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隐者:荒野“白龙须”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ruiqiangk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继儒说:“酒类侠,茶类隐。”一个豪放,一个恬淡,左手酒,右手茶,时醉时醒,快意人生。但,在文人的精神世界里,更愿意把茶看作是一位具孤高气节又不失淑世情怀的隐士:它深隐山林,遗世独立,吸风饮露,生长出桀骜不驯的性格。而当它一旦“出山”,内在品格就会焕发出卓荦不凡的魅力,使人钦服。来自政和山野深林的“白龙须”正是这样一个离尘出世的隐者。
  一
  白色棉线缠绕盘旋,捆扎着数枚颀长的梗叶,像束薪,又像蘸了墨的笔头。黄绿浅褐相间的叶色,如身披麻布褐衣,久居世外,自是不流于世俗,浑身透着纯净与质朴。
  它的造型,让我想起“非主流”名茶——龙须茶。这种主产于闽赣地区的特种茶,似乎更像是工艺品,观赏价值大于品饮价值。不过,它看起来远没有龙须茶来得那么精细雅致,甚至还有些粗陋。
  其实,在云南民间,也有类似的做法,叫“把把茶”。采细嫩的一芽三四叶,经杀青、揉捻、捋直、晒干后用丝线扎成一把一把,不为美观,只为方便饮用,平易近人的民间智慧。
  尽管如此,茶的主人G还是喜欢称它为“白龙须”,如须发皆白的隐士,更有“仙隐”的味道。
  二
  7只茶样,在茶桌上一字排开。在塑形前,粗松曠逸的形态,更适合品赏。
  这些茶,原料系采自不同的产地。狮山、高林、汀源、梅子坑、老鹰嘴、佛子岩,均为小产区,品种为政和当地菜茶。菜茶为地方群体种,所制之茶为“小白”。只有一只茶样出处不明,品种是政和大白茶,制成白茶,为“大白”。
  产区、品种虽不尽相同,但外形都颇为一致:多为10~12厘米的带梗叶,如矛似枪,在盖碗中旁逸斜出,显得有点飞扬跋扈。直到遇到水,才变得服帖。叶色则以绿褐相间居多,芽较少,即使有,也是细瘦如钩。至于匀整度,那就更是参差不齐了。因此,若论等级,它们大抵算得上贡眉或寿眉。
  较之规模种植、管理完善茶园里的茶树,它们是一度被遗忘的“弃儿”。它们曾倚傍于某个特定年代,并被赋予某项光荣使命。时代一去不返,人去园荒,茶树却留在了原地。
  渐渐地,它们开始把自己重新交由自然秩序来支配,芽展成叶,花落籽生,年复一年。在漫长寂寥的岁月里,人为的痕迹消泯,野性回归,融化在深邃的阒寂里。然而,山外世界的喧嚣从未停止过。时过境迁,曾被抛弃的复被重拾,野蛮芜杂被打造成“原生态”,“荒野茶”的热闹打破了山野的宁静。
  在这片“热闹”中,“概念”远多于实际,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荒野茶很少能达到量产。“它们藏在深山老林中,周遭被草木重重遮蔽。光是找,就很不容易。不仅远,也难走,有的根本都不能叫‘路’,下次再走就找不着北了,只有当地茶农才知道。”G说。“所以,(茶样)标签上贴的产地,都只是茶农根据经验认定大概的位置,像政和大白茶那一只(茶样),连大致的方位都没法确定。”
  采摘就更不用说了。通常,人工管理的茶园,通过耕作、修剪、施肥等栽培措施,可以获得更多更符合品质要求的鲜叶,这是人与茶之间的约定。而采荒野茶,却是人与自然的“协商”。产量的丰欠、芽叶的肥瘦皆由自然决定,作为索求者的人,只能“被动”地接受。而且,自然还有意设置了障碍——茶树努力向上生长,芽叶让人仰望,徒增了采摘难度。或扳倒枝条,或攀爬上树,人只有“妥协”适应,才能获得自然的赠予。
  四
  俗话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茶树的个性,在山水风土中被一点一滴地被塑造。产地环境的差异,有时即便很细微,也会忠实地记录在风味上。这一特质,早已在武夷岩茶和云南普洱古树茶上得到了印证,前者论“山场”,后者论“山头”,声名显赫者,身价往往高出天际,追逐的发烧友趋之若骛,“小产区”的概念深入人心。
  这组分散于非知名“小产区”的荒野白茶,从香气和滋味上,也能“品读”得出各自鲜明的地理信息。
  外表粗糙的梗叶,遇水洇润,舒展开柔软的身躯。水色渐染,清黄、杏黄、黄绿、浅金黄,天然色素与茶黄素、茶红素等茶色素组配出不同色度的茶汤。虽有深浅,却如秋水长天般明净澄澈。
  汤清,香亦清。清香淡雅,稍带点稚嫩的青气。细嗅,又糅合着些许不同的气息:有的似木质香,有的似樟香,有的似参香,有的似蜜香,有的似花香。这些“夹带”的气息,或长或短,或强或弱,或浓或淡,似是而非,仿佛是茶对人嗅觉的一次考验,答案不唯一。
  五
  G在初尝时,各异的香气,令她感到惊喜,“有种如获至宝的感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她踏上了寻访之旅。在当地茶农的带引下,她走访了梅子坑、佛子岩两处。当她一路跋涉,步入山林阴翳的深处,站在两人多高的茶树下时,心里除了震撼,还有莫名的感动。落叶、青苔、草树、虫鸟以及土壤里的微生物,与茶树一起共生,组合成一套精密且智能的生态系统,加之日照、海拔、温湿度的自然调节,跨物种的亲密合作,成全了彼此。
  G的描述,让我想起了一个武夷茶农的经历。该茶农曾接到一位老顾客的“投诉”:“你们今年寄的老枞水仙怎么会有异味,以前都没有这味道。”茶农听后,就懵了:难道是茶做坏了?或是贮运中串味了?可是,左思右想,每个环节都由自己严格把控,出现纰漏的可能性不大。后来,他又仔仔细细审评了这款“问题茶”:的确有“异味”,有点像苔藓又有点像菖蒲。带着疑问,他溯源到自家山场寻求解答。
  当他瞥见脚边溪边柔韧如剑的菖蒲,顿时释然:原来,茶树“感染”菖蒲的气息!
  而香与味交融的感官体验,很微妙,也很美妙。
  老树新茶,“年轻”丝毫不影响它们的内涵。吮茶入口,清甜醇和,竟无新茶本应有的正常青涩味。汤感细腻甘滑,盖香上的香气,逐一呈现,并与茶汤混溶,妥帖得令人欢喜。饮毕,喉底一片爽润通透,此感恰如月映澄潭,竹引清风。芳香精油与茶氨酸,有如金风玉露的相逢,携手创造出迷人的韵致。
  六
  很多人说,白茶是离自然最近的茶类。诚然,美的事物,不事雕琢,浑然天成。
  萎凋,是藉阳光与风来酝酿白茶的风味。但是,在天气多变的春季,有淡日柔风的好天气并非天天有。自然与人的龃龉,通过室内加温萎凋技术得到了暂时的和解。更何况,还有产量与效率的催逼。
  这种技术,由机械源源不断地制造暖风来实现鲜叶脱水的目的。尽管它尽可能地去接近日光萎凋的状态,但终究只是模仿,而无法真正取代。
  “现今做白茶多有春秋两季,荒野茶只做春茶,而且是头春,(不高的)产量就摆在那里。”在G看来,要呈现荒野白茶的“天真味”就应该充分尊重自然,最大程度地保留本真。在品质面前,她坚决舍弃了效率,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等待一枚鲜叶到茶的转化。“好在(做茶)那几天,天公也作美。”一季下来,几个产区的总量也不过200多斤。
  七
  光和风,在茶身上“写”下自己的风格语言:亮澈的汤色、优雅的香气以及醇爽的口感。
  细细品啜,季节、山林、品种所赋予的个性,在鼻腔齿颊喉舌间次第表达。停杯玩味,轻柔中蕴藏着孤傲不群的风骨,亦柔亦刚。
  “然先生之为人芬馥而爽朗,磊落而疏豁,不媚于世,不阿于俗。”深山隐者,以清风苦节高之,宛如空谷幽兰,悠悠其香。
  它们,将继续被时间所证明。
其他文献
四川阿坝是一个令人神往、充满诱惑与未知的地方。那里的草原和海子如梦如幻,羊的云朵和牛的山峦的每一次移动,都会让人魂牵梦绕。那是被诗歌附体的神奇的地方,那里有着像星星一样耀眼的诗人名字:阿来、龚学敏、牛放、范远泰、白林、羊子、雷子……这些名字宛若宝石镶嵌在浩瀚的星河。而蓝晓,无疑是这些宝石里熠熠生辉的那颗。  蓝晓是一个优雅的藏族美女,优雅是她在众多令人炫目的藏族美女中的一个重要标识,这与她民族与生
期刊
老辈人看见我弟弟,总会说弟弟长得酷似三爷爷。我弟弟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帅哥,那三爷爷可是帅呆了。所以三爷爷给了我更多的遐想。  听老人们说:三爷爷不论做什么事,都特别爱笑,一笑露出两颗大门牙。他的装束有点特别:头上勒着蓝洋布的大帕子,冬天腰杆上系着毛腰带。热天穿着土白布的对门襟的汉褂子,蓝布坎肩子,蓝色或黑色的大裆裤,绑着土白布的绑腿。脚上穿白布袜子,留根上绣着牡丹花。袜子上镶着天津蓝的边子,边子是用
期刊
一  记性也会衰老?记性真是一件奇妙的东西,喂,拿个手机到处找手机的老头子,前几天的事你就忘了?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你为啥又记得那么清楚呢?  人呵,真是越老越糊涂了。  花白的脑袋正事不装,装的尽是些“口罩、肉价、牙齿、步数、核酸”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周末斜倚茶庄窗口,正悠闲地望着临街风景,独自衰老忧伤时,好友王富祥来求我,为他的新诗集《越过夏天的地界》写点文字。  大惊失色!因为
期刊
从固有创作模式转向小说的成功突围  梦非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一面致力于羌族文化收集、整理和研究,牵头完成了“茂县民间文化集成”土门卷、较长卷、赤不苏卷、沙坝卷、凤仪卷等史料性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一面更痴情于个人文学创作和本地文学活动的策划、组织,创建茂县羌族文学社,主持编辑出版“羌山文丛”诗歌集、散文集、小说集,“羌族文学作品选”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等,是一个沉默内敛、颇有成就、影响力大的羌族
期刊
古谚云:“弄烂就弄烂,弄烂到灌县。”  灌县即今之都江堰,自从李冰壅江为堋,修建举世无双的水利工程后,便成为西连青藏高原,东进成都平原的要塞。又因民物丰,交通便利,成为远近驰名的水陆码头。  去过都江堰的都知道,当你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在都江堰都能找到一口饭吃,找到一条路走。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说明繁荣富庶的都江堰是一座开放、接纳与包容的城市。  包括接纳来自汶川的水、岷山的雪和若尔盖的云朵。 
期刊
世界经历了一波劫难,晚来的山茶花到春天才开得艳丽。温柔的季节里,山林是浅白与粉红的世界,花朵们争夺阳光,它和我们的心事不—样。我们在分辨好与坏,在担忧与思虑,它们只在争夺阳光,应约繁华。  又一年的茶季到来,如果认为2019年是个气候反常的年份,2020年的开春并没有给人带来喜悦。云南澜沧江内古老的茶山在清明之前仍旧旱得厉害,诸多茶树枯死,旱在茶农的脸上与心里。在这些时候,蓦然觉得茁壮茶的芽叶是多
期刊
2020年,对于中国茶业来说,注定会是不平凡的一年。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起点,茶界面对着不只是悬而未决的疫情,还是生存与发展的艰难抉择。然而,疫情犹如一把双刀剑,我们不能只仅仅看到它的[危]疫情对整个行业造成的冲击,还有看到[危]中所蕴藏的[机]崭新的契机。它会伤害你,也能成就你。  管理学大师托马斯·彼得斯曾说,一距离已经消失,要么創新,要么死亡。只有变,才是水恒不变的直理。不论是否存在危机
期刊
一  历时35年,全国范围内的832个贫困县终于全部脱贫。960万平方公里的华夏大地,十四亿华夏儿女的泱泱大国,这样伟大的民族壮举堪称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不朽丰碑。作为亲历这个时代的作家,更作为扶贫攻坚新时代新长征第一现场的亲历者,作者的笔触在第一时间进入了这条浩浩荡荡的“新长征路”,以文字记述了一个高原乡村的脱贫历程,驳杂细腻又质朴宏大,如大地无声,亦如史诗磅礴。这不止是一个作家对时代的使命,一个扶
期刊
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已历时数月,在这场人与自然之间的持久战中,许多行业都备受影响,而作为需要“面对面”品饮消费的传统行业,茶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数月的全民居家隔离,虽让很多行业停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衍生了“宅经济”的新型业态,足不出户的人们基本只能进行“屏对屏”的互动,而电商在这段时间俨然成为全民消费的阵地。  近年来,在“互联网+”的大势下,茶企大都积极介入电商,推动茶业的转型升级。根据艾媒咨
期刊
2019年,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庆典上,有一个方阵特别引人注目,那就是“创新驱动”方阵,代表科技创新的动车、C919飞机、卫星、火箭等模型昭示着通过创新,中国在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革。70年来,科技强则中国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茶产业在70年的历程中亦是通过科技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再度成为世界最大的茶叶生产和消费国。  同年的12月,茶行业内最高规格的“2019中国茶业科技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