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极为突出。教师要在教学的设计和实施的诸多教学环节中时刻关注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均衡落实,让化学课堂教学成为“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所以在我们大力推进新课程的今天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发展;以人为本
新课程下教师要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哈佛大学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是“a fine human being”(培养好人),即品德第一。所以在我们大力推进新课程的今天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怎样才能够学会做人呢?我认为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准确把握教材,制定相关教学目标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例如:在学习高一化学(必修一)《硝酸》的性质时,学生会了解到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除了金、铂。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引入了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溶液。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听的很认真、很专注,并且对于硝酸的性质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学生们也深深的被玻尔的聪慧和爱国主义热情所感动,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发挥实验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并由此升华为对科学的热爱。另一方面,探索中往往需要经历繁杂琐碎的操作和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这是对学生毅力的很好考验。例如:在学习《氨气的性质》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形成喷泉的原因及如何引发喷泉的操作。然后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气体和溶液来引发喷泉,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而有的小组实验失败了。成功了的小组继续探究,失败了的小组进行反思找原因。通过这一实验探究,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对待科学严谨求实精神。又如:在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节时,为了拓宽视野,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良,利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以演示交流的方法在组间进行互评。此外,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在一些细节上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们分享合作的成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三、精心设计化学作业,开展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富有特色化的课后作业和个性化的批阅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我的课后作业题目中经常会出现“除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外,你还学到或体会到什么?”这样类似的问题,起初学生们只是将课堂的知识总结作为答案写在本上,后来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平等交流,渐渐地学生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的回答也就慢慢丰富起来,许多社会上的热点环境问题都有可能在学生们回答中出现。比如:在我们学习了《电化学》以后,有一位学生就在他的作业中写道,“要发明一种用于电动车的光能电池,这样既轻便又可以缩小体积,当然还有要考虑到成本不能太高……”甚至还大致画出了电池的样子。通过这样的课后作业布置,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的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更多的也讨论到了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如在《元素周期表》学习过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门捷列夫是一个××家”来形容一下这位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出来,有人写是预言家,有人写是哲学家,化学家,幻想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喜悦。这对学生是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此外,对于学生的作业的批阅我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上个性化的批语,进行个性化批阅,把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取得的进步、独到的解题思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生的期望、鼓励等信息,通过作业及时传达给学生,如“你很有潜力,加倍努力”、“作业完成很认真,字迹、卷面很清晰,保持下去!”等等。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科学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就一定要注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掌握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的成功、更加丰富多元化,培养出勇于创新和探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 陈鸿源.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落实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4(03)
[2] 沙鹏.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开展德育教育[J].学苑教育,2013(11)
关键词:高中化学;情感价值观教育;学生发展;以人为本
新课程下教师要坚守“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哈佛大学培养学生的首要目的是“a fine human being”(培养好人),即品德第一。所以在我们大力推进新课程的今天首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人。那么,怎样才能够学会做人呢?我认为首要的任务便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准确把握教材,制定相关教学目标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本节课的三维目标是什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要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例如:在学习高一化学(必修一)《硝酸》的性质时,学生会了解到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除了金、铂。为了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引入了玻尔巧藏诺贝尔金质奖章的故事:玻尔是丹麦著名的物理学家,曾获得诺贝尔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玻尔被迫离开将要被德国占领的祖国。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国的决心,他决定将诺贝尔金质奖章溶解在一种溶液里,装于玻璃瓶中,然后将它放在柜面上。后来,纳粹分子窜进玻尔的住宅,那瓶溶有奖章的溶液就在眼皮底下,他们却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多么聪明的办法啊!战争结束后,玻尔又从溶液中还原提取出金,并重新铸成奖章。新铸成的奖章显得更加灿烂夺目,因为,它凝聚着玻尔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和无穷的智慧。那么,玻尔是用什么溶液使金质奖章溶解呢?原来他用的溶液叫王水。王水是浓硝酸和浓盐酸按1:3的体积比配制成的混合溶液。由于王水中含有硝酸、氯气和氯化亚硝酰等一系列强氧化剂,同时还有高浓度的氯离子。因此,王水的氧化能力比硝酸强,不溶于硝酸的金,却可以溶解在王水中。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听的很认真、很专注,并且对于硝酸的性质认识的更加深刻。而且学生们也深深的被玻尔的聪慧和爱国主义热情所感动,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发挥实验的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实验的过程中,通过思考和探究,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并由此升华为对科学的热爱。另一方面,探索中往往需要经历繁杂琐碎的操作和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这是对学生毅力的很好考验。例如:在学习《氨气的性质》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演示一个喷泉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形成喷泉的原因及如何引发喷泉的操作。然后由学生们自己进行设计实验,选择合适的气体和溶液来引发喷泉,这一过程中有的小组实验成功了,而有的小组实验失败了。成功了的小组继续探究,失败了的小组进行反思找原因。通过这一实验探究,可以充分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对待科学严谨求实精神。又如:在学习《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一节时,为了拓宽视野,强化学生们对知识的理解,组织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对课本中的演示实验进行重新设计和改良,利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以演示交流的方法在组间进行互评。此外,在整个过程中我只是在一些细节上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更多的时候是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样可以充分培养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们分享合作的成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更能激发学生对待科学的创新意识和精神。
三、精心设计化学作业,开展德育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富有特色化的课后作业和个性化的批阅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培养。我的课后作业题目中经常会出现“除了本节课所讲的××知识外,你还学到或体会到什么?”这样类似的问题,起初学生们只是将课堂的知识总结作为答案写在本上,后来我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加入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平等交流,渐渐地学生们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的回答也就慢慢丰富起来,许多社会上的热点环境问题都有可能在学生们回答中出现。比如:在我们学习了《电化学》以后,有一位学生就在他的作业中写道,“要发明一种用于电动车的光能电池,这样既轻便又可以缩小体积,当然还有要考虑到成本不能太高……”甚至还大致画出了电池的样子。通过这样的课后作业布置,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紧密的与生活实践相联系,更多的也讨论到了社会热点问题;也可以很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如在《元素周期表》学习过后,可以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以“门捷列夫是一个××家”来形容一下这位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在自己的作业本上写出来,有人写是预言家,有人写是哲学家,化学家,幻想家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回顾了所学知识,而且还深深地体会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喜悦。这对学生是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心灵的教育。此外,对于学生的作业的批阅我主要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写上个性化的批语,进行个性化批阅,把学生最近一段时间取得的进步、独到的解题思路、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以及对学生的期望、鼓励等信息,通过作业及时传达给学生,如“你很有潜力,加倍努力”、“作业完成很认真,字迹、卷面很清晰,保持下去!”等等。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科学素养”的全能型人才,就一定要注重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机结合,在掌握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更加的成功、更加丰富多元化,培养出勇于创新和探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来!
参考文献:
[1] 陈鸿源.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落实素质教育[J].新课程学习,2014(03)
[2] 沙鹏.高中化学课堂如何开展德育教育[J].学苑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