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tian200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的自然条件决定它适宜于种草放牧,发展畜牧业。但是,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它转而以种植业为主,开辟草原粮仓,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种玉米、油料作物、荞麦,对于草牧场破坏性很大,对自然生态平衡极为不利。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农产品供给相对过剩,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生活水平提高缓慢。要想解决十几万户农民的增收问题,在原有的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内打转,活路子太少,而要让十几万户农民自己找市场,对于居住分散、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的农牧民来讲,更为不利,难以形成竞争优势。跟着市场转,结果跑不过市场。农业增产不增收,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需要发展具有自身的优势的产业。
  现在,居民消费(尤其是食品)结构有了巨大改变,由原来的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市场对于乳肉禽蛋品种、数量的需求日益增长,对于鲜奶消费量也呈逐年稳步上升趋势。世界人均乳品消费量103公斤,发达国家高达200—300公斤,而我国人均占有量只有7.2公斤,而且,工业化生产的鲜奶还只是供应像北京、上海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乳制品市场的可开发潜力巨大,就是鲜奶市场也做不完。同时,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卫生、安全和质量也提出了新要求,对残留药物和检疫标准成为重视。这对于具有畜牧业传统和天然草场资源优势的草原农业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机遇。
  草原发展乳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草原地区人均占有草场面积大,天然草牧场资源使它能够采取放牧式、粗放式饲养,不需要工厂化饲养,因而奶源优于工厂化饲养。要保证奶源质量,首要的条件就是所采集的鲜奶必须是无污染的,如果奶牛饲养中喂食了受污染的、或是含激素、农药等残留物的草料,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奶源的品质。从品质来看,放养、散养的奶质优于舍食和人工饲料。由于草的纤维含量、干物质含量高,草地新鲜,水分含量与草食物结合合理,提高了奶源的品质。而用秸秆和粮食喂养出来的奶牛的奶质相对不如前者。这是草原畜牧业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在市场上叫得响、被消费市场认同的显著特点。一般地,牛奶中只有12%的干物质,水分含量高达88%,国家规定鲜牛奶干物质含量标准是11.2%,口感水味重,而草原“黄白花”收购来的鲜奶干物质含量就高达13%,奶味充足,能够区别出不同于其它品种的奶质与口感,再加上现代化的加工工艺,经过闪蒸之后,浓度提高到了15%,使其奶味更纯正,味道更浓厚,在市场上富有竞争力。
  放养、散养条件在大多数地区实际上已经不具备了,畜牧业、养殖业要实现生产方式转变,核心问题是饲草料生产。由于草原农业具有了几十年种植业的基础,粮食多、秸秆多,秸秆“三化二除”已经成为重要的饲料来源,因而具备了舍食、半舍食并向工厂化饲养转变的条件。
  发展畜牧业与退耕还林还草结合起来,既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又改善了草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是一举两得的大好事,为此,各地政府确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畜牧业为主导,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发展自身优势,实现“三超”:即第二产业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养殖业超过种植业,非公经济超过国有经济。从畜牧业到农业,从农业再到畜牧业,标志着草原农业产业结构的二次飞跃。
  其中,实现农业产业化是根本方向,没有加工业,就没有农村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像鲜奶这样的产品,不进行杀菌保鲜加工,几乎无法进入市场,鲜乳解决不了保鲜问题,成为制约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过去奶牛要牵到大街上挤牛奶,乳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小农生产方式。因此,乳业的发展,取决于保鲜技术和加工能力。但是,小型加工企业起不了龙头作用。虽然近年来发展了不少加工企业,但由于它们规模偏小,缺乏大企业应有的素质与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地遭到淘汰。原来有几家旗县乳制品厂、奶粉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濒临破产,迟迟不能兑现奶款,甚至用奶粉抵奶款,极大地挫伤了奶户养奶牛的积极性。
  农业产业化,公司是龙头。对于企业来讲。能够保证原料、而且要保证优势的原料生产优质食品,龙头企业依靠资源优势做出品牌来,将十几万户农民带入市场,而不是让农民自己找市场,因而实现了草原基地与龙头企业“共赢”局面。企业竞争靠的是奶质,保障奶源供给,就要与农牧民利益紧密结合,形成“公司加农户”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草原上的农牧民也像牛一样分散,信息不灵、交通闭塞,风险承受能力低。由于人口素质低、经营分散、组织性差,市场意识淡薄,使得农牧民的人均收入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再加上三年干旱,返贫现象严重。如果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在市场上小农经济几乎没有立足之地。扶植龙头企业,对加工企业的投资,就意味着对农业投资,能够起到放大的作用,带动致富一大片。乳业还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如包装材料、运输、机械)的发展,吸引技术人员,提高当地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于像鲜奶这样奶制品,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小,消费者在市场上很难加以区分,对于这种同质性、无差异性产品,能够做出自己的品牌来,需要有自身的优势。把文章做在“牛”和“草”上。能不能做出“奶”的文章,关键是要看两点,一是判断它是不是立足于资源优势,二是判断它有没有开发市场,只有将扩大奶源和扩大市场两方面工作做到家,才能打出有自己特色的品牌。奶源(资源)与市场无疑是企业发展的两条生命线。在“奶”字背后,有着一系列产业的支撑,分别是牛种、奶源和草场的规模与质量,而与此直接相关的农民利益这一经济纽带。在奶、牛、草中间,牵涉到的是农民利益。
  制约乳制品发展首要因素是奶源不足。如何开发奶源?
  首先是挖掘现有奶源。对于现有的奶源,首先是设立奶站,实现现有资源(奶牛)重组。草原的特点是奶源分散,每天只能集中收购7—8吨,因此,要以村为单位,具有300头以上的村设立奶站,收奶半径可达到400公里。通过开设奶站,集中挤奶,日收购量可以达到100吨。同时,也调动了农牧民养奶牛的积极性。奶源建设需要32个月长周期,如果有160个奶站,每个奶站平均按2吨计算,可以达到300多吨,收奶量迅速提高,保证了奶源供应。其次是办托牛所,牧民自家的奶牛交给托牛所管理,集中起来采取半放牧、半饲养的方式。
  其次,是开发新的奶源。对农牧民来讲,既使有养牛的积极性,但没有买牛的本钱。企业为农民提供抵押贷款,或是与当地工商银行合作,为农牧民买牛提供贴息贷款。企业的担保方式有两类,对农户直接担保和企业作价担保两类,并以旗县财政担保实行联保制度。假设购牛价格的50%自筹,50%抵押贷款,平均每头牛贷款5000元,实行3年还贷,就能够解决农牧民融资难的问题。一时间,养牛成为了农牧民生活中的主要话题,养不养牛成为农牧民投资决策的重大选择。
  加快奶牛数量扩繁,改良品种也是开发奶源的重要手段。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种畜科研所合作,形成种牛扩繁基地。有天然的草牧场、有当地黄牛优势,可以借腹怀胎,受体牛有崽有奶,企业既为奶户培育出新品种的奶牛,又占有了奶源,双重受益。同时,引进国外高产乳牛,对于企业而言发展也是极为有利的,不但可以为本企业提供优质胚胎和优质奶牛,而且它的影响扩大到全国范围,效益很高。
  农牧民是最讲求实惠的,需要有看得见的利益。对于养牛户,我们算了一笔帐,一家4口的牧民养5头奶牛,光是挤奶一项每头牛纯收入就达5千元,合计2万5千元,基本上解决了温饱和多年欠账问题。3年可以收回全部投资,因此,农民获得了实惠,人均收入增加了2000元,用了10亩地,而农民的人均土地面积是5亩,相对而言,资源条件充分。有没有龙头企业,对于产地鲜奶的收购价格影响就是不一样,原来每公斤1.30元,现在提高到了1.60元,而且是半个月结一次奶款。再加上企业积极介入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解决了农牧民没有本钱买奶牛的问题,一些养牛专业户通过贷款方式形成了饲养一百多头牛的规模。因而,奶源供应量迅速提高。龙头企业进入,使得农牧民饲养奶牛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养牛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分工,每头牛看护费每月5元(一年10个月左右),如果看护100头,每月的收入达500元,增加了部分农村妇女、低收入家庭的收入。
  奶源开发同时也调动了农牧民种草的积极性。奶源有了需求,草的经济价值也随之提高,例如每亩种粮收入400元,而卖草可得1400元,种草与种粮相比具有比较利益。农民有了养牛积极性,自然地激发了种草积极性。草原的承载能力有限,加草饲养,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过度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抓饲草料,为养而种,可以提高草原的生产力。青贮饲料的蛋白含量高达16%,每亩可达2万斤,一年实现两次收割,平均2亩地养一头奶牛,潜力很大,对恢复生态环境有利。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过去实行指令性计划种树种草,每年100万亩,十年之后新增还是100万亩,由于农牧民种草的利益得不到应有体现,因而缺乏积极性,结果是“年年种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现在不同了,牧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养牛养草的积极性倍增。
  资源优势和规模经济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对于大宗农副产品的国际市场而言,只有当贸易成本低于生产成本2%时才是可贸易的、富有竞争性的,像小麦、玉米、大豆等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而像乳制品、特别是鲜奶市场,具有较高的进入门槛。大家知道,鲜牛奶很难远距离运输,鲜奶容易坏,主要是在常态下细菌膨胀速度快,保质期短。外国公司要想进入本地市场,必须在当地设厂实现本地化。对于像鲜奶这样不便于运输的产品、或是运输成本过高的产业,投资应尽可能地要接近原料基地。因此,奶是本地化、区域化的竞争性产品,主要是地区性的市场竞争。它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当地建厂的规模和设备。对于像鲜奶这种具有同质性的产品,同行业进口的都是同类的、或是类似的加工设备,其技术含量基本接近,因而,主要取决于规模优势,靠规模和市场占有量取胜。规模越大,采用的设备越先进,而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资本越少,因而占有奶源布局、保鲜膜生产成本低、市场信息量大等方面优势。
  对于像鲜奶这样同质性产品低成本贸易型,国内地区性竞争也很激烈,主要面对大众消费群体,低价格成为促销的主要手段。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具有无限扩张的市场潜力。产品差异性不大,可复制、可模仿,产业化程度不高,单一产业再高明也挤不出暴利。我能够进口的设备,你也能进口;你能购买到的技术,他也能够买到,奶市场的透明程度高,奶源质量差异性也不大,价格战难以避免。低价格竞争最根本的手段是要具有规模优势,高度竞争性市场,甩掉对手的唯一手段是规模效益。规模做大了,分摊在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和管理费用才能显著降低,规模经济可以极大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如单位产品的市场开发费)。同时,规模越大,企业“毁誉”的代价也越大,因而也是对自身产品质量的承诺。
  20世纪50-60年代草原农业由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型,发展粮食作物,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尔今又由种植业转向畜牧业,向保障生态环境,提高人民小康生活水平的目标迈进,草原农业面临着二次转型,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种植业”向包括畜牧业在内的“大农业”转变。打造草原农业腾飞的基础要有两个“必须”,一是必须借助于资源优势。草原农业的优势在于草牧场和人均土地资源多,“散放”加“舍食”可以极大地提高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潜力。二是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而要大规模地发展畜牧业,必须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品牌、上档次,才能占领市场。只有资源优势和龙头企业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草原农业的经济腾飞。事实证明,投资乳业就是投资农业,使草原“奶乡”构筑起“奶王”的强势产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其他文献
从气流组织的角度对掘进巷道隔热分流排热降温技术的降温效果进行分析。采用FLUENT软件主要模拟了送风速度v为1~5m/s,隔热板与巷道围岩壁的距离B分别为0.2m、0.25m、0.3m以及导流板
本文分析了我国运动头盔的行业生产状况,阐述了相关国家标准在运动头盔方面的适用情况,介绍了运动头盔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影响头盔质量的薄弱环节,指出头盔的佩戴装置性能和
一、建立规范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以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为基本特征,“两权分离”在带来企业高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代理问题”和“代理成本”。要解决“代理问题”,降低“代理成本”,一个重要的约束机制就是:对经营者(职业经理人)控制权的授予只局限于特定控制权,所有者(股东大会)及所有者代表(董事会)保持着剩余控制权并对经营者行使特定控制权进行制约。这些制约作用的有效发挥,可以约束经营者
邓小平同志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中,有关教育问题的论述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邓小平文选》第一、第二、第三卷,共收入重要文章、讲话、谈话223篇,其中涉及教育的
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    1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不协调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突出地表现为取得银行信贷的困难。企业融资渠道的单一和银行商业化过程中偏好的转移造成了二者之间供求关系的扭曲:(l)国家“抓大放小”指导方针的实施以及主办银行制度的试行,使银行特别是全国性大银行争相争取以大型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以取得规模效益。(2)有些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重视。
一、纸品本册专委会工作回顾“围绕中心、内外并举、把握趋势、通力协作”.2005年针对美国对我国纸品行业发起的不合理反倾销案件,将中国定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而征收243.73%关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农村党支部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建设一个好的支部领导班子,特别是选一个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公正廉洁、年富力
本文无意对成熟的专业羽毛球训练体系提出任何异议,只是希望对社会羽毛球或业余羽毛球训练者,因时间原因造成训练效率的不足,导致训练效率偏低,最终致使羽毛球社会训练市场不
<正>考古学家们通过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已经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新石器时代,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的新石器文化和长江下游以太湖平
盛乐经济园区建设以建设和林格尔县重要工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差异性发展战略和重点突破战略,坚持走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路子,步入了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轨道,用“招商引资的有限项目,促进了园区乃至和林县各业的无限发展”,实现了园区建设之初提出的“一年起步、二年发展、三年见效、五年成为亮点”的奋斗目标。    一、崛起的盛乐经济园区    从1999年盛乐经济园区成立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