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由偶遇开始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lq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北京举行了历史上首次在中国主办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也是我首次造访位于北京报国寺的《中国收藏》杂志社的时间。传统而古典的环境,让人仿佛走进历史,与昔日接触的工作場所,见到的多半是现代化的建筑及时尚的格局感受大大不同。一群积极热情伙伴组成的队伍,加上以人为本的理念,这本杂志除了印刷精美、品位高雅还能接地气,也就不令人意外了。
  我与《中国收藏》结缘于2006年一群铜元爱好者在上海举办的研讨会。当时钱币收藏的风头兴盛,《中国收藏》杂志开始出版钱币专刊,故派编辑参与大会来做报道。我们经同好介绍而认识,笔者因常在泉刊及网络的钱币论坛发表文字而小得虚名,故友人建议编辑向我约稿。还记得当时因为顾虑、碍于情面,我主动声明:投稿就不怕被退稿,如稿件不合用可明示,无需勉为其难,以免浪费彼此精力。不过后来很幸运“试用合格“,此后成了常客。
  在真实世界中,人生就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譬如我本专注于大银币的收藏。移居美国之初,网络普遍性尚未如今目,门路不熟只有逛逛展销会,好品的中国钱币较难遇见。然而书籍文献等资料的取得却较为容易,毕竟这类商品在远端交易上不用担心真伪或损坏遗失。阅读后我发现,早期在华外籍人士在机制币的研究上成绩斐然,以往颇多疑惑迎刃而解,但这些内容丰富的英文论述,国内泉友却不知悉。因此,我乐于将其整理并加上国内资料后与同好分享,在兴趣由实物收藏渐转为研究的同时,理解到辅币铜元在应用上的重要性,也因而部分发表的有关心得,恰可解开铜元圈的疑惑,进而结交了不少这方面的玩家,也经此与《中国收藏》杂志搭上了线。一晃眼就十余年,既可说是必然中的偶然,也可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与一般由钱币学会编辑出版的泉刊相比,考虑到以提高读者兴趣为主,以及读者可能新入门的偏多,我在《中国收藏》杂志发表的内容避免艰深,以寓教于乐、雅俗共赏为原则,配图尽量清晰精美。虽不必过于讲究学术性,但因杂志社出版的刊物内容涉猎范围甚广,不仅要有知识性,编辑还要兼顾新闻性、实用性和参与性,比如举办的各类讲座、展览等活动,对待稿件的要求与审论文有别。因此笔者下笔有时得更加费神,免得砸了自己名声还连累了小编。由于这是发行普及各阶层的大众化刊物,在推广钱币收藏方面有重大的作用。对于作者来说,分享知识的同时也扩大了视野,独乐不如众乐,虽付出精力稍多,获益亦多。
  近年来网络突飞猛进,通讯软件更是发达神速,加上自媒体的兴起,“山头林立”大大减少了纸版书的舞台,传统的出版人甚至于作者都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钱币收藏圈相互讨论交流的风气也大不如前,关心的多是哪个品种有潜力,把收藏当成股票般来讨论该买什么,更别说有些人盲目迷信评级币,没了评级的盒子,他们就没了主意,无法判断真假与好坏。收藏本是有闲有钱、依个人兴趣量力而为,当成长期投资来经营未尝不可,一心想搞短线炒作赚差价就太商业化了。
  所幸“不能控制风向,但可调整风帆”。泉界前辈张纲伯先生也曾说过:“学问之道,往往始于玩好。由玩好而生兴味,由兴味而起研究,由研究而成学问。以玩好始,以学问终。”时代的“迷雾”虽常遮盖视线,但只会短暂存在,终必消失。202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未来阅读依然是生活的必备要件。
  多年前笔者鉴赏《齐白石印集》见“一息尚存书要读”印一方,常以此自勉。相信无论将来情势如何变化,《中国收藏》必能继续发展,选择坚持做有意义的题材与活动,拥抱时代动脉积极传播,更加蓬勃地迎向下一个20年。


其他文献
20年前,我第一次见到《中国收藏》杂志是在北京报国寺收藏市场东侧的一间卖收藏类书籍的小店里。当时的收藏类杂志已经有好多种了。对于当年翻阅的是2001年的第几期杂志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只记得这本叫《中国收藏》的杂志很有魄力。站在小店里翻阅了一遍,觉得其虽然是刚刚创刊,但确如其刊名,高起点站位,文章质量高,指导性强。那天,我把店里所能买到的几期都买下了,从此《中国收藏》成了我必看的收藏类杂志之一。再后
期刊
或许很多藏家都有这样的感受——收藏是讲究缘分和运气的。有时对某件藏品心仪已久,但却“踏破铁鞋无觅处”,而有时却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初秋的北京天朗气清,去乡野郊游,没想到还有意外的收获。在燕山脚下一个古村的集市上,本想买些当地瓜果蔬菜带回去尝鲜,在一个卖旧货的摊位上,几枚放在破铁皮盒子里的铜钱吸引了笔者的注意力。一番挑拣,竟然惊喜地发现了一枚寻觅已久的“绿耳”马钱!  最早听说“绿耳”这个名字
期刊
近日,在2022年冬奥会主会场之一的“冰立方”里,一组特别的“选手”率先登场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运动员形象,甚至还有清代《冰嬉图》中滑雪的古人,纷纷出现在不久前发行的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金银纪念币(第1组)上。据了解,该套纪念币共9枚,其中金质纪念币3枚、银质纪念币5枚、金银双金属纪念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马首终于回家了  “欢迎回家”作为2020年文博界最受关
期刊
时间有腿,跑得真快,都没感觉眨眼,《中国收藏》杂志20岁了。我与《中国收藏》的故事有很多,提笔时最先想起的,是多年前我在西泠拍卖工作时,因为沈增植的一副对联,让我因缘际会了一段佳话的往事。  2008年8月的一天,我们在上海征集拍品,一位女士带着几件作品前来应征。女士举止矜持而文雅,每件作品都用旧纸裹着,打开一看,原装老裱,这是令征集人喜欢的作品形态。其中一件作品更是令我欢喜,为沈增植的行书七言对
期刊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都是一衣带水之近邻,地缘上的邻近关系直接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追溯历史,中日文化交流最早始于秦汉,于古代中国而言,日本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所以从接触之时,中日文化的交流都是以中国向日本输出为主,这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方式等诸多层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货币,作为经济交流的纽带,在维持古代东亚世界的商贸往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隋唐(日本奈良、平安时期)至明朝时期(日本后
期刊
超5亿元成交的《十面灵璧图卷》,过亿元易主的“十二花神”杯,以及1.725亿元成交的崔如琢《清秋荷塘听雨眠》……71件拍品过千万元成交,历经5天激战,总成交额达41亿元。这是10月20日晚收槌的北京保利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所取得的战绩。尽管今年因疫情影响,整个市场的状况并不乐观,但保利今年的首次线下亮相就捷报频传。究其原因,与15周年庆典分不开,拍品数量庞大,但质量极高,不少高精尖拍品自然会引发市场
期刊
辛丑之初,开门见喜,《中国收藏》杂志迎来了20岁的生日。我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勤写的作者,當以虔诚之心,致以衷心祝贺。  20年前,正值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时。在急速变化的时代大潮下,我国的历史和传统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一定的忽视,《中国收藏》杂志在那时创刊,其开拓之路想必是充满着艰辛和疑惑的。站在祖国蓬勃发展的今天,回首往事,正是当年以《中国收藏》杂志为代表的文化界的坚持,才擎起了保护历史、继承
期刊
徐世章  民国时曾任交通部次长兼任交通银行副总裁、币制局总裁等要职的徐世章,毕生致力于文物收藏与研究,所藏古物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品质之精世间罕见,驰名海内外。  1999年,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举办“徐世章捐献文物纪念展”,纪念徐世章先生诞辰110周年,并出版《徐世章先生捐獻文物精品选》,弘扬先生爱国捐献的义举。笔者作为业务办公室主任参加了这些工作,并多次采访徐世章的女儿徐绪玲。2004年,天津市艺
期刊
正规与纯真,是我对《中国收藏》杂志以及杂志社所有工作人员的最深印象。  我学的是宏观经济学专业,曾经在国内贸易部工作多年,所以很早就知道《中国商报》。作为中国商报社旗下的重要刊物,《中国收藏》杂志引起我的关注是从2010年开始的。  我搞收藏已有40余年,其中铜炉是我收藏中的重要一项。2009年,我出版了研究铜炉的专著《钟鼎茗香》第一部,从学术界、收藏界以及市场的反馈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正是那年
期刊
一想到《中国收藏》杂志创刊已经20年了,心情终归是顿不平静的。尤其是翻出了“发稿登记本”之后,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如梦如幻,清晰而模糊。经历了20年的光阴,没有被生活磨损了记忆而依旧生机盎然,这个事物本身即有存在的价值。《中国收藏》杂志就是如此。  20多年前,我选择了自由写作这个职业。“发稿登记本”是我这些年来写作的记录。投稿日期、题目;投给哪家报刊了、哪天发表的;样报样刊哪天收到的,稿费哪天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