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奇耻大辱

来源 :文化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glang0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大学时的老师,现在已经是教授职称了。有一天闲了和他聊天,我问他现在有这么好的条件和机遇,怎么不去别的城市发展?他笑了笑说:“曾经想过去别的地方发展,可时机不成熟,现在有条件了,可先我离开这个学校去外地发展的朋友告诉我说,千万不要离开这里,离开你将后悔一辈子。”
  我不禁纳闷。老师又告诉我说:“你看现在报纸上到处都是某某院校招聘教授、博士,年薪几十万,管住房,替家属安排工作等等,那都是噱头、骗人的,打这么高的诱惑只是学校为了迎接评估的一种手段,等把你招过去了,那就不是这样一种情况了。”
  他给我举例说:“杭州某高校为了迎接教育部的评估,在很短的时间里采用高薪诱饵,在全国‘挖’了很多教授、博士,可等评估一过,这些‘挖’来的老师全部采用末位淘汰制,先前承诺的什么科研资金、项目资金以及各项待遇,逐年下降,到后面这些老师的待遇还不如原来学校的待遇好。我的一位朋友就是这样的,在原来学校的时候,他是学术带头人,被人尊敬,看得起,辞职跑到杭州以后,根本就没人把你当回事,被‘挖’过去的哪个不是博士、教授?所以现在我坚信,这个地方虽然穷点,可过得心里舒服。”
  对于全国高校,最敏感的一个词,那就是“评估”。从2004年开始,全国的大部分中专学校渐渐没有了,大专院校都争着升本了,本科院校都向权威学府迈进了,所以,这一切检验的标准,都包含在评估两个字里面了。
  2005年4月21日教育部公布了2004年接受评估的54所高校的评估结论:其中30所高校“优秀”、19所高校“良好”、5所高校“合格”。整个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优秀的比良好的多,良好的比合格的多,不合格的没有,中国高等教育果真好到这种“无可挑剔”的程度了吗?
  中国书面上的全国教育水平逐年提高,可实际呢?我们的教学质量却在逐年下降。
  不用列举太多的证据,大家都很明白,教育部评估标准出台在后,评估的时段在前(教育评估时间跨度是最近三年),要想让已成的事实符合“后生”的评估标准,只有造假一条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评估中获得“优秀”成绩的高校,无一例外都是造假高手,成绩良好的高校,也大多逃不过这种判断。
  曲阜某大学,据说有一届毕业生培养计划上的一门课没有开,为了补充上这些学生的这门课程的试卷,就安排下一届的学生造试卷,并且必须造出学校要求的分数,当然事先校方提供了标准答案。这种闹剧实在不在少数。某经贸大学,由于以前没有规定优秀毕业论文至少达到5000字,结果现在要求带毕业设计的老师,替学生把论文补足5000字。以前从来不给本科生上课的某些教授,通过“重建”文字档案,就被“造成”了每学年都给本科生上课的“标准”高校教师。
  这就是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估活动产生的效应,中国大学是在传承知识、塑造后人吗?这不是在糟蹋中国的未来吗?
  没有什么也不能没有骨气,中国教育界缺少的恰恰就是骨气。
  当然,教育部关于教学评估的初衷,那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而且我们知道,他们在每一次总结中也会让这种愿望变成一种“美好的”结果:那就是“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规范、改革、创新、进步(等等诸如此类的“美好”修饰词)起到了促进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我们还知道,教育部的领导们也都在被这种“伟大的成果”欢欣鼓舞着,并且将此作为自己的一项政绩,可以“载入史册”。
  像一场大跃进,又像一场大浩劫,一切为评估让路,评估是重中之重,谁在评估中出了一点问题,谁就是学校的罪人。教师们苦不堪言,但还要“为了学校的利益”加班加点,唯有那些经历过文革,平日无所事事的行政人员目光如炬,似乎找到了温暖的感觉,“创造性”地想出各种对付专家组的招数,让教师们进行准备。实际的教学质量如何,已经无人问津,剩下的只有各种表格、各种总结、各种汇报材料……有的,要改成需要的样子,没有的,就要制造出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在这场造假运动中消耗着。
  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在感到无奈的同时,更大的还是悲哀。尽管教育部说严禁在评估过程中造假,严禁为了迎评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然而,就如今的评估方法,可能不造假吗?可能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吗?而且,就已经评估过的高校来看,谁的造假水平高,谁就能得到优秀,谁能重视到“一切工作都让路”的程度,谁才能取得好成绩。如此成绩下,我们的教学质量如何提高?
  那些“专家们”看不出造假的痕迹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个问题的回答或许出人意料,但是却非常真实:他们看的就是你造假的水平。因为提前通知学校要在一年后进行评估,并让你拿出三年间的所有东西来,就是给你时间来造假的。
  那么,评估还有什么意义?就现在的方式,不仅无意义,而且贻害无穷。破坏了正常教学秩序不说,把学生们都纳入造假行列,这是怎样的罪孽?我们还如何教育学生诚实守信?
  或许这样一次铭心刻骨的经历会消解掉我们所有的“育人”成果。
  我们不得不说,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也是教育界的奇耻大辱,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如果所有的高校每5年(加上准备阶段只有4年)都要经历这样一次浩劫,几乎所有的在校本科生都会有一次经历,我们不是在集体教学生造假、应付吗?
  尤其令人悲哀的是,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这样的“浩劫”,从2004年迄今已经通过评估的高校已有几百所,却没有一位有影响的专家学者站出来,说出事情的真相,提出异议,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我们的知识分子已经丧失了正直的良心,已经没有了说真话的勇气和胆识,这又是什么样的悲哀?
其他文献
来往于大西洋两岸,请客吃饭点菜是件头疼的事。  初到华盛顿,做东当女主人请鬼子吃中餐,点菜义不容辞。因为知道西洋人通行的做法是要吃得碗盘精光,算计着他们的饭量,胸有成竹地点定。不想忽略了一个事实:鬼子吃起中餐来,比吃他们自己的饭,不知道秀气多少。而且华盛顿的中餐馆,承袭了当地的做法,桌面紧凑,盘子不大可是深,看着和国内的份量差不多,吃起来才知道内有乾坤。  临了,面对着一桌子的剩菜,我尴尬得直冒冷
期刊
爱迪生一生有1903项发明,但他小时候做实验时,不幸变成了个聋子,双耳几乎听不到声音。  一位对他忌妒得要命的人故意在一次宴会上附着爱迪生的耳朵大声喊道:“尊敬的爱迪生先生,你听得见我在说话吗?”  爱迪生摇了摇头,表示他听不太清楚。  “真可怜啊,双耳不能欣赏美妙动听的音乐,万籁之声纯属摆设,这样的人活着有什么意义呢?”那人痛苦地皱着眉头,满怀同情和挖苦的神情。  爱迪生没有理他,继续吃自己面前
期刊
一家高级轿车代理商的总经理,决定从两位业务主管当中选出一位来接替他的位子。他找来两个人,布置了一项任务。  任务很简单,德国原厂50辆最新款的轿车就要运抵台湾,他想给这两位业务主管三个月的时间,谁卖得最多,谁就是新的总经理。老总特别强调一点,这款车有一个电子零件有瑕疵,瑕疵现象的发生几率只有50%,因为这个瑕疵不会影响到行车及安全性,原厂没有计划召回车子。但是若瑕疵真的发生了,零件要等三个月后,才
期刊
故事围绕着中、德两国教师如何培养钉钉子的工人展开……  德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这里有一些工具,请大家上来尝试一下。”教师一边做示范,一边辅导学生。  下课时间到。“同学们都掌握了吗?”学生们:“会了”。老师:“好,下课。”  中国。  教师走上讲台:“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如何钉钉子。钉钉子看似简单,其实不然。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某著名造船厂船坞由于一颗铆钉不牢
期刊
我由科员被一下提拔为科长!  下班一到家,立马将这个特大喜讯告诉妻子。谁知她听后一言未发,整整一个晚上没说话!  次日一大早,妻对我说:“看来你们厂开始走下坡路了,你还是趁早另找出路吧。”  闻此言,吃惊之下我怀疑妻子真的发高烧了。  不过,在妻子的一再催促和朋友的帮助下,我过了三个月的科长瘾就跳槽了。可奇怪的是,仅过了一年工厂就停产了。  我问妻子:“你是怎么看出‘苗头’的?”  妻答:“你的水
期刊
最近一次同学会上,大家说起一件旧事:当年校运动会上,一位同学因为感冒想退出比赛,但是在大家的鼓励下。还是参加了田径3000米的比赛。在全场的加油呐喊声中,他咬牙跑完了全程,随后呕吐不止.当时同学们都为这种精神所感动。但就是这么一跑,他后来得了心脏病,由此改变了一生。为什么当时就没有人劝他退出比赛呢?为什么这位同学不毅然决然地说声“不”呢?  由此联想到一个小报道:一个登山队员攀登珠穆朗玛峰,在海拔
期刊
父亲  琳 子    住在城里  雪白的墙壁  父亲破坏了它。  他在头顶高的地方  敲钉子,一墙壁的钉子:  挂草帽挂弦子挂算盘挂钥匙  他还把大街上拣到的螺丝钉、红铜片、残破的 磁铁、一把麻绳  也挂在那里  而我的老父亲  喜欢躺在它们中间的藤椅上,看一本旧书    巴比伦  杨森君    这些巨大的石块经历了一个沉睡的过程  从时光中孕育的花朵,一年只开  一次  当春天再度光临  雨水一
期刊
某公司大门口贴招聘启事一则,诚聘谈判专家一名。一青年看了启事,来到人事部见经理。  经理:“先生是应聘的?”  青年:“废话,难道你这儿是餐厅我来吃饭的?是阅览室我来看书的?”  经理:“请坐吧。”  青年:“你没有权力命令我坐,坐或站是我的权利,每个公民的正当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  经理:“那么……请抽烟。”  青年:“抽烟是慢性自杀,你我无冤无仇,难道你想谋财害命?况且,如果这烟要是放了毒品
期刊
2月13日,北京市有一家结婚迎亲,喜事闹出了丧事。结婚车队里有一辆车走错了路,司机违章倒车,新郎的叔父在车后指挥,被压死了。新郎痛彻心肺,在死者前面长跪不起。读到这则新闻,不免心惊肉跳。可以想像,这家人该是如何悲痛和窝心,而且,这对新人恐怕将永远生活在这件事情的阴影中了。  第二天,我刚走出小区,停在路边空地上的一辆车突然倒车,速度很快。好在我眼未昏花,腿脚尚健,来不及思考,条件反射似地作出了反应
期刊
十多年前的故乡,河流上曾飞满鹭群,飞满让我怀满渴望的翅膀。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却只能用记忆来留住那些远逝的身影。如果,从现在开始,所有的事物只能用记忆来攫取的话,我们还会拥有些什么?  左眼刚逮住它的尾巴  它却在右眼里遁了  水茫茫,气蒸腾  或许  也只是或许  它正在某处啄食一块冬日的天光    远山近了,近山远了  雨霏霏,灰蒙蒙  灰的竟记不起  当初成一字  抑或人字形  来的    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