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中的生态伦理文化

来源 :学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max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孟子》中的生态伦理文化是建立在孟子对人伦的认识和建构上,主要内容包括尊重自然,仁人爱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尽心知性以事天,人与自然的斗争及人对自然的改造。《孟子》一书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态伦理文化,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也是有极大裨益的。
  【关键词】《孟子》;生态伦理文化;人与自然
  
  先秦时期,儒家把人类社会放在整个大生态环境中加以考虑,认为自然本身是一个存在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秩序中的一个存在,人与自然环境相依相生,并把这种状态概括为天人合一。《孟子》一书正是建
  立在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哲学观上,突破了原有的家庭与社会伦理思想范畴,由人自身拓展到自然生态,把万物当成人类的朋友,把人的道德规范推及到对待生物的道德问题上,形成了其独特的生态伦理文化。
  
  一、尊重自然,仁人爱物
  
  先秦儒家天佑人人仰天天人浑然一体的哲学理念决定了其爱天爱人也必然爱物的生态伦理伦理意识,并且这种意识常常是由人自身推及与物的。《孟子》以仁义为其全部思想的核心,但孟子在“仁民”的同时,也把道德范畴推及到自然界的生命万物,这就是——“爱物”。
  孟子极力主张仁,并以珍爱生物作比较,劝谏君主应该仁民爱物。《尽心上》:“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对生物的怜悯还表现在《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这句话虽然有些形而上,但其对于生态保护的启蒙之功还是不可抹杀的。
  孟子主张性善论,其性善论的普遍原则不仅是人也可用于物。《告子上》:“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表现出孟子对生态的人文关怀, 给中国古代珍爱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以深远的影响。正是这种来自先秦的朴素对生物的同情同怀之心和推人及物的感通,才激发了人们爱人类就也应关爱万物的情感动力,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生态伦理文化。
  《梁惠王上》则描绘了人类应居住的理想生活境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其肉矣”。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唯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的宜居之所,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需要人类自身去维护的。
  
  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孟子》一书主张有节制的利用自然资源,认为只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才能使百姓丰衣足食,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先秦儒家对待自然生态有一种普及意义的措施,那就是时禁。时禁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按自然规律,有计划地捕杀动物或采摘植物,务必使其能生生不息,这对于人类自身的生存是密切相关的。《孟子》一书则根据时政形势直接对统治者们发出了呼吁:“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其肉矣”。这些朴素的生态伦理意识体现了良好的生态利用对于生态循环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与当今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告子上》在对人进行修身养心的教导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仁义本是儒家关于人的伦理纲常,且在人的伦理纲常里占有极高的地位,在此孟子却对比于处理生态的关系,由此可以窥见孟子对生态保护的道德观。
  
  三、尽心知性以事天
  
  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儒家传统的哲学思想所倡导的诚善及修身养性的人伦也闪烁着对自然生态的人文关怀,并指出了这是通往天人和谐这一生态至境的良方。关于天道与修养,《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并主张以诚待天,达到与天地万物相参。
  《孟子》一书继承了上述精神,主张通过自身的修身养性,来达到人格的净化与升华。《尽心上》:“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又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以上种种,均说明孟子的修心养性以事天说并非没有依据,而是建立在先秦儒家的经典之上,把人的道德修养义理与自然完美结合,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正确的生态伦理意识。
  
  四、人与自然的斗争及人对自然的改造
  
  《孟子》一书极力称赞尧舜禹的功绩,认为蛮荒的大自然需要人的改造才更美好,更适于人类的居住,尊天爱物并不等于任其自然。《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之也。”《滕文公下》又曰:“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这些章句不仅说明了上古人类治理洪水,驱逐野兽,创造适于人居住的自然环境的斗争过程。
  《孟子》还提到上古时的人类与自然环境的恶化好转之变,是与人有重要的关系的。在自然与人的关系掌控上,人类有主导权,人类要珍惜并合理地运用这一权利,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滕文公下》:“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可见,《孟子》一书的生态伦理观认为人要顺应自然规律,但人又具有能动性,二者的关系是既斗争又统一,是辩证的、科学的,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之上,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命运的终极关怀,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生态理念是十分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60
  [2]胡箏:生态文化——生态实践与生态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4
  [3]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8
  作者简介:张慧姝,女,山东师范大学2008级古代文学硕士
  责任编辑:王利强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计算机的普及,许多人认为,用计算机来处理汉字又快又好,没有必要再让小学生去认认真真地练字了;还有人认为,字只要写对就可以了,是否工整美观,没多大关系;另外,许多家长和老师都过重地在意学生的考试成绩,认为考试分数的高低,和写字的好坏没有太大的关联……正是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目前,小学生的写字水平普遍地下降。  许多老师都发出同样的感叹——这几年学生的作业越来越难批改了。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写
期刊
【摘要】有效教学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愉悦地获得最大的进步或发展。而"生本教育"是一种激发式机制,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 "六字教学法"是我在科学教学中"生本教育"理念的实践,让学生在内化中获取知识,形成各种能力,使学生的现在学习与未来发展得到统一。  【关键词】六字教学法;科学教学;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以下简称"生本")是广东省教科所郭思乐教授倡导并主持实验的一种全新
期刊
【摘要】贺拉斯的《诗艺》结合古罗马文艺现状,提出了有关文艺创作的原则问题,成为古典主义的奠基之作。本文以现代美学的角度从古典主义、理性、诗歌与绘画的关系三个方面介绍了贺拉斯美学理论对文学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诗艺》;贺拉斯;古典主义;理性;"诗歌就像绘画"    《诗艺》古罗马帝国诗人、批评家贺拉斯著,原是一封写给罗马贵族皮索父子的诗体信简,全篇共四百七十六行,无题,发表后不及百年,
期刊
【摘要】在油画发展的道路中,寻求东方与西方的融合,创造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色彩的中国油画,是艺术发展的大的趋势,我们需要清楚的认识到,发展中国的写意油画,一方面要深入研究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一方面还要学习西方现代艺术,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不断地进步。  【关键词】中国油画;写意;现状    一、关于中国写意油画    写意是中国绘画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写意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当中已经有数百年
期刊
【摘要】美国非裔妇女自来到新大陆起就受到不公正对待,本文分别从种族和性别两个角度追溯她们受到双重压迫的历史根源,并指出因为社会的歧视和排斥,她们将很难摆脱这样的境地。  【关键词】种族主义;性别歧视;非裔妇女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就宣称人人平等,美国沾沾自喜,居高临下地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进行指责,但事实上人权问题一直充斥在其社会中。我国国
期刊
【摘要】本文就学习竹笛如何进行日常训练从重视基本功训练(包括长音练习、指法练习、吐奏练习);演奏技巧可在吹奏乐曲中训练;到生活中去,体味作品的内涵等三个方面谈了作者的几点体会。从而引导竹笛学习者(尤其初学者)少走弯路,为很快走上艺术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竹笛训练;基本功;演奏技巧;作品内涵     中国竹笛的发展史源远流长,上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骨哨,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几千年
期刊
【摘要】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所有成员在班级这个独特的空间中所形成的物质形态和精神价值的总和。进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提出以下对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形成班级的感召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发挥学生干部的核心领导和榜样力量。  【
期刊
【摘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观察了解到种种学生各个方面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和障碍。考虑到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复杂,更考虑到中学生心理的可塑性、过渡性和动荡性等特点,我借鉴心理战术,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了引导和扶持、帮助和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育;管理;心理    成都武侯祠中的一副著名的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对联从和战、宽
期刊
【摘要】学生能否写好作文,单靠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什么立意、选材、构思、遣词造句等,是不够的,主要是靠学生自己的储备,作文就是"厚积薄发"。  【关键词】作文;激发;兴趣    "功夫在诗外"  如何才能"厚积"呢?  首先,要激发并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对此,我们是需要做大量工作的。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语文有其它学科没有的优势,它包罗万象,又与生活息息
期刊
【摘要】卡勒德·胡赛尼新作《灿烂千阳》揭开了阿富汗的神秘面纱,诉说了生活在苦难和压迫下的阿富汗妇女,描绘了阿富汗传统家族专制的宗法制度对妇女迫害。本论文着重介绍此部作品并对作品反映下的面纱之后的阿富汗妇女的命运进行解读。   【关键词】《灿烂千阳》;卡勒德·胡赛尼;阿富汗妇女    现年四十五岁的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因1997年作品《追风筝的孩子》(The Kite 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