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时间7月28日凌晨,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揭开神秘面纱。与耗资8.31亿元的北京开幕式相比,仅投入2.7亿元人民币的伦敦开幕式显得“简约”、“节俭”了很多。伦敦好像一个优雅的绅士,镇定、古板、不跟风,他放弃了“宏大和壮观”,也无需超越,从“田园风光”到“加罗十字军”,从莎翁的《暴风雨》到披头士的经典老歌“Hey Jude”,都打上了深深的英伦标签,正如2012奥运会会徽所强调的理念:这是一场“人民的盛会”……
“农家乐”缘何成为主旋律?
英伦当地时间,7月27日晚8时12分,全球共此时。伦敦东区市郊,斯特拉特福小路旁的“伦敦碗”,第30届奥运会的大幕在此徐徐开启:奥林匹克神奇的火光,穿越历史时空,在古老的大地上,迸发出神奇的力量,古老和现代、西方和东方都在这一刻紧紧相联……
100多年来,奥运会开幕式给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和感动。不过,与北京不一样的是,因为囊中羞涩,伦敦的开幕式脱掉了华丽和炫目的外衣,更平添了几许“平民化”的色彩。
在全世界聚焦伦敦碗的那一刻,无数中国人不由地想起4年前的北京和8年前的雅典。这两届奥运会拥有被称为史上最壮观、最震撼、最难忘的开幕式,给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和感动,同时也给伦敦带来巨大的压力。
北京奥运会闭幕时,英国人就曾经发出感慨:论规模和投入,伦敦都有严格的预算和控制,超越北京的场面已经没有希望和可能。常言道:没钱难办事。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潮”确实严重影响了2012年伦敦奥运的筹备,为此英国政府只能批给总导演博伊尔27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7亿元,这仅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3,更是多哈亚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4。从这个心理层面上讲,英国方面只好绞尽脑汁让开幕的基调变得更亲民、更轻松。
于是,在世人瞩目的伦敦奥运会上,出现了一幅青山绿水好风光的“田园农家乐”画面,向全世界大篇幅演绎“绿色和愉悦”。总导演博伊尔早就透露说:“全部开幕式表演由志愿者构成,他们把奥林匹克运动场变成如诗如画的英国村落,配景包括绿茵郊野与河道,野餐的家庭,在乡村草地上活动的人群,另有耕耘的农民,更有充满种种真实动物的青青牧场,以及包括城堡在内的种种典范的英国村落。”为营造“乡村”的感觉,开幕式动用了真正的农畜,包括70只绵羊、12匹马、10只鸡、3只牛和2只山羊等等。除了动物之外,就连会下雨的云也备下了。如果到时天空不下雨的话,就采用人工降雨。因为只有下雨,才能将田园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诗意。
应该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标新立异”还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不过,很多人不解,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拥有太多可炫耀的东西,无论是影响整个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还是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抑或是著名的英国歌剧,还有流行的生活元素,都可以大书特写,可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乡村田园风光”呢?
实际上,英国方面选定“农家乐”作为开幕式的主旋律可谓是煞费苦心。除了财力原因,伦敦无法复制雅典和北京,营造“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是为了表达亲近自然、向往绿色的“返璞归真”。
林语堂曾言:“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师,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这可能是中国人对英国乡村比较早的总结,英国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确迎合了中国文人传统上对于“世外桃源”的憧憬,但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更注重的也只是“田园风光”,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这一点,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分析得更透,他在《英国乡村》一文中说:“在某些国家,都市便是这个国家的繁华富庶所在,是那里文采风流典章人物的荟萃之地,而乡村则属于较为粗陋的地方。在英国,情形则刚好相反,大都会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之所或定期会晤之地……乡间却是英国人的天然感情得以真正发挥的广阔天地。这里他心甘情愿从城市的一切拘谨和客套之中摆脱出来,一反其平日沉默习惯,而变得欢欣舒畅。”
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多少年来,英国人一直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实际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仍然觉得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在英国人的脑子里,英国的灵魂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归宿。如果在英国的乡间游历,便会发现许多保持着淳朴乡村景色的小镇遍布各地,或者这么说,除了一些重要的工业中心、大都市之外,整个英国至今还保持着一派田园风光,一如百年前众多诗人画家所吟咏描画的模样。
“绿草如茵的平原,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蜿蜒流淌的清泉,古拙威严的城堡、雕像,时隐时现的丛林绿篱,用花草精心装饰的乡间小屋……阴霾的清晨,达西先生走出自己美丽的庄园,跨过起伏的山丘,在清晨的薄雾中走向伊丽莎白的家,对她说:我爱你!”这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里的故事情节。不要以为英国的乡村只是文人笔下夸大的想象,其实乡村距离伦敦并不远,而奥运会包括公路自行车赛等比赛,本身就是在伦敦的乡间举行。
无数英国人都憧憬这样的生活:礼拜日早晨,田野静谧,教堂响起庄严的钟声。农夫们装扮一新,面色红润,心怀喜悦,平静地穿过青葱小路拥向教堂,目睹此景总令人高兴。但更让人高兴的是,傍晚见他们聚集在小屋门口,愉快有加,虽然亲手装点的舒适环境极尽简朴。正是此种亲切朴实的情感,此种置身乡村美景所深怀的宁静肃然之心,使得英国人性格中最牢固的美德和最纯洁的欢乐由此而生。事实上,英国人对于乡村天生情深意浓。他们对自然之美颇能感悟,对乡村的乐趣与劳作喜爱非凡。此种激情仿佛与生俱来。
如果你有幸赴伦敦观赛,不妨给你介绍一条体验乡村生活的路线。从市中心的伦敦桥站出发,坐上半个小时的火车,出站就会看到青青的牧场,马匹、羊群和奶牛在山坡上吃草。穿过牧场,就会看到散落在牧场间的村庄,村庄里有中世纪的教堂和几百年历史的酒馆,在酒馆里喝一杯家酿的啤酒是不可少的。沿乡村公路往前,路上会碰到骑马的村民,再走出几里,就可能看到草地环绕着的庄园,小河从庄园里的城堡前流过,有几个老者在悠闲地垂钓,你可能想不到,鱼被钓上来之后是立刻被放掉的。
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国家,但它的乡村情结源远流长。还是在19世纪的帝国时代,那些远征殖民地的英国人思念故乡时,都把英国想象成宁静而带有浪漫色彩的乡村。一战时,战场上的士兵们收到印有英国乡村的明信片,所受到的安慰和鼓励远大于无数次的高唱国歌。在当时,一战彻底改变了欧洲传统的经济与农业模式,汽车及其他便利代步工具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城市不断涌现。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城市变得拥挤,并不断蚕食乡村,给乡村带来密布的公路网、无数加油站、污染和噪音,最终造成乡村景色的剧烈变化。而在英国,也如此。对于那些不得不住在城市里的英国人而言,“拥有自己的一小块世外桃源”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在城市的穷人和富人有不同的期望,但他们怀着同样的追求。穷人变成富人后,首先想到的是买一座庄园。即使在英国的很多大城市里,城市也是乡村化的城市。走在街道上,几乎看不到招摇的现代建筑,几百年以前的古堡或教堂几度维修之后,仍能看到旧时的模样。路两旁独门独栋的别墅样式十分古老,门前花园里鲜花长开不败,空气里飘散着泥土和植物的芳香。
乡村,已成为英国人的灵魂和血脉。英国人觉得,英格兰的乡村,以某种方式表现了这个国家的所有的“高贵”和“永恒”。英国人更喜欢乡村及其文明的享受而非工业城市和全部产品,把乡村看作英国留给现代生活的遗产。
英国人开始思考英国乡村的存在意义,人们在乡间寻找英国的文化身份。当时的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这后来成为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因为这说出了英国人的内心。
时至今日,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十分热衷于保护英国乡村的传统。他身体力行,在多塞特郡庞德布瑞镇和格洛斯特郡海格洛夫村,2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从事推广有机农业、保护乡村风貌的实验。显然,不列颠人早已从人文社会意义上,意识到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乡村的安宁与稳定。如今,充满了田野气息的乡村风光依旧遍布英国各地,这在一个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又曾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国度,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再进一步说,如果你在伦敦,可以体验乡村的风光,市中心的几个大公园都称得上是具体而微的英国乡村。狄更斯笔下沉闷、肮脏的雾都早已不复存在,伦敦不再是乡村的对立面。乡村是奥运开幕的主题,乡村风光也是伦敦的主题之一。
开幕式提振民族精神
伦敦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历代国王和他们的御用建筑师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是不管是伦敦大火后的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还是乔治王时期的建筑师约翰·纳什,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尼古拉·霍克斯莫尔、詹姆斯·吉布,他们都把目光放在了伦敦西区,谁也不肯抛给东区一个媚眼。如今的伦敦希望改变这种不平衡,利用奥运会的机会,把上世纪80年代被荒芜废弃的东区建设起来。于是,组委会果断地把伦敦碗安放到了东区。东方有鸟巢,西方有饭碗,奥林匹克史上从此留下一段佳话。
“不要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7月27日,全世界都与伦敦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莎士比亚的这句经典对白响彻伦敦。以“奇妙之岛”作为主题,展示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而这个创意来自莎翁名剧《暴风雨》。总导演表示,展现这块曾被工业化进程污染但最终复兴的土地:“我们将纪念整个国家,这里有许许多多神奇的岛屿。”开幕式上,一口重达27吨、欧洲最大的钟悬挂在了主体育场的一端,并在开幕式开始时向全球敲响。出现在开幕式现场的这口钟,其体形令伦敦著名的大本钟都相形见绌,开幕式后它将会永久地安置于奥林匹克公园内,主办方希望伦敦奥运会能够影响一代人,并希望奥运会期间能够吸引大伦敦地区的孩子们更多参与奥运会活动,奥运会后能够吸引全世界更多的人来到伦敦观光旅游。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更直接的寓意,那就是英国政府还希望开幕式所表达的种种意境能鼓舞英国民众,让整个英国度过经济萧条的难关。
前不久,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不足一个月之际,英国公交司机进行大罢工。数千公交工人曾举行了一次24小时的罢工,抗议奥运期间报酬过低的加班。他们曾经威胁24日再次罢工。随后,伦敦的20个公交公司表示,奥运期间工作的公交工人每人每天将可得到27.5英镑的额外补助,而这些工人平均每人要工作21天。在这种情况下,伦敦的公交司机接受了公司给出的奖励条件,因此取消了罢工的打算。
好不容易搞掂了公交司机,在距伦敦奥运会开幕不足10天之际,英国内政部的职员又表示要撂挑子了。日前,数千名内政部工作人员由于对工作、薪水等不满,经投票决定举行罢工。当时,工会中的成员有16000人参与了投票,其中包括边境局、犯罪记录局、身份和护照处等单位的公务员。工会称,这一决定是为了解决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边境局的裁员等。好在英国政府及时出手稳定了局面。
从这一系列的罢工事件来看,恰恰体现了奥运会下的英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因此,在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国人使用了大量鼓舞人心的“元素”,通过展现英国历史,照亮一个国家的黑暗过去。其中,除了一片“绿色宜人的土地”以代表英国延绵起伏的田野和乡村遗产外,开幕式的表演还包括一个“历史巡游”,象征自然的绿色背景慢慢转变成萧条的工业化景象,重现了1936年200多名史称“加罗十字军”的来自英格兰东北部的工人徒步到伦敦议会大楼抗议的镜头,当年正值全球经济大萧条,这些人抗议的是贫穷以及高达70%的失业率。看得出来,主办方想借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激励当今处于经济危机中的英国民众。
一名女演员的表演则刻画了英国女权运动者艾米琳·潘克赫斯特,以向这位英国女权参政论者致敬。英国女权运动举世闻名。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女权运动者的初衷是: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男还是女。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都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19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女权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女权运动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1914年1月11日,伦敦爆发了著名的女权运动者冲击白金汉宫,向英王乔治五世请愿的行动,这个事件标志着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博伊尔再现这一历史事件,可谓是用心良苦。接着,博伊尔还原了1948年一批移民从西印度群岛乘“帝国疾风号”来到英国开始新生活的场景。492名移民来到伦敦东部泰晤士河边的蒂尔波里码头,成为登陆英国的首批移民。他们最初只是计划在伦敦呆上几年,赚点钱。但结果绝大多数都在英国定居了,这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很大冲击。这批移民大多数来自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其中包括加力索歌星基奇纳爵士,他演唱的那首赞美伦敦的歌曲,后来广为流传……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人衣冠楚楚,穿着西装,戴着礼帽,他们踏着木板走下船舷的黑白照片已经成了当代英国历史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二战之后的英国,劳动力严重短缺,有足够的工作机会。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加勒比和次大陆移民抵达英国,英国白人的不满也越来越严重。保守党政客鲍威尔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还曾发表了著名的《血河》演讲,警告英国过度接纳移民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但不管怎样,大多数移民都在英国安顿了下来,他们的文化和英国的传统互相交融,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
7月27日的伦敦之夜,那么激动人心,永远难忘,悬挂于观众头顶的五个巨大的圆环在烟火中慢慢叠加到一起,组成耀眼而壮观的五环标志。流行音乐的常青树、“甲壳虫”前主唱保罗·麦卡特尼的一首“Hey Jude”在伦敦碗和全世界唱响,现场6万名观众一起合唱,告诉人们要让世界“变得更好”。
从奥运会口号“激励一代人”,到奥运会会徽所寓意的“所有人的奥运会”,再到开幕式重推“英伦特色”,主办方一直在努力“影响、鼓舞着每一个人”。由此可见,伦敦奥运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是重振英国民族精神的一针强心剂。
“农家乐”缘何成为主旋律?
英伦当地时间,7月27日晚8时12分,全球共此时。伦敦东区市郊,斯特拉特福小路旁的“伦敦碗”,第30届奥运会的大幕在此徐徐开启:奥林匹克神奇的火光,穿越历史时空,在古老的大地上,迸发出神奇的力量,古老和现代、西方和东方都在这一刻紧紧相联……
100多年来,奥运会开幕式给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和感动。不过,与北京不一样的是,因为囊中羞涩,伦敦的开幕式脱掉了华丽和炫目的外衣,更平添了几许“平民化”的色彩。
在全世界聚焦伦敦碗的那一刻,无数中国人不由地想起4年前的北京和8年前的雅典。这两届奥运会拥有被称为史上最壮观、最震撼、最难忘的开幕式,给世界留下了太多的经典和感动,同时也给伦敦带来巨大的压力。
北京奥运会闭幕时,英国人就曾经发出感慨:论规模和投入,伦敦都有严格的预算和控制,超越北京的场面已经没有希望和可能。常言道:没钱难办事。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潮”确实严重影响了2012年伦敦奥运的筹备,为此英国政府只能批给总导演博伊尔27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2.7亿元,这仅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3,更是多哈亚运会开幕式总投入的1/4。从这个心理层面上讲,英国方面只好绞尽脑汁让开幕的基调变得更亲民、更轻松。
于是,在世人瞩目的伦敦奥运会上,出现了一幅青山绿水好风光的“田园农家乐”画面,向全世界大篇幅演绎“绿色和愉悦”。总导演博伊尔早就透露说:“全部开幕式表演由志愿者构成,他们把奥林匹克运动场变成如诗如画的英国村落,配景包括绿茵郊野与河道,野餐的家庭,在乡村草地上活动的人群,另有耕耘的农民,更有充满种种真实动物的青青牧场,以及包括城堡在内的种种典范的英国村落。”为营造“乡村”的感觉,开幕式动用了真正的农畜,包括70只绵羊、12匹马、10只鸡、3只牛和2只山羊等等。除了动物之外,就连会下雨的云也备下了。如果到时天空不下雨的话,就采用人工降雨。因为只有下雨,才能将田园风光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诗意。
应该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的“标新立异”还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不过,很多人不解,作为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拥有太多可炫耀的东西,无论是影响整个欧洲大陆乃至整个世界的工业革命,还是波澜壮阔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抑或是著名的英国歌剧,还有流行的生活元素,都可以大书特写,可是为什么偏偏选择“乡村田园风光”呢?
实际上,英国方面选定“农家乐”作为开幕式的主旋律可谓是煞费苦心。除了财力原因,伦敦无法复制雅典和北京,营造“田园牧歌式的场景”正是为了表达亲近自然、向往绿色的“返璞归真”。
林语堂曾言:“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里安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厨师,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这可能是中国人对英国乡村比较早的总结,英国乡村优美的自然环境的确迎合了中国文人传统上对于“世外桃源”的憧憬,但中国人看英国乡村,可能更注重的也只是“田园风光”,而忽略了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这一点,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分析得更透,他在《英国乡村》一文中说:“在某些国家,都市便是这个国家的繁华富庶所在,是那里文采风流典章人物的荟萃之地,而乡村则属于较为粗陋的地方。在英国,情形则刚好相反,大都会只是上流社会的临时聚集之所或定期会晤之地……乡间却是英国人的天然感情得以真正发挥的广阔天地。这里他心甘情愿从城市的一切拘谨和客套之中摆脱出来,一反其平日沉默习惯,而变得欢欣舒畅。”
有人说,英国的灵魂在乡村。多少年来,英国人一直坚持认为,他们不属于自己实际居住的城市,而是属于自己并不居住的乡村,他们仍然觉得真正的英国人是个乡下人。在英国人的脑子里,英国的灵魂只有在乡村才能找到归宿。如果在英国的乡间游历,便会发现许多保持着淳朴乡村景色的小镇遍布各地,或者这么说,除了一些重要的工业中心、大都市之外,整个英国至今还保持着一派田园风光,一如百年前众多诗人画家所吟咏描画的模样。
“绿草如茵的平原,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蜿蜒流淌的清泉,古拙威严的城堡、雕像,时隐时现的丛林绿篱,用花草精心装饰的乡间小屋……阴霾的清晨,达西先生走出自己美丽的庄园,跨过起伏的山丘,在清晨的薄雾中走向伊丽莎白的家,对她说:我爱你!”这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里的故事情节。不要以为英国的乡村只是文人笔下夸大的想象,其实乡村距离伦敦并不远,而奥运会包括公路自行车赛等比赛,本身就是在伦敦的乡间举行。
无数英国人都憧憬这样的生活:礼拜日早晨,田野静谧,教堂响起庄严的钟声。农夫们装扮一新,面色红润,心怀喜悦,平静地穿过青葱小路拥向教堂,目睹此景总令人高兴。但更让人高兴的是,傍晚见他们聚集在小屋门口,愉快有加,虽然亲手装点的舒适环境极尽简朴。正是此种亲切朴实的情感,此种置身乡村美景所深怀的宁静肃然之心,使得英国人性格中最牢固的美德和最纯洁的欢乐由此而生。事实上,英国人对于乡村天生情深意浓。他们对自然之美颇能感悟,对乡村的乐趣与劳作喜爱非凡。此种激情仿佛与生俱来。
如果你有幸赴伦敦观赛,不妨给你介绍一条体验乡村生活的路线。从市中心的伦敦桥站出发,坐上半个小时的火车,出站就会看到青青的牧场,马匹、羊群和奶牛在山坡上吃草。穿过牧场,就会看到散落在牧场间的村庄,村庄里有中世纪的教堂和几百年历史的酒馆,在酒馆里喝一杯家酿的啤酒是不可少的。沿乡村公路往前,路上会碰到骑马的村民,再走出几里,就可能看到草地环绕着的庄园,小河从庄园里的城堡前流过,有几个老者在悠闲地垂钓,你可能想不到,鱼被钓上来之后是立刻被放掉的。
英国是最早的工业国家,但它的乡村情结源远流长。还是在19世纪的帝国时代,那些远征殖民地的英国人思念故乡时,都把英国想象成宁静而带有浪漫色彩的乡村。一战时,战场上的士兵们收到印有英国乡村的明信片,所受到的安慰和鼓励远大于无数次的高唱国歌。在当时,一战彻底改变了欧洲传统的经济与农业模式,汽车及其他便利代步工具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城市不断涌现。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城市变得拥挤,并不断蚕食乡村,给乡村带来密布的公路网、无数加油站、污染和噪音,最终造成乡村景色的剧烈变化。而在英国,也如此。对于那些不得不住在城市里的英国人而言,“拥有自己的一小块世外桃源”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在城市的穷人和富人有不同的期望,但他们怀着同样的追求。穷人变成富人后,首先想到的是买一座庄园。即使在英国的很多大城市里,城市也是乡村化的城市。走在街道上,几乎看不到招摇的现代建筑,几百年以前的古堡或教堂几度维修之后,仍能看到旧时的模样。路两旁独门独栋的别墅样式十分古老,门前花园里鲜花长开不败,空气里飘散着泥土和植物的芳香。
乡村,已成为英国人的灵魂和血脉。英国人觉得,英格兰的乡村,以某种方式表现了这个国家的所有的“高贵”和“永恒”。英国人更喜欢乡村及其文明的享受而非工业城市和全部产品,把乡村看作英国留给现代生活的遗产。
英国人开始思考英国乡村的存在意义,人们在乡间寻找英国的文化身份。当时的英国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爵士曾说:“对我来说,英格兰就是乡村,乡村才是英格兰。”这后来成为他最重要的名言之一,因为这说出了英国人的内心。
时至今日,英国王储查尔斯也十分热衷于保护英国乡村的传统。他身体力行,在多塞特郡庞德布瑞镇和格洛斯特郡海格洛夫村,20多年来始终如一地致力于从事推广有机农业、保护乡村风貌的实验。显然,不列颠人早已从人文社会意义上,意识到了城市的浮躁与喧嚣,乡村的安宁与稳定。如今,充满了田野气息的乡村风光依旧遍布英国各地,这在一个最早进行工业革命,又曾饱受环境污染之苦的国度,实在是一个惊人的奇迹。
再进一步说,如果你在伦敦,可以体验乡村的风光,市中心的几个大公园都称得上是具体而微的英国乡村。狄更斯笔下沉闷、肮脏的雾都早已不复存在,伦敦不再是乡村的对立面。乡村是奥运开幕的主题,乡村风光也是伦敦的主题之一。
开幕式提振民族精神
伦敦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城,历代国王和他们的御用建筑师都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但是不管是伦敦大火后的建筑师克里斯托弗·雷恩爵士,还是乔治王时期的建筑师约翰·纳什,以及他们的追随者尼古拉·霍克斯莫尔、詹姆斯·吉布,他们都把目光放在了伦敦西区,谁也不肯抛给东区一个媚眼。如今的伦敦希望改变这种不平衡,利用奥运会的机会,把上世纪80年代被荒芜废弃的东区建设起来。于是,组委会果断地把伦敦碗安放到了东区。东方有鸟巢,西方有饭碗,奥林匹克史上从此留下一段佳话。
“不要害怕,这个岛上充满了各种声音。”7月27日,全世界都与伦敦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莎士比亚的这句经典对白响彻伦敦。以“奇妙之岛”作为主题,展示英伦三岛的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风情,而这个创意来自莎翁名剧《暴风雨》。总导演表示,展现这块曾被工业化进程污染但最终复兴的土地:“我们将纪念整个国家,这里有许许多多神奇的岛屿。”开幕式上,一口重达27吨、欧洲最大的钟悬挂在了主体育场的一端,并在开幕式开始时向全球敲响。出现在开幕式现场的这口钟,其体形令伦敦著名的大本钟都相形见绌,开幕式后它将会永久地安置于奥林匹克公园内,主办方希望伦敦奥运会能够影响一代人,并希望奥运会期间能够吸引大伦敦地区的孩子们更多参与奥运会活动,奥运会后能够吸引全世界更多的人来到伦敦观光旅游。当然,还有更重要的更直接的寓意,那就是英国政府还希望开幕式所表达的种种意境能鼓舞英国民众,让整个英国度过经济萧条的难关。
前不久,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不足一个月之际,英国公交司机进行大罢工。数千公交工人曾举行了一次24小时的罢工,抗议奥运期间报酬过低的加班。他们曾经威胁24日再次罢工。随后,伦敦的20个公交公司表示,奥运期间工作的公交工人每人每天将可得到27.5英镑的额外补助,而这些工人平均每人要工作21天。在这种情况下,伦敦的公交司机接受了公司给出的奖励条件,因此取消了罢工的打算。
好不容易搞掂了公交司机,在距伦敦奥运会开幕不足10天之际,英国内政部的职员又表示要撂挑子了。日前,数千名内政部工作人员由于对工作、薪水等不满,经投票决定举行罢工。当时,工会中的成员有16000人参与了投票,其中包括边境局、犯罪记录局、身份和护照处等单位的公务员。工会称,这一决定是为了解决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包括边境局的裁员等。好在英国政府及时出手稳定了局面。
从这一系列的罢工事件来看,恰恰体现了奥运会下的英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境。
因此,在这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英国人使用了大量鼓舞人心的“元素”,通过展现英国历史,照亮一个国家的黑暗过去。其中,除了一片“绿色宜人的土地”以代表英国延绵起伏的田野和乡村遗产外,开幕式的表演还包括一个“历史巡游”,象征自然的绿色背景慢慢转变成萧条的工业化景象,重现了1936年200多名史称“加罗十字军”的来自英格兰东北部的工人徒步到伦敦议会大楼抗议的镜头,当年正值全球经济大萧条,这些人抗议的是贫穷以及高达70%的失业率。看得出来,主办方想借这一历史事件,进一步激励当今处于经济危机中的英国民众。
一名女演员的表演则刻画了英国女权运动者艾米琳·潘克赫斯特,以向这位英国女权参政论者致敬。英国女权运动举世闻名。人类社会进入19世纪后,随着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封建社会文化对人类精神的束缚逐渐松动。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妇女要求在家庭中具有同男子相等地位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权运动开始萌芽。女权运动者的初衷是:自然、法律和造物者对人都是公平的,无论是男还是女。妇女在生活、自由和对幸福的追求上都具有和男子相同的权利。19世纪末,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女权运动的萌芽,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女权运动在欧美国家广泛展开。1914年1月11日,伦敦爆发了著名的女权运动者冲击白金汉宫,向英王乔治五世请愿的行动,这个事件标志着女权运动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时期。
博伊尔再现这一历史事件,可谓是用心良苦。接着,博伊尔还原了1948年一批移民从西印度群岛乘“帝国疾风号”来到英国开始新生活的场景。492名移民来到伦敦东部泰晤士河边的蒂尔波里码头,成为登陆英国的首批移民。他们最初只是计划在伦敦呆上几年,赚点钱。但结果绝大多数都在英国定居了,这给英国社会带来了很大冲击。这批移民大多数来自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其中包括加力索歌星基奇纳爵士,他演唱的那首赞美伦敦的歌曲,后来广为流传…… 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那些人衣冠楚楚,穿着西装,戴着礼帽,他们踏着木板走下船舷的黑白照片已经成了当代英国历史的一个关键里程碑。
二战之后的英国,劳动力严重短缺,有足够的工作机会。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加勒比和次大陆移民抵达英国,英国白人的不满也越来越严重。保守党政客鲍威尔在上世纪60年代末还曾发表了著名的《血河》演讲,警告英国过度接纳移民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但不管怎样,大多数移民都在英国安顿了下来,他们的文化和英国的传统互相交融,彻底改变了英国社会。
7月27日的伦敦之夜,那么激动人心,永远难忘,悬挂于观众头顶的五个巨大的圆环在烟火中慢慢叠加到一起,组成耀眼而壮观的五环标志。流行音乐的常青树、“甲壳虫”前主唱保罗·麦卡特尼的一首“Hey Jude”在伦敦碗和全世界唱响,现场6万名观众一起合唱,告诉人们要让世界“变得更好”。
从奥运会口号“激励一代人”,到奥运会会徽所寓意的“所有人的奥运会”,再到开幕式重推“英伦特色”,主办方一直在努力“影响、鼓舞着每一个人”。由此可见,伦敦奥运不仅是一次体育盛会,更是重振英国民族精神的一针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