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问骨折使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的治疗效果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0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在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探析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治的64例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结果 通过给予64例患者3~12个月随访后可发现患者载体位置良好且无松动、下沉以及脱位现象,在随访期间出现1例死亡患者,死亡時间为出院后9个月,死亡原因是其他疾病,剩余63例经过对症治疗后均恢复自理能力,优良率为93.75%(60/64);64例患者术后2d VAS评分显著性优于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提升患者预后。
  [关键词]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生物型加长柄;大粗隆钢板
  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患病人群中多见老年人,据文献报道,在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均伴随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和多种合并症,例如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内分泌系统疾病。据文献报道,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在伤后需要长期卧床,因此,该疾病患者易出现多种卧床并发症且保守治疗的病死率较高,可达50%嗍。目前,临床上主要应用手术治疗给予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病情有效治疗,选择手术创伤小的术式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并给予患者术后护理干预,给予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以及术后早期康复锻炼,对并发症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为探讨在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的临床疗效,现对我院64例患者疗效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自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所收治的64例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给予所有患者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本研究中男女患者比例10:54,最大84岁,最小73岁,平均(78.2±2.3)岁。按照Evans分型将64例患者分为Ⅲ、Ⅳ型,其中Ⅲ型30例,Ⅳ型34例,患有单一性疾病的患者例数是11例,患有2种以上疾病的患者例数是53例。患者均对本次探究的相关内容(探究目的、探究过程以及相关治疗方法)进行充分了解,表示愿意配合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患者均给予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以及腰硬麻醉并选取标准侧卧位进行手术,在患者髋关节外侧作一切口并将大转子作为中心,在臀中肌止点处进行臀中肌切断并截断小粗隆上1.5cm至大粗隆基地部之间骨段,若患者股骨距完整则给予患者股骨颈截骨操作并保留大小粗隆部骨折块,使用克氏针进行转孔并利用钢丝或者钛缆给予骨折块有效固定,若患者股骨距不完整则需要给予患者股骨颈截骨操作,将股骨头取出并保留大小粗隆骨折块,扩髓时需要先利用较小髓腔锉给予操作,支撑物是髓腔锉,利用钢丝固定方法给予股骨距重建并将髓腔锉从小到大依次实施扩髓,扩髓至合适大小后将股骨加长柄植入,植入角度是前倾10~15°,将关节实施复位后实施双侧下肢长度检查并确保髋关节活动稳定性和活动性良好,临床一般不缝合关节囊但需逐层缝合伤口,给予患者引流管留置操作。
  1.2.2护理方法 术后给予患者抗生素治疗,用药方法是静点,术后24h内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治疗,临床目的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术后第2天给予患者体位变换,给予患者半卧位变换并给予患者下肢肌主动收缩和踝泵锻炼;术后24h~48d内给予患者拔除引流管操作并确保拔除时间不超过72h;术后3d给予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扶双拐下地负重,在术后6周至8周内争取达到弃拐行走。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术后并发症、x线片检查情况、优良率、死亡情况、疼痛程度等指标进行观察并记录。
  1.4判定标准
  利用Harris评分标准对64例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分为优、良、可、差;利用VAS评分对64例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判定。
  1.5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7.0软件分析本次参与探究的64例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有临床数据,用(x±s)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结果,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随访基本情况
  本研究中,64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出现10例并发症,分别是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以及深静脉血栓,患者例数分别是3例、5例、2例,并发症发生率是15.62%;给予64例患者病情变化情况随访,最短随访时间是3个月,最长随访时间是12个月,平均(9.6±2.1)个月;给予患者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均良好、未出现松动情况、未出现下沉情况以及脱位情况;在随访期间出现了1例死亡患者,死亡率是1.56%,剩余63例患者均恢复了自理能力。
  2.2患者优良率分析
  本研究中,64例患者中优40例,良2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是93.75%。
  2.3患者术前、后VAS评分比较
  本研究中64例患者术前VAS评分是(7.14±1.04玢,术后第2天VAS评分是(1.45±0.25)分,经过统计学检验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t=42.5569,P<0.05)。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在临床上较为多发且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属于髋部骨折,患病人群中老年人居多且伴有严重骨质疏松,可造成患者死亡。据报道,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长期卧床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肺部感染以及褥疮等,部分患者会并发泌尿系统感染以及深静脉血栓,临床上在给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保守治疗时易导致死亡。   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临床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且疾病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降低,患者能早期下床活动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在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传统治疗时主要应用钉板系统以及髓内钉系统固定并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干预,在以往治疗观念中,认为骨折端的血运较为丰富以及术后骨折的不愈合几率低且具有切口损伤小以及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等临床优势,若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情况或者股骨头坏死情况时再给予患者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
  近年来,临床上在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方法越来越频繁,其中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常见骨折类型以EvansⅢ~Ⅳ型为主,虽然该术式的出血量更大以及手术时间更长,但是对于高龄且伴有骨质疏松的患者来说,临床疗效显著且可以显著预防患者发生并发症,预后效果较好,可以促进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据报道,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所患疾病多数为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以及单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内侧骨皮质遭到了连续性破坏且伴随支撑力差的临床特点,在术中实施复位时较为困难且固定的强度较差,显著提升固定失败率并在术后需要长期卧床,无法进行早期负重。经过临床实践证实,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需要实施早期下床活动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并发症,降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以及肺部感染的发生几率,若未能做好患者的早期下床活动可导致患者骨折延期愈合或者根本不愈合,即使患者愈合也可能发生以下不良后果:螺钉退出、髋内翻畸形或者股骨头颈切割等,若在发生上述并发症后,给予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会显著增减手术难度并造成不良结局。
  做好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大小粗隆的复位和固定可显著提升稳定性,在给予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重建股骨大小粗隆以及股骨距,对保持患者臀中肌和髂腰肌的张力起到促进作用并为患者有效安放假体提供解剖标志,可增加假体和人工关节的稳定性并有利于保持关节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由于疾病原因会严重损伤股骨粗隆间并失去正确解剖标识,术中需要准确判断截骨位置、假体柄安装位置以及股骨扩髓位置并确保手术流程顺利完成。在给予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需要注意保持假体前倾角以及假体植入深度,对于大小粗隆损伤严重的患者需要将前倾角以及股骨内外踝冠状向前倾斜15~20°,標准是肢体长度一股骨大粗隆顶点以及股骨头中心点在同一水平。
  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可以良好完成髓内固定作用并避免发生股骨近段应力集中的情况,增强假体的稳定性且增加与髓腔之间的接触面积,可降低假体与骨之间的单位负荷并极大增加手术难度,同时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降低患者的VAS评分。本次探究中,64例患者的优良率是93.75%,并发症发生率是15.62%,平均随访时间(9.6±2.1)个月,死亡率是1.56%;64例患者术后第2天VAS评分(1.45±0.25)分显著性优于术前VAS评分(7.14±1.04)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在老年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生物型加长柄联合大粗隆钢板治疗可显著提升患者疗效,术后并发症少,预后效果好,死亡率较低,患者痛感减轻。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消毒供应室最佳的管理方法。 方法 在消毒供应室的管理过程中,采取分组管理模式,即分别成立质控管理小组、设备管理小组、业务学习管理小组和科研管理小组四个小组进行管理。 结果 在无菌器械包的缺陷发生率,其他科室人员对消毒供应室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对管理模式的体会和科室科研能力四方面,与未开展分组管理模式前比较,前者的效果均更为理想。结论 在消毒供应室采取分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管理效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泪小管置管方式及其義管选择对泪小管吻合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根据泪小管断端情况选择手术方法,分别采用输尿管、硬膜外麻醉导管或硅胶管治疗泪小管断裂40例,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环形泪道置管法有效率为96.77%,U型泪道置管法有效率为88.89%。不同导管各组治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泪小管吻合术中采用U型泪道置管法或环形泪道置管法,在泪道内植入输尿管导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肿瘤内侵程度在对早期原发性肾癌患者影响。方法 将本院收治的144例早期原发性肾癌患者为实验对象,以肿瘤边缘与肾盂、肾盏、血管或脂肪组织的距离为分组依据,0.05)。两组术中平均热缺血时间为22.4min,平均手术时间为123.7min。实验组患者术中的热缺血时间(P=0.000)、手术时间(P=0.000)均较对照组长,两组之间患者的热缺血时间和手术时间差异有统计学差异。所有患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比瘘口后移肛门成形术及后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治疗无肛前庭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总结性分析2010~2016年我院分别采用瘘口后移肛门成形术(26例)和完成23例后矢状入路直肠肛门成形术的临床治疗,通过搜集比较两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出现便秘,伤口感染、裂口,直肠黏膜回缩,污粪、瘘口复发等情况。 结果 比较后矢状入路肛门成形术组,瘘口后移肛门成形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瘘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支架联合腹腔镜Ⅰ期吻合术在左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中的应用。 方法 将2013年5月~2016年9月在廉江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64例左结直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分为A组(32例)和B组(32例)。A组采用支架联合腹腔镜Ⅰ期吻合术,B组采用Hartmann术联合Ⅱ期吻合术。统计两组相关手术数据(术后排气时间和总住院时间等)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吻合口瘘和切口感染等),采用χ2检验等分析数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制备时间新鲜冰冻血浆对冷沉淀凝血因子(简称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FⅧ)和纤维蛋白原(Fg)含量的影响,以期找到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原料血浆的最佳及最长的制备允许间隔时间。 方法 以200份的血液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于全血采集后6、8、13、18h内制备成新鲜冰冻血浆,并标识,将四组不同制备时间段的新鲜冰冻血浆分别制备成冷沉淀凝血因子,检测其FⅧ活性和Fg含量。 结果 四组不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肝外胆管损伤预防和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2007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680例L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中出现肝外胆管损伤患者64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32例)和研究组(32例),对照组行常规修复,研究组行干预修复治疗,观察两组胆管损伤不同类型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两组各损伤类型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
期刊
201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自发开展的中国儿科资源调查,覆盖了全国32省14120家各级医疗单位(含民营医院)儿科。中期报告中14省儿科医疗机构调查情况显示,儿科年门急诊量达2.5亿人次,集中在综合性医院(42%),基层医疗机构占35%,儿童专科医院9%。妇幼保健院占13%,妇幼保健所占1%。14省共有专职儿科医师58582人,无职称和初级职称的医师占主体(46%);近3年儿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选择ACE-Star模型循证护理措施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3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30位给予ACE-Star模型循证护理措施(研究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发生肢体肿胀、伤口出血、伤口积液以及伤口裂开的情况。对比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以
期刊
[摘要]目的建立利心丸中的防己诺林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Inertsil ODS-3(5um,4.6mm×250mm)色谱柱,甲醇一乙腈一水一二乙胺(52:20:28:0.0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82nm,流速:1.0mL/min。结果己诺林碱在0.1617~0.9702ug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6;平均加样回收率是98.50%,RSD=1.26%。结论方法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