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再考

来源 :外国语文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deng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语中如“開く―開ける”类的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是日语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图·地分化和反转”的观点分析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根据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解释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图·地分化和反转”带来的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反映出自他对应动词的功能分工。
  关键词:自他对应动词;图·地分化和反转;事件认知模型
  中图分类号:H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822(2016)03-0025-07
  1. 日语自动词·他动词使用区分实例先行研究及问题所在
  日语中有很多如“開く―開ける”类的动词。这类动词在词形、词义上有相通部分,语法结构上自动词的ガ格和他动词的ヲ格为同一名词(早津惠美子,1987;須賀一好等,1995)。有这种对应关系的自动词和他动词,通常称作“自他对应动词”,也称作“相对自他动词”或“有对自他动词”(寺村秀夫,1982;早津恵美子等,1987)。由于自动词和他动词的这些对应关系,如何贴切地区分使用两者,成为日语学习的难点,在日语教学中也多有探讨。
  以下,以具体场景中自动词·他动词的使用为例,概述先行研究中涉及此问题的讨论和观点并提出其中的问题点。
  场景1“きつくてなかなか開けられない瓶のふたを開けて”
  あっ,開いた!
  ﹟① あっ,開けた!
  场景2“お茶を準備した奥さんが,書斎で仕事をしているご主人に呼びかける時”
  あなた,お茶が入りました。
  ﹟? あなた,お茶を入れました。
  场景3“友人の家を訪問し,その家の花瓶を落として割ってしまった時”
  ﹟? あっ,花瓶が割れてしまった。
  あっ,花瓶を割ってしまった。②
  关于如上场景中自动词·他动词的选择使用,先行研究中有如下解释:场景1,“因为日语是‘ナル’型语言而选择使用自动词”(如寺村秀夫,1982;池上嘉彦等,1981)。即,当表达“动作主体对动作对象进行施动,导致动作对象发生变化”时,日语母语者更倾向于使用自动词——ナル式的语言表现,而非他动词——スル式的语言表现。所谓スル式的语言表现,即注重表达个体的动作,凸显动作者的语言表现。与此相反,所谓ナル式的语言表现,即注重表达某种状况,不凸显动作者的语言表现。场景2,用自动词表达,将动作主体隐藏于句子背后,表现说话人不故意表露自己施恩于人的良苦用心(金田一春彦,1988;彭飛等,2004)。场景3,一般而言,成人会积极主动地承担“花瓶が割れた”的责任。因此,为表现承担责任而选用他动词句表达(寺村秀夫,1982;金田一春彦,1988;守屋三千代,1994;彭飛,2004;西光義弘等,2010)。
  不管是“‘ナル’型语言”还是“说话人不表露自己施恩于人的良苦用心”,亦或是“承担责任”,这些所谓的日语独特性的说明仅限于某些场景中的自动词·他动词的选择使用,都无法对自动词和他动词的选择使用作出全面解释。看如下类似场景中自动词,他动词的使用该如何选择。
  场景4 “花子が‘太郎がきつくてなかなか開けられない瓶のふたを開けた’のを
  見て”
  あっ,開いた!
  あっ,開けた!
  场景5 “これからお茶を準備する奥さんが,書斎で仕事をしているご主人に呼び
  かける時”
  ﹟ お茶が入りますか。
  お茶を入れます/入れましょう か。
  场景6 “子供がボール遊びをしていて,大切な花瓶を割ったとき”
  お父さん,花瓶 割れちゃった。
  ? お父さん,花瓶 割っちゃった。③
  场景4与场景1都是关于“瓶の蓋を開ける”的场景,但是场景4中根据日语母语者的判断,既可以选用自动词表达也可以选用他动词表达。如果旁观者“花子”站在动作者“太郎”的角度,只关注“开瓶”这一动作的结果是否达成时,首选自动词表达。如果旁观者“花子”只作为一个旁观者,看到动作者“太郎”把瓶子打开的整个过程,用他动词表达当然没有问题。关于这一点,“‘ナル’型语言”的观点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同样,如果按照先行研究中“隐藏动作主体,表现说话人不故意表露自己施恩于人的良苦用心”解释的话,场景5和场景2一样也可以选用自动词表达。但事实上,场景5中应该用他动词表达。为什么场景5中应该用他动词表达,而不能用自动词表达?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在第4章给出解释。场景6虽然同场景3一样也可以用他动词表达,但该场景中他动词表达并不一定符合孩子的天性。一般认为场景6中自动词表达更符合孩子的语言特点。
  由上可知,先行研究中关于如上各个场景中自动词·他动词选择使用的解释,都没有表明自动词·他动词使用区分的实质,无法对自动词·他动词选择使用作出统一解释。认知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表达反映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实际上源于事件认知层面。语言表达的含义则是由认知主体与外界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体经验决定。换句话说,在认知语言学领域,为探索语言现象的一般本质特点,必须将反映认知主体身体经验的认知能力和运用能力加入考察范围。
  本论文旨在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探索日语中自他对应动词使用区分的实质。结合反映认知主体与外界相互关系的“图·地分化和反转”的认知能力,分析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并根据自他对应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探讨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区分。以下,简单概述本文涉及到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2. 图·地分化和反转
  “图·地分化和反转”(山梨正明,1995)理论源于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研究领域。指在书面构图上,一般而言,分为主体和背景,主体部分一般成为“图”,而衬托主体部分就是背景,亦称为“地”。因此“图”与“地”的关系是一体两面的,即“图·地分化”。在观察同一构图时,因注目部分不同,造成对同一图形有不同的认识,即“图·地反转”。如下“鲁宾之壶”。   如果中间白色部分为观察的主要部分,即“图”;四周黑色部分则成为背景,即“地”。整副图片则呈现为“一个白色的壶”。相反,如果四周黑色部分为观察的主要部分,即“图”;而中间白色部分则成为背景,即“地”。整副图片则表现为“两个对面相向的人侧脸”。这种“图·地分化和反转”的认知能力不仅反映在对图形的认识中,在语言表现中也可以看到。表述同一情况(或事件)时,因语言表述者(认知主体)对该情况关注点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述。如下例。
  (1)a 彼女の顔は喜びに満ち溢れている。
  b 喜びが彼女の顔に満ち溢れている。 (山梨正明,2004: 157)
  (2)a 本屋は銀行の隣にあります。
  b 銀行は本屋の隣にあります。
  以上两组语言表达各表示相同的事实。而,因对事实认识中“图·地分化”的不同,产生(a)(b)两种不同的表达。同时,通过“图·地反转”的认知能力可将(a)(b)两种不同表达相互转换。比如,叙述的客观事实一致,但(2a)是以“本屋(书店)”为叙述焦点“图”,而“銀行(银行)”为背景“地”的语言表达。而(2b)是以“銀行(银行)”为叙述焦点“图”,而“本屋(书店)”为背景“地”的语言表达。
  3. 自动词·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
  认识和理解各种事件时,人们一般基于“行为”“变化”“状态”“因果关系”等一系列的认知模式(山梨正明,1995: 234)。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可以将这些认知模式表示为如下模型图。
  上图中,外面的长方形表示认知范围(cognitive domain)。“行为”认知模型中,实线圆圈表示施动者,虚线圆圈表示动作涉及到的对象(另外,动作不一定涉及到对象,故在事件认知模型图中用虚线圆圈表示),双箭头表示动作能量的传递。“变化”认知模型中,单箭头表示变化过程,实线圆圈和方框分别表示变化的初始和变化后的状态。单纯状态的认知模型用方框表示。如果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对象,且该动作的能量传递导致动作对象发生变化,最后达到某种状态,这种关系即构成如上所示的“因果关系”。
  谷口一美(2005)将典型的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表示如下:
  如图3 所示,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内包含动作,变化,结果,构成完整的“因果关系”认知模型。自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内包含变化和结果,表示“变化”认知模型。如果自他对应动词中他动词的词义覆盖结果的话,如下所示的“结果否定句(結果キャンセル文)”则不能成立。但是日语自他对应动词中,能够构成“结果否定句”的不在少数。
  (3)絨毯を燃やしたけど,燃えなかった。
  (4)丸太を切ったけど,切れなかった。④
  虽然关于这类结果否定句成立的判断,日语母语者中存在一些分歧和差异,但是在语言研究中多位研究者均判断该种语言现象成立(如池上嘉彦,1981;宮島達夫,1985,アラム佐々木幸子,2001,崔玉花等2011)。并且如在句中添入表示行为过程的成分,结果否定句的成立则更自然。
  (5)絨毯を5分燃やしたけど,燃えなかった。
  (6)丸太を5分切ったけど,切れなかった。⑤
  相反,如在文中添入表示行为结果的成分,后文再进行结果否定的话,前后文意思明显矛盾,因此结果否定句则难以成立。
  (7)* 絨毯を灰になるまで燃やしたけど,燃えなかった。
  (8)* 丸太を二つに切ったけど,切れなかった。⑥
  由上可知,结果否定句能否成立与前文是否包含结果密切相关(邱林燕,2014)。因此,依据自他对应动词可能构成“结果否定句”这一点,可以说:在自他对应动词中他动词的词义不一定包含结果部分。⑦至少,在典型的有对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中,“结果”部分与“动作行为”部分不处于等同地位。
  另外,日语自他对应动词中,有许多如“決まる、建つ、捕まる、植わる“等“非自发性自动词”(西光義弘,2010: 224)。
  (9)日程が決まる。
  (10)ビルが建つ。
  (11)木が植わる。⑧
  以上例句表面上都没有施动者,但在事件认知层面,施动者包含在事件认知范围内。因为上例所示的事件都必须有推动该事件成立的人存在而成立。只是施动者没有明确表现于句子表面,而是通过认知联想隐藏于句子背后。正是由于存在于认知层面的施动者以及其动作,自动词表现才得以成立。⑨因此,有对自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中,“施动者”应该包含在事件认知范围之内。
  根据“结果否定句的成立”,“非自发性自动词句的成立”现象,本文对谷口一美(2005)等主张的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图3)进行修改,提议将自他对应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结合“图·地分化和反转”理论,构筑如下图4。
  在事件认知范围内,粗线黑框之内表示认知焦点部分,即“图”,虚线所示内容表示认知虚化部分,即“地”。⑩“A”表示施动者,“P”表示变化主体。事实上,本文提议的图4所示的自动词·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较图3而言更符合自他对应动词的对应关系。判断自动词和他动词是否为自他对应动词时,除了词形上有相同的词根,统语结构上他动词的ヲ格和自动词的ガ格为同一名词的条件之外,句子所表示含义的条件一般公认为:自动词句和他动词句表述同一事件的不同侧面(佐藤琢三等,2005)。自他对应动词中,既然自动词句和他动词句表述同一事件,则自动词句和他动词句所表示的事件认知范围应该一致。即,不论是他动词句还是自动词句,在事件认知层面其认知范围内均应包含“施动者,对象(变化主体),变化后的状态”。由于语言表述者(说话人)对同一事件不同侧面的关注(图地分化)而产生自动词和他动词的选择使用。以下,基于本文提议的图4所示的自动词·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对自动词·他动词的选择使用试做统一说明。   4. 日语自动词·他动词的使用区分再解析
  图4自动词·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中反映出的“图·地分化”表明了自动词句和他动词句在同一事件认知中的不同焦点。这正与自动词·他动词的使用区分相关。以下,基于本文图4所示的自动词·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对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区分试做统一说明。
  场景1中,为达到“瓶の蓋が開く”这一结果,施动者拼命施动,当动作结果达成的瞬间,眼前呈现的“瓶の蓋が開いた”这一结果显然最容易成为认知焦点,即事件认知的“图”。因此场景1中用自动词表达更符合一般事件认知模式。场景4与场景1一样,同为“为达到‘瓶の蓋が開く’这一结果,施动者拼命施动”的场景。因此,当动作结果达成的瞬间,“瓶の蓋が開いた”这一结果容易成为事件认知的“图”。与场景1不同的是,场景4中的说话人并不是施动者本人,而是旁观者。故,说话人除了可以关注动作结果,也可以关注施动者本人以及其动作。即,施动者本人以及其动作成为事件认知的“图”也未尝不可。因此,场景4中既可以选用自动词表达也可以选用他动词表达。
  场景2中,与其特意表述已经结束的“お茶を入れる”动作,眼前呈现的动作结果“お茶”成为事件认知的“图”更符合一般事件认知模式。因此,场景2中选择自动词表达更为自然。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说话人故意隐藏自己的动作,只是一般认知模式在语言形式中的反应。相反,如果动作还未发生,动作结果则不可能成为事件认知的“图”。所以场景5中,即将要执行的“お茶を入れる”动作自然成为事件认知的“图”。故只能选用他动词表达。
  一般认为,报告事实时,默认认知模式会首先呈报眼前事实。因此,场景6中,作为一个孩子,突然不小心打碎花瓶时,很自然地会直接将“花瓶が割れた”这一事实进行汇报。当然,如果有足够将整件事情原委如实汇报的认知能力,也可用他动词表达。所以,场景3中,作为一个有完整认知能力的成人,选用他动词表达更符合该场景的情境。如果用自动词表达,则有逃脱责任之嫌。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反映出的“图·地分化”现象,对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区分作了统一说明。可以说,自动词和他动词的使用区分不仅仅取决于语言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事件认知层面。自动词和他动词的选择使用只是语言表达者(认知主体)对同一事件不同侧面的关注(即“图·地分化”)在语言形式上的反应。
  5. 结语
  本文着眼日语自他对应动词的使用区分问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结合“图·地分化和反转”的观点分析了自动词·他动词的事件认知模型。根据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的不同位置,对自动词·他动词的使用区分进行了统一解释。通过本文的考察,可以说,自动词·他动词的使用区分不仅仅取决于语言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事件认知层面。同时,“图·地分化和反转”反映出自动词和他动词在事件认知模型中占据不同位置,这一点暗示着自他对应动词之间存在明确的功能分工。关于自动词和他动词的功能分工,将另作探讨。
  参 考 文 献
  アラム佐々木幸子.“燃やしたけど,燃えなかった”のはなぜ?-“弱い達成動詞”と“強い達成動詞” [A]·南雅彦·アラム佐々木幸子.言語学と日本語教育Ⅱ[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1: 57-74.
  白川博之.記述的研究と日本語教育―「語学的研究」の必要性と可能性[J].日本語文法.第2卷2号:62-80.日本語文法学会,2002.
  池上嘉彦.“する”と“なる”の言語学[M].東京:大修館書店,1981.
  崔玉花.日本語と中国語の結果キャンセル構文について[J].言語学論集オンライン版第5号,2011: 30-42.
  谷口一美.事態概念の記号化に関する認知言語学的研究[M].東京:ひつじ書房,2005.
  宮島達夫.“ドアをあけたが,あかなかった”-動詞の意味における<結果性>-[J].計量国語学第14巻第8号,1985: 335-353.
  金田一春彦.日本語(下)[M].東京:岩波書店,1988.
  彭 飛.日本語の“配慮表現”に関する研究-中国語との比較研究における諸問題[M].大阪:和泉書院,2004.
  邱林燕.结果否定句成立要因分析[J].当代外语研究,2014,(7): 22-27.
  山梨正明.ことばの認知空間[M].東京:開拓社,2004.
  山梨正明.認知文法論[M].東京:ひつじ書房,1995.
  守屋三千代.日本語の自動詞·他動詞の選択条件―習得状況の分析を参考に―[J].講座日本語教育第29分冊,1994: 151-165.
  寺村秀夫.日本語のシンタクスと意味Ⅰ[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82.
  西光義弘.他動性は連続体か?[A].西光義弘·P,パルデシ.シリーズ言語対照4 自動詞·他動詞の対照[C].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10: 211-234.
  須賀一好.自他の違い―自動詞と目的語,そして自他の分類[A].須賀一好·早津恵美子.動詞の自他[C].東京:ひつじ書房,1995: 122-136.
  影山太郎.動詞意味論-言語と認知の接点-[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6.
  早津恵美子.対応する他動詞のある自動詞の意味的·統語的特徴[J].言語学研究,1987,(7): 79-109.
  佐藤琢三.自動詞文と他動詞文の意味論[M].東京:笠間書院,2005.
  竹林一志.日本語における文の原理[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2008.
  Abstract: To use the pair of transitive verb and intransitive verb (“the pair verbs”)like“akeru--aku”properly is difficult for Japanese learners.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event schema of the pair verbs in the view of Figure-Ground Distinction and Reversal.It is found that the prototype pair verbs show the same event, construct a“causal chain” pivoting the noun and that the pair verbs locate at“cause”and“change, state”respectively cause the different usage between the transitive verb and the intransitive verb. The different location at the same event schema also implies the function division between the pair verbs.
  Key words: the pair of transitive verb and the intransitive verb; Figure-Ground Distinction and Reversal;event schema
  作者简介:邱林燕,女,日本北海道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日语语言学、日语与汉语的对比研究。
  通讯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三阳路三阳金城B栋4-1104,邮编430010
  E-mail:qiuly30@yahoo.co.jp
  (责任编辑:金英丹)
其他文献
2016年10月15-16日在湖北荆州举行的第十一届中西部地区翻译理论与教学研讨会暨翻译研究国际论坛由湖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主办,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和长江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承办。本次研讨会共邀请到来自美国、西班牙、比利时、挪威、澳门、中国大陆等海内外10位翻译研究领域的一流学者,吸引了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深圳市翻译协会、
期刊
Abstract: Theories of reading need to move from a series of fixed methodologies toward a practice of mobile, pragmatic readings that encourage frame shifting, echoing Kyoo Lee’s discussion of the read
期刊
内容摘要:战争小说承载着民族历史、文化记忆、人文关怀、和平愿望等历史传播责任,与情感认同、心灵见证及价值判断等个人理性诉求。井伏鳟二战争小说作为日本战时文学和战后文学结合体的代表,从《花之城》到《遥拜队长》再到《黑雨》,看似在渴望和平、谴责战争,实则假借人道主义的立场,为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宣抚”、为日本战败不断诉苦、为遭遇原爆的日本民族呼喊,经历了“共建(大东亚共荣)——(战争)毁坏——(原爆)
期刊
摘 要:口译用户对口译产品的期待及反应是口译质量评估中需考察的重要参数。用户期待与用户反应的相关实证研究在提供有效实证数据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用户期待和用户反应在口译质量评估中的可靠性问题。本文将以相关实证研究为基础,回顾译界对用户期待和用户反应可靠性的质疑,分析出现可靠性问题的原因,探讨用户期待和用户反应的相对可靠性,并提出口译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用户期待;用户反应;可靠性;口译质量评估;实证
期刊
内容摘要:享有“历史诗人”美誉的美国黑人桂冠女诗人丽塔·达夫对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书写聚焦于一个女人、一个时刻、一个事件。这位女人就是被誉为美国“民权运动之母”的罗莎·帕克斯,这个时刻就是罗莎在公交车上拒绝把座位让给白人的时刻,而这个事件就是著名的蒙哥马利市公共汽车抵制运动。达夫钻掘到这段历史的“下面”,辩证地阐释了以下三个和这场运动息息相关的问题:罗莎“累了”还是罗莎“准备好了”;罗莎是“领袖”还
期刊
摘 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科学发生了身体转向,建立在传统认识论基础上的认知语用学研究的身体问题在时代潮流中也亟待解决。从方法论视角转换上,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哲学认识论和脑神经科学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认知语用学身体转向的可能性;并尝试性地建构了第二代认知语用学,揭示出认知语用学身体转向的意义。  关键词:语用学;认知科学;身体;第二代认知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期刊
摘 要: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中原型与范畴理论,以三个不同水平组受试为对象,采用汉译英的测试手段考察大学生对多义词HIGH的语义习得情况。研究发现:1)多义词语义习得与英语水平关系不大,语义习得程度并不是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也会出现阶段性的减退现象;2)受试对多义词HIGH各义项间习得程度不均衡,核心义项和高频义项掌握比边缘义项好;3)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受试对多义词HIGH义项习得数量不
期刊
语言学研究  范畴原型范例研究:一项基于汉语[瓜]范畴的实证研究 李葆卫 1-2  中国英语学习者显性陈述性标句词that习得研究 侯建东 1-10  论越语中的变体双音节汉越词 范明芳 1-19  基于复杂网络视角的《现代汉语词典》与《国语辞典》常用动词释义元语言研究  徐德宽、何保荣、邱立坤 2-2  描写主义视域下英汉词典中的禁忌词语研究 ——以三部英汉词典为例 金其斌 2-14  范畴边界
期刊
摘 要:美籍波兰作家伊娃·霍夫曼的小说《秘密》将克隆人爱丽丝的身份之谜作为叙事主线,探讨科技时代人类滥用科技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小说特色在于将科技伦理和人物心理活动相融合,揭示生物工程对人类身份和人性等潜在影响。本文从文学伦理的角度,结合心理学的“暗恐”,探讨小说的叙事内容与方式,分析作品的伦理内涵与道德意图。本文认为,爱丽丝的心理困惑、乱伦之恋、身份诉求等伦理结的生成与解构,体现了这部“软科幻”对
期刊
Abstract: Frederick Turner is not only a poet, but also a translator besides he is a Founder Professor of Arts and Humanit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at Dallas with a PhD degree from Oxford Univers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