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来源 :神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gb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那年,父亲便南下广东打工,成为我们村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批外出务工人员。从此,照顾家庭的重担压在了母亲身上。
  母亲是个乡下人,一辈子能吃苦,也不怕吃苦。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从来就不知道母亲是几点睡几点起的。看不到母亲的时候,她总是在田里,不论风吹雨打;看到母亲的时候,她不是缝缝补补,就是生火做饭,里里外外操持家务,伺候一家老小。
  母亲不善言辞,从来不会把爱挂在嘴上。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物质比较匮乏,每当嘴馋时,母亲也从不吝啬,只要条件允许,五毛、一块,也是经常给。村里的小卖部离家近3公里的路程,我总是欢喜雀跃地以最快速度到达。太阳落山时,总能看到母亲肩扛锄头,手提红薯、玉米等农产品急匆匆地往回赶。母亲知道,我爱吃烤红薯。晚上在灶台做饭时,母亲用炭灰将红薯覆盖,架好柴火,把火引着后才开始做饭,烧火的工作便交于我来负责。我一边帮衬着母亲生火做饭,一边满怀期待红薯渐渐散发出香味。那时的我总认为,世上的美食莫过于外焦内甜的烤红薯。
  七岁那年,我刚上小学,母親也随父亲到了广东务工,我和大哥二哥由爷爷奶奶照管,我们兄弟三人彻彻底底的成了留守儿童。从此以后,我和母亲的联系主要是通过隔我家几十米远,住在另外一个平坡上邻居家里的电话,电话那头母亲总是对我日常生活、学习再三叮嘱,如果母亲知道我学习退步、在家调皮捣蛋的话,总少不了一顿训斥。也许是见不到面、对母亲思念的缘故,我倒对电话那头母亲的严厉教育并不反感,有时还觉得挺温暖,似乎母亲就在身边一样。
  从七岁那年一直到我考上大学,这十一年间,除了每年过年时回家团圆,母亲也就初三和高三那两年在家时间比较长。因为,对母亲给予的一切,我都特别珍惜,也显得特别珍贵。记得有一年,我二哥跟随一个亲戚到母亲工作的厂里度暑假,二哥假期结束回来时,带来了母亲给我买的电子手表。对那块电子表我更是爱不释手、倍加爱惜、珍藏多年。只可惜,我参军入伍后,有次老家在搬家时给弄丢了。事到今天,心中遗憾都难以抹去。
  母亲在工厂做工主要是加工皮衣皮鞋,每天十几个小时长期久坐导致腰椎颈椎一直不好,手脚经常麻木、身体乏力,虽然没有大病缠身,但也给日常生活带来极大困恼。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从不抱怨诉苦,隐忍坚强,总怕给子女增添负担、影响工作。
  2015年,我领证结婚,单位分了套两居室公寓房。一再劝说下,母亲才来到驻地与我们共同生活。“在部队好好工作,家里的事情不用你操心”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她也是这么做的,为了省钱,母亲出门从不坐车,买东西时经常与商贩讨价还价,常常到早市与路边的小店买便宜货。回到家就不停地干家务活儿,里里外外都收拾的利利索索。本来把母亲接过来,是想让她享享福,可母亲不仅没让我们照顾,反而为我们付出很多。
  爱人在怀孕期间,我因任务长期出差,全靠母亲一人悉心照顾。母亲待我爱人视如己出,为了让儿媳在孕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母亲每天总是变着法的做各种各样的美食。婆媳间平常也没有一句磕磕绊绊的言语,即便是我爱人出现各种孕期反应,行为言语有些急躁时,母亲也是能站在对方立场着想,从不蛮语相对、争吵埋怨。
  母亲心里总是装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2016年12月,女儿出生。爱人做月子期间,岳父母也前来照顾,家里两居室显得异常拥挤。为了克服居住问题,能让岳父母睡得踏实,母亲主动要求睡到阳台上。女儿晚上经常哭闹不止,母亲总是第一时间起来喂奶、换尿不湿。头三个月,基本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
  我和爱人都有工作,直至小孩2019年9月份上托班之前,女儿多数时间都由母亲带在江西老家抚养。母亲带小孩的三年里,从未生病打过针。可见,母亲的辛苦付出和无微不至的精心呵护。
  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唯有经历过后,才知其中艰辛。如今,母亲依然不辞辛劳,在江西老家帮大哥带着孙子,忙着各种家务琐事。母亲总是说“给你们带好孩子,为你们分忧就是我的工作”。
  母亲没什么文化,却用老实做人、踏实做事的实际行动感染了我、教育了我,让我懂得什么叫责任与担当。我为有这样的母亲感到幸福,也为自己感到庆幸,庆幸母亲身体依然健硕。我时刻提醒自己,他们以前吃的苦、受的罪太多了,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尽量多抽时间陪陪他们,不要真到“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想起尽孝。那时候,已经晚矣!
其他文献
北斗“收官之星”发射推迟的那些天里,我常在想没能在西昌看成发射的遗憾,是否会随着“点火”的口令消解?  2020年6月,是我入职航天宣传岗位的第8个月,在之前二十多年的人生里,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头顶的这片星空产生这样紧密的联系。  而人生的转折点就是这么不期而遇,我成了一名航天期刊的编辑。火箭、卫星、航天员……曾经感觉遥远的事物成为我每天工作的内容,仰望的星空也逐渐成为脚下的大地。  航天,于我而
期刊
一  八连从阵地上撤下来时,已是这天的傍晚时分了。他们在205高地上,坚守了整整三个昼夜。在这漫长的三个昼夜里,他们打退了敌人的无数次进攻,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回到山下时,八连五班仅剩下了三名战士。  副班长马德贵带着尚文杰和司马蓝两个人,在山下的救护所包扎那会儿,我正和另外几名新战士,在无名高地的一片坡地上挖墓坑。  在没有动手之前,我们坐在那片坡地上,先抽了一支烟。烟是一个叫常守义的方
期刊
天空中,空军战鹰满载物资飞向长江两岸,那航迹是飞夺生命的彩虹。洪水里,人民子弟兵抢险救灾,橘色救生衣托起的是不沉的信念。  从不掩饰对英雄的崇拜和敬仰。“英雄”一词原意是非凡出众的人,亦有才能超群、勇武过人等意。何为英雄,军旅人生充盈了我对英雄的理解: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看似平凡实则非凡,他们默默无名却震天撼地,他们质朴单纯却可歌可颂,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人民子弟兵,他们有共同的信仰,为人民服务。他
期刊
训练场上  那些威武的战士  仿佛山川的倒影  一行行把天空拉动  脚步涌成山峰  雕刻成金刚的士兵  惊呆了操场上的黎明  每一个霹雳般的手势  都是和平的象征  翻阅古来今往的训练  精练的只有战士的歌声  战士们像金秋的一缕阳光  正穿越千年的征程  冲 锋  这行动多么惊人  脚步笔直地上升  是天、是地,是万物春风  每一步都能令事物觉醒  战士们挺着胸  向邪恶、向黑暗,发起冲锋  我
期刊
出征月球去月球挖土,成为2020年世界级航天大事。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文昌,东方黎明前的黑夜,被憨憨的"胖五"点亮——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搭载着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荣耀出征,将嫦娥五号探测器精准送入预定轨道。这一刻,举世瞩目。之所以这么备受关注,是因为长五的此次登月之旅,是去月球挖点土,"采样返回"。
期刊
八瓣莲花镶成耸入云霄的大山地面卫星观测站是它的眼睛  嵌进透明的珍珠这是千百年来  一个民族愿望的结晶  眼睛睁开蔚蓝的天空  露珠兒割不断姑娘的远程视线  瞳仁里的歌在阳光波浪上远航  寄去人类对卫星的遥远问候  她的阿妈像颗衰老的星  围绕着大昭寺旋转  双手合十,看到了鼻尖下的佛脚  聪颖,在姑娘眼里解冻了  饥渴的光闪耀在  深蓝的高频荧幕上  衷情地和宇宙谈心  准确的数据是太空送来的礼
期刊
海角初发轫,矫首出昆仑。  决眦远相送,挥别烟一痕。  此去亿万里,何曾识晨昏?  流星雨逆击,太阳风追奔。  猛志在远道,艰阻何足论。  适彼星荧荧,千秋惶惑人。  昔有天问者,怀沙志难申。  于今不速客,往访将叩门。  星槎停回棹,止泊探其真。  夫我欲天問,好奇已蹄轮。  继者驰若骛,效之或井喷。  我谓泛槎者,天心在一纯。  岂为掠其地,岂复攫其珍?  我居已维艰,何必煎同根?  愿作星际
期刊
我的名字降临这个世界  就去嗑碰坚硬而柔软的生活  它最早写在一本书上  那些语言和文字,像一粒粒谷穗  喂养一个独立行走的人生  从陌生到熟悉  会有高山峻岭和大江大河  把不为人知的隐秘,或藏于狭窄的石缝  或藏于艱涩的果核中  我的阅读将所有文字拧成青藤  在阳光透射的缝隙间,蜿蜒向上攀沿  悬立在峭壁上,我看到云海的奔腾  也看到夕照的残缺  我曾想用最好的语言结成一本诗集  让每个诗句在
期刊
众所周知,火箭发射一般都是"脚踏实地"地从陆地上起飞。然而,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一种新的发射方式——海上发射,应运而生。2019年6月5日12时6分,在我国广袤的黄海海域,乳白色的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从巨型发射平台上腾空而起,发动机轰鸣,尾焰闪烁。担任此次发射任务的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海上发射任务团队,他们克服了全新型号调试、新型组织模式运用、陌生地域发射、安控难度增大、陆地系统与
期刊
一  我到十七中队任指导员的那天,天上下着蒙蒙细雨,我的心情也像飘飘荡荡的细雨一样杂乱无章。  十七中队位于黄莲坑,黄莲坑那地方经济落后,当地百姓曾自嘲地说:黄连(莲的谐音)已经够苦了,又掉到坑里去,那不是苦上加苦吗?!到这样的山旮旯里任职,对我这个在支队机关宣传股耍笔杆子的地方名牌大学毕业生不啻是个沉重的打击。两天前,支队吴政委找我谈话,问我对组织上的决定有什么想法,我的眼里蓄满委屈的泪水。吴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