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习成为数学高效学习的助推器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w198808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计算能力是学生学习中最基本的数学能力,口算更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计算速度的有效途径。口算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效率,也为下一单元的笔算乘、除法的学习打下基础。口算是以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的,在教学中让学生先预习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再进行口算的学习,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片断一: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了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现在老师出示几道题目,看谁能够算得又对又快。
  6×7=   7×8=   4×5=
  师:这几道题的计算结果是多少?依据哪一句乘法口诀?
  生1:6×7=42,依据是六七四十二。
  生2:7×8=56,依据是七八五十六。
  生3:4×5=20,依据是四五二十。
  师:这几位同学回答以上几道题准确无误,看来,同学们对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学习的非常棒!
  师:春天是美的季节,为美化环境、绿化校园,学校开展植树活动,王老师运来了三捆小树苗,每捆20棵,一共运来多少棵小树苗?
  生4:60棵。
  师:哦!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么快的?
  生5:20×3=60(棵)。
  师:为什么20乘以3等于60呢?能说说具体的想法吗?
  生5:我是通过课前预习知道的。20×3可以想成3个20相加,因为20+20+20=60,所以20×3=60。
  生6:20×3想成2×3=6,所以20×3=60。
  生7:20×3想成2个十乘以3等于6个十,就是60,所以20×3=60。
  片断二:
  师:三(2)班有36位同学参加植树活动,每组3人,可以分成多少组?
  生1:可以分成12组。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怎样列式呢?
  生1:提前预习的呀!列式为36÷3。
  师:这个算式与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
  生2:上节课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是不是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师:同学们对上课的内容认识很到位。那么,不是整十、整百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该如何进行呢?
  生3:36÷3想3×12=36,所以36÷3=12。
  生4:36÷3,因为30÷3=10、6÷3=2,所以36÷3=12。
  师:说的很有思路,第二种方法能不能再具体一点呢?
  生5:36的十位上是3,表示3个十,3个十除以3等于10;个位上的6表示6个一,6个一除以3等于2,10与2合起来就是12。
  教学反思:
  以上两个教学片断的内容都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不仅要懂得口算的方法,更要求理解口算的算理。我原以为学生难以理解算理,但在实际教学中并非如此,所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学生思路清晰、语言流利地叙述了算理的过程,着实让我感到意外。难道这个班的学生与众不同吗?当然不是,他们是些再平常不过的学生,但有这样高效的学习效果,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与他们在课前充分的预习是分不开的。
  在每节课的学习之初都要求学生先预习,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自学。在具体的预习中,我要求学生围绕以下三点进行。
  1.预习什么。
  预习单元整体知识的编写体系,了解一个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预习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2.怎么预习。
  在一次问卷调查中,98%的学生认为预习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十分重要;88%的学生在学习中想预习,但没有预习的原因是什么,在问卷调查中大多学生选择的是A(不知道怎么预习)。想预习的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不知道怎么预习是没有好的预习方法,怎么办?教师就应该加强预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如学习两位数乘以和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一课时学习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二课时学习不是整十、整百和整千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第三课时学习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第四课时学习不是整十、整百和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如果学生把知识编写的体系把握住,还愁不知道怎样去预习吗?其次,让学生明白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既把握了单元知识的编写体系,又了解了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就会一环扣着一环的往下预习,预习的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对新课的学习。
  3.自测预习效果。
  新课预习之后,通过课后设置的试一试、练一练等习题,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把不理解的地方记录下来。在新课学习时,可以把不懂的问题拿出来与同学讨论、交流,最后达到化解的目的。从教学片断一和片断二可以看出,教学中学生的语言思维被启动,数学智力被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归功于课前的预习。《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主、愉快的学习。”如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课前预习的话,将成为他们高效学习的助推器,让他们不断获得发展。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每个家长都希望有一个“好孩子”,可他们只看到了“好孩子”的表面:作业工整,经常被老师表扬,作文被当范文在全班朗读……但他们并不知道成为“好孩子”有多困难,做了“好孩子”后有多累。  “好孩子”必须要什么事情都做得很好。不追求完美,至少也要“十全九美”;父母事事都要求你成为别人的榜样,这样才会成为其他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好孩子”每次考试必须考出好成绩,不能出现任何失误。一旦考砸了,便会迎
[摘 要]分类思想是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思想之一,在教学中引入分類思想,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从数学中的概念教学、空间图形教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及解决问题教学等四个方面入手,简要探讨了分类思想的运用,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类思想;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
就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年龄小,学习方式也比较被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提问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课堂提问设计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来进行有趣、精练的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层次性、拓展性和思考性,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如何来进行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提问呢?  一、设计饶
诺贝尔奖在全世界有很高的地位,许多科学家梦想着能获得诺贝尔奖. 数学被誉为“科学女皇的骑士”,却得不到每年由瑞典科学院颁发的诺贝尔奖,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得到. 因为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留下的遗嘱中,没有提出设立数学奖.  事实上,遗嘱的第一稿中,曾经提出过要设立这项奖金. 为什么以后又取消了呢?现在流传着两种说法.  第一种是在法国和美国流行的说法. 与诺贝尔同时期瑞典有一位著名数学家米塔格·勒
女强男弱的婚姻会幸福吗?纵观网上热议,答案并不乐观。影视剧里时常玩这样的梗,比如《完美关系》里的霸道总裁斯黛拉,伴侣压力山大选择背叛。《圆桌派》等谈话节目中嘉宾也纷纷预言——这种感情模式下男性更容易出轨。  世俗意义上的女强男弱婚姻,是否果真格外艰险?走在三十岁的路口,宋小姐始终解不开这个心结。从客观条件来看,她与男友似乎并不般配,连男方父母都说,宋小姐对男友是“全面碾压”。论学历,宋小姐最高学府
2009年秋,孙杰君重回复旦校园开始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后,围绕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我们曾有过深入地交流。他最初提出过在原有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继续做“欧阳修研究”的设想,我听后觉得像这样成果累积甚多的作家研究,如果没有新的资料发现,或者不能采用新的理论视野与研究方法,是很难写出新意来的。于是,我建议他认真读一遍我的《杨维祯与元末明初文学思潮》,其中关于咏史诗、宫词、竹枝词等同题系列作品虽仅简略论及
[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有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等灵活选取导入内容,使其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促进数学教学实现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设情境;有效导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
两三年前,罗宏来我家里聊天,在院中一棵花事繁盛的老桂树下,说起好些罗氏先人的故事,我听着很是着迷。那时他刚刚出了一本讨论湖湘文化的书,很自然地将这些掌故摆进了近世湖南政治、军事和文化激荡的大背景。  显然,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历史坐标。惯常说,“几代湖湘读书人,半部中国近代史”,能够将一个家族的繁衍与一个国家的兴衰直接纽结在一起,是一个有趣也有挑战的历史透视和书写角度。罗宏无疑已被这一挑战撩发,并为
科学研究表明:传统的行为参与学习方式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
[摘 要]数学复习课不是“刷题”课,不是试卷辅导课。数学复习课的重心要放在系统地整理单元内容,架构单元知识网络体系上,并要对单元知识进行横向沟通与纵向联系,进而使复习课既有宽度又有深度,同时让学生不仅学会思考,而且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能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逻辑之美、知识之间的简约之美和数学应用的变化之美。  [关键词]圆柱;复习课;思维导图;举一反三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