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地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llen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常常会想起乡下老家的麦地。
  冬去春来,麦地里的麦子开始蓬勃生长,到了春末夏初的时候,麦子已经长得有半尺高了,风一吹,一波又一波的绿浪在无垠的田野里翻滚着,发出好听的声音。此刻,地头上的绿树也在风中摇曳着,枝叶“哗啦啦”地响着,和麦子摇动的声音互相应和。麦子的香味四处弥漫,明亮的阳光毫无保留地洒下来,辽阔而碧绿的麦地闪着光。村外的小路上,父老乡亲一趟又一趟地往麦地里跑,关注着麦子的长势。孩子们蹦蹦跳跳地在地头玩耍,女孩子会微笑着采一朵开得正好的野菊花插在乌黑的发间,轻轻唱起欢快的歌谣。
  在城市里,一旦安静下来,我就会呆呆地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思绪飘扬,怔怔地沉默着。我知道,我是想我的乡下老家了,想那一大片一大片铺展开来的麦地了。
  我的乡下老家在黄河南岸的平原上,距离黄河只有百十里地,一个叫西场的小村子。西场,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地处村庄西边的打麦场。起初,人们把收获的麦子在这里晾晒,用石磙把麦粒碾出来,收回家里,养育家中的老小。西场,给人一种勤劳耕耘、认真收获的美好感觉。老家的那片土地上不仅出产小麦、玉米等常见的粮食作物,还出产高粱、谷子、花生、红薯、芝麻等农作物。我小的时候,老家河汊纵横,到处都有水塘,因此还出产味道鲜美的鱼虾。老家碧水清清,麦子飘香,鱼虾鲜美,是一块养育苍生的福地。
  麦子成熟的时候,举目望去,金黄一片,麦地里弥漫着麦香。清晨,天刚刚亮,家家户户都已经上地了。人们一字排开,弯腰收割着金黄的麦子,一边不时说笑着,镰刀和麦子碰触在一起,发出“嚓嚓”的声音,真是一曲欢快而热烈的麦地音乐,在无垠的大地上回响着。直到颗粒归仓,麦秸在打麦场上堆成了麦秸垛,麦地才渐渐归于宁静。
  端午前后,麦子基本收割完毕了。麦地里,套种的玉米已是青青一片,玉米苗在麦茬间摇曳着嫩嫩的叶子,没多少天的工夫,碧绿的玉米就会长到齐腰处,连成一片。夏天的夜晚,清风吹拂,长高的玉米“哗啦啦”地响着,还有阵阵蛙鸣此起彼伏,一派热闹气象。
  在老家,操心田野里这些周而复始、烦冗而忙碌的农事,孩子不是主要劳动力,但农忙时节,孩子也会帮着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需要浇水,大人一声令下,孩子们就会麻利地脱掉鞋子,挽起裤腿,拿起铁锨,跳入水中,蹚着水前行,抵达目的地后,用铁锨将水引到浇不到的地方,浇完一垄,再返回田埂,周而复始,不喊一声累。而且,麦地里总有一些蚂蚱或蛐蛐,它们蹦跶的身影逗引得孩子们心头痒痒,干活间隙逮几只蚂蚱或蛐蛐,用毛毛穗串起来带回家,蚂蚱成了盘中餐,味道鲜美,蛐蛐则被放到笼子里养起来,没事的时候看一看。
  收麦子孩子们也是要参加的。大人们总是循规蹈矩,挥动着镰刀一直朝前割,直到一垄麦子割完了,再割另一垄麦子。孩子们则不,他们挥动着镰刀,想往哪个方向割就往哪个方向割,左边割几镰,又转向右边。这样的时刻,大人们很少发脾气。也许是因为丰收在望,心中有着说不出的喜悦,脾气也好了起来。
  老家的麦子是远近闻名的优质粮食,养育了勤劳淳朴的父老乡亲,也拉动了经济的发展。麦子远销省内外,麦秸变废为宝,编织成草帽和背包。有些勤快又能干的人家,每到农闲时节,早起做了又白又软和的白蒸馍,卖到集市上挣一些零花钱。生在麦子之乡,家家户户的女人都会用面粉做各种食物,面条、白面蒸馍自不必说,还有烧饼、韭菜盒子、饺子、包子、油条、糖糕、肉盒等,都是让人食之难忘的美味食品。
  穿过岁月的风雨,麦子在老家的大地上生长了一年又一年,与芸芸苍生水乳相融,融入了老家人的血脉基因。其实不只是麦子,所有的庄稼都是土地的灵魂,养育着土地上的众生。只要有勤勞的人民,丰美的大地就永不会消失。
  王吴军:河南省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    沈不言
其他文献
夏天,天还没黑透。竹床已搬到院子里,用凉凉的井水细细擦过了。桌子、凳子也被搬了出来,桌上一盆煮蚕豆,一盆腌菜瓜,一锅凉得差不多了的粥,一家人就开始吃晚饭了。  蚊子开始出动,还哼着烦人的小曲,它们是让人在夏天不得安生的主力部队,做派却不敢恭维,怎么说呢?它们像一群叼着烟卷、歪戴着帽子的兵痞子,敌进我退,敌退我扰,战法一点也不光明正大。你一抬手,它逃了,你一松懈,它就叮你一口,着实叫人窝火。  点蚊
期刊
妈妈说:孩子,你永在我的瞳仁里,永在我的身体里,永在我的灵魂里。  ——泰戈尔  秋雨将苍松翠柏淋润得绿意盈盈,芦苇、柳丝在蒙蒙雾霭中相依相偎出缠缠绵绵的情愫。  不远处的田垄中,一个身影弯着腰,在陵墓间缓缓地穿行。蓝底白花的上衣,花白的头发拢在脑后挽起一个发髻,走近了些,看清了,她在拔草,不时直起腰来,用袖头轻轻地擦着额头的汗珠和雨水。  您在拔草?嗯。  您的亲人?嗯。  我蹲下身去和她一起拔
期刊
我曾经步行观察过许多和南角墩一样的村庄,尤其是它们平静而安详的路口。标准化的村村通工程造就的路口改变了村庄原来的落后与艰难,它们又以一样的宽度表达着村庄的呆板和困境。路边依旧是延续了千百年的草木枯荣,所有写乡村的诗歌依旧能够找到确认,比如春风吹又生、汗滴禾下土、解落三秋叶以及万树寒无色等等,然而在这些路口你能看到一种新的情绪在滋生与疯长,往前依旧是依依墟里烟的村落,但往后却是绝城而去的车马行色,城
期刊
下午三点,天下起了小雨,爸爸和另外四个叔叔收拾东西。爸爸喊正在看草丛下百灵鸟窝的林小柱:“下山了,回驻地!”  林小柱见叔叔们拿起钢钎,他也走过去拿起一根,扛在肩膀上。自己跟着爸爸来探矿,不能只是玩儿,也要帮助大人干点活儿。他走在前头,为了躲避雨,尽快回到驻地,顺着山坡,欢快地一路小跑,很快隐入森林。  漫山遍野的野生树林,沐浴在蒙蒙细雨中。  忙乎了半天的五人工作组,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到驻地,是下
期刊
在时空坐标系中体察,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发生的历史巨变,广袤乡村是重要的方面。走过70余年,中国农村告别了封闭落后,充满生机与希望。走过70余年,中国农民早已超越温饱梦想,正朝着全面小康奋力奔跑。  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們党成立以后,充分认识到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
期刊
曹文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香蒲草》《丫丫的四季》《天空的天》《云朵的夏天》《荷叶水》《银杏树》《石榴灯》《紫糖河》《牧鹤女孩》,短篇小说集《栀子花香》,散文集《肩上的童年》《水边的故乡》《我们的父亲》以及“勇敢长大”系列丛书、“青青童年”系列丛书、“纯美绘本”系列丛书。作品获冰心图书奖、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  阅读自然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乡村度过的,那时可以阅读到的书很少。后来,有了
期刊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家在盐城响水黄海农场四分场住了三年。  进入腊月,大人们议论过年的事就多了。家里开始大扫除,洗洗刷刷积了一年老尘垢的油瓶、窗户、被子、床单……我家姊妹多,门前的晾衣绳不够用,洗好的床单、被面就蒙在了稻草堆上晒,像蹲了个大头萌娃,围着红红绿绿的花头巾。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傍晚我们像从草堆上揭了一层锅巴,被面硬邦邦的进不了家门。套好的被子居然有稻米的清香,太阳的气味成了年节的记忆
期刊
1977年的冬天比往年都阴冷。回老家的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七,也是我们南方的小年。  多少年以后,我才知道小年对于父亲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可是在那时,我脑子里对于小年的记忆,除了能吃上一顿美美的猪肉,就只是和父亲一起去上坟山了。  吃猪肉自然是欢天喜地。小年这天,母亲总要淘上比平日多一倍的米,盛饭时母亲也总是把一碗饭堆到足够高,有时还要操起锅铲在碗里压一压。这对于几乎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大米
期刊
我从小就生长在太湖湾的小村庄里。有事没事,我都喜欢站在太湖边看看湖水,无论它是轻涛拍岸,还是狂风大浪,我伫立水边,总能感受到它给我的某种生命昭示。九死一生,这词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相对于肉体的疼痛,心灵曾遭受过的创伤远大于它百倍千倍。  我虽生长在清贫之家,但自有记忆起,大饥荒已过,父亲开垦的“十边地”种出的南瓜山芋,基本已能让全家人填饱肚子。总是父亲的骨血,总是母亲十月怀胎生的,以至前边已有三
期刊
浙江建德之行,印象最深者,是梅城。“百丈见游鳞”的江水之畔,这座亲切小城,我在梦中似乎到过。  梅城,千年古邑,是昔日建德县治和严州府治所在地。在梅城,我暗暗惊叹于古人择地的眼光。古梅城之址,实在是隐于青山秀水间的一处东南形胜。  城,北倚高大雄伟的乌龙山(“一郡之镇山”),南面“清溪清我心”的新安大江,而从更南处注来的巨流兰江,恰在城下汇入新安。站在半朵梅花形的南城墙上,可俯临清流,远眺一带连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