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连贯理论在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现代交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u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文写作应该做到形式和意义的连贯,具备衔接性和连贯性的篇章才能更好地传情达意,达到交流的目的.以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语篇分析和衔接机制为基础的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模式,详细地阐释了语篇特征和衔接机制,对语篇分析有强大的解释力,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掌握篇章句子结构和相互作用方式,提升高中英语写作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生态学、教育生态学、生态课堂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生态和教育发展的研究也逐渐增多.高校应在生态课堂理念下,针对英语写作课堂存在的问题及不平衡现象,从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等方面实现英语写作课堂的动态化和平衡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各种网络教育平台的发展,提高学生对英语写作的兴趣;采用生态评价反馈体系,转变学生对待英语写作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作为在二语习得领域内,尤其是口语课堂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反馈形式,重铸式反馈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国的外语课堂尤其是中小学外语课堂反馈形式单一,有时甚至不反馈,致使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教师需要认识到重铸式反馈在外语课堂上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多角度认识重铸式反馈,并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从该反馈中受益.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人在青少年时期的重要目标之一,贯穿于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依据青少年存在的人际交往冲突及教育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要求,基于Eric Berne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运用该理论在团体心理辅导中解决人际冲突的实践方式,进行人际交往技巧的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为改善青少年人际关系提供干预方向.
持续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是加快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科特色及建设秘书学一流专业的核心工作之一.项目化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当前秘书学专业实施项目化教学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高校要构建出适宜的教学模型,并依据各个相关制约因素的动力机制,补齐教材、课时短板,加快配套教学资源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和团队建设,推动秘书学专业的教学变革,帮助学生通过参与解决与岗位工作密切相关的问题达成深度学习.
社会发展离不开合作交流,合作交流离不开英语学习,英语学习离不开英语教师.由此可见,关注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各个领域的发展,关注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十分必要.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因、有效性、发展策略及专业发展情况测量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重中之重.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是高校开展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探索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美育功能提升路径,美育与心育、美育与智育结合,处理好美育与心育、美育与智育的关系,形成融美育、心育、智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美育功能.
研究生阶段英语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外语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在分级教学、口语产出、学术英语、结课测评及未来工作规划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校可以采用“免修+分级教学+选修”制,加强学生产出型技能训练,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术英语意识,并采取多元化评估方式,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强化教学与未来工作的联系,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做好准备.
人工智能与对外汉语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深刻变革和发展.研究对Microsoft Learn Chinese和SPKChinese-学中文这两款利用AI人工智能技术辅助学习者学习汉语的App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辅助对外汉语教学、学习方面还存在用户关注度不高、AI模式效果较差等问题.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覆盖范围,完善人工智能应用模式,创新人工智能应用的功能类型,以推动人工智能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机融合.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教育,进入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领军,以加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为基础,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高等教育创新阶段.高校要在学科交互背景下研究新文科专业教育.以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利用这一学科文理交互的特点,高校要充分认识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目标,切实将新文科建设与解决文科问题联系起来,顶层设计与教师队伍探索形成合力,实现人才培养的“文技双馨”.
高校学科创新发展路径在于突破高校的院系围墙和学科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和协同创新.高校通过组建跨院系科研机构,改革重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评价机制,激发各协同建设单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各机构在科研资源、研究人员、学术信息等方面的开放共享与高效对接,充分发挥资源整合的优势,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