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审美教育特殊性 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审美教育中来贯穿道德教育,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是审美教育的宗旨所在。要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审美教育的特殊性上人手。教师通过对审美教育特殊性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正确的道德观。
  审美教育的特殊性表现在:
  第一。研究对象。美学是人类从审美关系把握世界的一门科学。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以具有审美特征的对象与具有审美能力的主体所构成的,二者缺一都不可能形成现实的具体的审美活动。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描写了自然景物.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都融进了作者的感情,表达了作者的美学理想。细细地分析这些自然美,,对于激发学生从对自然美的感受发展到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的思想感情,是具有深刻的美学教育的意义的。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在教师的风范中注入审美的内涵,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大美育观,以爱为核心,用自己和谐的形象美当好学生的审美客体,用自己高尚的人格美以身示范,用自己的语言美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视听享受。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用自已独特的审美观钻研教学标准,驾驭教材,提高对学科教材内容美的感知力,确切地发掘教材美的因素。日常教学中才能以“情”激发学生的激情,以“美”启迪学生的心灵。
  第二。社会作用。美是一面镜子,你在这面镜子里可以照见你自己,从而对自己采取这样或那样的态度。现在,有的学生对美的理解片面化,认为美就是时髦,就是衣着华丽,仪表堂堂,风度翩翩,忽视了道德情操的培养,忘却了“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品德,要从小培养”。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有知识,成为社会有用之材。要实现这个愿望,当然要有家庭与社会相配合,进行多方面的教育。但是,美学教育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人类社会的根本改造步骤之一,就是人的改造。而人的改造应当从感情教育、美德教育人手,使人从小就懂得美与丑。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文学作品是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语文教学通过对社会生活美的分析,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现出四化建设的壮丽图景,提高他们的社会觉悟,鼓舞他们的斗志,激励他们前进.语文教材中记叙描写了众多的优秀人物,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就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引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明确善恶、美丑的标准,产生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并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语文教学的目的,正是在于促成美育与道德教育的互补、互动。
  第三,表现形式。美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的。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通过形象教育,陶冶人的情操,完善人格塑造。语文课程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正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比如:诵读精美课文,让学生在领略“美”的语言、“美”的画面的同时,感受善恶人性的强烈冲击;欣赏课本剧,既可以欣赏到“美”的形体,又可以感受到“美”的艺术……这些活动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因素,它们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还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产生追求“美”、创造“美”的意愿。
  在审美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美而缓解学习的压力,正视人生的烦恼,开放自我、丰富自我、塑造自我,使自己在具备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完成对自己的人格塑造。具备了美好的情操与性格,才会有完善的人格与心理,而担负着育人功能的语文教育,更应该在美的教育中发掘、创造人格的美。
  语文源自于生活,又真实地反映生活。“学习语文,关注生活;学习语文,享受生活”。这一理念应该是快乐教育出发点。语文教育是文学的教育、人的教育,其育人功能使它注重于开发心灵、陶冶性情、培养人格。而审美教育则可以在潜移默化的情感体验中,以美启真,启迪心灵;以美悦情,净化性情;以美储真,完善人格。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担负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理应让语文课堂变成知识开花的课堂,个性张扬的课堂,有社会责任感的课堂。
其他文献
新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丈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变语文课程的统一性和求同性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语文课程的与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的发展本位。这样的语文课程理念和价值取向,无疑给沉默多年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水,本文是对新理念下的几种阅读教育法深切体会和理解。    一、变序教育法    这种教法不是按教
期刊
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又是积累词语,训练语感的有效手段。每当大家谈起朗读教学的现状,无不表示忧虑,一是朗读的量不到位,讲的太多,读的太少;二是朗读的质不到位,读前缺乏明确要求,读中没有具体指导,读后忽视必要评价,朗读水平较低。因此,如何提高朗读质量,我认为必须重视朗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地位,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加强朗读指导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语文世界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有语言文字的训练,有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文情怀的陶冶,有精神世界的奠基等。作为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也当然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他所关注的不是一个单纯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体语言语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发孩子一生的向往。《语文课程标准》
期刊
语文教学应是一种情感丰富的教学。它不单是借助一篇篇典范的作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教学,更应是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真挚的爱心,借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的教学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语言生动有趣,富有感染力,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用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调动学生的情绪,让课堂生动。    一、语文生动的教学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
期刊
摘要:观察是学生学习和研究生物学最常用的方法,在观察中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应用对比观察和拓展观察实验来启发指导、开发和发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精神。  关键词:观察;培养;探究能力    观察是探究和认识的基础,生物学本身就是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观察推动了生物学的建立和进步,生物
期刊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是啊,有乐趣才会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一次快乐的经历,真正地使学生爱学、乐学。  怎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诱读    儿童步入小学就意味着从现实的双向对话进入一个较多的与文字符号单向独白的神奇世界。从此,阅读成为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
期刊
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基础教育难,特殊教育更难,特殊教育中的语文教育难上加难。多年从事聋哑教育的老师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聋哑生的语文最难教,化的精力最大而收效较小。这是什么原因?是否有良策可治?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实践中也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措施,我们有以下体会:    一、抓好语文学科的主阵地    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这样写到:语文是对聋哑
期刊
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课程标准》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来说
期刊
“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向未知领域做新的探索。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是培养思维独立性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索,质疑问难,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每节课都留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题。下面介绍几种“质疑解难”的做法:    一、预习质疑。主动求解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但并不难懂。我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提出疑难问题,在自息课堂上让
期刊
著名的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及时引导学生去品赏。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