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枪印象(5)

来源 :兵器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vena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迷圈中常说,“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十分轻松愉悦的话题。
  栓动步枪是一种很特殊的步枪。从设计的角度看,它经典而古老。从“老一代”的毛瑟98到现在的栓动狙击步枪,栓动步枪的材料、加工方式、设计理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核心要素——枪机(枪栓),却“还是那个味”,可谓是百年经典传承。
  从情怀的角度看,自从人类发明了枪以来,还没有一种枪械能像栓动步枪一样经典。作为“陪伴者”,栓动步枪以核心角色,参与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每当一个民族回顾自己可歌可泣的战争史时,栓动步枪自然是无数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情怀。最后,从娱乐的角度看,旋转、后拉这个动作有一股独特的魔力,每个人都会欲罢不能。即使是从解压玩具的角度考虑,栓动步枪也是一个极佳的设计。
  从各个角度看,栓动步枪都值得大书特书。本文选中了德国的毛瑟98、苏联的莫辛一纳甘、英国的李一恩菲尔德步枪作为“参赛选手”,讲述它们各自的有趣故事。
栓动步枪、“拉大栓”的栓指的是枪栓,也就是拉机柄。栓动步枪的拉机柄和枪机是一体的,因此枪机、枪栓可以视为同义词。但在其它枪械上却不能这么做
原版毛瑟98(上)与毛瑟98K,分别是德国一战、二战的主力步枪,原版毛瑟98 诞生于1898年,98K诞生于1935年,很难想像两者之间有40 年的“年龄差”。注意原版毛瑟98为直拉机柄,98K为下弯拉机柄
二战时期德国的G43半自动步枪。比起Stg44,一体式木制枪身、通体修长的G43明显更像一款传统的步枪
德国战后装备的G3步枪。从毛瑟98到G43,枪械“画风”还算正常,但到了G3,“画风”已经彻底走形

毛瑟98


  受游戏影响,毛瑟98已经成了最火的“老爷枪”。
  最佳“前任”
  在一定程度上讲,以毛瑟98为代表的栓动步枪阻碍了半自动步枪的发展。
  熟悉军事历史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在世界范围内,半自动步枪几乎都没有什么存在感。一战时期,德国、俄罗斯、英国的士兵就抱着毛瑟98、莫辛一纳甘、李一恩菲尔德步枪上战场。20年后的二战,士兵换了一代人,依然抱着这三款枪上战场。相比于一战,二战栓动步枪虽然有升级,但换汤不换药,缺乏真正意义上的改动。
  二战时期,只有“壕(网络用语:有钱)无人性”的美国人手一支M1伽兰德,真正把半自动步枪当主力用。在二战后的短短几年,步枪世界猛然进入以AK47为代表的突击步枪时代。AK47是能够全自动射击的,同时期的非突击步枪——比如G3、FAL同样可以全自动射击。换而言之,从二战的栓动到二战后的自动,半自动步枪没怎么上场就被“杀青”了。
  从一战到二战之间的20年,本应该是半自动步枪大展宏图的绝佳“窗口期”,世界各国也都试验了各种各样的半自动步枪,比如捷克的ZH29、苏联的SVT等等。但或因囊中羞涩、或因战争进程,最终真正普及半自动步枪的大国只有美国一个。
  以M1伽兰德、SVT为代表的半自动步枪,在布局上很接近栓动步枪,使用习惯更是接近,甚至纷纷保留了诸如“桥夹装填”之类的栓动步枪的“烙印”。在设计难度上,射速有限、实际使用强度较低的半自动步枪也更容易设计。而AK47、FAL之流,布局和栓动步枪毫无相似之处,外形也是“八竿子打不着”。
  从各个角度考虑,半自动才是栓动步枪的合理、合法继承人。但为何半自动步枪偏偏就被历史“绕过去”了呢?
金陵兵工廠生产的民二四重机枪铭牌,铭牌正中央有“ 卍” 字标记

  上文讲述M1911时笔者说过,如果“前任”太成功,“现任”就很难做。半自动步枪就遇到了典型的“前任难题”——“前任”栓动步枪实在是太成功了。
  毛瑟98无疑是最成功的栓动步枪。当年的土耳其、巴西、德国、中国,都在使用毛瑟98步枪的各种改型。至于比利时、捷克,直到二战前夕,他们的军工厂还在开足马力制造盗版的毛瑟98,以满足庞大的外贸市场。
  毛瑟上的“纳粹标志”
  笔者前前后后接触过很多毛瑟98步枪,全部是民国时期生产的“国产毛瑟”,但并非都是“中正式”。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是由南京金陵兵工厂生产的毛瑟98。这支毛瑟的奇特之处在于,它采用了下弯拉机柄,这在国产毛瑟98中算是比较少见的。因为笔者在南京上学,对这支“南京毛瑟”就有了额外关注。   关于金陵兵工厂,军迷圈中还有一个“万年误解”。很多人看到民国时期的国产枪械,尤其是民二四重机枪上,都会发现枪身上刻有“纳粹党徽”。中国枪械上怎么会有“纳粹标记”呢?多数人于是想入非非,觉得这应该是当年中德军事合作的产物。毕竟国民政府组建过所谓的“德械师”,这批枪械是不是德国人援助的呢?
  答案是,这是一个大乌龙。
  所谓中国枪械上刻印的“纳粹标记”,实际上是金陵兵工厂的厂徽,不是纳粹的“卍”,而是佛教的“卍”,两个字十分相像,但旋向相反。笔者不仅见过刻着“卍”字标记的毛瑟、民二四重机枪(金陵兵工厂的主要产品),还有“卍”字标记的、民国仿制的美国M1伽兰德步枪,难道美国步枪也是德国援助的吗?
  毛瑟的缺点
  笔者最大的爱好就是玩枪,这也是我所学专业。有一次,笔者见到了一支国产的“中正式”,就想把它拆一拆,顺便做一些维护保养。在拆解之前,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知道要先把保险拨到中间位置,让但当时笔者遇到了麻烦,那支“中正式”的保险,根本没法拨到中间位置。当时,笔者决定不管保险,直接转开枪机固定钮取下枪机。
  由于保险没拨到中间位置,在枪机取下的一瞬间,毛瑟的击针就缩进了枪机内。此时枪机无法装回枪上,处于既不能拆,也不能装的尴尬境地。当时笔者观察了很久,决定把“缩”进去的击针强行“薅出来”。但毛瑟98的击针外形十分圆滑,不方便使用工具,只能徒手“薅”。毛瑟98击针簧簧力很大,当时笔者和同学一人拉枪机,一人使劲“薅”,才把击针“薅”出并旋转到位。
  “薅击针”的痛苦经历之后,笔者一直好奇,为什么保险拨不到中间位置呢?后来笔者的师弟们也遇到过同样问题。最终,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转动保险时,保险会强行把击针向后带动微小的距离,为了带动击针,保险和击针的接触面设计成了螺旋面,以便旋转带动。但是毛瑟保险的螺旋面太小了。对于保存状态不佳的老枪而言,保险的表面硬度早已下降,况且国产枪械的材料一直不理想,随着操作的增多,保险螺旋面的磨损日益严重,因此拨动保险越来越难,直至拨不动。保险的磨损是不可逆的,要想修复只能拆下保险,再次加工螺旋面,或者干脆换一个硬度高的新保险。对于国内来说,即便是高校,枪械的零件也非常敏感,不能随意更换。
  因此,想分解毛瑟,就只剩下一个技巧了,那就是徒手“薅”击针,让击针稍微后退,同时手拨保险,慢慢感触力量和位置,才能勉强把保险拨到中间位置,此时枪械就可以分解维护,并且不会有任何意外。但是这个过程不好掌握,要慢慢来,才能掌握技巧。
  笔者知道了这个技巧,但不是人人都知道。笔者接触到的毛瑟,只有那一支“南京毛瑟”的保险还能拨得动。对于这支南京毛瑟十分珍贵,为了预防对新手再造成什么意外,笔者在下课还枪入库的时候,特意把它放在了枪柜的最里面,一个很难让人发现的角落。
毛瑟保险上的螺旋面,这个面磨掉后,保险就无法带动击针向后,自然拨不到中间位置
从左到右依次为谢尔盖·莫辛与艾米尔·纳甘、里昂·纳甘兄弟

莫辛-纳甘


  这款“傻大黑粗”的俄制步枪,其实有着非常优良的性能。
  他的名字
  “莫辛-纳甘”并不是名叫“莫辛·纳甘”的人设计的,而是由莫辛、纳甘共同设计的。
  1890年左右,俄罗斯政府打算进行一次步枪竞标,在多国枪械中选取最优方案,作为俄罗斯帝国的制式步枪。当时的俄罗斯帝国“人缘”尚可,还没有成为“人人制裁”的对象。因此,当时德国、比利时的多家公司,都积极参与了俄罗斯新步枪的竞标。
  然而最终的比赛结果让人哭笑不得。来自比利时的纳甘兄弟设计的步枪赢得了俄罗斯军队的芳心,俄国人莫辛设计的步枪得到了俄罗斯政府的青睐。于是,俄罗斯决定结合两款枪的优点,再推出一把新步枪,就是莫辛-纳甘。因此,莫辛和纳甘之间,用“-”而不是“·”连接。
  对于纳甘兄弟和莫辛,俄国人的做法也很独特:把设计奖金给了纳甘兄弟,莫辛则被升官,成为生产莫辛一纳甘的厂家的主管,同时照顾了“面子和里子”。尽管“和稀泥”严重,但纳甘兄弟对这种做法还算认可。1895年,他们设计的转轮手枪又被俄罗斯采用了,可见纳甘兄弟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因这次“和稀泥”而受到伤害。
  莫辛-纳甘的“臭毛病”
  我们都知道,莫辛-纳甘有一个人尽皆知的“臭毛病”——枪机(枪栓)酸涩。在射击一定数量的枪弹后,莫辛-纳甘的枪机就很難用手拉开,射手往往要通过脚踹的方式才能拉开枪机。大多数栓动步枪为了方便抽壳,在机匣上设计有启动螺旋面,在开锁旋转的末端,枪机会和机匣接触,机匣上的螺旋面迫使枪机在旋转的同时,稍微向后运动,把弹壳略微向后拉动,起到预抽壳的作用。射手旋转完毕、后拉枪机时,就不会耗费太大的力气抽壳,动作就会顺畅得多。
  笔者一度以为莫辛-纳甘缺少预抽壳设计,因此枪机酸涩,后来发现莫辛-纳甘实际上设计有预抽壳机构,但枪机依然难以拉动,以至于莫辛-纳甘在我国有了“脚蹬枪”的不雅绰号。但是莫辛-纳甘的枪机,为何会如此难拉呢?
  答案可能和枪弹,准确说是弹壳材质有关。枪械的弹壳分为钢壳和铜壳两个大类。钢弹壳造价低廉,弹壳本身非常结实,不容易被撞坏,但缺点是膨胀变形不规律,抽壳的阻力要大一些。铜弹壳造价相对昂贵,强度比钢壳差,重量比钢壳大,但好处是抽壳阻力小、易于抽壳。因此,为了方便抽壳,钢壳弹通常做得“肚大口小”,弹壳锥度较大,而铜壳弹由于抽壳阻力小,锥度普遍更小。   莫辛一纳甘使用的7.62x54毫米R枪弹是一种钢壳弹。同时期德国、英国、美国的枪弹都是铜壳。栓动步枪的设计虽然各有特色,但本质上是高度类似的。因此笔者认为,莫辛-纳甘的枪机“酸涩”,是枪弹出了问题。当然,莫辛-纳甘的“抽壳难”还有另一个佐证。在国外网友的评测中,芬兰的盗版莫辛一纳甘(M39步枪),使用芬兰生产的铜壳枪弹,从未出现过枪栓酸涩问题。
莫辛- 纳甘枪机和机匣上的预抽壳螺旋面。射手开锁旋转枪机时,即将旋转到位时,枪机和螺旋面接触,枪机边旋转边略微向后运动,带动弹壳向后,实现预抽壳
芬兰的盗版莫辛- 納甘——M39步枪。根据国外网友的评测,这支枪的精度可能是二战中最好的。它的机械瞄具分划极其精密,同时加工质量非常高,普通步枪的精度甚至好过一些二战的狙击步枪
从左到右依次为7.62×54毫米R、7.62×39毫米、5.45×39毫米、7.62×51毫米、5.56×45毫米枪弹。前三种为钢弹壳,后两者为铜弹壳,明显可见钢壳弹的锥度普遍要大一些
世界第一狙击手——西蒙· 海耶使用芬兰版本的莫辛- 纳甘M28步枪,在不到4个月内创造了狙敌542人,至今无人能打破的记录。西蒙使用的是普通的芬兰莫辛- 纳甘M28,并且使用机械瞄具。M39是M28的升级版
不完全分解的莫辛- 纳甘枪机,枪机大体上分为1机头、2机体、3机尾三部分,因此得名三段式枪机,毛瑟枪机则是两段式,只分为机体、机尾(击针座)两部分

  三段式枪机
  莫辛-纳甘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设计有两项,一个是巧妙的单排弹仓,由纳甘兄弟设计,另一个是三段式枪机,是莫辛设计的。在笔者看来,莫辛-纳甘的单排弹仓虽然设计巧妙、易于生产,堪称是最优秀的单排弹仓之一,但单排弹仓本身就是一种落后设计。而三段式枪机,则是毫无争议的好设计。
  很多人觉得莫辛-纳甘的三段式枪机分解过于复杂,但笔者认为,它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三段式枪机的设计思路类似于我国的95式步枪。95式步枪的不完全分解是比较麻烦的,分解完零件数较多,但在不完全分解后,95式就彻底“脱光”了。81式、56冲的不完全分解虽然更简单,但不如95式这么彻底。
  莫辛一纳甘的三段式枪机也是如此,它分解完毕后有6个零件之多,并且分解、结合的过程比较麻烦,对新手有一定的挑战。但是,仅仅就枪机部分而言,莫辛-纳甘枪机的不完全分解几乎可以和完全分解划等号。如果是毛瑟98、李-恩菲尔德的枪机,分解到莫辛-纳甘的程度,会比莫辛-纳甘难得多。最后,退一万步来讲,莫辛-纳甘的枪机,分解完了也只有6个零件,依然是很简单的。
毛瑟98的枪机1/4剖视图,可见内孔还是比较复杂的。莫辛- 纳甘的思路就是把枪机从头部一分为二,分体加工再组合,从而用复杂换简单
莫辛- 纳甘机尾上有滚花,向后拉动即可再次让击针待击,还可以拉动击针并向左侧旋转实现保险(左图),但由于击针簧很硬,保险机构的舒适性并不好
桥夹装填状态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红圈内是弹匣释放钮。笔者接触的李-恩菲尔德弹匣和扳机护圈之间有小铁链,防止弹匣意外掉落

  三段式枪机还有一个十分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好生产。栓动步枪的枪机,最大的难点在于盲孔。盲孔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不挖穿的孔。盲孔的加工要比通孔(挖穿的孔)更难,尤其是大深度的盲孔。毛瑟98的枪机就是典型的深孔、盲孔件,其内还加工有击针定位凸台,在当年看来,加工难度不小。
  由于采用了三段式设计,莫辛-纳甘的枪机被一分为三,枪机本体被分为了通孔部分(枪机中部、机体)和极浅的深孔(枪机头部、机头)两部分(机头、机尾、机体共三段),大大降低了加工难度。对于当年而言,俄罗斯算是一个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因此三段式枪机,是一个极其适合俄罗斯的选择。   此外,莫辛-纳甘的枪机还有一个独特的优点。它的击针尾端为一个“大头钉”形,如果扣动扳机、释放击针后,枪弹没能被打响,士兵可以手拉击针向后,使击针再次待击、再次击发枪弹,美国M1903步枪的大头钉击针、李一恩菲尔德的击针也是出于同样考虑。但莫辛-纳甘的击针不易滑手,加工还简单。

李-恩菲尔德步枪


  在栓动步枪中,李-恩菲尔德步枪一直是“非主流”。
  “人肉半自动”
  李一恩菲尔德在军迷圈中一直有着“人肉半自动”的绰号,原因在于它极快的射速。
  极高的射速和李-恩菲尔德极度如丝般“顺滑”的枪机密切相关。笔者操作李一恩菲尔德时,能明显感觉到动作极其顺畅,远远超过同期枪械,甚至不输于现代狙击步枪。如果仅仅从“拉大栓”的顺滑度、舒适度来考虑,李-恩菲尔德无疑是二战栓动步枪中的第一名。
  李-恩菲尔德还有一个另类的地方。它没有采用当时栓动步枪常见的固定弹仓,而是可拆卸式弹匣,且弹匣容量达到了10发,是同期栓动步枪弹仓容量的2倍,和后来的半自动步枪相当。但遗憾的是,英国要求士兵把弹匣当做固定弹仓使用,当枪弹打完后,士兵要使用两个5发桥夹,依次从枪械顶部装填,而不是在另一个弹匣(一支枪两个弹匣)内,提前装好10发枪弹,像现代枪械一样换弹匣。
李- 恩菲尔德同样不是人名——李是人名,恩菲尔德是兵工厂的名字。李-恩菲尔德步枪之后,英国装备的FAL步枪是“外来户”,自研的L85步枪名声很差,因此有人调侃李- 恩菲尔德是英国步枪最后的荣光
快速射击中的李-恩菲尔德步枪。瑞士有一款名为K31的直拉栓动步枪,拉大栓时不需要转动,只需要后拉、前推即可,理论上射速很快,但根据很多网友的评测,李- 恩菲尔德要比K31更快

  为了进一步发扬李一恩菲尔德的射速优势,英国士兵还发明了一种奇怪的动作:左手据枪,持枪姿势不变,眼睛不离开瞄准基线,用右手快速拉动枪栓,用右手最长的中指勾扳机射击。配合上极其顺滑的枪机,在这种模式下,笔者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一个射手在6秒内,打光了10发枪弹。这个射速完全达到了半自动步枪的水平,“人肉半自动”的绰号可谓实至名归。
  李-恩菲尔德的击针
  为何李-恩菲尔德的枪机手感如此一流呢?很多文章把一流手感归结为后端闭锁,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射手操作拉机柄、转动枪机的过程可以比作是用螺丝刀拧螺丝,螺丝刀的刀柄越短,拧螺丝时就越使得上劲。但是这个解释也很牵强,枪机毕竟是一个很结实的部件,刚度、强度比螺丝刀好得多,并不足以解释李-恩菲尔德的一流手感。
  何况,法国的MAS36步枪也采用了后端闭锁设计,射速一样很一般。笔者曾经尝试过,把包括击针簧、击针在内的枪机后半部分拆下,再去操作枪机,发现李-恩菲尔德的手感和毛瑟步枪并没有什么区别,这证明后端闭锁并不会真的影响射速,至少不是核心原因。
  其实,李-恩菲尔德手感好的真正原因,不在于后端闭锁,而在于击针的双阻铁设计。
  栓动步枪的操作分为开锁旋转、后拉、前推、闭锁旋转4个步骤。典型的栓动步枪,比如毛瑟98,击针簧封装在枪尾,并不会影响枪机,射手开锁旋转动作中,就已经把击针待击了,射手后拉、前推、闭锁旋转的过程中,击针不需要再次待击,射手感受不到击针簧的簧力,因此闭锁力量很小。
  但李-恩菲尔德不是这样的,它的击针簧不封装在机尾,而是直接作用于枪机,且在前推枪机的过程中实现击针待击。在前推时,射手能明显感受到擊针待击、击针簧被压缩而产生的簧力,需要更大的力量来闭锁。
李-恩菲尔德步枪半剖示意图。李-恩菲尔德的击针簧直接作用于枪机,而不像毛瑟98一样被机尾封装起来,当阻铁挂起第一/第二阻铁时,击针簧被压缩,开锁后,击针簧必然会顶着枪机向后运动,起到簧力辅助作用
李-恩菲尔德的枪机第一、第二阻铁示意
李-恩菲尔德的枪机(上)闭锁齿位于枪机中后部,故名曰“后端闭锁”,而毛瑟98的枪机闭锁齿位于枪机最前方

  说白了,毛瑟的击针在开锁旋转中待击,李一恩菲尔德的击针在前推中待击,且李一恩菲尔德的击针行程非常长,目测达到了30毫米左右,几乎是毛瑟的3倍。设计师也许觉得开锁旋转枪机的动作“空闲”着太浪费了,因此想出了一个天才一般的创意,给李-恩菲尔德的击针上,设计了第二阻铁。
  第二阻铁不是真正的阻铁。李-恩菲尔德步枪待击时,依然是第一阻铁(真阻铁)在前推中挂机起作用。第二阻铁的作用,是开锁时,枪机会像毛瑟步枪一样,把击针在第二阻铁状态下挂机,此时击针簧被压缩,击针簧力直接作用在枪机上,等到射手开锁完毕时,枪机的闭锁齿从机匣中脱离,被压缩的击针簧就会直接把枪机向后顶飞。说白了,在旋转开锁、后拉的过程中,李-恩菲尔德的击针簧起到了“簧力辅助”的角色。
  笔者发现,如果把李-恩菲尔德的击针待击,不扣扳机就开锁,此时枪机被簧力“后弹”得更有劲。原因很简单:待机时第一阻铁(真阻铁)起作用,击针更靠外、击针簧被压缩得更厉害,枪机“飞”得更快更远,此时射手操作的手感也会更好。但如果释放了击针再开锁旋转,此时第二阻铁起作用,击针簧被压缩得少一些、力量轻一些,枪机“飞”得就近一些。
  为了破解李一恩菲尔德的“手感之谜”,笔者前前后后想了很久,也去国外的论坛网站上求证。一开始也是相信“后端闭锁手感好”这个说法的,但后来越发相信是簧力的“贡献”。彻底想明白前因后果时,笔者的心灵也享受到了极大的愉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笔者将来一定会设计一支采用李一恩菲尔德击针设计的栓动步枪,让这个神奇机构延续下来。

总结


  男人的浪漫就是拉大栓。的确,“拉大栓”这个动作很容易上瘾,它的反馈感、动作感都很不错。在上课的时候,有很多学生都会“沉迷拉大栓”,以至于忘了学习结构和原理,笔者自己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栓动步枪,尤其是老一代的栓动步枪,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魅力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黯淡,反而愈发珍贵。
  下一讲中,我们将讲述一款历久弥新的魅力枪械——AK-47。
其他文献
2017年11月上旬,有网络媒体曝光了疑似上海江南造船厂大批量开建国产军舰的卫星图片,图片显示了在一个港口至少有13艘各型作战舰艇“同框”同时建造的画面,其中包括2艘055型万吨驱逐舰、4艘052D型驱逐舰、2艘039B型常规潜艇和5艘726型登陆艇。这张卫星图片,引起众多军迷们的关注。◎ 网络媒体广泛流传的我国船厂港口的卫星图片,红框中即是军迷们认为在建的13艘各型舰艇  有评论认为,仅一个江南
发展过程  引进 雷达从诞生的第一天就担负着空中预警任务,其在现代作战中还发挥着侦察、指挥、制导等作用,因此在进攻初始阶段就需要有效压制和摧毁雷达,并在进攻过程中不断通过打击火控雷达,来压制地面防空导弹系统。这种以雷达为主要目标的反辐射武器早在越南战争中就得到了使用,以后在海湾战争中又大放异彩。而印度对反辐射武器的需求则要追溯到1999年的印巴卡吉尔冲突。当时印度空军在印巴边境的冲突中发挥了决定性
2016年7月23日,由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总装下线,全面进入联调联试阶段,计划年底首飞。至此,国家立项的“三个大飞机”全部亮相,标志着我国航空工业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Be-6是苏联在1949年首飞的一种水上反潜机,用于远程海上巡逻,可在较大作战半径内搜索和用深弹摧毁敢潜艇。我国在1955年购买了6架Be-6,后来把其中的4架升级为青6  长江后浪推前浪  作为一个拥有300万
许多人都知道米哈伊尔·卡拉什尼柯夫设计了大名鼎鼎的AK步枪,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知道他还设计了PKM机枪,这并不是因为PKM不优秀,相反,作为“热度”不高的机枪,PKM只是没有AK那么知名而已。  一般而言,一位杰出的枪械设计师,哪怕他再优秀,他所设计的枪械中,也往往只有一款知名,一般也是这名设计师的最优秀作品。比如美国设计师尤金·斯通纳设计了众多枪械,最为知名的是M16,苏联设计师费约道尔·托卡列夫
作为冷战时期苏霍伊军机家族的代表作之一,被北约组织冠以“装配匠”之名的苏-22战斗轰炸机曾在全球各大洲广泛服役,并参与过多场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至今日,这种飞机早已“过时”,然而在波兰西北部城市希维德温的郊外却仍可见到其身影,那里是全欧洲范围内最后一处苏-22基地。始终在役  苏-22是波兰空军中服役时间最长的一款战机。1984年8月28日,第一架苏-22(机号3005)降落在波兰的土地上,自此
记者(以下简称“记”):张总,首先请您简单回顾一下96系列坦克参加坦克大赛的过程。  张鹏(以下简称“张”):96系列坦克参加坦克大赛到2018年已经是第五年了。第一年是96A参赛,是没有进行过改进的。第二年是96A1,在96A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优化改进,改进不是很多。第三年就是96B了,已参赛了三次。96B坦克在参加过的三届国际坦克大赛中,都发挥稳定,保持着第二名的良好成绩。  记:那几次影响挺
近日国外媒体报道,法国国家宪兵特勤队GIGN在未来将会装备CZ BREN 2型自动步枪,而且是发射7.62×39毫米枪弹版本。那么CZ BREN 2型自动步枪有何特点呢?又为何能够得到GIGN的青睐?◎ CZ 805型自动步枪,右下角为快慢机特写,可以看到有安全、单发、两发点射和连发4个档位  CZ BREN 2型自动步枪又被称为CZ 806型自动步枪,由捷克CZ公司设计及生产制造,是在CZ 80
本刊第6期刊发《L-3哈里斯公司开发“天空守望者”轻型武装侦察机》这条新闻后,微信网友李侃、沐阳、大柚、Garrison等人纷纷留言说,“这就是《飞机总动员》里的农药机。”“小样,昨天还在喷农药,不要以为刷个漆我就认不出来了。”“不要以为插几根棍子就认不出来你这个撒农药的。”那么这款军机,原型真的是一架喷农药的农用飞机吗?  是的,还真是一位立志要参加空军的“农民”。这款攻击机,原来真是个洒农药的
“水陆机动团”成立时的授旗仪式  2018年11月初,日本陆上自卫队“水陆机动团”参加了美日历史上最大的联合军演“利剑-2019”,与美国海军陆战队演练了联合两栖夺岛作战,这标志着在2018年3月刚刚成立的日“水陆机动团”已经初步形成作战能力。日“水陆机动团”兼有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性质,英文名称“两栖快速部署旅”(Amphibious Rapid Deployment Brigade)更能反映其
自2018年5月13日首艘国产航母进入海试以来,海试的重要环节无不牵动着军迷们的关注。截止5月18日,国产首艘航母的第一阶段海试任务已圆满结束,本次海试任务是对国产自主研制的动力系统和推进系统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测试。  值得一提是,在国产首艘航母海试阶段,中国海军新型航母保障训练舰89号,始终伴随在航母身边。 89号舰——为了保障航母海试  因为航母保障训练舰可保障航母海上作业的正常运作,为航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