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引领: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来源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_za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思潮给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及其冲突带来很大影响。当前,大学生面临价值观念冲突主要表现为:中学价值观念与大学价值观念的冲突、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理想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之间的观念冲突、个体主义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等。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困惑与冲突的原因在于:资本的诱惑力、现实的残酷性、个体主体性彰显以及社会各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传播等。因此,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整体性,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关键词:多元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思潮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1018104
  党的十八大用24个字分三个层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也体现了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基本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方有利于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今世界,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蕴含着多种社会思潮,尤其是每当社会进入大发展、大变革的时候,社会思潮就越风起云涌,对社会的思想文化发展起到极为重要的影响。全球化浪潮激起了社会思潮的发展,给高校校园带来许多新的气象和观念,大学生受到双重思潮影响,即社会层面的社会思潮和校园层面的社会思潮,价值观念多元化无法避免。因此,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
  一、社会思潮多元化与大学生价值观念困惑与冲突
  社会思潮是反映社会变迁的晴雨表。不管是科学社会思潮,还是人文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影响往往由潮头演变为潮流,影响着大众。
  (一)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双重社会思潮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社会思潮此起彼伏,丰富了人们的精神食粮,但是也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大学生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思潮对他们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
  由于高校的开放性和特殊性,高校成为滋长社会思潮的温床,许多社会思潮在大学校园广泛传播,极大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从历史的视角看,随着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各种社会思潮的风起云涌,高校逐渐形成了社会思潮潮头不断涌现的传统。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生活在潮头不断涌现的校园,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由此形成一种循环,大学生一方面接受社会思潮潮头的影响,对其价值观念的养成具有一定的促动,另一方,社会思潮的潮头走向社会形成潮流,反过来又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这种循环和双重影响,可能产生两种情况:一是潮头的价值观念、潮流的价值观念基本一致;另外一种是潮头的价值观念在形成潮流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甚至是变异,形成多种价值观念。其中,后者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影响更为深刻。由于经历过社会运作、群众实践、社会演化的社会思潮往往比较复杂,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许多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困惑与迷惘正是由此而生。
  (二)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21世纪的大学生最彰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显现。当前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化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学价值观念与大学价值观念的冲突。从学生成长的角度看,中学阶段是形成一定价值观念的重要阶段,也是社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阶段,学校的价值观念教育比较系统和稳固。这一时期,在一定程度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往往停留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稳固性比较强。但是,一旦进入大学,中学阶段的价值观念面临多元价值观念的冲突。由于大学的开放性远比中学强,校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蜂拥而来,导致有些学生不知所措,应接不暇。如何衔接大中小学的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极为紧迫的现实问题。
  其二,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
  ,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念逐渐被解构,现代性的价值观念日益走进人们的生活,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之间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过程起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毋庸置疑,现在有不少大学生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价值观念,这些传统的价值观念直接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传统伦理价值观念、传统家庭观念、恋爱观念、学习观念等,尤其是从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表现尤为突出。如何面对现代性的价值观念,诸如大学生的恋爱观念、社交观念、市场观念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导致一些大学生陷入价值迷雾。
  其三,理想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之间的观念冲突。从中学考入大学,大学生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和憧憬。由于受既定的价值取向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期望,但是,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有些学生发现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论的抽象性与现实的具体性之间存在的差距,导致价值观念上的困惑、迷惘。尤其是贫困生、西部地区的大学生,他们面临的现实问题、现实困惑、现实困境与他们的理想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换言之,进入大学之前的想象与进入大学之后的现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成长。
  其四,个体主义价值观念与集体主义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在传统的观念里,集体主义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小学阶段养成并初具雏形,但是进入大学之后,面对校园的丰富多彩以及个性张扬的现象,个体主义价值观念日益凸显,许多大学生努力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里游离出来,甚至摒弃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的冲突,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尽管这些冲突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但是,彼此关注的角度点不同,产生的作用也不同。针对这些价值观念的冲突,必须要追根溯源,才能为化解这些问题提供条件。
  二、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多元困惑的原因分析   (一)资本的诱惑力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养成
  改革开放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增加给人们带来了幸福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不断增加,对物欲的膨胀难以得到有效遏制,毕竟“物质带有一种令人愉悦的、诗意的诱惑力” [1]。这种诱惑力不仅影响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人,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由于物欲的膨胀,使得社会上产生的资本拜物教观念不断得到滋长,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和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拜物教观念” [2],在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相反,拜物教观念的魔爪不断伸向大学生,影响他们对资本的看法和观点,甚至有些学生经不住资本的诱惑而误入歧途。近年来,高校校园逐渐出现各种形式的拜物教观念,金钱拜物教的观念尤为严重。从大学生相亲的“拜金女”到“拼爹时代”的歪风邪气的滋长可以看出,新时期大学生的拜物教价值观念有抬头之势,资本的诱惑力渗透到许多人的心灵。
  (二)现实的残酷性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
  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必须要正视社会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就开始考虑毕业后怎么办的问题,就业问题关系到他们的人生目标和未来,而近年来就业的严峻性直逼大学生不得不思考未来的出路。在就业引导下的生存方式,使许多大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问题,在专业选择、学习路径选择等方面日益趋向功利性。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学生求学之本,就业情况怎么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生存方式,“以致它具有不可克服的诱惑力” [3]。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滋长,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此外,由于一些大学生在家境不佳的情况下进入大学学习,他们不得不考虑生存问题,毕竟高校的消费越来越高,如何谋求生存,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纷纷跑出校园寻求兼职、发传单等各种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大学生过度社会化倾向日趋严重。
  (三)个体主体性彰显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
  当今的大学生与过去的大学生不同,个体的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日益增强,集体观念受到严峻挑战,集体观念淡薄。应该说,追求个性发展、个性张扬本是一个正常的问题,但是,由于个体主体性彰显,大学生对自我的要求、自我的追求也就不同,社会上的追星现象也逐渐渗入校园。校园亚文化的滋长为个体主体性彰显提供平台。大学生有个性是好事,但是个性太强,未必是好事。如何避免学生走向两个极端,调和他们的观念,同样是一个亟待思考的问题。
  (四)社会各种不雅现象在校园出现,不健康价值观念的传播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
  毋庸置疑,许多大学生经不住这个时代的诱惑,在价值判断还未完全定型的情况下,容易在网络上、现实上被各种不健康的价值观念所误导。尤其是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给大学生带来极大危害,如社会上出现一些道德沦丧的现象,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一系列的问题,“引领罪恶的诱惑声不断淹没崇尚德行的热情” [4],导致一些大学生难以辨清社会现实,在各种形式的价值观念中处于迷雾状态,也就难以使他们树立健康的价值观念。
  从以上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养成必须要及时引领,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困惑亟待主导价值观引导,才能避免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偏差。在当前,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成长,才能回到正轨、跟上主流。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对策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体现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宣传、弘扬和引领主流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说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培养必须要坚持以主流价值观念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一)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整体性
  整体性思维是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在精神领域尤为如此。当前,许多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可以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部分分别有针对性实施引领,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引领什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领什么,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引领什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什么。这种思路有利于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针对性把握,值得借鉴。目前这种观点得到学术界不少同仁的认同和支持。
  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各部分内容是一个有机整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必须要从整体性的高度把握,而不是采取切分法。不可否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是其内在要求,强化整体性思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本质要求。因此,“整体性植入法”可以有效地应对大学生价值观念存在的某些方面偏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作为整体性呈现才能展现其魅力,才能增强其凝聚力和渗透力。大学生价值观存在的理想、信仰、伦理、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体性植入将有效地化解这些困惑。毕竟大学生遇到的价值观念问题也是复杂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不能单就某一问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辩证看待、整体考虑。
  (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必须立足于两个角度:一是基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二是基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角度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引领。前一个角度从整体性的范畴谈意识形态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后一个角度则更多地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出发,处理好国家发展、社会需要与大学生成长需要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的创新必须考虑这两个角度。为此,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机制,必须要创新一元主导多元的机制、一元引领多元的机制、一元主导与多元共生机制等等。“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里强调一元主导多元,其目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下的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共生发展、和谐发展的问题。
  (三)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域,校园文化建设尤为值得关注。高校是多元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舞台,也是青年人价值观念养成、多元价值交流的重要平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就是要抓住几个核心: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精神的建设。大学精神是体现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标志,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时代精神的诱惑”[4],大学生精神的培养是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大学精神建设方面的作用意义重大、地位凸显;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社团文化,不断培育新型校园社团、社团联盟等,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养成创造良好条件;三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区文化,大学生大部分时间在社区度过,建设社区文化至关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就是要在社区文化的观念、精神上做文章;四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管理文化,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创新服务性管理的方式和模式,不断提高高校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批判和抵制各种腐朽、落后价值观念的滋长,铲除其生存的土壤,不断净化校园空气,为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养成创造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最有理想信念、思想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要找到人生发展的正确路径,必须有主流价值观来引领前进。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将是高校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而必须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其他文献
摘要: 考虑到传统的从完全竞争视角以单一规模或效率指标为基础分析产业集聚、区域分工和产业转移所固有的缺陷,文章从不完全竞争视角出发、以新经济地理学中的全球化和产业扩散理论为基础、结合使用规模和效率两个维度分析识别京津冀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点领域。这一方法表现出两项主要优点:一是可以揭示特定产业转移的动力、特征和性质,二是有助于设置产业转移中的轻重缓急。通过对相关产业进行规模分析和效率分析
期刊
摘要:高校教师绩效的科学评价对高校的高竞争力发展有着独特的意义。文章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科构建不同的指标体系,并对相应指标体系中不同的教师类型设定不同的指标权重,最终实现基于分类分型的高校教师绩效评价。在此基础上以中部某高校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证实此种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给出一些有益于该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此为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实践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高校教师;分类分型;绩
期刊
摘要:2005-2012年期间,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已经连续发布了5次“世界大学与科研机构学科竞争力评价报告”。在这7年中,中国高校在建设发展世界一流大学与学科中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笔者针对这5次世界大学评价结果进行汇总比较分析,发现了中国高校在世界一流化发展进程中的具体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能对未来高校国际化科研竞争力发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大学评价;世界一流大学;学科
期刊
摘要:大足石刻是最具代表性的宋代石窟艺术,它集建筑、舞蹈、美术、音乐等元素于一体,既受宗教仪规和量制的限制,又受时代精神、审美趣味和风俗礼仪等因素的影响,是宋代造型艺术的代表。深入研究大足石刻所蕴含的舞蹈造型,不仅可以挖掘重庆本土的舞蹈资源,丰富大足艺术研究舞蹈领域的薄弱,同时对研究宋代舞蹈的审美价值及史学意义大有裨益。文章以大足宋代石窟中的“六师外道谤佛不孝”、“春龙起蜇图”及“帝释天与阿修罗战
期刊
摘要:新城镇化是对传统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反思,能源日益枯竭及生态破坏所导致的不可持续性是新城镇化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制约因素,积极开发新能源成为新城镇化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文章在新城镇化背景下运用演化博弈的基本理论,构建了新能源投融资机制的演化博弈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各方博弈主体策略选择的因素,以寻求演化稳定策略,并通过数值分析考察了不同初始状态下博弈的动态演化过程。同时,文章针对新能源发展提出了一些
期刊
摘要:生态福利是因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由政府向居民提供的一种以生态利益为内容的新型社会公共福利。作为一种新的福利类型,普惠性、政府主导性、整体性和非排他性是生态福利的主要特点。随着经济增长与时代进步,生态福利已是社会生态文明发展的客观需求,并将逐渐成为其成熟标志。构建生态福利制度迫在眉睫、意义重大。中国在构建生态福利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全体居民为受益对象,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
期刊
摘要:研究从系统的角度,提出了“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三维产业市场结构分析框架,为全面、系统地分析特定产业的发展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将研究思路运用到中国建筑产业中,分别分析中国建筑产业的规模结构、行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演进趋势。研究发现:从规模结构的角度看,近10年中国建筑产业市场企业规模不全相同,但是变化的程度比较稳定,整体上呈现出“竞争为主,局部垄断并存”的局面;从行业结构的角度看,房
期刊
摘要:环境保护法保护的对象不是环境本身,而是环境带给人类的利益即环境利益。环境利益是人类从环境中获得的非物质性公共利益,其包括生活环境利益和生态环境利益(简称生态利益)两类。环境利益是环境法正当性的基础,是推动环境法发展的动力。一切环境法理论的创新和制度的构建都不能脱离环境利益这一基本范畴,否则就会产生法律对环境保护的泛化和虚化。  关键词:环境法 ; 保护对象;环境利益 ; 利益衡平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江淮地区地跨淮河、长江两大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新石器时代的玉文化,是当时该地区史前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选取考古材料,以史前重要遗址为例,结合历史学研究方法对这一地区的文明化进程略作探讨,梳理史前玉器功能的演变规律:玉器被大量用于祭祀和宗教活动;礼仪性用玉的逐步形成;玉器成为宗教活动中执事人员的重要辅助工具。由此得出如下结论:在距今约五六千年时,江淮地区开始
期刊
摘要:引导农民工转变为城市人口并融入城市,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农民工面临的生存、心理、职业、社会、政治等发展困惑阻碍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进程,城市融入本身是破解困惑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最终诉求。对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规律和方向进行探讨后明确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本质是城市亚文化认同,实现的关键是进行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亚文化的心理重构,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