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训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ca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向纵深方面,改革中所探索的国内外大量的课程理论和课程建设,无疑对中学语文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教师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课程性质、特点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践性特点,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提倡在大量的丰富的语文实践中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中感悟、习得和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断提高整体把握母语能力。“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强调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接触先贤思想感情的同时,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影响和规范自己的心理结构,通过学习大量的范文,感悟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和人文关怀。关注语文课程和教学的人文精神,就是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语文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过去语文教材淡化人文性,突出工具性;今天,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把语文仅仅看作是交流工具实在太片面了,所以现在的教材选的内容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多地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文章内容大多生动、精彩,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何谓人文素养,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素养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其人文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就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种教育过程,不应该只是建立在教师身份所赋予的权威、权利的基础之上,而应该依靠自身文化素养的厚积、道德情操的高尚、审美气质的显扬、施教技艺的高超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这种隐性潜在的影响超越语文课堂本身,因而,语文教师要发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教学一篇文章,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只有当教师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的时候,学生才能被真正的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振奋,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学生人文素养教学过程中的一面镜子。
  
  一、关注文本意蕴与人文精神的和谐
  
  语文教材的每篇文章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无不赋予人文精神。从“小我”考虑,要引导学生关注自身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丑小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课文中,体现了成长的快乐与烦恼,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苦与乐、得与失,鼓励他们勇于直面人生,积极迎接挑战。从“大我”出发,教师要努力挖掘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素材。《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颠》、《真正的英雄》等文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热爱、勇于探索和挑战的美好精神。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义教育内容不胜枚举,一个生动的故事、一首优美的诗词,都阐释了做人的道理,创造了一幅美妙的意境。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
  
  1.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渗透人文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理解故事情节和感悟人物形象结合起来,抓住课文知识内容与人文因素的联结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教学《最后一课》,教师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通过小弗郎士的视角写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普法战争产生的悲剧性后果,通过日常生活的一角提示出来。然后要求学生感悟文章主旨,展开讨论:小弗郎士上课前后的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韩麦尔先生上课时的衣着、神态、语言、动作各是什么样?通过分析讨论,学生们会为小弗郎士的转变而感到欣慰,也会被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感染。
  2.在品词析句中,浸润人文底蕴。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鉴赏,去感受字里行间的情。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围绕着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揭示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行为美、心灵美。
  3.在品读课文中,感悟人文意蕴。好的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感情共鸣。《安塞腰鼓》一文中,作者运用大量的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展开丰富的联想,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安塞腰鼓震撼人心的力量美,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在教学时,教师可结合课文中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感情进行朗读指导,如鼓声起之前,蕴含着一种沉稳、期待之情,读时应是中速、不乏力量;中间主体部分则表现出一种激荡、昂扬、饱满的感情;鼓声落,表现出一种悠远、寂静、若有所思的情绪,读时应稍慢,让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感悟文章主旨。
  
  三、与文本情感共振,深化人文素养的深度
  
  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的思想光芒,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材料。李白眼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是那样壮美;“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彰显的正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意志;“赤壁之战”闪耀的是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千里之外的惊人智慧;“地震中的父与子”表露的是父子间深厚的感情。
  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积极向上的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则会潜移默化为学生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便是写照。
  语文是人文教育的主渠道。人类几千年璀璨的文化在语文教科书中有具体而充分的体现。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利用教材和课外读物所蕴含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思想,拓宽学生知识领域,充实学生人生阅历,陶冶和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人生观和价值观都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四、与课堂评价语言共优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高度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课程理念上,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在教学方法上,不再“居高临下”地训斥学生,而是“蹲”下身子去与学生平等对话,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在学习评价上,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我们要在教学中教育学生、引领学生。如在朗读教学时,自由选择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进行比赛,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应该给予肯定,进步的给予表扬,优秀的学生需要经过自己的努力,表现更优秀才能得到表扬。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学困生的努力尤其要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的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当学生说错时,我们可以宽容地说:“说错了也表扬你,因为没有你的错误就没有我们的正确——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样,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语文教育与人的关系,注重熏陶感染,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滋养,让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是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的需要,语文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舒展自由精神的过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语文世界必须得到尊重。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与作者相逢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这都是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如有老师上《秦始皇兵马俑》一课时,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面对这雄伟壮丽的兵马俑,你觉得最应该感谢谁?第一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第二个学生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兵马俑陶片的农民;第三个学生认为是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第四个学生认为是建造兵马俑的劳动人民。对此,如果教师只认定第四位同学的答案是唯一正确答案的话,就是对于自由精神的禁锢、对于独特个性的压抑、对于创新思维的摧残,这样的结果会影响人的一生。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在引领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
  
  五、放眼社会,应用人文素养
  
  生活是语文人文培养的源头活水。美国教育家华科勒涅斯有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因此,人文教育应打破封闭的教室,尽可能向教室外延伸,走进自然,参加社会实践,用书本的人文知识去感受社会,从而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1.关爱自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亲近自然,学校里每年都要组织同学们到校园里进行一次花草树木认养活动,要求同学们每人动手精心制作一张小卡片,写上有关保护树木、爱护大自然的最真挚的语言,署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把它分别挂到自己认养的树上,通过这个活动,很多学生增强了责任心,树立起积极参与团队活动、爱我校园一草一木、保护环境就等于保护自己的意识。风和日丽的时候,学校还组织同学参观学校周围的风景名胜区,同学们走进自然,可采集标本、写生、拍照、收集写作素材,在大自然的鸟语花香、青山绿水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同学们可以去听、去看、去细细品味“天人合一”的思想,去领略大自然博大的胸襟和独特造化,去体会人的心灵广阔,从而构筑起饱满的生态伦理情怀,这是封闭的课堂永远无法代替的。
  2.主动实践。我们可以利用节假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队,让他们到社会上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打扫街道卫生,参加社区活动,帮助孤寡老人,了解返乡农民工的心里想法。还可以通过到乡间做一回农民,到父母单位体验劳动等,使学生广泛接触生活,体察民风民情,学会思考。在反馈上来的报告中,许多学生开始学会以一种“人文关怀”的心态对待世界,他们有的为社会竞争的激烈而感慨;有的为弱势群体而忧伤;有的体验到了社会的世态炎凉;有的感悟到了人间的真情温暖;有的产生了几分爱心与同情;有的增强了学习的愿望。
其他文献
近年来,英语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英语与其他学科大不相同,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相对广泛且零散,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
恰当地设置栏目是企业报编辑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设置栏目的必要性有人说,一张没有栏目的报纸,在读者眼里就像见到没有窗户的楼房、没有眼睛的画像一样,这样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应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给予积极的关注和真诚的关爱.在本案
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进入21世纪以后,它的普及程度更加的广泛及全球化.当今社会,不管是小学生还是成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都在主动的、积极的学习英语.在我们的日常生
随着我国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和完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越来越注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主要是以小组
班主任是在学生学习阶段与之接触最为频繁,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类老师.班主任情感素质的高低对于学生情感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加强班主任情感素质地培养,增强班
情境教学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知识,还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对于课堂教学的开展有着非常大的帮助.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比
随着采矿事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内出现了一些使用无轨设备掘采运的矿山。为了便于设备运行,增加安全出口和通风的需要,不少矿山采用了斜坡道开拓,三山岛金矿就是其中一例,
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还是情感活动。从某种角度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教育家赞可夫曾这样说过:“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他们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联系。而消极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正基于此,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凭借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熟练掌握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的途径和方法。    一、提高自身修养
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即说:“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化,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语文教育领域不断渗透。语文教学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过程,也是传递文化、陶冶人生、建构人格、唤醒灵魂、促进生命个体成长完善的过程。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理想与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培养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一个学生的人文基础、对人类的责任意识、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