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听读训练”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ue_hl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倾听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从小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帮助,而且那将是学生走入社会的一种财富。
  倾听作为一种能力,就应该设计专门的教学环节予以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一个“听读”训练环节,使其成为一个必须执行的教学规范,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
  听力训练应该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但在现实教学中,它却成为一个“盲点”。虽然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每一学段的听力要求都有明确规定。如:第一学段要求“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第二学段要求“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领会要点”,“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第三学段要求“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但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听说训练并没有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我们有时也能听到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听音乐、听词语、听句子的教学环节,但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一种点缀,这些教学环节的目标是什么?执教者心里并不清楚。如仔细剖析一下,就会发现很少听到教师提出具体的倾听目标与要求,很少指导学生应该怎么去听。就是在许多教学设计中,也很少有听力训练的教学环节。
  所以,要想规范“听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加“听读训练”的教学环节,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确定本节课的“听读目标”,在每堂课的教学设计中要安排训练时间,保障听力训练。
  二、精选“听读训练”的教学内容
  幼儿会说话了,他们所用的词语都不是从书上看来的,而是听来的。可见孩子都具备较强的听的能力。有经验的老师还会发现幼儿时期的孩子听自己熟悉的故事可谓百听不厌,这是因为这故事他能听懂。所以,我们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内容,让孩子们参与听,乐于听。当然,我们在挑选听读内容的时候还得注意文本语言的规范性、审美性。
  1、口语材料先行。听读初期,应选择口语较强的听读材料。尤其是一年级孩子刚入学,要求不易过高。可多挑选儿歌、童谣、绕口令、谜语等篇幅短小,语言形象的口语听读材料,一来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口语占优势的阶段性特点,二是增强学生听读的兴趣,初步培养听读的良好习惯。
  2、生动故事跟进。到了二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书面语言积累,就可听一些儿童诗、童话、寓言、成语小故事、名人小时候的故事等主题积极向上,童趣盎然,语言生动形象,又有一些简单情节的内容。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文学形象,从录音机中,从实验教师的范读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心田。一篇篇优美的文章,一段段充满音韵美的语言文字,在孩子们的反复“听”中,在孩子们的反复“说”中渐渐领悟、体会、模仿。这样,在“听读训练”中,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方法得到了培养,说话、写话时运用的语言得到了规范。
  3、流行文学提升。三、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听的习惯,这时候,选择的应该是学生喜欢听和必须听的内容,例如模仿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形式,精选一些脍炙人口的小说片段或深受学生喜爱的杨红缨、郑渊洁小说,以及儿童文学等文学性较强的杂志,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让学生在“说”感悟语言,在“诵”中积累语言,在“写”中运用语言。“听读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朗读、阅读、写作能力,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力和想象力。
  三、优化“听读训练”的教学策略
  听是个性化的行为,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欣赏角度,不同的听话习惯。如果教师千篇一律的只反复让学生听这个内容,记那个内容,为听而听,则物极必反,不但扼杀学生听的兴趣,而且淡化了学生听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训练听的能力,促进学生听力的发展。
  1、创设情景。让孩子置身于某个情境中进行语言训练,不仅符合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学生兴趣,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协调左右脑的活动,促进大脑的思维功能,都非常有利。
  2、互评交流。学生在课堂上要听的不仅是教师语言,同时也要倾听课堂上学生的回答。让他们边听边想,有不同意见及时提出,这种方式是对学生听话、思维、说话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参与教学,成为课堂的小主人。
  3、猜听结合。在学生听故事前,让孩子读读题目,猜猜可能会写什么;在听故事中,停下来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你觉得他会怎么做”、“你猜结果会怎样”等等以此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想象,激活思维,激发兴趣;听后让学生对人物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感想。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以下形式的听力训练,从听的内容分,主要有听词、听句、听段、听篇等形式;从听的教学方式来分,主要有听读、听写、听讲、听辩等形式;从听的组织方式来分,主要有在游戏中听、在语境中听、在情景中听、在生活中听等形式。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巧用各种形式,使学生听得趣意盎然。
其他文献
语文学习中语感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而教师如何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语言感受力,随着语文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学界的重视。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分以下三个层:  一、初级层次——感知、积累层次  初中语文课本中很多篇章,它们大多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鼓励学生读背这些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丰富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
期刊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有新鲜感,又不像练习课那样有成功感,而且没有公认的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正确的指导思想  思想决定一切。复习课的目的是什么,这值得每一位从事备考的数学教师深思。巩固旧知识和把知识系统化是首当其冲的目的,再就是为学生应试(在对学生评价体系尚未完善的今天,作为高级学校选拔学生和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仍然是行之有效的手段)理所当然成为第二目的。  二、
期刊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随着数学学习内容的增删,数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以下就空间观念的培养和推理能力的培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一、空间观念的培养  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的空间观念的培养,成为新课程的一大特色,《新课程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  传统的几何课程,内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对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
期刊
当今的社会提倡和谐,如今的迁安更是提倡构建和谐迁安。作为教师的我们更要构建和谐课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堂教学仍然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渠道。如何利用课堂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一个值得重视的有效方法是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课堂并非是让学生乱说、乱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多由学生尝试,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思考的见解,哪怕是对问题思考的一点闪光点,也都给予肯定,甚至对问题的错误思考,不但不
期刊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片面重视具体题型的讲解和练习,忽视了对数学思想的日常渗透和综合总结。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同学们掌握正确的数学思想是至关重要的,是提高数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1、“方程”的思想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初中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
期刊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
期刊
【摘要】 学生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成为具有全面文化基础(特别是信息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高尚道德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本文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中的运用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以期提高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的实用性,达到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 初中数学;现代信息技术;整合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
期刊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作用。  下面根据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尝试作法。  一、巧借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这种全新的、科学的学习方式,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体现了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需要,是人的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以“动手、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既是当前课程改革实施《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每一个教师面临的重要任务。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狭义的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含义,过分追求探究性学习的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