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双分子在Cu2O(111)面吸附与解离的理论研究

来源 :物理化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w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广义梯度密度泛函理论结合周期平板模型方法,在DNP基组下,研究了NO双分子在三重态和单重态两种电子组态下在CuzO(111)完整表面的吸附情况.考虑了Cu^+(NO)(NO)、Cu^+(NO)(ON)及Cu^+(ON)(ON)这三种构型,计算了它们的吸附能和Mulliken电荷,分析并预测了吸附后可能产生的物种.结果表明,当两个NO分子都以O端吸附在Cu2O(111)表面时即Cu^+(ON)(ON)构型,N-N键长很短,只有124.4pm,吸附的两个NO分子形成了二聚体形式,这种吸附构型有利于进一步离
其他文献
制备并表征了二甲醚(DME)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s)系列JNi-Fe-La0.8 Sr0.2Ga0.8Mg0.115Co0.085O3(LSGMC8.5)复合阳极,电极中Ni与Fe的摩尔比分别为9:1、8:2、7:3、5:5,电极中Ni-Fe的总质
研究了9.84~11.80eV光子能量范围内1-丙醇和2-丙醇的光电离和离解光电离现象,测量了1-丙醇离解光电离产生的碎片离子CH3CH2CH2OH^+、CH3CH6SHOH^+、CH2CH20H^+、CH3CH2CH2^+、CH3CH=C
测定了四元体系ErCl3-CdCl2-HCl-H2O(298.15K)的相平衡溶度数据,绘制了相应的溶度图.该四元体系是由4个固相区CdCl2·H2O(原始盐)、9CdCl2·2ErCl3·29H2O、CdCl2&#1
利用微圆盘电极技术,测定了KBr、L-胱氨酸和硫酸组成的刻蚀溶液体系中Pt电极表面电化学氧化产生的刻蚀剂Br2度分布,为约束刻蚀剂层技术(CELT)中刻蚀体系的选择和优化提供更直观
以聚苯乙烯微球胶品为模板,氧氯化锆的甲醇溶液为前驱物,通过直接热分解的方法制备了三维有序大孔氧化锆(3DOM-ZrO2);利用SEM、TEM、EDS和BET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并探讨了实验条
《物理化学学报》编辑部与Elsevier(爱思唯尔)出版集团达成合作协议,自2006年3月起,双方携手共同出版《物理化学学报》英文电子版期刊《Acta Physico-Chimica Sinica》.该英文
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法,在添加不同比例Na2CO3的条件下,合成出一系列可在高温500~750℃之间直接吸收CO2的硅酸锂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分别观察和评价了合成材料
采用Mishin镶嵌原子势,通过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了金属Cu的低指数表面在不同温度的表面熔化行为,分析了熔化过程中系统结构组态的变化以及固-液界面迁移情况.金属Cu的(100)和(110
研究了230~440 nm波段复合物Mg^+-S2(CH3)2的单光子光诱导反应.复合物光诱导产物的质谱揭示,存在着非反应猝灭产物Mg^+和反应产物Mg^+SCH3.复合物的光解离光谱由三个对应于离子Mg^+(3
利用原子键电负性均衡结合分子力场方法(ABEEM/MM)对五种环多肽晶体进行了研究.与传统力场相比,该方法中的静电势包含了分子内和分子间的静电极化作用,以及分子内电荷转移影响,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