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若给力行业“冷冻期”有望破冰

来源 :中国纺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lus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者:众所周知棉花价格近2年经历了过山车似的涨跌,请您谈谈期货市场的表现如何?近期的棉花期货市场的行情怎样?
  董双伟:棉花市场从2010年7月到2012年7月份的两年时间里,经历了从暴涨创历史记录,到随后暴跌,并维持弱势阴跌的格局。国际现货贸易价格2011年初一度达到3.8万元,到目前,现货价格国内成交最低在17000元附近。郑棉期货在此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一轮过山车行情,价格自2010年7月份启动以后,2010年11月、2011年2月两度接近3.5万元关口附近,创历史记录,同时吸引大量外围包括投机资金介入,成交量突破400万手,一度成为国内期货成交最活跃品种;随后出现瀑布式的下跌,并在2011年10月份左右暂时在国家收储价19800元附近企稳震荡反弹;2012年3月国家收储结束,行情再次归于下跌,最低至17800元附近,较本年度收储价低2000元。
  近期市场受到流通中棉花资源量大幅缩减(本年度棉花基本收归国储)、国家控制配额发放港口进口棉难以进入内地流通市场的影响,在下游纺织消费企业关、停产量丝毫没有改变情况下,现货价格有所企稳反弹,销量增加,郑棉期货主力1301合约进入了19400~19600元的区间震荡,重心有所上移,而国际市场由于炒作美国天气干旱、东南亚其它国家积极采购等提振,ICE期棉同样震荡走强,目前在72美分关口附近徘徊。
  记者:新一年度的棉花收储价格已经确定,新一轮的工作将要开展,这对棉花期货价格的影响有多大?未来下半年乃至明年的棉花期货价格走势将会如何?
  董双伟:新年度国家收储价格20400元/吨,较本年度提高3%,政策显示国家将继续敞开收购。就收储而言,中国制定的价格无疑起到了托底作用,但对于参与期货市场投资者而言,中国储备本年度创下的410万吨以上的满负荷收储、下年度收储能否按计划进行、中国收储价格高于国际远期CNF报价近6000元/吨之多等,令各方预期新年度中国市场价格将可能呈现出收储阶段价格相对较高,收储结束价格有望再次大幅下滑的预期,对于期货行情而言,合约价格将呈现出规律性的近高远低的价差格局。
  2012年下半年棉花价格将可能在国家是否抛储、配额何时增发等政策性影响下,呈现出波段性涨跌行情,但高点基本限定在2-2.04万区间,低点基本在1.78-1.8万元左右。另外中、美以及印度主产棉国8月份-10月份的天气,也可能令期货价格产生一定波动。
  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全球经济形势不佳外需延续萎缩,国内实体产业受阻内销同样不佳,棉花价格陷入波动性且反弹高度有限、总体棉花供应相对宽松之下,纺织企业亦保持低原料库存、随用随买的策略,不宜维持过高库存;且有条件的企业,尽量选择采购进口棉,或降低纺织配棉比等。
  记者:对于棉花市场近两年来出现的暴涨暴跌以及近期的内外价格倒挂严重的现象,您认为导致这期中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未雨绸缪?
  董双伟:近两年来棉花市场经历了暴涨到暴跌,并进入了弱势整理的格局,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棉花种植比较收益持续下降,种植面积不稳定带来产量2010年出现连续三年减产,供需出现失衡,是引发10年棉花价格出现大幅上涨的一个主要因素;其二,高棉价引发的消费替代、暴涨暴跌对下游纺织消费企业库存及产成品销售压力陡增等,均引发棉花价格自2011年2中旬之后展开调整,并最终出现暴跌格局;其三,国家棉花市场调控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制定的收储价格对国内棉花价格产生一定的托市作用,但国际市场价格相对更加市场化,没有托底支撑,以至于中国棉花市场下滑到一定程度受到政策支撑,而国际市场价格不但没有类似的支撑,且由于中国配额发放的控制,导致主要出口国出口受阻,形成价格恶性循环,内外棉价格呈现倒挂格局,从2011年10月份开始至今,这种倒挂不合理局面持续存在,长达10个月之久,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
  对于未来如何预防这样的现象出现,我认为政策面需要做的更多:其一,储备政策的立足点是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引发,而不是人为认定价格高了还是低了,从而盲目的制定收储价格,进行收储或放储;其二,要切实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将对棉花的补贴等行业政策落到实处,真正使种植者得到实惠,而不是中间贸易商等,从而通过保证基本供应前提下,尽可能的通过市场发挥作用。
  记者:棉花市场的政策权衡关系到棉农和纺企的共同利益,针对这样一对貌似对立的矛盾冲突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国家的棉花政策?
  董双伟:棉农——作为第一产业中的最弱势的群体,棉纺织企业——第二产业中纺织工业,二者本身并不存在矛盾,他们更多是一个产业链均不可或缺的部分,最近两年大家谈论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棉农并不认可棉价,觉得籽棉收购价偏低了;而棉纺织企业则总觉得原料成本—棉花价格偏高。但事实上,近年来由于货币投放量增强,通货膨胀明显,种植成本高企,且与粮食作物相比,种棉比较收益很不理想,国家制定的收储价格更多是皮棉收购价,而真正棉农卖的价格,显然非直接换算而来;对于棉纺织企业而言,棉花最终到厂,经历了一些贸易环节,无疑加大了流程成本,另外棉纺企业并非是这个产业链的终端企业,其用棉花后生产的纱、布等仍是中间产品,其关注的不仅有上端原料价格,还有产成品的报价以及需求情况,解决其面临的困境,需要上端、终端共同提出一些措施,且终端的问题有时候与全球及中国经济景气度等密切相关,不是简单通过行业政策就能改变的。
  当前国家的棉花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否起到了效果,真正使产业链各方满意,让产业健康法阵,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既要认识到某些情况必须要出台政策,又要意识到某些事情不是靠行业政策能够起到的,否则会事倍功半。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棉纺企业遭遇的寒冬状况?增加配额能否解决目前的危机?
  
  董双伟:棉纺企业目前的确遇到了寒冬,可以说严重程度要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时的水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原料成本偏高,尤其是较东南亚与中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国家相比,本年度以来持续偏高3000~5000元/吨,基本吞噬企业利润;其二,全球经济面临二次衰退阴影,尤其是中国出口的前三大市场欧盟、美国、日本,均可能在未来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仍面临增长乏力困境,从而影响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其三,资金链偏紧状况。尽管2012年6月份开始国家放松信贷,但由于经历了2011年棉花价格暴跌,棉纺织企业囤棉、囤积纱、布造成实际亏损,应收帐款放大等,影响企业资金面运作;其四,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进入上升周期,且用工荒现象长期存在,企业成本增加。
  目前纺织企业以及相关的协会一直呼吁国家增发配额,以使国际廉价的棉花进入中国,降低企业成本,解决目前产业面临的问题。我认为如果能够放开配额,且降低进口滑准税税率,不但我国纺织企业用棉成本大幅下降,也会令国内外棉花不合理价格逐步回归,从而国际上与中国具有竞争的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等纺织用棉成本进一步拉平,有利于提高我国纺织企业竞争力,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行业面临的重要困境,就这一点而言,国家主动放开配额是目前解决纺企困境的关键。
  记者:您认为在现行棉花政策下对于纺织企业面临的危机,国家应该如何解决?
  董双伟:目前纺织企业面临的危机,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于一些政策可以调节的,国家应尽量去解决,比如已经实行的降息减轻企业贷款压力,下一步可以考虑实行结构性的减税,提高出口退税率等,另外对于目前不合理的内外棉价格,国家层面如果下决心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就看国家发改委、国家海关,以及财政部,农业部等各个部委如何协调的问题了。
  按照往年的惯例,每年棉花种植季节的2~5月份,国家为提高棉农种植积极性,制定相关的政策,以维持棉花价格稳中震荡上行;而之后,由于新旧年度间的6~9月份,棉花“青黄不接”,国家更多以保持纺企正常用棉需求为基调,通过储备棉投放、或者增发配额等途径来解决此问题。
  就目前而言,加上去年以来中国纺企面临内外棉成本巨大差别的新问题,国家更应该如此,但主要的障碍预计仍是国家19800元/吨收储的本年度棉花,到目前加上仓储资金成本等,预计在21000元/吨附近,而下年度又过早的宣布20400元/吨敞开收储。储备棉若按当前市场价格抛售,或增发配额,必然会对收储主体带来巨大亏损,谁来承担这个损失,显然政策制定者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
  记者:请您谈谈从纺织企业的角度来讲如何再次规避类似于棉花危机这样危害到整个行业安全的情况发生呢?您有什么建议。
  董双伟:首先,企业本身要正确评估形势,评估自身实力,从而减少原材料价格暴涨暴跌带来的企业库存巨大损失,这对于2011年初很多纺织企业有深刻的教训;其次,要具有全球宏观、金融视野,利用一些金融避险工具,比如棉花期货的保值、避险功能,减少现货市场单边波动,对企业经营带来的诸多不确定性。再者,纺织企业对棉花原料的依赖是无法回避的,从长远来看,有势力的企业应该与国内的某些种植合作社、新疆棉花生产单位,以及国际棉花供应商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保证原料稳定供应。最后,怨天尤人也好,质疑政策也好,有些东西或者政策无法改变,或者说只能接受情况下,比如,已经存在较长时间的棉花价格过高的问题。企业应主动采取一些手段,包括寻找替代品,生产更适合市场销路的产品,调整企业的采购、销售策略等,减缓对企业的影响。
  
  链接
  董双伟:
  任职于北京首创期货有限责任公司,研发部经理,农产品高级分析师;
  研究领域为软商品棉花、白糖市场,并涉及油脂油料,玉米、小麦等大宗农产品市场;
  2008年、2010年度文华财经“华山论剑”年度总冠军;2009年、2010年、2011年度郑商所高级分析师(棉花);大商所2010年农产品十佳团队/2011年第二阶段十佳团队;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最佳农产品分析师;CCTV证券资讯频道、BTV财经频道特约嘉宾,国际通讯社彭博、路透社特约评论员。
其他文献
今年以来,我国的纺织工业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陷入了困境。1~5月份,出口的实物数量减少了2.2%,内销也比去年同期跌了10个百分点,全行业生产大幅下降18个百分点。纺织市场的低迷,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使行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矛盾,也提出了如何解决的新课题。纺织原料是纺织工业的主要生产要素,目前纺织原料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生产紧缺到
期刊
2012年中国国际家用纺织品设计大赛由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纺织行业分会、法兰克福展览(香港)有限公司、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办方负责人何峰主任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到:“家纺设计大赛和产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在设计大赛举办初期家纺行业设计人才奇缺,企业也不重视设计,举办设计大赛目的就在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壮大设计师队伍。但是10年过后,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世界模式,大
期刊
节会尽展特色产业优势  中国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和中国西部(银川)服装服饰艺术节是宁夏自治区倾力打造的重要展会,自2006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羊绒博览会和两届服装服饰艺术节,在区内外、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2006年9月22日,首届中国宁夏国际羊绒贸易博览会在宁夏展览馆开幕,来自英国、意大利、日本、蒙古、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150名外商代表和国内的羊绒企业代表共800余人参会。2008
期刊
人才之“贵”  2012年6月28~29日,“2012中国纺织服装人力资源论坛”在京召开。此次论坛汇聚了全国纺织行业人力资源力量,意在贯彻落实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和纺织强国纲要建设人才强国精神,以人力资源水平的提升加速行业的转型升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杨纪朝、夏令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等行业领导,以及全国纺织服装界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同参加。  在《建设纺织强国
期刊
打破低端输出,拥有设计话语权  翔顺是一个有着15年成长历史的丝绸服装品牌,从初创时梦想打造中国丝绸终端产品品牌,到现在专注于民族自主品牌的不断提升,成长的每一步都值得珍惜和呵护。  中国作为国际丝绸市场的“原料输出国”及加工大国,丝绸产量占据全球市场的75%,但对外出口的产品大都是作为原料的干茧和粗加工的生丝,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中上游。这是一个让国人极为尴尬的事实。一方面,中国的茧、丝和坯绸产量分
期刊
记者:即将举行的“中国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已经是第四届,是什么样的产业背景促成“中国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的组织与执行?  龙飞:自2006年至2010年,我们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宁夏国际羊绒博览会。这主要是羊绒产业和发展背景为举办羊绒博览会和服装艺术节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  从宁夏羊绒产业的发展来看,羊绒产业已发展成为宁夏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建成了灵武羊绒工业园区、同心羊绒工业园区和银川羊绒企
期刊
纺机行业别样色彩  提到纺机行业,最直观的印象会是传统重型机械的生产场面。这个行业硬朗的形象深入人心,很难将其和年轻俏丽的女孩子联系在一起。但是年轻的李娇燕一张口,对于身处的这个行业便如数家珍,于是那些严肃冰冷的机械配件,便全都立刻像被染上了一抹别样亮丽的色彩。  航月的主营业务是细纱机钢领钢丝圈的生产,从1988年厂创办,至今已经21年。目前钢领年产量3000万只,钢丝圈30万盒,在全国均位列前
期刊
原料市场——面面观  目前发达国家针对原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纤维材料、可再生利用的纤维材料和非石油基纤维材料、纳米纤维和纳米复合纤维、智能纤维、仿生纤维等众多先进和尖端纤维材料方面。在面料上的应用开发国外纤维主要集中在高仿真、超仿真、多功能、复合化方向发展,而目前国内外纤维存在化纤仿真技术、天然纤维改性技术、新型纤维开发和材料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且与后道织造、染
期刊
6月3日晚,历时12天的2012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在“广州国际轻纺城杯” 2012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的鲜花与掌声中圆满降下帷幕。各类奖项经过激烈角逐,最终各归其主,来自广州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23号选手吴汪洋的作品《refresh》一举摘得桂冠。至此,又一批服装院校的时尚学子怀着服装梦想破茧成蝶,去舞动属于他们自己的青春。  7年前,中国纺织品流通领域的龙头市场——广州国际轻纺城肩负着
期刊
7月10日下午,由深圳市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龙华新区人民政府、中国纺织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服饰》杂志、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深圳大浪服装产业集聚基地承办的2012“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决赛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的20位入围决赛选手,带着他们的设计作品,在深圳会展中心5号馆表演厅的舞台上一决高低,经过激烈角逐,金、银、铜奖各有所归。  2012“大浪杯”中国女装设计大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