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我国目前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国家政治方针政策的发布实施来看,新媒体无疑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了其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如何为公民和政府提供联络的桥梁,促进公民和政府的交流以及我国的民主进程。
【关键词】新浪微博 新媒体 官民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完善,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政治宣传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公民作为单一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就只能被动接受政治宣传。早期公民的声音主要通过媒体的实地调查以及人大代表来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无疑促使着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2013年召开的两会,公民有机会通过各种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第一时间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针,而微博等社交媒体又可以让公民有机会和政府官员实现互动。
有关新媒体的概念,学界和业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新媒体依赖于网络、数字式运作、表达高效快捷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的新媒体主要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为主。
正如英尼斯所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新媒体作为新兴事物,其传播价值是在受众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媒体的传播性征来实现。在我国,其影响体现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上。所以说,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人类交往的新形式,同时也在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从目前来看,计算机网络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官民互动的作用愈加突出。首先,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参政议政,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的方式。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20多分钟,首次直面公众提问,效果良好。其次,国家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进行舆论引导,有利于国家管理。人民网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每年政府财政预算以及头版的各项民生调查,都会经过细致统计之后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进一步为人民服务,这都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所缺乏的魅力。
一、新浪微博对官民互动的贡献
新浪微博是新浪网在2009年推出的,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可将其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
新浪微博对于官民互动的一个最大的功用在于开通了政府微博等。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发布新的政策和法规,而公民可以利用@政府的形式与之交流,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根据2012年12月新浪微博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共同发布的《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至2012年10月底,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达到60064个,相比去年同期净增41932个,增长率达231%。目前,新浪政务微博的发博总数约为3200万条,平均每个政务微博的发博数为531条。所以说,微博是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它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覆盖公众的特性。以上海市政府为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同时,上海市各个市级委办局、各个区县政府也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
政府微博的开通,第一,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可以第一时间把和公民相关的政策公开,公民足不出户,打开手机就能知道政府的部分作为。第二,公民有困难或者有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给政府微博留言,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产生了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的功能:“一则讨论公共事务,产生公众舆论,形成公共意见,进而影响公共决策;二则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①。
二、新媒体利于官民互动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有力推动,一个成熟完善的公民社会将会推动政府更加负责的对公民的各类社会需求做出回应,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②官民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新媒体作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使得公民有途径、有渠道去了解政府、监督政府。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突破传统的议程设置,强调公民参与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在传统大众媒介传播内容日益丰富的情形下,受众表面上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实际上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只不过是在大众媒介设定的范围内进行的选择,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似乎永远都跳不出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议题“圈套”。
然而,对于新网络时代的网民来说,无论是从社交媒体的应用还是从它的传播内容上来看,它都是大众自己的意愿。2012年网上的“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都是公民把对于官员的监督利用媒体发布到网上,制造舆论热点,最后促使政府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触发的公众在网络自发传播之后才形成舆论焦点,充分体现了“议程设置”的转向。
2、传播模式由集中传播模式变为分散传播模式
在新的传播环境里,所有公民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信息把关人,媒体能决定给受众看什么,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而像微博等新媒体在这里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通过主页推荐、栏目设置等方式实现部分的“把关”,网民在这里以一种自由的方式实现了参与和表达的愿望。也以一种更加本真的状态,甚至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体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与思想诉求。
3、政府自我形象的宣传,达到官民一体的目的
在大众传媒历史上,最早的宣传定义来自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它仅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在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垄断被打破,公民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这就促使政府更加重视自身形象的转变。
三、新媒体对于社会民主构建的不利影响
1、群体性事件
媒体对于民主的构建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既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示自我形象,也可以被激进的不法分子利用,把一些政府本来能够解决的事情严重化,不利于政府形象塑造,破坏民主进程。 原本群体性事件最大的难点在于动员人群,而新媒体使之变得轻而易举。新媒体出现伊始,其潜在动员能力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风靡全球的“快闪”活动,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媒体在动员民众方面的潜力。当然,构建理性可以如此之快,若是不理智的行为,对于民主社会的构建就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众声喧哗
舆论往往具有公众性、反常性、冲突性等特性。在社交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问题就在于大家观点纷繁复杂,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形成舆论的合力,反而在社交媒体上争吵。在众声喧哗的情况下,人民内部就容易产生分歧,阻碍民主建设。
3、假新闻
假新闻是万恶之源,而社交媒体上关于政治民主建设的虚假消息更是民主进程的障碍。为了制造舆论热点,少数网民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编造事实,试图造成官民对抗的局面。2012年12月就有微博爆料百度CEO李彦宏不但涉嫌超生,而且思想封建,经调查为假消息。如此不堪的消息经常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经过不断转发吸引公众眼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
4、隔离性
当今新媒体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网络媒体,以手机、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如果脱离了网络就成了简单的存储设备,而微博、人人网等天生与网络是互补的。虽然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呈上升趋势,但是很大一部分网民还不会利用网络和政府沟通互动。因此,这种隔离性,注定了新媒体形态下政治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主要是网民,而那些有政治意愿的非网民就可能要与这种方式擦肩而过了。
四、新媒体与官民互动的未来
1、网民数量增多,官民互动可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并在不断上升,预示着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交互作用也将更加明显。
2、网络法规逐步健全
由假新闻、假消息引发的各类威胁民主以及威胁社会安定的事件屡见不鲜。新浪微博虽然开通了虚假事实举报的功能,但是虚假消息往往需要时间去调查和取证,不法分子又善于刺激网民神经,破坏社会构建。所以,新的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需要国家和政府尽快修缮并早日出台,而一旦有了法律的约束,网络环境得到净化,官民互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政府更加注重自身形象
新媒体的出现让消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政府的任何作为都可以被公民察觉并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发出消息,消息一经传出,其传播效果便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必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演进,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通过新媒体搞好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会越走越好。
2013年的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新媒体被公民合理使用,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①韩敏敏,《中国报刊与公共领域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0(9)
②程德慧,《公民社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J].《河南社会科学》,2011(9)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新浪微博 新媒体 官民互动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完善,但是一直以来,我们的政治宣传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公民作为单一传播环境下的受众,就只能被动接受政治宣传。早期公民的声音主要通过媒体的实地调查以及人大代表来反映,新媒体的出现无疑促使着公民发出自己的声音。2013年召开的两会,公民有机会通过各种电视直播、网络直播等第一时间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针,而微博等社交媒体又可以让公民有机会和政府官员实现互动。
有关新媒体的概念,学界和业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笔者认为新媒体依赖于网络、数字式运作、表达高效快捷的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的新媒体主要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手机为主。
正如英尼斯所言:“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新媒体作为新兴事物,其传播价值是在受众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媒体的传播性征来实现。在我国,其影响体现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上。所以说,新媒体的出现不仅开创了人类交往的新形式,同时也在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从目前来看,计算机网络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官民互动的作用愈加突出。首先,民众可以通过网络留言的方式参政议政,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新的方式。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与网友在线交流20多分钟,首次直面公众提问,效果良好。其次,国家通过互联网发布信息,进行舆论引导,有利于国家管理。人民网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每年政府财政预算以及头版的各项民生调查,都会经过细致统计之后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进一步为人民服务,这都是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所缺乏的魅力。
一、新浪微博对官民互动的贡献
新浪微博是新浪网在2009年推出的,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手机短信、彩信发布消息或上传图片,可将其理解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话博客”。
新浪微博对于官民互动的一个最大的功用在于开通了政府微博等。政府可以通过微博发布新的政策和法规,而公民可以利用@政府的形式与之交流,为国家长治久安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帮助。根据2012年12月新浪微博联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共同发布的《2012年新浪政务微博报告》,至2012年10月底,新浪微博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达到60064个,相比去年同期净增41932个,增长率达231%。目前,新浪政务微博的发博总数约为3200万条,平均每个政务微博的发博数为531条。所以说,微博是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应用之一,它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信息传播速度和覆盖公众的特性。以上海市政府为例,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拥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上海发布”,同时,上海市各个市级委办局、各个区县政府也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
政府微博的开通,第一,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开,政府可以第一时间把和公民相关的政策公开,公民足不出户,打开手机就能知道政府的部分作为。第二,公民有困难或者有意见和建议都可以给政府微博留言,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此产生了哈贝马斯所描述的公共领域的功能:“一则讨论公共事务,产生公众舆论,形成公共意见,进而影响公共决策;二则对公共权力进行监督和批评”①。
二、新媒体利于官民互动的原因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有力推动,一个成熟完善的公民社会将会推动政府更加负责的对公民的各类社会需求做出回应,公民社会的成长壮大理应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②官民之间的关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最重要的一环,新媒体作为公民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使得公民有途径、有渠道去了解政府、监督政府。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贡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突破传统的议程设置,强调公民参与
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在传统大众媒介传播内容日益丰富的情形下,受众表面上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实际上这种“自由”选择的权利只不过是在大众媒介设定的范围内进行的选择,从这一点上看,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似乎永远都跳不出大众媒介所设置的议题“圈套”。
然而,对于新网络时代的网民来说,无论是从社交媒体的应用还是从它的传播内容上来看,它都是大众自己的意愿。2012年网上的“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都是公民把对于官员的监督利用媒体发布到网上,制造舆论热点,最后促使政府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触发的公众在网络自发传播之后才形成舆论焦点,充分体现了“议程设置”的转向。
2、传播模式由集中传播模式变为分散传播模式
在新的传播环境里,所有公民都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传统媒体时代,作为信息把关人,媒体能决定给受众看什么,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而像微博等新媒体在这里充当的是“引路人”的角色,通过主页推荐、栏目设置等方式实现部分的“把关”,网民在这里以一种自由的方式实现了参与和表达的愿望。也以一种更加本真的状态,甚至解构、颠覆了传统媒体所代表的文化价值与思想诉求。
3、政府自我形象的宣传,达到官民一体的目的
在大众传媒历史上,最早的宣传定义来自拉斯韦尔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它仅指重要的符号,或者,更具体一点但欠准确地说,就是以消息、谣言、报道、图片和其他种种社会传播方式来控制意见的做法。”在新媒体时代,话语权垄断被打破,公民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这就促使政府更加重视自身形象的转变。
三、新媒体对于社会民主构建的不利影响
1、群体性事件
媒体对于民主的构建是一把双刃剑,政府既可以通过新媒体展示自我形象,也可以被激进的不法分子利用,把一些政府本来能够解决的事情严重化,不利于政府形象塑造,破坏民主进程。 原本群体性事件最大的难点在于动员人群,而新媒体使之变得轻而易举。新媒体出现伊始,其潜在动员能力就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例如风靡全球的“快闪”活动,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媒体在动员民众方面的潜力。当然,构建理性可以如此之快,若是不理智的行为,对于民主社会的构建就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众声喧哗
舆论往往具有公众性、反常性、冲突性等特性。在社交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每一位公民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问题就在于大家观点纷繁复杂,很多情况下,不但不能形成舆论的合力,反而在社交媒体上争吵。在众声喧哗的情况下,人民内部就容易产生分歧,阻碍民主建设。
3、假新闻
假新闻是万恶之源,而社交媒体上关于政治民主建设的虚假消息更是民主进程的障碍。为了制造舆论热点,少数网民凭借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编造事实,试图造成官民对抗的局面。2012年12月就有微博爆料百度CEO李彦宏不但涉嫌超生,而且思想封建,经调查为假消息。如此不堪的消息经常出现在各类社交媒体上,经过不断转发吸引公众眼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形象。
4、隔离性
当今新媒体的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网络媒体,以手机、ipad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如果脱离了网络就成了简单的存储设备,而微博、人人网等天生与网络是互补的。虽然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呈上升趋势,但是很大一部分网民还不会利用网络和政府沟通互动。因此,这种隔离性,注定了新媒体形态下政治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主要是网民,而那些有政治意愿的非网民就可能要与这种方式擦肩而过了。
四、新媒体与官民互动的未来
1、网民数量增多,官民互动可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并在不断上升,预示着未来中国会有更多的公民可以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种交互作用也将更加明显。
2、网络法规逐步健全
由假新闻、假消息引发的各类威胁民主以及威胁社会安定的事件屡见不鲜。新浪微博虽然开通了虚假事实举报的功能,但是虚假消息往往需要时间去调查和取证,不法分子又善于刺激网民神经,破坏社会构建。所以,新的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需要国家和政府尽快修缮并早日出台,而一旦有了法律的约束,网络环境得到净化,官民互动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政府更加注重自身形象
新媒体的出现让消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政府的任何作为都可以被公民察觉并第一时间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发出消息,消息一经传出,其传播效果便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政府在新的形势下必将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演进,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通过新媒体搞好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才会越走越好。
2013年的两会上,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信息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新媒体被公民合理使用,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①韩敏敏,《中国报刊与公共领域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0(9)
②程德慧,《公民社会: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意蕴》[J].《河南社会科学》,2011(9)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2012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