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在琅琅书声中张扬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一个思想、感情和感觉的世界。”人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尽可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选择,促进每一个学生有个性地发展。下面侧重以低年级为例,略谈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化朗读。
  一、内容可选性——朗读内容的个性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的理解。”要达到这一点,除了进行集体的朗读指导外,让学生学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句子读,并说说选择的理由,也十分必要。教学《爱迪生救妈妈》,在教师的组织和帮助下,学生摘取自认为朗读最拿手的或最容易读错的词、句、段,读给同学听,与同学互相交流,共同提高。一学生选读“一检查,原来妈妈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做手术”一句。他认为这句话中有四个生字,要注意读准前鼻音后鼻音。一学生选读“爱迪生/让小伙伴们/站在点燃的油灯旁边,由于/镜子/把光聚在一起,病床上/一下子亮堂起来”。他觉得这是一个长句,要注意停顿。一学生选读“爸爸一见又急又气,斥责道:‘什么时候了,还胡闹!’”一句,提出要注意“说”后面的冒号要停顿,要读好带有质问口气带感叹号的句子。在这样的朗读过程中,教师不必担心学生有不同的读法、不同的意见,关键在于努力构建一个服务型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各抒己见。在促进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涵、培养朗读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
  二、形式多样性——朗读展示的个性化
  说到底,朗读就是朗读者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是每位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感悟文本之后内心独特的真情告白的个体行为。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和朗读语气,读出自己对文章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独特的内心感受。除了分角读、比赛读、引读外,还可以——
  唱着读。如《绝句》这首诗,没有多少难点,学生通过多遍朗读很快就能背下来。一生自告奋勇地站起来说:“老师,我想唱。”他配上《采蘑菇的小姑娘》的曲子唱起这首诗。这曲子非常美,容易把高兴的心情表现出来,把春天的美景表达出来。之前我教过学生给古诗配上曲子唱,所以,学生一下子异口同声跟着唱起来。学生反复地唱,像上音乐课一样,下课铃响起,全班还沉浸在齐唱中……
  演中读。如教学《笋芽儿》这一课时,小朋友们模仿笋芽儿“揉眼睛”“伸懒腰”,撒娇地说话,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不知不觉就把学生带到了那个神奇的世界,仿佛自己就是那根即将破土而出的笋芽儿。故事性强的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学演课本剧。比如《小鹿的玫瑰花》中“小鹿”“黄莺”“微风”的对话,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拟人化的“物”的内心情感后,再组织学生扮演相应的角色,戴上形象性的头饰进行表演朗读,这样学生就在分角色朗读中更加深入地理解文中的故事内容,更加深刻地体验故事中“物”的情感世界,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三、评价实效性——朗读评价的个性化
  在个性化朗读的评价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指导的作用,引出能触动心灵的感悟。要充分相信学生,把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
  1.自评互评,凸显主体。在进行朗读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比如一个学生读完《山中访友》课文后,我就请该生进行自我评价一下,他说:“我认为我自己读得还是蛮有感情的,可是由于不够熟练,读错、重复了几个字。我再读一遍好吗?”他又读了一遍,这一回读正确了也比较流利而且富有情感,同学们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表示肯定。还可以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对方。如一位同学读完《巨人的花园》中巨人生气地呵斥“谁允许你们到这儿来玩的!都滚出去!”这句话后,同学就对这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了评价,有的说:“我觉得他虽然读得相当有感情,可是他的声音显得低沉了些,感觉不够响亮。”有的这样评价:“我觉得这位同学前面部分朗读的速度把握得比较好,但是后面‘滚出去’一词读得太慢了,不能够表现巨人的野蛮无理,应该读得又响又快。”第三个同学说:“我也有同感,你看,说不定巨人在说这句话时,他一边大声训斥孩子们,一边已经举起了大手在赶孩子们了。”他边说边扬起手……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朗读评价,不但促进学生理解文章的句子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培养了敢于评价、善于评价的良好习惯,学生也因此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能力。
  2.智慧评价,激发兴趣。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同时,教师要根据学情,对学生的朗读作有机的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或者朗读完后,一句鼓励性、赞美性的评价,如“真好”或“不错”“你朗读出……的感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样评价会给朗读者带来被肯定的快乐,使他体验到朗读的乐趣。比如《去年的树》中小鸟寻找大树的三句对话:“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我在请几名学生读后这样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感到了焦急。”“你在为大树担心,是吗?你真是个重情谊的孩子呀!”这些评价言简意赅,却能表达出教师对学生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读得入情的夸赞。教师准确而富有灵动的评价语言使学生热情高涨,觉得“我会读,我懂读,我能行!”从而更加充满信心地积极参与到朗读中来。当然,学生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的内容与情感都能拿捏得恰如其分,还有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往往在朗读中存在诸多的不足。此时,教师评价学生切不可单刀直入,挫伤学生的朗读热情,应该委婉含蓄一些,这样学生就会欣然接受。如我在教学《笋芽儿》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处写春雨“沙沙沙”语句,有一位学生读这些语句时,声音过于响亮,我听后就这样对他说:“听你这么一读,我这个笋芽儿可被吓坏啦。”这位学生就在这种愉悦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氛围中,感悟到朗读这些语句的处理方法。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长庆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其他文献
四年级下册第八组课文《普罗米修斯》,是一篇唯美且感人的古希腊神话。如何确定神话故事中语言文字的训练,转换学生的学习视角,让神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在学生的视野中灵动起来呢?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结合本学段的要求,整合本组课文的语言训练点,将学习故事内容与发展学生语言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学语文的核心价值——凭借文本,触摸语言,学用语文。  一、快速浏览——紧扣词语,简要概括  《普罗米修斯》这一组课文
期刊
《女娲补天》是以“神话、传说故事”为主题的第八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综合单元导读、课后习题、本单元的习作要求等因素,本课教学除了扎实完成课文规定要掌握的生字词,感知人物形象;在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核心价值”是:抓关键点、引发想象、促进表达,为学会写想象作文打基础。  一、激趣引入,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1.激趣引入,感知神奇。课一开始出示“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有联系的神话故事画
期刊
教学一篇课文,教师面对诸多教学内容,不免认为这也要教,那也要教,于是碰到什么教什么,结果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教得不深入,练得不到位。多数教师在备课时,也往往是在教学技巧上动尽心思,追求课堂表面的精彩,崇尚教学方式的丰富多样,可是热闹的课堂背后,并没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多少提高。究其原因,首先是课文重点要“教什么”不明确,二是教到什么程度不清楚,“怎么教”当然更是糊里糊涂了。可见,具体到一篇
期刊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根据课标精神、学段要求、课文特点及单元导读、课后习题和交流平台等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读写实际,笔者认为本课教学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在领悟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基础上,明确作者是怎样用具体事例来说明居里夫人的永恒之美,并能将此法迁移运用于练笔中。  一、初识“美丽”,紧扣外貌描写明“语用”  学生初读课题的“美丽”时,定会想到居里夫人外貌是
期刊
当全国各地不少教师在因轮岗问题牢骚满腹,且有抵触情绪时,福建省厦门市却有不少教师主动申请轮岗。这样的反差让我们不禁深入探析,其结果也让我们释然:只要用心,且制定相应激励机制,我们总会离教育理想越来越近。  记者了解到,2014年11月,厦门市教育局、厦门市公务员局、中共厦门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厦门市财政局四个部门联合行文,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校际交流的实施意见(实行)》。
期刊
李镇西是我的学生,在本世纪初叶,他曾经跟随我读博士。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但我是先做了他的学生,却是许多人都不知道的事实。  1999年,我们共同的朋友,当时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担任校长的高万祥先生告诉我,四川成都有一位中学教师,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班主任,写了一本很有影响的著作《爱心与教育》,让许多教师流下了这个时代不太容易流的感动的泪水。  当时,我正在苏州推进一个培养名师名校长的工程,聘请了许多著
期刊
如果把记实性作文称为“写实”的话,那是基于其描写对象来自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描绘。那么,在此过程中,作者油然而生的感慨与念想,就可以喻之为“写意”了,因为,它充满了作者的臆想与希望,以想象为外衣,赋予其深刻的内涵。想象,起始于记叙。不管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尽管呈现的方式不同,但一定以所需记叙的现实表象为基础。想象性习作,便是对丰富的表象融入个体的情感与愿望的指向性表达,它或在记叙中
期刊
习作素材缺乏是学生写作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即使到小学高年级,仍有相当部分学生时常为写作“没什么可写”“写不具体”而发愁。其主要原因是未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这又缘于教学中对观察习惯培养的缺失:观察方法的指导方面,多依附阅读教学让学生获得观察事物的间接经验;观察事物的实践方面,多应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行观察。未采取有效策略丰富学生观察事物的直接经验,未有意识地持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影响了学
期刊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四个学段都有“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这一要求。在“具体建议”中还特别提出“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落实“十分钟随堂练习”的要求,指导学生写好汉字,做到正确、端正、美观呢?近两年,笔者在教学中遵循汉字
期刊
【编者按】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的出台,现行各版本数学教材都遵照其进行了修订。本刊紧密关注形式变化,并约请数学教学专家、教研人员对新旧教材加以详细对比分析,第一时间组织了“以课标为纲领,以能力为中心——全面解析2015春季教材”专辑。力求既有宏观的把握,亦有微观处的深入解析。  有数据表明,小学三年级是心理问题高发的年段,其中学习适应性问题占心理咨询总量的40%左右,居首位。所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