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编校质量,怎叫人放心得下?

来源 :现代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ngsong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晴集——曾敏之记述的人物沧桑》(署为金城出版社2008年1月版)是一本好书。作者曾敏之是著名的作家、报人,曾任职于《大公报》和香港《文汇报》,并在暨南大学任教。他经历丰富,交游广泛,勤于笔耕,写下了大量人物通讯、专访和回忆文章。收在《晚晴集》中的文字,大多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其中一些篇目颇具史料价值。
  可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出好,原因是编校方面的失误太多,多得令人难以卒读,错得令人难以忍受。
  一、史实差错
  该书第43页在谈到王鲁彦时说:“他聆听过鲁迅先生在北洋大学讲授的中国小说史略,他走的是一条艰苦学习的道路。”“北洋大学”当为“北京大学”之误。“北洋大学”1895年创办于天津,初名“北洋大学堂”。鲁迅固然到过天津,但并没有在北洋大学讲授过中国小说史。这里也许是作者的笔误,但鲁迅在北京大学讲授小说史可以说是常识,编辑是应该知道的。
  第124页在提到王力的生平时说:“一九二七年抗日战争开始,他又随华北各大学迁徒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可说是尽瘁于教育事业。”这句话不甚通顺暂且不论。单说史实,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以195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为标志的,这已经是常识。而且,华北各大学也不是全部前往昆明,而是有一部分大学继续在原地办学,一部分学校前往西北和西南,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组成西南联大的只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所院校。
  二、文字差错
  编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和文字打交道。文字不仅涉及音、形、义是否准确,而且涉及繁简字的转化是否正确。由于汉字的形近字较多,因此在编校时需要格外注意。特别是在涉及人名时,一定要格外小心,不能出现失误。在这本《晚晴集》中,由于编校的疏忽和草率,文字差错比比皆是。如《记梁漱溟》一文,其中有六处将“梁漱溟”排成了“粱漱溟”。书中不仅将梁漱溟先生的名字排错,而且把陈寅恪夫人的名字也排错了,并且错得一塌糊涂。陈寅恪夫人姓唐,按家中排行取名“家琇”,工作后多使用单名“簧”,别号“稚簧”“稚莹”,婚后常用字“晓莹”(参见陈琉球等:《也同欢乐也同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 O年版,第59页)。但这本书却将“簧”排成了“篑”,两处将“稚莹”排成了“椎莹”,真是对前辈的大不敬。
  第67页有一首作者怀念陈序经的七言律诗,其中至少有四处编校失误:“烟凝祟阁月横钭”,“閣”是“阁”的繁体字,繁简混用,此其一也;“钭”当为“斜”(此诗中读xia),此其二也;“葱龙满目怀园叟”,“葱龙”当为“葱茏”,此其三也;“寂寞离情对紊花”,“紊花”当为“素花”,此其四也。第68页“我和他(陈序经)对坐饮咖啡,他把秘诀寓于妮妮清谈之中告诉我了”。“妮妮”一般是对小女孩儿的爱称,不能修饰清谈,这里当为“娓娓”之误。
  由于编校的失误,很可能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例如第65页的“香港的一家刊物《百姓》由胡菊人、陆铿雨先生担任主编时”一句,“雨先生”应为“两先生”,假如读者不知道陆铿先生其人,而误认为是“陆铿雨”先生,岂不是后患无穷?
  第97页引柳亚子赠钟敬文诗“鼎堂橡笔传歌德,子谷清才译拜伦”。“橡笔”当为“椽笔”,即如椽之笔。郭沫若号鼎堂,曾译有歌德的《浮士德》。
  三、注释差错
  为文章加必要的注释是好事情,但一定要准确、规范,否则不如不注。如第37页的两个注释,每一个都有错。注释①“见曾敏之《容谷足音》,八十一页,北京新世纪出版社出版”;注释“见赵家壁《编辑忆旧》,二二四页,北京三联书店出版”。其中,“《容谷足音》”当为“《空谷足音》”,“北京新世纪出版社”当为“新世纪出版社”,“赵家壁”当为“赵家璧”,“北京三联书店”当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空谷足音”是常见的成语,赵家璧是出版界的前辈,两家出版社也并不陌生,只要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出版知识,都不会在这些地方出错,可惜还是错了。
  四、引文差错
  核对引文是编辑的基本职责,引文的遗漏、失校是编辑的大忌。而在这本书中,这种错误却常常出现。如第56页的“我们这种有如庄子形容的‘辙之鱼,相濡以沫’的友谊,是毕生难忘的”。这句话实际是把“涸辙之鲋”和“相濡以沫”混淆起来了。“涸辙之鲋(鱼)”和“相濡以沫”均来源于《庄子》,前者出自《外物》篇,用来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后者出自《大宗师》篇,比喻在困难的处境中以微小的力量竭力互相帮助。
  当然,有些差错是作者造成的。由于作者写文章时过多凭借记忆,没有一一核对引文,这就给编辑带来了麻烦。如果编辑认真一些,通过前后文的比较还是能够将差错改正过来的。如第14页《记陈寅恪》一文,开头引了陈寅恪赠吴宓的两首诗,其一为“弦箭文章那日休,蓬莱深浅水西流。巨公谩诩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其二为“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携手泪沉澜。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第一首诗中的两句又在第17页出现,却是“钜公护谢飞腾笔,不出卑田院里游”;第二首诗中的两句在第116页却是“暮年相聚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编辑遇到此类问题,或与作者协商,或查找相关资料,至少应该做到前后统一,不能让读者莫衷一是,无所适从。
  作者在《茅盾在“文化城”》一文中引了一首柳亚子的《酹江月》,一百余字的引文,竟然排错了三处,而且都是关键处,如第21页的“年年今夜,问妲娥何事,敞开宫阀?”无须去查对柳亚子的《磨剑室诗词集》,就可以知道“妲娥”乃“妲娥”之误,“宫阀”乃“宫阅”之误。该词的下阕排了这样一句:“待补金鸥缺琼楼玉宇,人间天上愁绝。”此句中的“金鸥”为“金瓯”之误,金瓯本义为黄金做的盆类器皿,引申为完整的疆土,泛指国土。另外,这一句的断句应为“待补金瓯缺。琼楼玉宇,人间天上愁绝”。
  五、知识差错
  编辑在某种学科的深度上可能不如作者,但在知识的广度上却一定要超过作者,即编辑要见多识广,否则就会在编校过程中出现知识性的差错。如该书第57页有作者的一首悼诗,韵脚分别为“才”“哀”“埃”“栽”,其中有“游处依稀余笑貌,重泉永隔感沉哀”,但“沉哀”却排成了“沉表”。实际上,只要粗通音律就会发现这个差错。
  第70页所引作者赠司徒乔妻子冯伊湄的诗,其中“曾忆渝州风雨苦,共看禹句画图雄”,“禹句”当为“禹甸”,“禹甸”代指中国九州之地。宋人方夔有“谁是苍生霖雨手,普将禹甸酿西成”的诗句。
  第74页有作者赠给冯伊湄的《思佳客》一词,其中“怀韫笔,蹑安,期君文史耀天东”,“安”下刊落一字,根据前后文,疑为“魂”字。“韫”指东晋谢安之女谢谢道韫,“安”当指南宋女词人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这本不足30万字书中编校失误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将各类差错加在一起,会在100处以上(我举出来的)。这就意味着,这本书的差错率是正常差错率的三倍以上!掩卷之余,不禁要发出这样的疑问:编辑、校对的职责是如何履行的?“三审制”是如何体现的?
  大凡搞出版的人,多多少少都在抱怨读者不买书,出版不好干。既然如此,就更要把书编好、校好、出好,如果像《晚晴集》这样的编校质量,想调动读者买书、读书的热情,恐怕就难了。
其他文献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出现的网络图书、手持阅读器、跨媒体图书,使传统的学术出版面临生存式危机,而数字化转型时期的英国大学出版社积极应对新变化走出困境,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我国的学术出版必须而且可以利用媒体融合的丰富手段发挥自己的优势,树立专业自信、品质自信、盈利自信,实现从内容生产到传播渠道再到盈利模式的真正变革。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术出版;出版自信  媒体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等不断下
期刊
摘要:基于龙源期刊近10年的TOP100海外付费数字阅读排行榜数据,可以发现海外付费读者的阅读偏好为聚焦品牌期刊、阅读兴趣呈现多元化态势、留恋过刊旧文。对于期刊内容提供者来说,强调内容质量、凸显用户需求驱动、强化服务型出版模式是立于不败之地的金规玉律。  关键词:龙源期刊;数字期刊;阅读偏好;付费阅读  全球化的数字化浪潮催生了各种数字终端、数字化产品和数字传播平台,形成了各类数字阅读新市场。龙源
期刊
2007年1月5日,由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出版发行。2013年6月2日,《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第二版出版发行。该项目早在2001年即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启动,历时六个寒暑,耗资数百万元,成功推出首版。第二版的修订工作从第一版出版不久即着手进行,同样历时六年,同样付出了巨大而艰辛的努力。辞书编纂出版是外语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将大
期刊
摘要: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延伸后,出版与传媒的边界越来越模糊,随着出版转型的深入,传统编辑身份不再清晰。传统出版提供了一种编辑优先的模式,这种模式更多表现为财务支持。出版项目风险投资观下,对编辑的财务优先支持应向项目财务优先转变,从风险投资视角看待项目运作全过程。这将使得财务管理更趋规范,也便于将出版企业置于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进行文化项目运作、财务控制和绩效评估。  关键词:编辑身份;财务支持;
期刊
摘要:以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绩效考核体制改革来缓解编辑、发行矛盾,提升图书产品的市场命中率。  关键词:编发矛盾;绩效考核  2010年,原新闻出版总署要求除少数几家出版社保留事业单位体制外,其他出版社一律由事业单位转为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维持原有的优势和地位,编辑和发行的职能都与传统意义上有所不同。现在的编辑,已不再坐等来稿上门、凭自己的学识和文字功底“为人作嫁衣”,而是改做
期刊
笔者曾于近期有幸到位于英国牛津的爱思唯尔接受了科技图书编辑出版培训。爱思唯尔为笔者量身定制了丰富、紧凑的培训安排,使笔者得以与编辑、市场、期刊、版权、印制等部门的十几位员工进行了多方面的学习和讨论,还参加了选题论证会,受益匪浅。  爱思唯尔科技图书出版的实际经验证明,学术和专业出版不但是能够盈利的,而且其利润率还可以较高。以爱思唯尔与国内某出版社合作出版的一本学术专著CW为例,该书国内版的主要着眼
期刊
摘要:专业出版社立足自身传统与特色,从文化、历史、艺术、美学等人文视角介入建筑类图书出版,不仅形成了新的建筑图书板块,而且为其他专业出版社开发大众图书提供了有益思考。  关键词:专业出版社;大众图书;建筑  近年来,随着出版业持续而深入的变革,不少专业出版社在原来的专业图书出版领域之外,开始涉足大众图书出版。这些贴近市场、贴近读者的大众图书,不仅丰富了专业社的图书品种,而且逐渐成长为其新的利润增长
期刊
摘要:在百度文库等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中,“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性始终是学界和司法实践中争议的焦点。我国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并没有完整、准确地体现“避风港”规则,致使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当事双方的利益难以平衡。只有在认识“避风港”规则的合作导向、把握数字出版媒介特性的基础上理解和调整相关法律,才能够有效防范、解决网络服务商著作权侵权纠纷。  关键词:“避风港”规则;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法律  
期刊
在新中国图书评论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知名的图书评论家。1988年9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筹备会上,“大家公认萧乾、李锐、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吴道弘、沈昌文、徐召勋为书评专家,从此,结束了在我国找不到、推荐不出书评专家的历史”。①这几位书评专家中,萧乾、周振甫、舒芜、戴文葆已相继去世。健在的几位仍关心出版工作,并积极进行有关图书评论的写作。其中吴道弘在图书评论这块园地一直辛勤耕耘
期刊
1937年1月1日,就在大型综合性文摘刊物《文摘》创刊号面世的同一天,开明书店在《申报》上作了《月报》创刊与预定的广告。广告词是这么说的:“现代生活的诸方面,人类活动的诸形相,政治社会的新趋势,学术文化的新潮流,在这里面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看了《月报》好比看了所有的日报,因为它把各种日报重要的新闻,都编成正确而有系统的情报了;看了《月报》不必再看其他的杂志,因为全世界杂志文字的精华,都已精选搜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