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精致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学校的关注。但是,对于精致化管理,一些学校在认识和实践上均存在误区。
▲校园文化布置很精致,但“主体的痕迹”淡化了
一天,我陪一位校长考察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发现一所学校的布置十分精致,另一所学校的布置则相对粗糙,但是精致的布置中没有学校师生活动的痕迹,粗糙的布置中却可见师生的情趣。那么,校园文化在“精致”与“主体的痕迹”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平衡呢?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追求精致化,但精致化的校园文化必须体现“主体的痕迹”,如果校园内布满了景点,但景点与本校的师生没有关联,那么这样的校园文化是值得怀疑的。笔者在参观无锡市东林小学的时候,发现在精致的校园中,也有“不精致”之处:在班级外面的墙上,张贴着一页页孩子们自己写下的“我的责任”,虽然显得有些稚拙,但透过“不够精致”的“责任墙”,我们却看到了学校围绕责任所进行的主题教育是十分精致的。
▲活动流程很完整,但重要的细节被忽略了
笔者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发现学校在活动流程的设计上通常是比较完整的,但常常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导致流程的可操作性不强。一次,笔者参加一所学校的课堂观察活动,观课流程很完备,却忽略了几个重要的细节,其一是时间,其二是地点,教师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进行交流。在教师集中交流的时候,又因为阶梯教室空间太大导致交流效果不佳。如果我们在“时间”、“地点”、“环境”等细节作更多的考虑,那么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备课笔记很整洁,但智力活动的印记没有了
学校在关于备课笔记的检查中,常常过于注重其整洁度,备课笔记上缺少了教师智力活动的印记。笔者认为,备课不是写字比赛,而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的过程,在备课笔记上,“划来划去才是真”,应留有教师智力活动的印记。名师的备课手稿应该像作家手稿一样值得收藏和研究。
那么电子备课如何体现智力活动的印记呢?反对电子备课的人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是认为电子备课复制、粘贴过于容易,难以真实地体现教师的个性化思考成果。我市盛泽实验小学对教师的电子备课进行精致化管理,以语文学科为例,在学校论坛上,对每一课都建一个帖子,这个帖子下包括3项内容:一是相关资料链接,不待教师“复制”,学校就将筛选过的相关资料尽可能多地发在论坛上;二是个人教学设计,教师将个人教学设计在内部网上贴出,以便交流,这样反而没有教师会“粘贴”网上下载的教案了;三是相互评点与自我反思。这样的电子备课,即体现了智力活动的印记。
▲作业批改很规范,但个性化的智慧消失了
很多学校对作业批改提出了规范要求,这是必需的。但是,这种管理不能过于僵死,泯灭教师个性化的智慧火花。例如:有的检查者要求教师不要批“优秀加五角星”,因为在规范里,只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没有“优秀加五角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不仅批“优秀加五角星”,还有加两星的、三星的,在小学低年级还有加大拇指、加两个大拇指的,孩子们视教师的这些批改符号如珍宝。笔者认为,作业批改的基本规范是必要的,但作业的批改更应该在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操作中指向“有效”。
▲教学质量检测次数频繁,但往往只调不研
目前,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不可谓少,但大多是只调不研。检测之前,目的不明确;检测之后,缺少深刻的分析,教学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相应的改进策略有哪些,教学调研很少考虑这些问题。
▲教学检查环节周密,但检查的精度欠缺
一些学校很重视教学检查的各个环节,但谈及究竟怎样检查、在检查中有何发现、通过检查有何收获的时候,则语焉不详。这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检查看似环节周密,但是检查的精度欠缺。有精度的检查应着重做好两件事:发现与反馈;有精度的检查应瞄准两项内容:存在的不足与创新之处。我们在检查中要发现教师的创新之处,并将这些发现及时向教师反馈,提升为经验。这样,教师才会从抵触检查变为欢迎检查。
▲规则内容很丰富,但往往高不可攀、不近人情
学校在实施精致化管理中都制定了不少规则,内容很丰富,但有些内容高不可攀。学校的规定如果师生难以做到,那么还不如不要。比如:对于一年级新生,一条“安静”的规则可能就要训练学生一个月,在此期间,建议学校不要提出第二条规则。还有些规则不近人情,比如:时下在一些学校中流行的“推门课”,弄得人心惶惶,难称智慧之举。
▲制度建设很严密,但常常忽略了具体情况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学校的制度有点像“微软公司打补丁”,出什么问题了就制定什么制度,于是制度越定越严密。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一叠厚厚的刻板的规章制度。但笔者认为,管理者面对具体问题时还要具体分析,以人为本,灵活地执行规定,以完善制度。例如:没有一所学校会规定教师在雨雪天可以不上班,但是有身孕的女教师在雨雪天上班的确存在不安全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山东潍坊一中出台了这样一项具体规定:禁止有身孕的女教师在雨雪天上班。管理者在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中,必须经常吸收多方意见,以解决具体问题。
▲关注琐细工作,但未进行系统思考
精致化管理注重细节,但这种细节关注应在系统思考的框架内进行。如果只有细节没有系统,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学校的很多琐事如果没有“系统梳理”就会消磨师生的精力。比如学校经常让教师填写一些表格,这事往往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其实有很多表格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我们跳出这些细节进入系统思考,就不会被无意义的琐事占据时间。
▲重视经验学习,但对经验的深度解读不到位
学校可借鉴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但在借鉴的时候必须进行深度解读。苏北有名校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专心度而倡导“提高上课的抬头率”、“提高自修课的埋头率”。这种经验后来被另一所学校发展为一种“制度”:如教室外面有人经过,学生抬头一次给予“警告”,抬头三次给予“处分”等等。这种“精致”的管理就有些脱离管理的本意了。李希贵校长曾引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有学生考试差1分及格,老师答应“借分”,但要求学生下次考试中“还贷”。可是,这一“经验”被一些人推广后就变味了,在一些学校,为了强制学生“借分”,居然差点上演一场体罚的闹剧来。看来,对经验的深度解读不到位、盲目移植必定要出问题。
编辑 许丽艳
▲校园文化布置很精致,但“主体的痕迹”淡化了
一天,我陪一位校长考察两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发现一所学校的布置十分精致,另一所学校的布置则相对粗糙,但是精致的布置中没有学校师生活动的痕迹,粗糙的布置中却可见师生的情趣。那么,校园文化在“精致”与“主体的痕迹”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平衡呢?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应追求精致化,但精致化的校园文化必须体现“主体的痕迹”,如果校园内布满了景点,但景点与本校的师生没有关联,那么这样的校园文化是值得怀疑的。笔者在参观无锡市东林小学的时候,发现在精致的校园中,也有“不精致”之处:在班级外面的墙上,张贴着一页页孩子们自己写下的“我的责任”,虽然显得有些稚拙,但透过“不够精致”的“责任墙”,我们却看到了学校围绕责任所进行的主题教育是十分精致的。
▲活动流程很完整,但重要的细节被忽略了
笔者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教研活动,发现学校在活动流程的设计上通常是比较完整的,但常常忽略一些重要的细节,导致流程的可操作性不强。一次,笔者参加一所学校的课堂观察活动,观课流程很完备,却忽略了几个重要的细节,其一是时间,其二是地点,教师不知道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进行交流。在教师集中交流的时候,又因为阶梯教室空间太大导致交流效果不佳。如果我们在“时间”、“地点”、“环境”等细节作更多的考虑,那么活动的效果会更好。
▲备课笔记很整洁,但智力活动的印记没有了
学校在关于备课笔记的检查中,常常过于注重其整洁度,备课笔记上缺少了教师智力活动的印记。笔者认为,备课不是写字比赛,而是教师研究教材、研究教学的过程,在备课笔记上,“划来划去才是真”,应留有教师智力活动的印记。名师的备课手稿应该像作家手稿一样值得收藏和研究。
那么电子备课如何体现智力活动的印记呢?反对电子备课的人的一个共同的观点是认为电子备课复制、粘贴过于容易,难以真实地体现教师的个性化思考成果。我市盛泽实验小学对教师的电子备课进行精致化管理,以语文学科为例,在学校论坛上,对每一课都建一个帖子,这个帖子下包括3项内容:一是相关资料链接,不待教师“复制”,学校就将筛选过的相关资料尽可能多地发在论坛上;二是个人教学设计,教师将个人教学设计在内部网上贴出,以便交流,这样反而没有教师会“粘贴”网上下载的教案了;三是相互评点与自我反思。这样的电子备课,即体现了智力活动的印记。
▲作业批改很规范,但个性化的智慧消失了
很多学校对作业批改提出了规范要求,这是必需的。但是,这种管理不能过于僵死,泯灭教师个性化的智慧火花。例如:有的检查者要求教师不要批“优秀加五角星”,因为在规范里,只有“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没有“优秀加五角星”。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不仅批“优秀加五角星”,还有加两星的、三星的,在小学低年级还有加大拇指、加两个大拇指的,孩子们视教师的这些批改符号如珍宝。笔者认为,作业批改的基本规范是必要的,但作业的批改更应该在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操作中指向“有效”。
▲教学质量检测次数频繁,但往往只调不研
目前,学校对于教学质量的检测不可谓少,但大多是只调不研。检测之前,目的不明确;检测之后,缺少深刻的分析,教学中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相应的改进策略有哪些,教学调研很少考虑这些问题。
▲教学检查环节周密,但检查的精度欠缺
一些学校很重视教学检查的各个环节,但谈及究竟怎样检查、在检查中有何发现、通过检查有何收获的时候,则语焉不详。这是因为学校的教学检查看似环节周密,但是检查的精度欠缺。有精度的检查应着重做好两件事:发现与反馈;有精度的检查应瞄准两项内容:存在的不足与创新之处。我们在检查中要发现教师的创新之处,并将这些发现及时向教师反馈,提升为经验。这样,教师才会从抵触检查变为欢迎检查。
▲规则内容很丰富,但往往高不可攀、不近人情
学校在实施精致化管理中都制定了不少规则,内容很丰富,但有些内容高不可攀。学校的规定如果师生难以做到,那么还不如不要。比如:对于一年级新生,一条“安静”的规则可能就要训练学生一个月,在此期间,建议学校不要提出第二条规则。还有些规则不近人情,比如:时下在一些学校中流行的“推门课”,弄得人心惶惶,难称智慧之举。
▲制度建设很严密,但常常忽略了具体情况
有人开玩笑说,现在学校的制度有点像“微软公司打补丁”,出什么问题了就制定什么制度,于是制度越定越严密。几乎所有学校都可以拿出一叠厚厚的刻板的规章制度。但笔者认为,管理者面对具体问题时还要具体分析,以人为本,灵活地执行规定,以完善制度。例如:没有一所学校会规定教师在雨雪天可以不上班,但是有身孕的女教师在雨雪天上班的确存在不安全因素。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山东潍坊一中出台了这样一项具体规定:禁止有身孕的女教师在雨雪天上班。管理者在制度的制订与执行中,必须经常吸收多方意见,以解决具体问题。
▲关注琐细工作,但未进行系统思考
精致化管理注重细节,但这种细节关注应在系统思考的框架内进行。如果只有细节没有系统,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学校的很多琐事如果没有“系统梳理”就会消磨师生的精力。比如学校经常让教师填写一些表格,这事往往会引起教师的反感,其实有很多表格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我们跳出这些细节进入系统思考,就不会被无意义的琐事占据时间。
▲重视经验学习,但对经验的深度解读不到位
学校可借鉴优秀学校的办学经验,但在借鉴的时候必须进行深度解读。苏北有名校为了加强学生学习的专心度而倡导“提高上课的抬头率”、“提高自修课的埋头率”。这种经验后来被另一所学校发展为一种“制度”:如教室外面有人经过,学生抬头一次给予“警告”,抬头三次给予“处分”等等。这种“精致”的管理就有些脱离管理的本意了。李希贵校长曾引述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有学生考试差1分及格,老师答应“借分”,但要求学生下次考试中“还贷”。可是,这一“经验”被一些人推广后就变味了,在一些学校,为了强制学生“借分”,居然差点上演一场体罚的闹剧来。看来,对经验的深度解读不到位、盲目移植必定要出问题。
编辑 许丽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