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实现农民种养双赢的研究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稻鸭共育技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稻鸭共育是一项能帮助农民现实双赢的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技术,稻鸭共育技术有利于减少稻谷害虫,种植优质稻米,鸭子在稻田中获得天然的生长环境,养殖健康无污染鸭子。本文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实现农民种养双赢进行简单的分析研究,提出几点合理的技术推广建议。
  关键词:农民;稻鸭共育;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733059
  前言
  稻鸭共育技术是农业发展生态系统的重要环节,稻鸭共育技术应用范围主要在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域,其具有生态、高效的集成技术特点。稻鸭共育技术顾名思义就是水稻与鸭子共同培育,其技术包含丰富的生态学原理,我国大力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对农民实现养殖双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加强对稻鸭共育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广稻鸭技术,推进我国新农村科技工作发展进步。
  1 稻鸭共育技术概念简析
  1.1 概念简析
  稻鸭共育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稻田给鸭子提供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鸭子为水稻除草、除虫、疏株,并将粪便排放在稻田供水稻生长,达到稻鸭共生、节本增效、种养双赢的目的。目前,我国南方水稻种植区域进行大力推广和应用稻鸭技术,稻鸭共育技术具有较多的发展优点,如,种植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养殖健康高质量的鸭子,丰富农业市场,节约生产成本,调整稻区种植与养殖的结构,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效益增长。
  1.2 技术路线
  稻鸭共育的发展原则是科学、实用、实效,实现高产、优质、无公害和农民增收的生产目的。结合应用技术,配合小区试验与大田调查,进行定性、定量的试行计划,技术宣传、培训、指导与物资配套相结合,试验与示范推广相结合。政府采取引进、示范、推广同时进行的结合技术路线,以达到提升普及率和到位率,加快技术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科技创新进步。
  2 稻鸭共育技术的发展背景
  稻鸭共育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较快的发展与应用,其发展应用的范围十分广阔,有“亚洲共同的技术”之称。日本的稻鸭共育技术在亚洲地区最为成熟,2000年,我国江苏省率先引进了日本现代稻鸭共育技术,镇江市延陵镇南京农业大学作为技术试验与试验的研究基地;2003年,陕西安康市引进了稻鸭共育技术并试验成功,2004年,技术发展范围逐渐扩大,包括汉阴、石泉、其它周边县区,2005年,技术应用示范范围扩大到陕西省的安康、汉中2市,10多县;2008年,陕西的稻鸭共育技术的应用面积均达1.13万hm2以上。2014年,我国稻鸭共育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3.33万hm2以上,技术推广试行地区的优质稻米和高质鸭子的生产量持续增长。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食品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稻鸭共育技术培育的稻谷和鸭子都是有机食品,纯天然无污染,满足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得到人民的青睐。另一角度来说,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扩大了稻鸭共育的经济市场空间,促进稻鸭共育技术发展。
  3 稻鸭共育技术的经济效益
  稻鸭共育技术是发展生态种养殖的重要内容,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稻鸭共育技术以来,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持续增长,促进农村科技发展进步。如,较早引进适应稻鸭技术的陕西部分地区,2003年示范面积为0.055万hm2,稻谷每667m2增长47.9kg,增收节支374.9元;2004年,示范推广面积增长0.267万hm2, 平均每667m2增纯收益400元。2014年,根据安徽合肥农民的调查报告显示,传统水稻种植每667m2均增收益为200~300元,稻鸭共育新型种养殖模式每667m2均净效益增长到600~700元。2015年,安徽巢湖的稻鸭共育技术示范区已达到101.2hm2,增产量在26%左右。
  稻鸭共育与传统的水稻种植有着巨大的区别,传统的水稻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除草除虫等工作,且不利于发展天天稻田,农民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低。现代化的稻鸭共育技术的优势是通过稻田养鸭进行除虫除草和激活土壤中耕促进水稻根系的浅层生长,稻谷与鸭子相互作用,节约人力物力,种植天然物有机的稻谷,发展鸭子养殖产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双赢,促进农村整体的经济效益提高以及农村科技的进步发展。
  4 创新稻鸭共育技术,发展科学化种养殖
  4.1 稻鸭共育技术种植模式
  稻鸭共育技术经过十几年的大力发展,实现了单一的技术模式从多样化技术模式的转变。当前稻鸭共育技术主要种养模式有以下几个:单季晚稻(或中稻) 鸭;双季早稻 鸭;双季晚稻 鸭;水稻 鸭中绿萍;水稻 鸭 鱼 绿萍;稻 鸭→再生稻 鸡→黑麦草 鹅;稻 鸭 绿萍→再生稻 鸭斗黑麦草 鸡。根据地方种植的天然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稻鸭共育种植模式。
  4.2 选用适应的水稻、鸭子优良品种
  根据全国各地开展稻鸭共育技术试行地区的研究,选用优良鸭子的特征基本一致。鸭子首选品种为体型小、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生存力强、活动时间长、活动量大、嗜食野生生物和肉质的蛋肉兼用型、蛋用型或杂交鸭,较为出名的鸭子品种有江苏高邮鸭、江西红毛鸭、福建的麻鸭。单季稻区应选用株型紧凑、分蘖力强、抗性强、品质优、成穗率高、熟期适中的大穗型品种。
  4.3 水稻稻区的选择
  适宜的稻区地理位置选择能减少水稻遭受洪涝灾害的损失,稻田应选择远离大坝区山冲2~3.33hm2连片种大植。稻田的养护不应施任何化肥农药和除草剂,通过鸭子进行除草和除虫,鸭子在稻田中对控制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具有重大作用,大大降低了水稻出现稻瘟病纹枯病的几率。
  4.4 控制鸭苗投放时间
  稻鸭共育技术中,对鸭苗的投放以及饲养有较严格的要求。鸭苗投放时间应在稻田移栽后10~15d左右并且投入鸭苗的鸭龄应该在20~25d;鸭的饲养应以半饥饿放养,不能用全价饲料喂养;鸭出栏应保证生育期在110~120d左右即水稻进入枃穗期前。
  4.5 实行田地水分管理
  以无公害农业种植为标准,提高稻田土地利用率,实行田地分水管理制度。要确保水系排灌畅通,与非稻鸭共育稻区分开浇灌,不得互相串灌和漫灌;应当严格控制灌水深度,最佳的灌水深度为鸭脚刚好能接触泥土,并且根据鸭子生长的阶段逐渐加深灌水深度,使泥土能在鸭子活动中得到充分搅动,保证鸭子的游戏活动量。
  5 结语
  研究发展稻鸭共育技术对我国农民实现种植双赢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双赢”是赢在种植优质的稻米和高质的鸭子;更赢在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发展农村新科技技术。我国农村水稻地区政府应加强稻鸭共育技术的研究和适应,切实为当地农民发展着想,帮助和扶持农民开展稻鸭共育技术适应,促进农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定珍.推广稻鸭共育技术实现农民种养双赢的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18).
  [2]刘欣,王强盛,许国春,等.稻鸭共作农作系统的生态效应与技术模式[J].中国农学通报,2015(29).
  [3]宋素梅.稻鸭共育应用技术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4(1).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Jailed球囊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处理中的作用。方法对57例接受主支血管支架加分支血管备选T-支架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和冠状动脉
拓展阅读教学具有开放的理念,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以开发小学生潜能为目的的。阅读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关键和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拓展阅读教学受到了广泛
目的:研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环磷腺苷注射液治疗老年缺血性心肌病型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9例本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6例,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加用安慰剂治疗;治疗组83
本文以网络新技术对民事权利体系的影响、网络新技术对现行民商法的影响为切入点,展开具体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创新安全原则、创新平等中立原则等几方面的创新表现。希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保障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质量,是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深入,将“互联网+”的便利和优势
工程教育认证有助于优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专业教学质量的提升。文章基于IEET工程教育认证规范,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围绕着教育目标
玉米是黑龙江省农业主产的农作物之一,当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饮食水平和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尤其是糯玉米,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热爱。糯玉米,学名:甜质玉米。糯玉米含可溶性、
物理是一门抽象性与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是学习的重难点所在。现阶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素养,以教书育人为目的,提倡在教学生知识、使其掌握一定学习方法与技巧的同时健
摘 要: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人工造林活動,林业资源属于国家的重要资源,不仅对经济建设有较大的影响,也是国家重要的生态资源,对生态区域的生态环境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人工造林过程中,会对区域的林木种类及分布等进行人工设计,进而对区域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性质造成影响。本文以河北省塞林坝机械林场的落叶松林业区域的土壤作为研究实例,对该区域林业发展过程中微生物数量以及土壤性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
语文作为义务教育的基础学科,其对实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关键作用。本文主要针对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综合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