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中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人际交往、团结协作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80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在创新思维和素质教育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不但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我将其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再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和原子守恒的规律提出三种猜想:1.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氧气;2.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过氧化氢;3.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氢气。对于猜想1,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而木条并没有复燃,猜想1不成立。对于猜想2,学生先往溶液里加适量的二氧化锰,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木条没有复燃,说明氯气与水反应没有过氧化氢生成,猜想2不成立。对于猜想3,学生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时移开大拇指,但没有听到爆鸣声,说明氯气与水反应没有氢气生成。学生往溶液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但红色很快褪去,然后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发现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由此确定氯气与水反应虽然没有生成氢气,但生成了盐酸。学生在验证猜想3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其他信息:氯气和水反应除了生成盐酸外,还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这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呢?学生很好奇,此时引出次氯酸的相关知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课后,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自己做的关于氯气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写成小论文。教学难点由学生自行探究成功突破,学生学起来很有成就感。
再如,在学习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时,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实验材料:稀硫酸、硫酸铜、酒精、锌片(2片)、铜片(2片)、石墨棒(2根)、电流表、导线,让学生从以上材料中自主选择一种溶液和两块金属片用导线和电流表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观察哪种连接方式电流表的指针有偏转。学生提出的组合有18种,我引导学生将这18种组合分成6组,学生也分成6个小组去探究哪种组合的电流表指针有偏转。学生经过实验后总结出以下几种组合的电流表指针有偏转:(1)Zn-Cu-稀H2SO4;(2)Zn-Cu-CuSO4;(3)Zn-C-稀H2SO4;(4)Zn-C-CuSO4。由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即可自主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做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并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上四个原电池装置的正负极,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已掌握的物理知识“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子的流向与电流的流向相反”,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去分析推测在正负极上得失电子的物质,从而归纳出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梳理总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分析总结得非常到位,我几乎不用进行补充。回顾这节课,整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的,我只是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做些点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这节课还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一节课下来虽然可以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必然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学生化学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现有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编入了教材。在教材中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
选修1P65实践活动: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以下课题供选用:
1.合金的性能与成分有什么关系?改变某种合金的成分,如增减某一种合金元素的含量,合金的性能会不会改变?2.调查某种合金所具有的广泛用途,如铝合金、铁合金或铜合金等。3.你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如自行车、汽车或火车)?其中使用了哪些纯金属?使用了哪些合金?
选修1P94实践活动:(1)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加强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雨水pH的测定:下雨时用容器直接收集一些雨水、地表水、自来水进行PH的测定,确定所在地区雨水的平均酸度;若是酸雨,请分析本地区酸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1 0080
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在创新思维和素质教育观念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之一是促进学生发展。这一理念要求教师不但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还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灵魂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氯气与水的反应,我将其设计成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先让学生提出猜想,再讨论制定实验方案,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学生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和原子守恒的规律提出三种猜想:1.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氧气;2.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过氧化氢;3.氯气和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氢气。对于猜想1,学生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生成,而木条并没有复燃,猜想1不成立。对于猜想2,学生先往溶液里加适量的二氧化锰,再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有氧气产生,木条没有复燃,说明氯气与水反应没有过氧化氢生成,猜想2不成立。对于猜想3,学生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酒精灯火焰时移开大拇指,但没有听到爆鸣声,说明氯气与水反应没有氢气生成。学生往溶液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但红色很快褪去,然后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发现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由此确定氯气与水反应虽然没有生成氢气,但生成了盐酸。学生在验证猜想3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其他信息:氯气和水反应除了生成盐酸外,还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物质,这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是什么呢?学生很好奇,此时引出次氯酸的相关知识自然就水到渠成了。课后,我要求学生把他们自己做的关于氯气与水反应的探究实验写成小论文。教学难点由学生自行探究成功突破,学生学起来很有成就感。
再如,在学习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时,我将这节课设计成一节研究性学习课堂,让学生自主探究形成原电池的条件。我给学生提供了如下实验材料:稀硫酸、硫酸铜、酒精、锌片(2片)、铜片(2片)、石墨棒(2根)、电流表、导线,让学生从以上材料中自主选择一种溶液和两块金属片用导线和电流表连接起来形成闭合回路,观察哪种连接方式电流表的指针有偏转。学生提出的组合有18种,我引导学生将这18种组合分成6组,学生也分成6个小组去探究哪种组合的电流表指针有偏转。学生经过实验后总结出以下几种组合的电流表指针有偏转:(1)Zn-Cu-稀H2SO4;(2)Zn-Cu-CuSO4;(3)Zn-C-稀H2SO4;(4)Zn-C-CuSO4。由此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即可自主总结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1.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做电极;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然后,我引导学生通过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并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判断出原电池的正负极。学生结合实验现象可以归纳总结出以上四个原电池装置的正负极,从而进一步总结出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较活泼金属为负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为正极。最后我再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已掌握的物理知识“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电子的流向与电流的流向相反”,再结合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去分析推测在正负极上得失电子的物质,从而归纳出电极反应的书写方法。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自己梳理总结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学生分析总结得非常到位,我几乎不用进行补充。回顾这节课,整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从头到尾都是学生自主探究完成的,我只是在学生有疑惑的地方做些点拨。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如果这节课还是老师讲学生被动地听,一节课下来虽然可以使学生知其然,但由于不知其所以然,必然会导致学生死记硬背和简单的模仿,这样会阻碍学生化学思想的形成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研究自己去发现,不但学会了怎样“发现”知识,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指导学生运用课本现有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研究性学习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编入了教材。在教材中很多实验或问题的探究本身就是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例如:
选修1P65实践活动:任选你感兴趣的关于合金的课题进行调查,完成一篇关于合金的小论文。
以下课题供选用:
1.合金的性能与成分有什么关系?改变某种合金的成分,如增减某一种合金元素的含量,合金的性能会不会改变?2.调查某种合金所具有的广泛用途,如铝合金、铁合金或铜合金等。3.你经常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如自行车、汽车或火车)?其中使用了哪些纯金属?使用了哪些合金?
选修1P94实践活动:(1)分析空气污染的成因,加强对空气质量的关注,提高环境保护意识。(2)雨水pH的测定:下雨时用容器直接收集一些雨水、地表水、自来水进行PH的测定,确定所在地区雨水的平均酸度;若是酸雨,请分析本地区酸雨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减轻酸雨危害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