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公开课中的“顺”与“不顺”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zhongt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带评比性质的公开课,教师会趋利避害,想办法使用各种手段,难免不作假,并且一堂课能否成功,还要看学生的配合情况,这样教师就会有表演嫌疑,而学生也可能变成了道具. 公开课到底应该怎么开,怎么评?本文就公开课中的“顺”与“不顺”的利与弊展开探讨.
  关键词:公开课;顺;不顺;真实性;思维深度;主体性?摇?摇
  公开课是教学“示范园”,它更多的是引导教师怎样去做,它始终追求着这样一个境界:教师在课堂上语言生动,具有感染力;教态洒脱,富有激情;教法精当,洋溢着布局之美. 学生在教师的鼓动和引导下,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课堂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好”的课堂就像是一台“戏”,内核是火热的,外表是活泼的,进程是顺畅的,效果是明显的. 那么好课就一定要“顺”吗?“顺”就一定代表着好吗?以下谈谈笔者自己的看法.
  ■课堂中“顺”的表象
  在公开课中,我们往往能看到教师激情四射,顺着学生的思路教学,适时板书. 表面上整个课堂师生配合默契,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你一言、我一语,积极地思考回答问题. 其中答案之正确,声音之响亮,发言之踊跃,气氛之活跃,可以说是真正让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但往往就是这种太“顺”导致学生学得很“虚”,使学生学不到东西,教师的作用得不到真正发挥.
  ■课堂中“顺”的背后
  课堂上的“顺”不一定是好事. “顺”有可能是学生负担加重的结果,也可能是教师放弃课堂思维深度的结果,更可能是教师忽略学情的结果. 事实上,课堂中的太“顺”,顺掉了太多的东西.
  1. 顺掉了真实性
  真实,是一节公开课的基本要求,这是公开课的特性所决定的. 公开课的作用是展示、示范或研究. 从展示、示范的角度来看,公开课是广大教师学习的范本.因此,它必须是真实的,必须是广大教师能学能用的. 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公开课更应是真实的. 我们研究一节课,目的就在于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其失败的教训,以便以后克服改正,使课上得更好,如果连这样的公开课也不真实,那么研究的价值又在哪里?
  在上公开课前,很多教师要求学生进行“精心”的“预习”,甚至为了课堂进程的顺畅,教师会将课上出现的问题罗列出来让学生预做,教师预批,做到“有的放矢”. 由于课前教师让学生“预习”,而这种“预习”又几乎是教师自己课堂的全部“告密”与“泄露”,学生都是有自尊的,谁不想在这种公开课上一显身手呢?于是,学生精心“预习”,一定要把每一道题弄“准确”,无任何“差错”,又是查找资料,又是比照他人意见,不一而足. 自然,通过“预习”,学生便“完全解决”了课堂问题,自然课堂“顺”极了.但这种“顺”的背后是什么?是学生的“造假”,是学生课业负担的增加,这与新课改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新课改要求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学生的“预习”时间甚至超过上课时间,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 新课改的目标是课堂“高效”,而不是通过“预习”的成功,牺牲学生的时间为代价而获得课堂的“顺”,从而赢利所谓课堂的成功的.
  因此,一堂好课必然是既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又能高效的课. 成功的课堂,应取消预习,应将预习题移至课堂,让学生“先学”,这不仅减轻了学生学业负担,而且使学生“预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学生暴露出真正的问题来,从而使课堂“高效”解决真的问题,使学生得到真的发展. 不管是基于常态课,还是高于常态课,我们提倡公开课务必真实,力戒虚假,绝对不能拿学生当道具,把学生作为陪衬.
  2. 顺掉了思维深度
  上课了,教师按照课前预习题的内容安排课的程序,所讲内容皆是学生课前“预习题”的再现,是对“预习”题的检查,即使“课堂训练”,也只是课堂学生问题解答的重复,未能有新的题目,未能对所提问题进行深挖掘与提升,这是内容的重复. 学生在课前由于预习了,而且预习非常“充分”,对学生而言,所上课已无任何新奇感可言,表面上学生回答踊跃,实际上只是简单重复的内容.这样一来,课堂自然就无问题,或问题不突出,课堂也就没有了高潮,没有了让人激动的地方. 再加上题目无深度、广度,所出问题都是学生只要看了题目,甚至只要能看到题目的序号就能解答的问题,自然课堂没有精彩之处了. 由于“简单”而造成了无用的“顺”,这种一种浅显的“顺”,于教于学都是无益的.
  因此,一堂好课必然是课堂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不过于简单,更不能是课前“预习”的重复的课.课堂问题要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不能一看就会,不能不动脑筋就可掌握,这样才能有高潮,有出彩之处. 课堂如写文章,“课似看山不喜平”,在“不平”、“不顺”中看到特色、美丽.
  另外,新课程的核心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上每一节课都要对学生负责,如果公开课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本真和师生的思维交流,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即使这样的课堂是完美的,可又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我们不反对“打磨”公开课,但要掌握好“度”. 试讲可以在不同班级进行,但须明确指出的是,对每一位学生而言,应该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公开课不拒绝漂亮,但也不刻意追求漂亮;公开课应该拒绝“完美”、拒绝“作秀”. 那种经过反复操练近乎完美的公开课,于学生有何帮助?于听课者有何启示?于授课者又有何益处?一堂真正意义上的公开课永远会有遗憾. 我们应该拒绝那种作假的“完美”!评价者也不应对公开课求全责备,更不应该用面面俱到的标准去衡量它,应该还公开课教学研究的本来面目.
  3. 顺掉了学生的自主性
  课堂本是学生的课堂,教师不应给以过多的帮助,“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但我们在施教过程中,没有相信学生,不是期待学生,不是放权给学生,而是“给、灌、施、洒”,如我们在讲到某些发散性思维较重的题目时,往往会设计一些带有诱导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让学生钻入我们提前设计的思维框架,甚至有的教师会直接给出思维生成的过程,着重带着学生进行计算,在黑板上板演解题的过程. 这样学生完全在教师的给予、提供、包揽中完成学习. 显然,教师过多的提供,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一切新的知识都是在教师“灌”下求得的,不需要動一点脑筋,此外,如果教师将课堂的内容甚至是课堂的生成过程全部借助多媒体之形呈现出来,课堂之“顺”也就理所当然了. 这种“顺”是原始教学的变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因此,一堂好课必然是教师从学情出发,从学生需求出发,“该出场时才出场”的课. 我们教师应在学生需要时出场,不可走在学生之前;如果学生会了,学懂了,则不必提供、展示,否则是在做重复功,是在做无用功. 只有在学生真正不理解、理解不深不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时,教师才从后台走上前台,针对具体问题给以必需的提供、展示,重“导”“疏”“引”,而不是“讲”“堵”“塞”,“导学生不会的,学生不会的不导”,教师应做“导师”,不应该做“讲师”.
  ■顺掉了施教的主体性
  表面看来,在“顺”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很积极,学生都好像在动脑,教师一直在提问,师生互动很默契,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我们施教时能留心就能发现:课堂上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在回答,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在动脑,另外一些学生从未动手做,甚至从未动脑,这些学生一直随波逐流,课堂上教师从未发现,未曾“激励”.一堂课,在看着“好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碰撞的火花中度过. 他们的听课效果如何呢?显然,肯定不佳,教师在课堂上都没有关注到,怎么会有所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面向每一位学生施教”,“不让任何一个掉队”,“一个都不能少”,而我们在公开课时,以点带面,以好代差,以表面的“热闹”代替实质的“虚假”,在课堂上,有教师与没教师一个样,教师应有的指导、提升、主导作用完全失去了,这样的公开课必然只对部分学生有用.
  因此,一堂好课,必然是教师课堂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问题,并且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发展的课. 诚如是,课堂就必然会“不顺”起来,而如果教师能使课堂从“不顺”到“顺”,使学生在“不顺”与“顺”之间学到东西,正是教师的责任、义务、能力等最为重要的體现,这样的课才是真正的好课.
  综上,课堂上教师上的“顺”未必是好事,“顺”可能是教师精心虚假“预设”的结果,可能是学生负担加重的结果,可能是教师忽略学情的结果,可能是教师故意自我掩藏的结果,可能是教师为了表现自我的结果. 对于公开课,笔者认为:“没有问题的课”是最差的公开课.教师之为教,实系引导学生暴露学习中的真问题,发现学习中的真问题,从而能针对问题“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施教;教师之为教,就是引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不知到知,从不能到能,从不深到深,从散乱到系统,从“无情”到“有情”的过程. 课堂上应该制造问题,挖掘问题,制造障碍,制造“不顺”,从而使问题知识化、方法化、能力化、情感化. “顺”与“不顺”是评价一堂课好差的重要标准. “顺”,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不顺”,是教学过程中的“常态”. 在课堂中,我们只有采用“疏”,而非“堵”、“导”“塞”的教学办法,我们的课堂才会有高潮,我们的课堂才会精彩,我们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提高,我们教师的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课堂“高效”、学业“减负”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其他文献
以自然湿地中采集的梭鱼草和美人蕉为试材,在室外模拟条件下研究了这2种湿地植物组合在高浓度畜禽废水条件下的净化作用及植物生理变化。并探讨了该湿地植物组合对废水的净化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但我们现行的教育在学生人格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特别是高中教学中仅仅 关注学生智能成绩,忽视了学生人格与人性的全面发展。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时代的发展,注重品质教育,提升学生人格,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种共识。  一、认识具备人格行为起码标准  人格是人在社会中的自我外在表现,应该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成熟起来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一般来说,包含智能、意志、
论述了建筑的形式美、建筑的形象功能、建筑的意境功能的内容和涵意以及形象和意境在城市生活环境的体现。 It discusses the beauty of architecture, the image function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使人自然想起一代枭雄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 乱世之中举义旗 项羽家世
万千出生时父母两地分居,又从事繁忙的教育工作,加之祖母患癌症,谁也没有更多的时间对万千进行关怀照顾。幼小的万千对幼儿园的生活极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只好把他东
作文的序列训练是被传统语文教学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语文课程标准》中大力提倡的是“自主写作”。如何认识“自主写作”和“有序训练”并在实际教学中正确实施,是我
金阊区商业局下属有18个总公司,5000多名职工,大小网点近200家,分布在全区大街小巷,面临的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基础差、底子薄、负担重的困境。在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中,我们顶着
今年2月,光明日报记者驱车从海口前往乌鲁木齐,万里采访。沿途发现,同样一件事,贫富地区、南北之间各有各的看法,令人感慨。 In February this year, Guangming Daily repo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维理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自1997年以来在10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有“948”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0~300 cm)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空间变异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和地形因子对其影响规律。结果表明:(1)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