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复制时代的困惑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_xiao_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复制太湖石到人工制造太湖石,展望最新的艺术行为足以让人联想到一句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听起来似乎有些无厘头。非也,实在是这句话挪用于此非常贴切地赞赏了艺术家的想象力、创造力与魄力,乃至于有那么些敢为造物者的狂妄。他的“胆大妄为”在之前的“公海漂流”“新补天计划”“园林乌托邦”“第八十六尊神像”“搜神机”等作品中便“昭然若揭”,到如今呈现“素园造石机”这样庞大而标新立异的机器,也不足为怪了。
  从字面看来,这件作品是“新素园石谱”的延续。展望借明人林有麟所著之《素园石谱》之名,在《新素园石谱》中完成了对自己所作的不锈钢假山石的历史记录,隐隐宣告复制行为的暂告一段落。然而,“素园造石机”走向了更深层的复制,即从复制太湖石的外观转向复制太湖石形成的过程。具体实现为:将按照太湖石成份调配的材料经搅拌后送入机器的钢化玻璃箱中,并加以人造雨和人造海浪的冲刷、狂风的吹打、强光高温的炙烤及机器的震动,使材料最后成形为具有“瘦皱漏透丑”的太湖石特点的雕塑制品,这个过程只需要一小时。如若说展望之前的不锈钢假山石尚需依托于自然,他此时的“造石法”已彻底抛弃了自然力,也便彻底抹杀了人对于自然造物的敬畏。
  其实古代就有人工加工太湖石的先例。《长物志》中记载:“石在水中者为贵……在山上者名旱石,枯而不润,赝作弹窝,若历年岁久,斧痕已尽,亦为雅观。吴中所尚假山,皆用此石。”《素园石谱》中亦有言:“平江太湖工人取大材或高一三丈者先雕置急水中舂撞之,久久如天成,或以烟熏,或染之色。”这种办法尚离不开自然的力量和长久的时间,人工的痕迹总是要让位于自然的雕凿。论及太湖石的自然形成过程,则要追溯到2—3亿年前的石炭、二叠、三叠纪时代形成的石灰岩,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断地冲刷这种岩石,也许还伴随着各种地质运动,它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才形成如今的太湖石。自然的力量在其中居于了统治地位。在展望的“造石法”中,一小时便获得了数亿年才能造就的成果——技术的巨大力量不得不让人惊叹!机器占据了,自然本要占据的位置,技术性的复制过程取代了神圣的造物。
  技术复制的结果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可以想象,如若“素园造石机”出现在赏石成风的年代,它所能产生的商业价值必定让人疯狂。作为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令人联想到“快餐文化”。这个制造“速成品”的机器对自然提出了轻狂的挑战。“太湖石”作为中国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审美对象,使得这个机器对自然的挑战显得尤为纠结。
  中国人爱石,在上古神话传说中便流露出“石崇拜”的痕迹,比如女娲炼石补天、夏启生于石等等。而有史料记载的赏石文化从商代开始,在造园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太湖石尤其备受文人墨客推崇,米芾见怪石拜之为兄,苏轼大赞“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白居易则有诗云“奇应惭鬼怪,灵合蓄云雷”。古人爱石,爱的是石的天功造化和天然风流,欣赏它的脱略常规、野逸放纵、风神飘举、未被雕琢。这是中国文化中庄禅思想的体现,是国人文化精神中对于社会既定秩序和规范的悖反,是对于自然山水的向往和回归,是对于精神独立的理想寄托。
  如今,这种传统的人文理想,在“自然不过是一个巨大机器所制造的产物”这一事实面前,突然变得没有着力点。问题不在于速成品与天然太湖石之间有多少差异,而在于“素园造石机”制造了一个悖论。它用合乎自然的办法,实施了一个反自然的行为,人在获得自然的同时也背叛了自然。这是技术复制时代给人类的巨大困惑。
  或许我们可以借用本雅明在《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提出的观点来乐观地看待问题:这种看似对传统的人文主义的种种价值如此具有破坏性的力量,一旦得到正确的理解,也可以成为一种影响深远的解放的载体。
  值得庆幸的是,“素园造石机”是一座艺术家制造的机器,而不是一个商人制造的。这让我们有时间去思考,在速度的缝隙中沉吟。
其他文献
4月8日,匈牙利大选落下帷幕,执政的青年民主主义者联盟(简称青民盟)-基督教民主人民党(基民党)以74.6%的得票率取得大胜,这也意味着匈牙利现任总理、青民盟主席欧尔班(Orban Viktor)将继续连任,开启他的第四个总理任期。    国际主流媒体大都以“决定性”“压倒性”之类词语形容欧这场胜利,同时也表达了相当程度的隐忧,CNN的头条是“欧尔班的胜利让欧盟头痛”,《金融时报》则称“欧尔班的胜
编者按:关于性的书太多了。性的历史通常被视为私人生活或身体经验之历史的一部分,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着重描述性观念及性行为世俗化转变这一重要变迁,并将之与同一时期重要的政治、思想文化与社会潮流联系起来。这位牛津大学的历史学者试图将性的历史还原为一种重要的公共事务,说明过去人们认识和处理性的方式,乃是被当时最深厚之思想文化与社会潮流所塑造,性革命是欧洲与北美启蒙运动的一个核心部分:它参与创造了一种西
飞碟纪念碑,保加利亚废弃酒店,广东TVB电视广播大厦直播间,香港  城市会生长,也会死亡。  建筑每一分钟都在衰老,不管曾经多么辉煌,都逃不过人类的喜新厌旧。  住宅、工厂、学校、医院、游乐场,甚至整个城镇,说不定哪一天突然就被遗弃,然后变成废墟。有些被泥沙覆盖,有些没入水底,有些像僵尸一般矗立街头,人们每天路过,却熟视无睹。更多的被推倒、重建,周而复始。  Urban exploration,意
“秋千,树屋,洒落一地的夕阳。时光仿佛停滞,此刻,唯愿岁月静好!”写下这条微博时,我正在汉堡郊区一栋三层楼的洋房里和德国媒体人Anton共进晚餐,同行的还有另外两位中国记者。我们都是2012年中德媒体使者这个项目的参与者。  那是8月初的一个傍晚,彼时,51岁的Anton还是《德国金融时报》(简称FTD)评论部主任,他已经在这家报纸工作了13年,是FTD的创建元老。而他从事媒体行业也已有29年了,
从疾病到人的关注  三年半前开始,11岁的青青(化名)突然摊上了一桩怪事——呕吐。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家庭医生全科门诊  按照妈妈的回忆:女儿的呕吐几乎没有规律,空肚子会吐,吃饭后也会吐;呕吐前没有预兆,通常持续几分钟,但也试过几个小时。有时一个月呕吐几次,有时几个月不见发作。  “每次都天翻地覆的,胃里的饭菜……有时连黄色的胆汁都吐出来了。小脸就像一只小鸭被卡住了脖子,面色涨得通红,咔咔不停。”妈妈
晚上11点,上海近郊一所摄影棚里,忙碌了大半天的人们已经相当疲惫,空气中都漫着焦躁。正在拍的是《中国好歌曲》节目的宣传短片,四导师之一的周华健最后一个出场。还没见人,就听见他的笑声,中气十足,完全不像工作到半夜该有的调调。  他实在爱笑。随便抽出采访中的一个小时统计,他能笑二十多次。还只算了连续3声以上的大笑,没算上呵呵一两声的微笑。  这样的笑声迅速感染全场。除了说点“提醒我收肚子”、“我是中国
芦山中学操场的红会帐篷  中国红十字会和壹基金,中国最著名的官方背景社会救助团体和中国最著名的民间公益组织,在此次地震中被公众拉上PK台。首先被对比的是捐款数额——截止地震當日晚,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官方微博公布的个人善款数是14万多元,而壹基金公布的数额是2240万。这被评论为“用脚投票”。  红十字基金会是接受中国红十字会业务指导的一个单位。截至4月23日下午5点,红十字会收到社会各界捐赠款物2.
《三体》用准确的比喻刻画了宇宙中的伟大奇观,犀利地呈现出血淋淋的历史带给我们人类的恐惧又被投射在星系之中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  我刚从斯波坎酒店的狭小前厅出来,一辆出租车就停在跟前——正是刚才载着我从机场来酒店的那一辆。司机从窗口伸出脑袋,“你还没给我付钱!你的信用卡不好使。”  我偷瞄了一眼后座的乘客,他正盯着我,脸上写着不满和怀疑。“不,不。”我无助地摆手,“这是个误会。”  我掏出手机
辽宁省人民医院门口的停车坪马上要改成停机坪了。提起这件事时,副院长王钢的语气里掩不住兴奋。到时候,从医院正门进来的人们,第一眼看到的会是一架直升机——如果它没有恰好被开走的话——估计对大部分普通百姓来说,这都是只在电视上出现过的运输工具,也是目前整个辽宁省公立医院唯一的一架。  对主管急诊科的王钢来说,这直升机意味着救援速度——绕过交通阻塞区抢救生命的速度,应对紧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速度。自199
61岁的约翰·爱德华(John Edward)不迷恋永生,但他常常感受到死亡的存在。这不是焦虑:他个子不高,行动敏捷,死亡的胁迫还来不及支配这个健康的老头。  但他仍然策划了这次的掘墓和葬礼。一台小型挖掘机、一个铁锹是全部的装备。地点选在自家后院,草皮整齐的地面是墓地的绝佳选择。  20年的慈善工作,他见过不少试图自杀以逃避当下的人,他们视死如归,但死亡远没那么简单——光是想想那个狭窄漆黑的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