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学不仅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主渠道,更是实现自主、健康、和谐发展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要努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鲜活的知识”,且“活学活用”有价值的数学,真正让数学课堂精彩起来,让学习过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材 思维 氛围 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学习更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教师要努力搭架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转化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活的数学”。
一、数学知识“信息化”
信息论认为,教学实质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转换过程。数学教材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它往往仅是一种不全面的可视性信息,教师要善于把这种单一信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化的综合性信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要重视计算机媒体的运用,借助这些现代媒体,让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得以充分的展现,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借助计算机,让学生亲历两人相向而行的过程,并清晰地感知两人之间路程与行走时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相遇应用题的特征。
二、数学知识“人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学科的育人价值,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所教学的数学应关注學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性;同时关注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些科学家研究数学、发现真理的历程,让学生学习“人本的数学”。
三、以“趣”引“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全班同学同时去取一面插在操场中央的红旗,先取到者为游戏的赢家,那么全班同学应该如何站位,才公平合理,为什么?这样以游戏激趣,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发地以饱满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以“疑”激“智”
“疑是思之始”,唯学有所疑,方学有所思,有所得。数学教学要努力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也一波又一波地起伏不止。例如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教师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土豆提问,这个土豆的体积如何求?这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学生立刻说不好求;有的思索片刻说切成一个长方体;有的说运用割补法把它近似地看作一个规则形体,再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后,再出示一个装了水的量杯,再次发问,这水用得着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的活跃,如何把水和土豆联系起来,经过不断的思索和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土豆的体积测量法,更用迁移方法掌握了更多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从而大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五、以“动”启“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在活动中探索的过程,通过活动,学生就会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并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拼拼摆摆、剪剪量量、折折画画、想想说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通过具体的活动,启迪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摆,找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再由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的思维将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六、以“赛”促“智”
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同样的内容,如果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将大大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巧妙地将数学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竞争或竞赛活动,以适度的竞争焕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同时出示这样两组练习:
(1)1.25×26×0.8 (2)1.25×0.8×26
(40+0.4)×0.25 0.25×40+0.25×0.4
1.03×99+1.03 1.03×(99+1)
讓学生分成两大组展开计算竞赛,结果显而易见。这很快将会激起第一组部分学生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发现第二组同学做的很简便,于是教师便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竞赛不公平?你能否发现这之间的联系?这样借助一次小小的竞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简算的意义,更驱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课堂中,只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那么整个课堂将一“活”俱“活”,课堂将成为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大舞台。
七、构建畅所欲言,不拘形式的开放氛围。
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打破原有的封闭与僵化,全面地开放课堂,才能让学生生命活力得以展现。首先要开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自由地动手、动脚、动脑、动口,并充分地表达个人的见解与发现;其次要开放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强调师生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目标与内容在师生思维碰撞中的不断生成;再次要开放教学的组织管理形式,从学生的座位方式到学生交流,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意愿。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展现。
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是教学永恒的追求。教师只有创造性地用“活教材”,并“活用”教材,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才能让每一节课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 教材 思维 氛围 活力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学习更是以学习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教师要努力搭架数学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让数学转化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学“活的数学”。
一、数学知识“信息化”
信息论认为,教学实质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的信息转换过程。数学教材作为重要的信息源,它往往仅是一种不全面的可视性信息,教师要善于把这种单一信息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形象化的综合性信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尤其要重视计算机媒体的运用,借助这些现代媒体,让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得以充分的展现,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如在教学“相遇应用题”时,可借助计算机,让学生亲历两人相向而行的过程,并清晰地感知两人之间路程与行走时间的关系,从而准确把握相遇应用题的特征。
二、数学知识“人本化”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发挥其学科的育人价值,把学生的主动发展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师所教学的数学应关注學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要,强调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性;同时关注数学发展的历史,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些科学家研究数学、发现真理的历程,让学生学习“人本的数学”。
三、以“趣”引“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后,可设计这样一个游戏情境:全班同学同时去取一面插在操场中央的红旗,先取到者为游戏的赢家,那么全班同学应该如何站位,才公平合理,为什么?这样以游戏激趣,并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发地以饱满的情绪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以“疑”激“智”
“疑是思之始”,唯学有所疑,方学有所思,有所得。数学教学要努力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的思维也一波又一波地起伏不止。例如在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后,教师出示一个不规则的土豆提问,这个土豆的体积如何求?这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有的学生立刻说不好求;有的思索片刻说切成一个长方体;有的说运用割补法把它近似地看作一个规则形体,再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后,再出示一个装了水的量杯,再次发问,这水用得着吗?这时学生的思维空前的活跃,如何把水和土豆联系起来,经过不断的思索和交流,学生不仅掌握了土豆的体积测量法,更用迁移方法掌握了更多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计算,从而大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五、以“动”启“智”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数学学习就是一个在活动中探索的过程,通过活动,学生就会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和认识,并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拼拼摆摆、剪剪量量、折折画画、想想说说……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通过具体的活动,启迪心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剪、摆,找出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再由学生交流汇报。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通过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的思维将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六、以“赛”促“智”
小学生的好胜心较强,同样的内容,如果以比赛的形式出现,学生思维的参与度将大大提高。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巧妙地将数学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竞争或竞赛活动,以适度的竞争焕发学生思维的活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如教学“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时,教师同时出示这样两组练习:
(1)1.25×26×0.8 (2)1.25×0.8×26
(40+0.4)×0.25 0.25×40+0.25×0.4
1.03×99+1.03 1.03×(99+1)
讓学生分成两大组展开计算竞赛,结果显而易见。这很快将会激起第一组部分学生的强烈不满,因为他们发现第二组同学做的很简便,于是教师便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竞赛不公平?你能否发现这之间的联系?这样借助一次小小的竞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不仅让学生亲身体验了简算的意义,更驱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课堂中,只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那么整个课堂将一“活”俱“活”,课堂将成为学生展示个人才华的大舞台。
七、构建畅所欲言,不拘形式的开放氛围。
数学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只有打破原有的封闭与僵化,全面地开放课堂,才能让学生生命活力得以展现。首先要开放学生的身心,让学生自由地动手、动脚、动脑、动口,并充分地表达个人的见解与发现;其次要开放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强调师生的对话与交流,实现目标与内容在师生思维碰撞中的不断生成;再次要开放教学的组织管理形式,从学生的座位方式到学生交流,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意愿。让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的展现。
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是教学永恒的追求。教师只有创造性地用“活教材”,并“活用”教材,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才能让每一节课成为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的生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