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认识郑流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kpa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并且仅读过四年多书,能进入雷州市文联主管文艺创作,在当地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无不感激湛江市委原副书记郑流同志。
  郑流是从公社基层走上领导岗位的,早已退休。他也是雷州半岛红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一位诗人、作家。他在从政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仍然与缪斯结缘,写了不少诗歌、散文。他不但出版有个人专著《燃烧的人生》《生命的选择》《斑斓时空》《远方无涯》等,银河出版社还为其出版有中英文对照版的《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郑流短诗选》向外国推荐。他的诗歌注入散文的潇洒与舒放,而散文又把诗的热烈激情和精警融进其中。作品格调高昂,充满激情,深蕴人生哲理。以此反衬折射现实人生,褒扬生命的强韧和伟大,在读者中产生较大的反响。著名作家陈国凯、梁羽仪、左夫和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他的作品都曾给以很高评价。
  我对郑流这一名字,最初,是在品读他的文学作品知道。我跟他的相遇相交之缘,是源于一本文学作品,始于1996年。那时,我在纪家镇党政办任资料员兼报道员,是一个拿着聘干证书,领镇供工资的干部。由于我爱好文学,在工作之余写了一些文章在报刊发表,当年7月,在雷州市文联主席吴茂义同志的鼓励和帮助下,出版了个人文学作品集《情悠悠》。书出版后,我想起时任市委副秘书长的郑耀同志在《湛江日报》任总编时,出版自己的作品集《万花丛间》给我送了一本,我便也给他送上一本我的书,同时托他转一本给时任中共湛江市委常委、秘书长的郑流同志。郑流从主政的廉江县委提任为湛江市市委常委后,曾暂管过宣传文化工作,他对文学创作及其作者很关注。书寄出不到半个月,为我出书写序的《湛江晚报》总编辑何银华老师就来电话对我说:“蒋生,市委常委、秘书长郑流同志看了你的书后,给我打电话了解你的情况,他对我说,这位作者是不是真的只读过四年书,我在报刊上经常看到他的通讯报道和文章。他的作品反映出红土地上生活深处的重点热点问题,贴近生活,传递着一股正能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蒋生的文学作品也写得很不错,尤其是《情悠悠》这本书写得挺好。这是他人生情怀的一种外化与呈现,充满生活气息,有个性、有特点。我读后很感动。蒋生是个土生土长的人才。像他这样扎根基层,刻苦耐劳,奋力笔耕的同志,我们要多些了解和认识他们,关心和支持他们的工作,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过了几天,时任徐闻县文联主席陈堪进老师也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蒋生,恭贺你了。你的《情悠悠》出版后,比我的书影响还好。”我说:“陈主席,您给我闹笑话了。在湛江的文坛上,您是人人皆知的红土代表作家,我连个小字辈都排不上呢。我的书怎敢与您的相比?”他说:“这是真的。昨天,湛江市委常委、秘书长郑流同志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雷州市纪家镇有个作者叫蒋生,仅读过小学四年书,他写了不少报道和文章发表,最近又出了一本书《情悠悠》,我看后很感动。他不但表扬你,而且寄予希望。这是对我们文艺工作者的关爱和支持,我也很受鼓舞。”
  当得知领导对我的鼓励和寄予的希望,我很是激动。尤其让我想不到的是,在何银华老总告知我的第六天,也就是当年十二月九日,我就接到郑流常委的信。他在来信中写道:“蒋生同志,您好:刚从德国学习考察回来,收到您的大作《情悠悠》,在百忙的公务中拜读。您在人生道路上的艰难以及文学上的成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人启示着,有志者事竟成。愿您不懈努力,无论在工作上或文学创作上取得更大进步。我们都是同道中人,有机会见面再谈”。信里还放着一张名片,一位素不相识的市领导,看了一个基层作者的作品,能引起如此热情关注,这在我的人生世界里是破天荒的。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温热的泪水,期盼着有一天能与他见面。
  接到信后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刚好我有公干要到湛江,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郑流常委去了一个电话,说我已收到他的信准备前来拜见。他听了欣然答应。他说,他要回办公室加班,处理一些要务,约在十一时见我。我听了既高兴又担忧起来。高兴的是,他是个文学造诣很深的领导,有机会相见既可向他请教,又可将一些基层情况向他反映;担忧的是,拜见一个素不相识的领导,该怎么个去法?按人之常情,第一次去拜见别人,总得买点儿东西带去作为见面礼,何况他还是一位地级市领导呢。但是,我当时作为镇供干部,每月的工资仅300元,养家糊口已非常艰难,能买些什么东西带去?我与妻子商量:“买钱少的东西带去没意思,要买些像样的东西又没有钱,怎么办?”妻子说:“既然穷到没办法出手了,还说什么面子?干脆就空手拜见吧。他一个这么大的官跟你素不相识,答應与你相见,我想,他一定是个很好的人,不会计较你有没有礼物的。”我没别的办法,便决定按照妻子的话而行。
  那天,我两手空空的应约到了他的办公室。初次见面有些拘谨。而他很随和、热情,没有架子。我心里便有了亲切感,跟着愉快地畅谈起来。他向我了解了一些基层干部工作和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后,接着说:“蒋生,你在基层工作,深入生活,写了很多报道宣传好人好事,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很好。你写的文章也很切实感人,乡土气息很浓,我看后很感动也很受益。”他说,我们雷州深蕴着厚重的历史氤氲,改革开放涌现出太多的新生事物,飘逸着生活气息和泥土芬芳的清香,是创作的源泉和题材。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要有人文情怀,蘸着生命的墨汁抒写和讴歌我们伟大的时代。我听着很受鼓舞。其时,我鼓起勇气把心事向他倾诉:“如果有机会让我去深造一下多好啊。”他说:“这是好事,可以向有关方面申请,关注此事。”我说:“非常感谢您的关爱。但我现在是镇供给干部,连转干都难,哪能去深造?”他听着,沉思了一阵才说:“你现在面临的是人生去向问题,在这个时期,也是组织在培养考验你的时候。”并再叮嘱我,要自觉努力工作,经受组织的考验和选择,相信组织会根据工作的需要解决你的问题的。这是一次愉快的会面。他朴实、热忱、真诚待人。使我触动的是,他从政为官,还舍得在宝贵的时间里,不知累地在文学的高坡上跋渉追求。自此,我们成为相知的文友。
  郑流日常政务繁忙,但依然萦心于社会生活问题。因此,他经常要走基层,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为市委决策当好参谋。后来,他到雷州调研督查工作。临走时,他跟时任雷州市委书记陈华江同志提及我说,你们雷州的纪家镇有个镇供干部叫蒋生,他虽然仅读过四年多书,但他的新闻报道和文章都写得很好,发表了不少作品,近来又出了一本书,在社会有一定影响。据宣传部门反映,他勤学、刻苦,是个有情怀,有追求的人,是个人才,值得组织关心,培养,发挥他的作用。这些话,过后我才知道,令人难忘。   12月20日,我出差到雷城,文友黄新遇着我即给陈华江书记打电话:“陈书记,我有个文友叫蒋生,很想带他来跟您坐坐,可以吗?”陈书记随声说:“好,晚上八點你带他到我宿舍来。”
  晚上,我与文友黄新依约而去。陈书记住在市委小招,我们一进门他就打招呼让座。他说:“蒋生同志,你很不错。你写了不少报道和文章发表,湛江市委常委郑流同志看了都很表扬你。”随之,他向我了解了一下纪家镇的有关情况后,说:“你送的书我看了,写得很好。据了解,你在工作上也很扎实,但还是一个镇供干部。你可写个报告来,让我转交组织人事部门办理。”当晚,虽然是初次见面,但由于他也很钟爱文学,我们一起聊得很开心。
  我回到纪家镇,就根据实际情况写了一份报告。由于我在新闻和文学创作上有所成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心,当时,纪家镇党委、政府和雷州市文化局、文联、电视局、作协等单位与时任雷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竹西同志都为我在报告上签了相关意见。我将报告送陈华江书记后,第二年终于得以转为国家干部,安排在文化站当文化干事。我一转干,雷州市信访办、文化局、文联、雷州报等单位的主要领导都要求我调到他们那里工作,但是,我哪有意思向领导要求调动?只好婉谢了。不久,我被任为文化站副站长。
  郑流同志很平易近人,对记者和文艺作者有爱护之心。他担任湛江市委副书记后,依然把我当文友看待,对我很关心。我到湛江公干,有时到他家小坐,品茗论道,执手谈文,让我受益匪浅。他很关心我的工作和文学创作,诚恳地对我说:“蒋生,我知道你很有志气,很勤奋,也很诚实,是个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人。你转干了,这是党组织和领导对你工作和能力的肯定。无论你是新闻工作者或是作家,都是时代的发言人,一定要关注国家大事、关注民生、关注群众的喜怒哀乐。作品的发表,会产生影响的。因此,写作一定要真实反映出时代的痕迹。保证作品的导向,能给别人的工作生活或情绪产生积极向上作用的能量。”在他的启迪下,我不仅在工作上坚持做到尽职尽责,在做人方面保持谦虚低调,在学习上不懈努力,在创作上也运笔慎行。
  2003年7月上旬,我在郑流同志的帮助下,在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同志、以及雷州市政协冯伟、卢彦培、莫廉三位副主席,雷州市委宣传部前两任部长张竹西、张鼎同志和雷州市文化局、文联的推荐下,于9月16日被调入雷州市文联担任专职副主席,主管文学艺术创作。郑流同志得知,给我来电说:“蒋生,你当文联副主席了,我祝贺你。但是你要知道,‘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你不仅要坚持努力学习创作,多出好作品,还要认真指导年轻作者,培养年轻作者跟大家一起积极创作,为文艺事业多做贡献。”
  我到文联工作后,郑流同志的谆谆教导,文联主要领导的帮助,,跟广大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互相学习,共同奋进。在文艺界,各项工作开展的顺利。大家不断地深入生活,在不同时期创作出不少优秀作品。
  我由一个小学没有念完的农村小子,能在文学上闯出一条人生道路,取得好成绩,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应该说是与郑流同志分不开的。虽说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但是往事历历在目,弥足珍贵。
  郑流同志,感谢了。您可亲、可敬、可师,既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时代的温暖,又学会了许多知识,我很有幸认识您!
  ——选自《乌审文艺》
其他文献
(一)  风把乌云请到了空中,风儿欢笑着,掠过高大挺拔的白杨,携着地面的空水瓶一路翻滚,就连我的裙角也不放过。风来,是与夏雨相约吗?  我伸展双臂,与肩平齐,用心感受这股凉爽之风。等风儿躲了,收回双手,仰起头,见空中的那团云正注视着大地的所有,像在说:“我是雨的使者,来自大自然,风是我的向导,旅途很愉快。”  云在流动,在散开,下吧,躁热的大地期待着你,下吧,夏日的果农盼望着你。怎么,是让风儿上前
期刊
成吉思汗被誉为“一代天骄”“世界伟人”“全人类的帝王”,他所拥有的美誉令无数伟人望尘莫及。他所创立的大蒙古国幅员辽阔、横贯欧亚,恐怕也是空前绝后、举世无双。据格鲁塞《草原帝国》所述,当时的版图面积达到三千五百万平方公里,占了地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又据成吉思汗祭辞,成吉思汗灭国四十个,征服了七百二十个语族,三百六十个民族。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族大约仅有一百多万,蒙古军队最多也就是十三万人,那么为什么
期刊
那一年金秋,我八岁,父亲一把夺下我手里的放羊鞭,把我赶进学校,叫我去那里“念书”。当时在我们那个农村,把上学称为“念书”。刚开始,我懵懵懂懂的,不知道啥叫“念书”,只是路过村边的那个没有围墙的学校,看到有一个特别大的铁壳子,挂在一个木桩上,三五个孩子捡起石头敲几下,发出沉闷的响声,一群孩子“哗”的跑进了房子,过一段时间再敲几下,又“哗”的跑了出来,心里盘算着,这就叫“念书”?  不敢有违父命,怀着
期刊
只要熟悉花梨的人,茶余饭后,人们一聊起花梨这个地方,不觉浮想联翩:大家仿佛看到无数的梨树,开着奇异的芬芳。  人们常说,每个地名的由来,就像家长给孩子取名一样,都有它背后的人文故事。  据说明朝的时候,花梨这个地方由几个稀落的村寨组成,人们赶场是现在苏家寨的道子土。但非常奇怪,每当赶场时,都有一个人,一定会被山上滚下来的石头砸死。  发生这种状况,人們就去外地请了一个非常出名的风水先生。此人个子不
期刊
1976年寒冬腊月,我降临在这个世界上,听母亲说那天气真可是山寒水冷,朔风凛冽……她说了很多词想去形容那天的冷,但最终都哽咽住了。  那是11月16日凌晨3时03分,一声清脆的哭声划破夜晚的沉寂,我降临了,焦急徘徊如循环节的父亲一看到我,吊在嗓子眼上的心终于落下了。  他与我相逢的那一刻,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觉洋溢在他的全身,他感到了一种生命的升华。此刻,他淡忘了所有的压力与劳累,任何不如意的事儿都
期刊
也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时候喜欢上玩石头的,虽然算不上什么骨灰级别的专家,但自认为也就一名爱好石头的发烧友吧。  这次去玉溪出差就和松哥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行动,去新平漠沙镇捡石头。  这是一个深秋的清晨,天空刚吐出来一丝丝白沫,屋外微凉。我们草草的甩了一碗米线就驾车出发了。  从玉溪到漠沙有160多公里路,估计最快也要两个半钟头吧。因松哥下乡蹲点,路过此地的阿迪村,看到有河,有沙滩,有砂石场
期刊
夏天的气息刚刚褪去,人们的心理还没跟得上时令一起过渡到秋天,一场不期而至的雪已迫不及待降临了,似乎要将季节直接拉进严冬。虽说刚过中秋、国庆双节,气温却过早变得阴冷潮湿,措手不及的人们刚刚添加了衣物,现在看来躺在衣柜犄角里的厚衣也要提早粉墨登场了。但秋天的冷总归没达到冻的程度,雪是存不住的,她只是匆匆过客,或许是专门来给这个本就红火的季节再添一道风景。君不见街边的花儿虽已失去的艳丽,但仍可窥得昨日万
期刊
故乡的秋,是黄土高坡上最美的季节。那秋风,秋雨,还有秋天的故乡小镇,都是黄土高坡上最美的风景。我是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我热爱故乡的每一寸土地,也热爱故乡的每一朵浮云,我最爱的,是故乡在黄土高坡的山梁梁上,在黄土高坡的山沟沟里,也在故乡人的心里、梦里,和歌谣里的秋,那是我梦中的旋律,是我心间流淌的小溪,是久别了故乡的人儿对家乡的那份期许。  故乡的秋,虽没有春的绿意盎然,没有夏的炙热酷暑,没有冬的漫
期刊
晴空下,美丽的丹噶尔如薄纱轻笼的少女,静静的依偎在黄河母亲身旁,侧耳倾听着来自西海之滨遥远而又神奇的歌谣,幸福的像花儿一样。  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丹噶尔日夜与湟水为伴,不离不弃,向人们娓娓讲述着那亘古不变的美丽传说,为世人展示她多舛命运后的美丽容颜。  “丹噶尔”,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白海螺,使人不由地联想到神话故事里的海螺姑娘,这样浪漫传奇的名字,使湟源这座拥有14万人口
期刊
高高山上一钵艾  青枝绿叶长起来  为人再莫忘了父母恩  五攥攥的身子长了这么高  父亲是农民,从父亲往上数,我家三代都是农民。三代以上是不是,父亲也说不清。所以,我便只好调侃自己是“农N代”了!  父亲会当家,父亲姊妹五个,排行老二,在父亲不足十八岁时,我祖父便过世了,我奶奶则是缠过足的“小脚女人”,而我大伯当兵去了。此后,父亲就当起了一大家的主事人。后来,我们小家的大事,也一直是由父亲说了算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