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使命的高校“人文精神”路径探析

来源 :速读·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vaf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下,关于大学人文精神的探讨和构建将成为深化大学自我认识的一个重要契机和途径。本文通过深入解读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从中挖掘人文精神精髓,探析大学人文精神现状,把握人文精神的构筑方向来引导大学使命的完成,并在研究过程中有效阐释出关于人文精神重建的相关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使命;人文教育;人文精神
  关于大学理念、大学本质、大学功能、大学内涵、大学定位、大学使命以及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校园文化、人才培养目标等等方面的争论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热点论题。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这些方面的理论分歧和实践差异是较为明显的,而且尚未形成很多的真知灼见。外加大学体系已悄然融入世俗生活,由此我们更需要看到大学的另一层面,也是更为本质的一面,即大学独特的精神气质,这始终是大学中最悠久最本源的东西。所以谈到大学的精神气质,人文精神则成为其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探析内容。
  一、解读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内涵
  我国具有悠久的人文传统。对于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最早出现“人文”一词的《易·贲》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二字主要指礼教文化;所谓“文明以止”,就是要求人们内以践行道德伦理,外以恪守立法制度。中国古代的大学理念,体现于《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这里的“大学之道”,典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为人、为教、为学的“大学”理念,体现着一种强烈的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通俗的讲,人文精神无非是指人要学会处理好三种关系:人的自律、人的创造力;人与人的关心、关爱、和谐;人对自然怎么样有一种感恩。
  二、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现状
  1.区域环境的急剧变迁给人文精神带来较大冲击
  大学是社会的缩影,转型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迅速反馈到校园。市场经济的建立正在不断解构传统价值体系, 但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在社会面临价值彷徨的情况下, 纯粹的物质功利主义不断向大学渗透, 超越既得利益的精神诉求在大学里不断失去自己的领地,缺乏直接经济效益的人文学科倍受冷落。
  2.现存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及公共决策机制不利于人文精神培育
  当前高校的教育管理评价体系不利于大学人文教育的开展,人文精神缺乏生长的土壤。首先, 人文精神难以量化,当前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不够,缺乏开展人文教育和培育人文精神的激励机制和制度保障。其次,高等教育决策及其资源配置过多强调了公共政策部门的价值倾向,大学对于资源配置和制度安排缺乏足够的自主性, 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培育和人文教育的开展。
  三、人文精神的构筑有助于大学使命的实现
  1.大学要以包容的态度促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互融合
  历史证明了科学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产物,二者并不存在截然的对立。文化传授和科学研究始终都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在中国这个传统极其深厚的国度,科学的作用是巨大的,但科学显示出来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的改善使人们产生了对科学的盲目乐观精神。这反映在大学里,就是理、工科成为显学,人文科学备受冷落, 这直接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困境。因此,大学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必须反对唯科学主义。面对当代人文精神所存在的危机,大学需要消除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对立,使两者恢复其本有的相互交融,从而实现人文精神的复归。
  2.大学要重建人文学科教育的精神内涵,避免传统形式化
  當前中国人文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形式化。流于形式的人文教育不仅不能促进人文精神的培育,反而是人文精神的毒害者。为此, 大学必须采取切实的行动,改变人文教育的现状。首先,大学人文教育要避免仅仅满足一些硬性指标。大学人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将文、史、哲等学科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我体验和内在需求,这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同时还需进行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变革。其次,人文学科应该加强对非人文学科的穿透力。第三,大学要建立开展人文教育和培育人文精神的制度保障。人文精神及其人文教育是大学存在的本质要求,必须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进行考量。
  3.大学要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恢复其本质特征
  今天,大学已经开始从社会的边缘向社会的中心迈进,大学被推向了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前台。但对于大学而言,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意识。唯有这样,大学才能维系其独特的人文精神气质。
  四、提升大学人文精神的有效路径
  1.推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举的重要理念
  注重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和交叉,形成一种文理相通教育模式。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双翼,只有科学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大学,失去了大学的灵魂,大学沦为职业训练的场地;只讲人文教育,没有科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大学,称不上大学,只能是政治教化的场所。
  2.自觉形式下的人文教育渗透大学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的实施要依托于文化知识的实体之上,通过文化的选择、继承、融合和创造,使知识内化成人的思想和个性品质。人文素质提高的过程是大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身处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接受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大学文化的熏陶,身心不断成长,逐步接受民族的、传统的、大众的优秀文化,使外在的、有形的文化载体转变为内在的、无形的精神理念。因此,人文教育成为学生自主、自愿的民主教育,这样才能使人文教育真正体现它应有的人文精神。
  3.挖掘学科专业精髓中的人文精神内涵
  在专业课教学中,除了开设必要的专业课程, 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感受和领悟到本学科的学科精神,这才是学科的基础和精髓,学生可以从中得到熏陶和教化的良好效果。如果强制性开设的人文课程不能和真正的人文精神联系在一起,只是流于形式和死背教条,脱离实际的感性生活,那我们的人文教育只能是事倍功半,知识的因素被学生接受了,但人性的因素却越来越被遮掩了。
  4.校园文化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升起到举足轻重作用
  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就是在这样有形与无形的资源中得到培养。例如大学校园内开展的晨读早操、演讲辩论比赛、文体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以及学术性强的学术讲座,处处都可以培养大学生热爱集体、热爱祖国、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张涛、魏朝晖.论人文精神的实质与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南昌高专学报,2012年版
  [2]张冉.文化自觉与高校人文精神教育,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版
  [3]何万里.培育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宜春学院学报,2011年版
  [4]唐明毅.人文精神之重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预习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预习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预习能力会让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得以降低,让学生构建更科学的数学知识体系。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是非常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策略;探究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能力是我们每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组织有效的预习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意义深远,
法医学是一门应用医学.PBL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有效果和高效率的教学方法.PBL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摘 要:教育改革是几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自己的素养,同时还要把握时代脉搏,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正确掌握教育创新的尺度。  关键词:改革;发展;语文教师  目前我国各个领域正处于深入改革的关键时期,因为只有改革才能创新,只有改革才能发展,才能赶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教育改革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同时必然要求教育也随之相应更新观念,因此这对于
随着义务教育免费制度的推行,农村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使得农村中学的管理面临许多新困难,如果所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严重影响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自从1993年全国高考取消地理考试后,中学地理教学便走入了低谷。新课程的实施和高考制度的改革无疑给处于低谷中的地理教学带来了一线生机。但是,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中学地理教学面仍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  1
摘 要:质疑探究性教学法符合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理念,它给学生更自由、更宽广的时空。笔者认为质疑探究型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并以此构建了多种教学模式,通过创设语境,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英语;质疑;探究;认知;规律;模式;语境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顺应新时代的潮流,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质疑探究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
摘 要: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奇葩,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气息。但平时教学时,我们只注重数学的知识性、应用性,忽略了其文化内涵。为此本文在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的指导下,具体结合教学案例,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堂渗透;提高能力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初中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初中信息技术课属于基础文化教育,是以传授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自学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的。作为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师应如何教好信息课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近一段时间,有关『丑书』的争论甚嚣尘上.我对于这种争论本身并不感兴趣,只是担心『丑书』概念被固定化.追根溯源,『丑书』 一词是以傅山的『四宁四毋』为源头,但是,将傅山的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然而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往往是以讲述、示范、观摩等方式为主,把科学知识灌输到每个学生的脑袋,扼杀了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只会做这个实验,而在自身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实验总结上却没有得到提高。如学生不会发现问题、不会设计实验去验证问题、不会做没有教过的实验、不会做实验分析等等。下面,我通过磁这一单元,来讲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