解释意思走向对词语,对语言的意趣、意蕴的体会上来。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上《九色鹿》时,板书了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学生明白了这三个词都是写调达品质很坏的、灵魂很肮脏后,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这就叫“见利忘义”。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说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进宫向国王告密,妄想发财。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上述案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品质特点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几个词在学生大脑中也更加立体形象起来。
三、拓宽广度,让词语教学从积累走向运用
语文教学,应改变简单地“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语言训练的例子,多种形式强化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请看名师薛法根老师《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板书词语: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学生说)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薛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智慧而巧妙的引导鼓励,引领学生把所悟所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就不再苍白,而富有了感情色彩;不再静止,而有了动态美;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形象,有声音,有情感,有内涵,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经过学生的语言再加工,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精神融为一体,并化为一种力量植根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作者单位:溧阳市平桥小学)
编辑/张俊英
【关键词】词汇教学 生动有效
一、语境创设,让词语教学从孤立走向整体
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与句子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如果割裂了词语与句子(语境)、词语与词语之间的联系,孤立地教学词语,就是忽视了“整体效应”,学生学习词语,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中反复涵咏,进而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缩短文本与自身之间的距离,形成一种“场效应”。
王崧舟老师在《慈母情深》教学中,王老师带领学生抓住“震耳欲聋”这个词语在文本与学生心灵之间走了几个来回。王老师先让“震耳欲聋”从文章中走下来,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然后再从心灵中走出来,走入母亲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震耳欲聋”这个词不仅有了情感厚度,还有时间长度,更有感悟深度。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必将把“震耳欲聋”一词的温度和张力感受到极致。
二、咀嚼品味,让词语教学从解词走向悟“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言语,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这就是告诉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充分利用想象、联想等方法,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丰富视像,让词语学习从单纯地解释意思走向对词语,对语言的意趣、意蕴的体会上来。
如特级教师薛法根在上《九色鹿》时,板书了三个词语:见利忘义、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学生明白了这三个词都是写调达品质很坏的、灵魂很肮脏后,让学生“认真读一读课文,借用课文中调达的具体表现,描述一下这三个词语的含义,让别人一听,就明白这些词语的具体意思。”
生:调达被九色鹿从河里救起,发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是,当他看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的时候,心想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忘记了自己曾经发过的誓言,向国王告密这就叫“见利忘义”。
生:调达看到张贴的皇榜,知道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一心想发财,顾不得对九色鹿发过的誓言,进宫告密,还带着国王的军队前去捕捉九色鹿,滥杀无辜。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丢弃了应该有的道义,“背信弃义”。
生:九色鹿从汹涌的波涛中将落水的调达救了上来,调达本应该知恩图报才对。谁知道他当着九色鹿的面郑重起誓,说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可是,一见到国王重金悬赏捕捉九色鹿,就把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出卖了,进宫向国王告密,妄想发财。而且还真的带着国王的军队包围了九色鹿,想置九色鹿于死地。这就叫恩将仇报。
上述案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人物品质特点有了初步了解的同时,几个词在学生大脑中也更加立体形象起来。
三、拓宽广度,让词语教学从积累走向运用
语文教学,应改变简单地“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把课文作为语言训练的例子,多种形式强化语言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请看名师薛法根老师《爱如茉莉》的教学片段:
板书词语: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师:这些词语哪些同学来读?指名读,齐读。
师:这三组词语都和茉莉有关,茉莉是什么样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或者两句话。
生:我心中的茉莉,平淡无奇,开出的花缕缕幽香。
师:开出的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要不别人听不懂,再说一遍。(学生说)
(一学生描述,用了三个词)
师:词语在运用中才能会用,才能变成自己的语言。还能说吗?(生用上了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师: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更丰富一些。(生用上了六个词语,师表扬)
师:能说两句话吗?只要开口说话,老师就高兴。
生:富有诗意的茉莉,平淡无奇,但散发出缕缕幽香……
师: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很多词语,不但会记,还要会用,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薛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智慧而巧妙的引导鼓励,引领学生把所悟所感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文字在学生心中就不再苍白,而富有了感情色彩;不再静止,而有了动态美;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形象,有声音,有情感,有内涵,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经过学生的语言再加工,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精神融为一体,并化为一种力量植根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
(作者单位:溧阳市平桥小学)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