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造影对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taba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CTA)对重型颅脑创伤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的作用.方法 对58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前及术后使用128层螺旋CT行头颅CTA动态检查.结果 重型颅脑创伤后CTA显示脑血管主要发生五种变化:血管移位、动脉痉挛或闭塞、动脉穿支减少、脑深静脉狭窄或闭塞、大脑浅静脉狭窄或闭塞.大动脉痉挛或闭塞者预后差,大脑深静脉如大脑内静脉和基底静脉同时闭塞者预后极差,大脑浅静脉的狭窄或闭塞反映了颅内压的变化.结论 CTA可用于重型颅脑创伤的早期监测及预后判定。

其他文献
患者女,42岁.以颈背部疼痛4年,四肢麻木乏力2年,小便功能障碍1年入院.患者于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背部疼痛不适,当地医院颈胸椎MRI平扫加增强显示"颈5~6髓内病变,增强明显"(图1a),考虑到病变较小,患者症状不甚明显,当地医院建议患者临床随访.患者基本每年均复查颈胸椎MRI,影像学资料显示病变逐渐延长(图1b),同时患者症状亦逐渐加重,出现四肢麻木乏力,偶伴小便失禁.患者于近日就诊我科.查
期刊
中、重型颅脑创伤多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可引起脑血管痉挛,导致迟发性脑缺血,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因素[1].目前,治疗脑血管痉挛多采用高血压、高血容量、高稀释的三高疗法和钙离子拮抗剂等方法,疗效均不满意[2].我们认为加快SAH的排出,可以预防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所以我们开放侧裂池治疗中、重型颅脑创伤术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疗效较好。
期刊
通常认为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动脉瘤显露相对容易,但开颅夹闭术中常会遇到一些难度大的病例,倘若在术前不制定完善的手术治疗方案,术中易发生意外甚至死亡。
期刊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病,但是有一种少见的脱髓鞘疾病,具有占位效应,称为肿块样脱髓鞘病变(tumefactive demyelinating lesions,TDL).北京天坛医院于2005-2007年共收治了9例病理证实为TDL的病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期刊
原始三叉动脉(PTA)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胚胎吻合血管,大概在0.02%~0.06%的全脑血管造影中可以发现PTA[1],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变异,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2]。
期刊
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治疗脑积水的一种常用方法,腹腔镜下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腹腔端分流管的固定均需丝线、钛夹等异物固定[1].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8月采用新的方法完成10例腹腔镜下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不需任何固定物,手术操作简捷、固定可靠、分流有效。
期刊
江苏省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于2010年10月29日进行了换届选举,产生了第七届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由37名委员组成。经过无记名投票,与会代表一致选举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汉东同志为主任委员,陈建、刘宏毅、兰青、
期刊
患者女,50岁.因双下肢感觉渐进性减退2年,加重合并运动障碍3个月入院.查体:左T5以下浅感觉缺失,右T2以下浅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双下肢肌力0级,双侧膝腱反射亢进,髌阵挛阳性.脊髓CT纵轴扫描及增强扫描:C7~T1见一2.4 cm×0.8 cm高密度影,增强无强化(图1).诊断为脊索瘤骨软骨型.行全椎板肿瘤切除.术中见肿物色白、质韧、表面光滑.病理诊断为脊索瘤骨软骨型(图2).随访半年生活
期刊
患者女,18岁.因"反复发作性意识障碍6余年"入院.发作形式:复杂部分性发作(平均每月2~3次),复杂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发作(平均每月10余次).患者自2岁时开始出现面部蝶形红斑,其父母系表兄妹结婚,有一弟先天残疾.6年前头颅CT及MRI发现颅内脑皮层及室管膜周围多发结节,先后服用卡马西平、丙戊酸钠,2年前使用两联抗痫药,效果不佳。
期刊
自上世纪50年代提出经前路椎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后,这一术式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然而,长期的随访研究发现,术后10年内25%的患者出现了与该术式相关的远期并发症--相邻节段病[1],6%~17%的患者因此不得不再次手术[2-3],且绝大多数再次手术的方式仍需前路减压融合,手术难度大[4],不管施行前路还是后路手术,再次手术疗效均不理想[4-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