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高品质预习是针对课前预习的盲目性、课堂展示的虚伪性而言的。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落实预习实效性,我们结合课本具体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现实预习境况,谈几点提高预习品质的策略:一是以文字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为学生提供一个预习的抓手,这就是语文学案。二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兴趣,使其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
一、巧设学案,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1.是否符合学科特点,体现语文学习的语文性
语文学案的设计,不能只充当一份练习的角色,这会令学生产生厌恶感。所以,学案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一方面渗透“听、说、读、写”流露出浓浓的语文味,一方面语言文字具有趣味性。如“读”你最喜欢哪一段,哪个词重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课堂上你能展示给大家吗?“说”你最喜欢哪个问题,你最擅长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吗?
2.是否符合学情特点,体现问题设计的多元性
一份语文学案设计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从教学经验来看,影响语文问题的设计因素很多:
(1)问题设计要体现文本性
学案内容习题化,教师上课出现抛弃教材只讲学案的现象,本末倒置。把学案当成练习册,没有使学案起到“导学”的作用。把教材内容压缩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预习。语文学案的设计,不能简单地设计成一份语文练习,一定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文本上来,让学生依托文本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学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问题设计一定要紧扣文本,促使学生以学案为依托,密切联系文本。同时,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文体的特点,每一种文体都要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出现具有文体特点的知识点、考点。学生在预习、学习时自然一看就会,明确如何去学习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2)问题设计要体现引领性
要想预习有实效,学案的设计还要体现引领性,即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如何进行学习。①如何读: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或根据文体特点如何注意句读问题,或根据所读内容进行默读等。②如何查:查读文时遇到的生字词,查小说创作的背景,查作品作者情况,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查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等。另一层内涵是小组组长如何查本组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把预习工作做好。③如何写: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一方面提醒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要写写画画、圈圈点点。④如何质疑:学生针对文本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圈点下来,同时写下自己的疑问,或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3)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不应固守一个标准、一个要求,而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进行分层次预习。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不一样的,语文的爱好特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读书好一些,有的学生写字好一些,有的学生写作文好一些,有的学生演讲好一些,有的学生阅读面广一些……学案的设计应当考虑这些因素,根据文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类型,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在做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水平。这些题型使学生感到有题可做,大多数题目可做、会做,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预习成功了,学生的展示自然精彩,预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4)问题设计要体现考点知识
语文学案的设计除了要紧扣当前学习的文本外,在设计时还要有意识地结合文本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考点知识,如:①默写名句,然后自己对照书本检查有无错别字,若有最后用红笔改正;②若学习的当前文本中有一个成语非常重要,在设计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学过的常见成语让学生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③若学习的文本中有一些优美的好句子,马上设计一个仿句练习。学生复习语文的时间很少,因此,在学案设计时出现一些考点,平时多下工夫,考试自然轻松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成功,自然能够认识到学案的重要性,平时会更加主动地预习、乐于交流展示,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3.是否有利于交流,体现学生研讨的互动性
“六模块”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设计坐标,指导自学质疑的方法,营造交流展示的氛围、手段和方法,提供互动探究的材料和支持,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为此,要让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模式在学案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学情预测和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说明等,会使该学案设计更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收获、都有发展。
4.是否有利于评价,体现学生评价的激励性
语文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一是在设计过程中一些语言文字要具有鼓励性:(1)“设问法”:如在预习环节问“你能再写出几个类似成语吗?”(2)“激将法”:如在探究环节问“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若不行你就放弃吧?”(3)“赞美法”:如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出现这样的话语:“聪明的你肯定平时读书不少,一定能再写出几个名著故事吧?”二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在末尾可以设计两栏——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
学生利用教师编制的学案去预习分析新课内容,培养他们语文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学重心移至课前,教师也可以预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知道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要作为重点、难点讲,从而及时修改教学设计。
二、巧法激励,提高自主预习的兴趣
1.享受快乐,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欲望
认识预习是课堂互动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案中的知识链接,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如讲授《核舟记》《石壕吏》等课文时,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诵读、分析上,而是让学生课前利用学案预习课文,准备一些这些课上要使用的道具,分小组让学生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得最好。学生为表演好这一课而做了充分的准备,读熟课文根本就不需要教师操心了,而且不少学生还查阅了相关书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尽情享受语文课堂;学生为了展示自我,就会主动预习,想象预习语文带来的快乐,进而与教师共同营造出高效理想的课堂。
2.家校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走读生每周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住校生周六、周日也在家里度过。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预习时间和空间,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并制定每节课的学案教案、在班级中积极创设良好的预习氛围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强调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动员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行列中来,尽可能让家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时间和空间。良好的家校关系网,在落实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巧用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独生子女的个性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安排检查反馈的环节。这当中,既可由教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留下一个简单的评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如读书,一要靠家长监督签字,二要在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的考评,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参考资料:
1.张咏梅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池春燕等译《自我指导学习——挑战卓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一、巧设学案,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1.是否符合学科特点,体现语文学习的语文性
语文学案的设计,不能只充当一份练习的角色,这会令学生产生厌恶感。所以,学案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一方面渗透“听、说、读、写”流露出浓浓的语文味,一方面语言文字具有趣味性。如“读”你最喜欢哪一段,哪个词重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课堂上你能展示给大家吗?“说”你最喜欢哪个问题,你最擅长哪一方面的知识,能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吗?
2.是否符合学情特点,体现问题设计的多元性
一份语文学案设计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从教学经验来看,影响语文问题的设计因素很多:
(1)问题设计要体现文本性
学案内容习题化,教师上课出现抛弃教材只讲学案的现象,本末倒置。把学案当成练习册,没有使学案起到“导学”的作用。把教材内容压缩成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预习。语文学案的设计,不能简单地设计成一份语文练习,一定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吸引到文本上来,让学生依托文本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设计语文学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问题设计一定要紧扣文本,促使学生以学案为依托,密切联系文本。同时,教师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文体的特点,每一种文体都要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出现具有文体特点的知识点、考点。学生在预习、学习时自然一看就会,明确如何去学习散文、小说、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2)问题设计要体现引领性
要想预习有实效,学案的设计还要体现引领性,即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如何进行学习。①如何读: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或根据文体特点如何注意句读问题,或根据所读内容进行默读等。②如何查:查读文时遇到的生字词,查小说创作的背景,查作品作者情况,查与作品相关的资料,查读课文时遇到的生字词等。另一层内涵是小组组长如何查本组学生的预习情况,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把预习工作做好。③如何写: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一方面提醒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要写写画画、圈圈点点。④如何质疑:学生针对文本学习的时候,如果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圈点下来,同时写下自己的疑问,或写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3)问题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时,不应固守一个标准、一个要求,而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进行分层次预习。同时,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不一样的,语文的爱好特长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读书好一些,有的学生写字好一些,有的学生写作文好一些,有的学生演讲好一些,有的学生阅读面广一些……学案的设计应当考虑这些因素,根据文体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类型,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在做的时候要求不一样,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水平。这些题型使学生感到有题可做,大多数题目可做、会做,这样学生就有了成就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预习成功了,学生的展示自然精彩,预习的积极性也随之增强。
(4)问题设计要体现考点知识
语文学案的设计除了要紧扣当前学习的文本外,在设计时还要有意识地结合文本设计一些与之相关的考点知识,如:①默写名句,然后自己对照书本检查有无错别字,若有最后用红笔改正;②若学习的当前文本中有一个成语非常重要,在设计时还可以有意识地联系学过的常见成语让学生练习,达到巩固的目的;③若学习的文本中有一些优美的好句子,马上设计一个仿句练习。学生复习语文的时间很少,因此,在学案设计时出现一些考点,平时多下工夫,考试自然轻松许多。学生在考试中获得成功,自然能够认识到学案的重要性,平时会更加主动地预习、乐于交流展示,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3.是否有利于交流,体现学生研讨的互动性
“六模块”特别强调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强调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强调留给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在设计学案时,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主要设计坐标,指导自学质疑的方法,营造交流展示的氛围、手段和方法,提供互动探究的材料和支持,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为此,要让师生平等互助学习的模式在学案中得以充分体现。教学过程中有适当的学情预测和某一教学环节的设计说明等,会使该学案设计更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都有收获、都有发展。
4.是否有利于评价,体现学生评价的激励性
语文学案的设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对学生起到激励作用。一是在设计过程中一些语言文字要具有鼓励性:(1)“设问法”:如在预习环节问“你能再写出几个类似成语吗?”(2)“激将法”:如在探究环节问“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若不行你就放弃吧?”(3)“赞美法”:如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出现这样的话语:“聪明的你肯定平时读书不少,一定能再写出几个名著故事吧?”二是在设计学案的时候,在末尾可以设计两栏——组长评价和教师评价。
学生利用教师编制的学案去预习分析新课内容,培养他们语文方面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索能力;另一方面,将教学重心移至课前,教师也可以预知学生学习中的问题,知道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要作为重点、难点讲,从而及时修改教学设计。
二、巧法激励,提高自主预习的兴趣
1.享受快乐,激发学生主动预习的欲望
认识预习是课堂互动的关键,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案中的知识链接,让学生通过预习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如讲授《核舟记》《石壕吏》等课文时,我并没有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课文诵读、分析上,而是让学生课前利用学案预习课文,准备一些这些课上要使用的道具,分小组让学生表演,看看那一组表演得最好。学生为表演好这一课而做了充分的准备,读熟课文根本就不需要教师操心了,而且不少学生还查阅了相关书籍。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可以尽情享受语文课堂;学生为了展示自我,就会主动预习,想象预习语文带来的快乐,进而与教师共同营造出高效理想的课堂。
2.家校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走读生每周的时间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住校生周六、周日也在家里度过。为了让学生拥有更好的预习时间和空间,除了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预习现状并制定每节课的学案教案、在班级中积极创设良好的预习氛围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家访,在家访过程中强调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动员家长参与到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行列中来,尽可能让家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预习时间和空间。良好的家校关系网,在落实和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巧用评价,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坚持不懈地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吃苦”的事,独生子女的个性缺点及家长的配合不力、纷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学生的预习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安排检查反馈的环节。这当中,既可由教师用课余时间督促,还可逐渐培养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督促,以此来促进学生自觉预习习惯的形成。书面预习作业,查阅后留下一个简单的评语,若发现学生没有完成预习,要督促其及时补上。口头预习作业,如读书,一要靠家长监督签字,二要在课堂教学中检查、评价。
在学生的预习工作之后,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预习成果的定性、定量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前预习进行认真的考评,交流预习成果,为学生创造一个分享成果、表现自我、展示个性、体验自己和他人成功的喜悦的舞台,让学生的辛勤劳动得以展现。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参考资料:
1.张咏梅等译《课堂中的多元智能》,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池春燕等译《自我指导学习——挑战卓越》,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