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与真实

来源 :燕赵诗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e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那一年,在扬子鳄诗歌论坛,一个叫姜红伟的诗人搞了一个“5.12汶川大地震诗集出版备忘录”,据他不完全统计,全国出版了100余种抗震诗集,有近万首诗歌,这个数目庞大得有些惊人。而这些铺天盖地的诗歌中,有许多都是一种重复,缺少真实感人的东西,缺少让人疼痛的力道,缺少来自心灵的感触。
  一个成熟的诗人无疑是有技巧的,但技巧究竟是什么,恐怕许多人说不出所以然来。在现代诗发轫之初,在胡适、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穆旦们的时代,谈论诗歌的技巧相对是简单的,我们可以从修辞、句式等外在的形式和象征、表现、隐喻等现代主义的手法来条分缕析,像当下中学生做的那种诗歌鉴赏的练习题一样,我们总能找到一些硬性的指标。
  而当代诗坛,成熟不成熟的流派林立,一个流派有一个口号或者主张,有人垃圾,有人低诗歌,但究竟想达到什么目的,也许有些流派的成员都不明就里。到最后,还是各写各的,写作内容或风格相去甚远,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而就普通读者而言,似乎不在乎你用什么技巧,他们更关注的是你表达的人生体验和对未知的命名。所谓的技巧更多属于学院里的教授们在写文学史的时候要解决的命题。所以,一个有经验的读者,在读诗的时候,更多的时候是被那些无法被技巧化解的部分打动,而非技巧。我个人认为,那是一首诗中最具价值的部分,它可能是粗砺的,但它肯定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芒,那是自然的生命,是血脉和骨骼,而非矫饰的作态和自我陶醉。
  近来,我正在进行文本细读的写作,我越来越发现这个问题,那些进入我内心并让我有话要说的恰恰是那些朴实自然的作品,像郁葱的《后三十年》,大解的《感恩书》,路也的《木梳》,江一郎的《老了》,张执浩《动物之心》,朵渔的《无题》,李寒的《我爱上了》,沈浩波的《眼前这位老人》,孟醒石的《新龙门客栈》等等等等,它们之所以打动我,不是因为它们的写法有多奇妙,形式有多新颖。从表达上看,它们很普通,它们之所以打动我,是因为诗里传递出来的人生经验或者说生命智慧触动了我的心灵。像我喜欢的以色列的阿米亥和波兰的米沃什一样,他们明白地说话,不佶屈聱牙,不故弄玄虚,但他们的真诚和悲悯却构成一种气场,弥漫在字里行间,让你迷失其中,不能自拔。这是生命感受的力量,而不是文字游戏的胜利。它是阅读感觉而非阅读训练,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对于写作者而言,我记得郁葱先生说过,写作到最后检验的还是学养。是的,学样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真实。它无法复制,无法模仿,它是一种相对于技巧更为本真的存在。记得前几年刚上网时,在诗江湖、在扬子鳄,在许多论坛,我都看到许多临屏写手,他们的写作速度极快,一天几首甚至十几首,当时活跃异常,然而,现在你还记得谁?那种急行军式的写作是可疑的,青春写作是短暂的,所谓的才华可能得一时之先,但拼到最后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就像《笑傲江湖》里气宗和剑宗一样,两者兼得当然最好,但如果非要选一,我宁愿舍弃招数而要气宗,从训练正面突围入手,而非取巧的擦边球。当然,这样的训练需要时间,但它更扎实、也更可靠。那些技巧的东西或许只能提供一种写作的可能,它无法推广、无法复制。
  这就涉及到了阅读,我经常听有些人讲什么不读当代人的作品之类的话,我不明白他们是像表明什么,是证明自己的原创力,还是有意回避传承,我不得而知。早些年听到这样的话,的确很惭愧,为自己的平庸。人家没有读过作品就能写出那样的文字,自己读了许多反而写不出什么,这是多么难为情的事情啊。可是现在我明白了,一个诚实的写作者是离不开阅读的,而且是广泛而持久的阅读。不管你读什么,诗歌也好,随笔也罢,甚至是干枯的历史,反正你得读,这应该成为日常功课的一部分。就像在座的众师友,我想也都是有扎实的阅读背景的。比如朵渔,近年来研究近代史,似乎和诗歌很远,但恰恰是这种阅读,使他获得了一种对历史与当下的观照,他的诗歌作品有了历史的青铜之色和青铜之重,我记得他写过一首诗叫《乡村史》,很短,但绝对厚重。而厚重来自真实。退一万步讲,如果你不读,根本就不知道人家已经写到什么程度了,你自己闭门造车鼓捣出来自鸣得意的东西,没准早就有人写过了。所以,必要的视野还是应该的,它是必修课,不是选修课。
  在诗歌里,我们当然可以借助想像和虚构,然而,那仅仅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诗歌最后的抵达,应该是心灵与心灵的呼应,灵魂与灵魂的观照与守望。说到底,诗歌的质地,应该是心灵的袒露,与灵魂的真实。
其他文献
真实主义写作是针对于当下过于泛滥的非诚实写作提出的,所谓非诚实写作就是伪写作。伪写作包括伪报告文学(它没有膝盖,已沦丧为歌功颂德)、伪评论(它没有心,不说真话,一味溜须拍马)、伪散文(它有一副假嗓子,矫情、做作、没有生活烟火味、没有真情实感)、伪小说(它只有嘴唇,无关痛痒,以说话开始,以不知说什么结束)、伪言论(它喜好歪曲、隐瞒,以不可告人的目的掩藏了事实的真实)……伪写作最终是无效写作。  真实
期刊
远方 只有四川    这里没有塌陷  爱 就没有塌陷    一个老奶奶 捐出了  平生的积攒:珍爱和真切的硬币  那么多爱和祝福的心愿  一个孩子 捐出他几十块的零花钱    我在银行再一次忍住泪水  陌生的人们 我的乡亲  排着队 汇出他们的血汗    只要捐出一点点钱  就表明已来到救灾前线    那么多人 失去了生命  那么多人 失去了春天:    失去子女的痛 让他们再无笑颜  失去父母
期刊
我不喜欢去墓地  不是我害怕死亡  和那里的死一样的寂静  人活着不容易  身上压着很多东西  把心压碎了,腰压弯了  最后被压进一捧黄土  才能伸伸展展睡一会儿  但是那一捧捧黄土上  却压着一块块石头  石头上写着那么多的字  人死了还这样  被压着,多难受啊  路过一次墓地  我的身上就要多一分  重量,腰就要朝下  弯一点点  好像那块石头  提前压在了我的身上
期刊
这是我们的父亲,他的腰:是罗锅的,身子,  是黑瘦的,头发稀疏、苍白,皱纹仿佛刀砍斧凿,  他生前种了十几亩地,咬着牙养活了八口人,  身体里那一个部位,似乎都落下了病疼,  却一直忍着,没有对任何人讲,他被一块  巨大的山石压住了!手里还攥着、一把铁锨,  瞳孔睁大,望着远处槐树上那头惊恐的黄牛。  这是我们的母亲,乳房干瘪,眼睛昏花,  胳膊和手脚,因过重的劳力而变形、扭曲。  他的男人早死了
期刊
妈妈 我和弟弟先去了天堂    妈妈大地在摇晃  十岁的我 第一次经历大地摇晃  教室坍塌了 楼板下面  我和弟弟同学们  像窝脖的豆芽    妈妈 知道您在痛哭  我们已听不见  您的孩子血肉模糊    妈妈您哭着为我们送行  我和弟弟就要去天堂  有这么多同学作伴  我们不孤独我们排着队  弟弟个小在前面    妈妈 我们会记着那么多的好人  记着那些颤抖着抬出我们的双手  记着四面八方飞向灾
期刊
书包、书包、书包(两首)    书包、书包、书包  废墟中清理出一只又一只书包  它们的主人呢  不见了  只有他们无数的梦  还在书包里睡觉    嘘 别闹 别闹  就让他们的梦多睡一会觉  等他们的梦醒来  校园又会开始微笑    书包、书包、书包  排列整齐可是全都垂头垂脑  从废墟中被拎着耳朵出来  一声不吭 忍住泪不掉  它们的主人被长着翅膀的天使接走了  它们的悲哀无人知道    它们
期刊
你的衣服上脸庞上满是尘土和血迹  但那不是你和伙伴顽皮打架的结果  你书包里的课本和玩具散落得到处都是  但那不是你丢三落四的老毛病又犯了  你今天不能按时回家  但那不是你放学后在路上贪玩了......    孩子,这一次你没有错  没有人会怪你的  你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不会    我知道,就在刚才  你还在作业本上造着一个句子  你还在草稿纸上验算一道题目  你还在美术簿上画着一朵小花  你
期刊
只好在废墟上画一所学校  只好在树上系满红领巾    当大地再次颤抖的时候  我们只好流泪,母亲    《地下》    一些光照进来  像野兽的眼睛    我们在地下  活着,不敢靠近
期刊
十几年来,中国诗歌一直在“实”的道路上笨拙而卑劣地行走,所谓写实,所谓现实,所谓叙事,莫不如此,鸡零狗碎,同流合污。 “真实”的提法有进步,因为“求真”的同时必然要“去伪”,而在“实”的层面上是真伪莫辨的。“求真”再往前一步,就是求真理了。诗歌的基本动机虽然是求美,但求真理也应该是诗人的追求。 通过这个提法,我希望中国诗歌从匍匐状态,重新站起身来,直起腰来,向上伸开手臂,让手臂成为火焰的翅膀,飞!
期刊
今夜我的诗歌多么苍白  伤痛已让他  语无伦次    我的诗歌  今夜像站在灾难中的孩子  黑夜中的悲伤和恐惧已让他  苍白失血,深深地低下了头    我的诗歌啊  他在哭喊声中震荡  他在泪眼中摇晃,他已  举不起颤抖的双手    今夜我的诗歌多么苍白  悲伤已让他  无力呼喊  无力大声祷告和祈求    我的诗歌  今夜只是无声地流泪,  他为在黑暗中挣扎绝望的人  他痛苦,他无声地满面泪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