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选择历史教学中的方法分层
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学生可主动地“动”,但基于自身知识的局限,若没有教师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得有创意。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只有当教师敏锐地抓住机会,恰当地引导、点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形成互动,那么,什么时候“出击”形成互动,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组织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当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②新遇到困难时,提供信息辅助,教给思路。③学生自满时,恰当设置小阻碍,进行认知提升。④学生遇挫时,给点通向成功的信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激发互动的教学时机一般要靠教师把握,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作出精心的设计。
二、落实历史教学中的知识分层
相同的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应做出适当的提高;对程度好的学生则要进行引申和拓展,做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1)耐心倾听,给学生“动口权”。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关于学生提问,重要的不是问题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有人说,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所以,学生年级越高,提问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如果把老师问倒了,那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历史”的“过程”,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如在讲授女皇武则天内容时,我就把“对女皇武则天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女皇武则天进行评价,有人认为她确实是个治学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认为她一生大搞阴谋诡计,从而夺取政权,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倒退而非进步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2)积极鼓励,给学生“动手权”。荷兰著名历史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历史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如在教《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采取如下步骤:
步骤一:收集材料,走进历史。指导学生回忆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关于博古、李德的错误的指挥及危害,分析失利的原因。
步骤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依次说出中央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条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步骤三:聚焦碰撞,评价历史。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3)充分信任,给学生“动脑权”。在教学《钢铁长城》这课时,笔者设计: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同时提示: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如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海军的失败。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做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切的期望,并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
三、点拨历史教学中的学生分层
在探究性学习教育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主要是从知识生长点及疑点、难点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可上升到理论的点拨和学法指导。“层层设疑”,就是分成小步子来走。怎么分,分多少步,需要我们先摸清学生的学情。有些学生不喜欢历史,学得不认真,忘得七七八八。有些学生爱好历史,课外书读得多,知识积累丰富,一步就跨到终点。这些情况需要我们综合考虑,面对大多数,因材施教。
总之,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知识、不同学生情况,选择教法、学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共同发展,产生教与学的高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
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学生可主动地“动”,但基于自身知识的局限,若没有教师参与引导,很难动得自如、动得深刻、动得有创意。在教学中,教师主要起引领作用,只有当教师敏锐地抓住机会,恰当地引导、点拨,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形成互动,那么,什么时候“出击”形成互动,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学生自学遇到困难时,组织讨论,教师参与其中,适当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②新遇到困难时,提供信息辅助,教给思路。③学生自满时,恰当设置小阻碍,进行认知提升。④学生遇挫时,给点通向成功的信息,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激发互动的教学时机一般要靠教师把握,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作出精心的设计。
二、落实历史教学中的知识分层
相同的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同:对程度较差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程度中等的学生应做出适当的提高;对程度好的学生则要进行引申和拓展,做到“源于课本,高于课本”。
(1)耐心倾听,给学生“动口权”。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头痛的问题是学生不提问题。关于学生提问,重要的不是问题的正确性、逻辑性,而是学生提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有人说,我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问题,所以,学生年级越高,提问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会不断发现问题。学生的问题如果把老师问倒了,那就算很成功了,所以,美国学生年级越高,越会突发奇想,富有创意。
新课标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历史”的“过程”,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如在讲授女皇武则天内容时,我就把“对女皇武则天的认识和评价”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自主去处理。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对女皇武则天进行评价,有人认为她确实是个治学之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也有人认为她一生大搞阴谋诡计,从而夺取政权,其政治经济措施都是倒退而非进步的。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体现。
(2)积极鼓励,给学生“动手权”。荷兰著名历史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历史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如在教《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采取如下步骤:
步骤一:收集材料,走进历史。指导学生回忆四次反“围剿”知识,阅读关于博古、李德的错误的指挥及危害,分析失利的原因。
步骤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依次说出中央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条河上发生过什么事?
步骤三:聚焦碰撞,评价历史。通过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
(3)充分信任,给学生“动脑权”。在教学《钢铁长城》这课时,笔者设计: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的海军能够保卫祖国的海疆?同时提示:旧中国国力较弱,海防松弛,无力抵抗外国的进攻。如甲午中日战争、中法战争海军的失败。而新中国有坚强的国力做后盾,也有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国防力量。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切的期望,并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
三、点拨历史教学中的学生分层
在探究性学习教育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主要是从知识生长点及疑点、难点处进行较为详细的辅导,而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则可上升到理论的点拨和学法指导。“层层设疑”,就是分成小步子来走。怎么分,分多少步,需要我们先摸清学生的学情。有些学生不喜欢历史,学得不认真,忘得七七八八。有些学生爱好历史,课外书读得多,知识积累丰富,一步就跨到终点。这些情况需要我们综合考虑,面对大多数,因材施教。
总之,课堂教学应根据不同知识、不同学生情况,选择教法、学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教与学和谐共同发展,产生教与学的高效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