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dyzhang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区别的一个标志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既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也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新课标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新课改实施以来,语文课堂上难闻读书声的现象有所改变,教师逐渐关注朗读,朗读重新出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这是一个可喜现象。但是,我们发现,许多语文课上,朗读仅仅是一种形式,许多时候往往是为朗读而朗读,没有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新课标指出,朗读的目的是“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学生一遍遍的朗读,就是在与文本及其作者进行一次次的“对话”,一步步地深入文本所营造的世界。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朗读教学与文本解读脱离,成了一种与阅读隔离的课堂教学形式。朗读教学过程中,以下几种现象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一、目标高位化,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
  目标高位化,是针对朗读目标的设定而言。关于朗读教学的目标,我们在不少的教学预设中是这样表述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表述,表面上看是一个目标,实际上则是确立了朗读教学三个层次的目标,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常常听到老师们的要求:“请大家有感情地将课文读一遍。”这样的要求其实就是将孩子们的朗读目标直接从最低位垂直拉升至最高位,毫无过程和思维的支撑,显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要合理地定位,适当地破位。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和阅读两张皮,朗读并没有真正为阅读服务。朗读的好坏,不仅仅是技巧问题,朗读是一种理解,朗读是一种体验,朗读的感情产生于对作品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语言形式的感悟。
  二、形式无边化,目的不明确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往往朗读目的不明确,为朗读而朗读。教师在一堂课上,经常使用泛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看起来形式多样,课堂上似乎也很热闹。但是,对每一次朗读都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我们看不出教师要学生一遍遍读的目的是什么,也很难看出每次朗读会起到何种作用。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安排朗读时,并不考虑为什么要安排这一教学环节,且不论文体特点,不管是整体感知还是局部品读,动不动就集体朗读。有的时候,朗读甚至成为调节课堂教学时间的一种手段,教学时间比较宽余,就多读几遍,没有时间,就少读甚至不读。
  课堂朗读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安排。课堂上教师不但要给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而且每一次朗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要求,在反复朗读中,不但要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而且应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文本,体味文本。所以,我认为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朗读,必须关注情感的融入
  朗读,首先必须关注情感的融入,让书声成为“精神律动的音符”。文章的语言,既是认知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符号。朗读时,只有“批文入情”,对作品的情感有了真切的体验,才能真正进入朗读的境界。“要读出自己的感情”,这“感情”不是教师“要求”出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自己体悟出来的。关注并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还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目视,口诵,心思的同时,借助联想、想象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还原课文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使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活的画面。例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朗读时脑子里再现桃花源优美的景色和淳朴的人情,在教学《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体会在母亲怀抱中的感觉来领悟春风的柔和等等,这些方法都能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氛围。
  二、朗读,必须注重有效的朗读指导
  有效的朗读指导,不能只着眼于朗读技巧,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技巧,不重语言环境下的内涵,而是要熔“导”,“炼”于一炉,把朗读技巧指导与阅读理解和体验感悟揉为一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品,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语言。通过不同的读法,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味语言,不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有声有色地朗读,让学生领略作品语言的音韵、气势、节奏,领略汉语独特的魅力。
其他文献
常听老师们议论,作文真不知怎么教才好。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指导学生写出文质优美、个性突出、具有创新思想的文章,是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新课标对于写作教学的要求表述更明确更具体,对教学的指导也更明晰,更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认真学习,领悟新课标的新要求,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抒写真情实感,鼓励创意表达  新课标将“写作要有真情实感”放在学段目标的第一位,要求“力求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若要问语文成绩好的学生有什么方法时,他们会说只是多看了些课外书。由此可见,课外书对提高孩子的语文水平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要解放自己,少些枯燥无味的讲授,少些机械重复的作业,多些时间给学生阅读,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的兴趣。但是,目前中学生的课外
期刊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农村中学班级学科小班化倾向日趋明显。发挥小班教学的优势,整合优化课堂教学的各项资源要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2012年上半年以来,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了新形势下初中语文小班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现就有关教学策略方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策略  在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情境中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学的愉快,也更
期刊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老师认真上课,自己感觉上得很辛苦,学生课堂上听课精力不集中,学习没兴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难题了。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看法。  一、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学生拥有好的学习习惯后,在学习上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教师
期刊
何谓教学中的亲和力呢?即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中的双边活动,教师给予学生的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这种力量,能极大限度地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氛围。语文学科是人的心灵直接对话的学科,是最贴近学生情感和生活的,怎样才能让语文课更具亲和力?就这个问题,我准备从教师角色、课堂教学组织、课文内容分析三方面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一、教师角色
期刊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尝试着在语文学科,在同班之内的分层教学,具体措施如下:  一、组织分层。学生的基础和阅读理解以及情感体验都有着不同的层次,通过课堂、课外以及作业、测验的表现和成绩,我将班级分为四个等级:A、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
期刊
长期以来,“作文难教”、“作文教学效率低”几乎成了大多数语文老师的苦恼。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怎样处理作文批改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老师们往往比较重视作文指导和作文写作这两个环节,而恰恰忽略了作文批改这一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作文教学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改作文,不待老师改。”由此可见,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重
期刊
文言文是良金美玉,是现代汉语的根,其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尽管古诗文博大精深,形式多样,背诵难度很大,但事实上还是有章可循,关键在于方法的掌握。  一、通过诵读,形成语感,加强背诵  诵读是文言文入门的途径。所谓诵读,朱自清先生曾说:“诵读是一种教学过程,目的在培养学生的了解和写作能力,教学时先由老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练着读,有时还得背诵,除背诵外都可以看着书。”可见,
期刊
《蒲柳人家》是“神童作家”刘绍棠1980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共有十二节。其风格独特,为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坛吹进一缕悠远、质朴的清风,深受读者的喜爱。课文节选了小说的第一、二节,是整篇小说的开端部分,主要刻画了充满传奇色彩的一丈青大娘、何大学问以及淘气顽皮、充满野性的儿童何满子三个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和小说的语言、环境相得益彰,共同形成了小说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在此就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语言风格进行鉴赏
期刊
于漪老师曾说过:“在学校里顶难顶难的事就是上课”。上课难,要上出一堂好课,上出一堂高水平的有效的课更难。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核心所在,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成了广大教师立足课堂的重要抓手。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有许多教师把目光聚焦到了“教后反思”和“评课”上。“教后反思”作用自不必说,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评课”环节可以将听课者课堂观察到的问题真实而全面地反映出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