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应用与思考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477011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写作意识的养成
  1.读者意识。
  我们的同学们在面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时,首先要明白自己在写作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这就决定了其该发表什么样的看法;要揣摩即将面对的读者是什么样的人,决定自己该如何去表达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
  2.主体意识。
  所谓写作主体意识,是指以学生为本的一种意识,其具体表现在学生将自身的各种心理状态反映在作文写作当中。因而学生的思维、兴趣以及个性等都可以归结到写作主体意识。因此,学生在作文写作中發挥出写作主体意识,自然就能够展现出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情感、生活态度等,展现出主体意识。
  3.客观意识。
  所谓客观意识,即置身事外,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识代替客观分析。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学生在写作时往往要具备鲜明的观点,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充当一个“愤青”的角色。在具体表达观点的过程中,既要能观点鲜明地表明立场,又要能客观冷静地分析;否则极容易剑走偏锋,让客观与公正的天平失去平衡,从而对材料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写作思维的开发
  1.创新思维。
  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创新。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更要求我们的中学生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找到问题的本质与核心,从而有的放矢,一针见血。然而这样还远远不够,创新思维要求广大中学生的观点能针砭时弊,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可以标新立异,也可以一鸣惊人,还可以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创新,不过尔尔。
  2.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正确、合理思考的能力。它是一种通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一篇文章的“问世”,往往要经过客观来源、思维加工和表达反映三个阶段。其中思维加工就是借助于抽象和概括的逻辑法则,来确立文章的思想观点、设计文章的逻辑结构、选择文章的充足材料和构建文章的独特格调。
  3.辩证思维。
  作为高中生,在已经掌握辩证法常识的基础上,还必须能把辩证思维运用到作文的写作上。因此在审题时,就要求我们的同学们能运用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来客观分析问题,并得出合乎题意的结论。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则要求学生能运用联系的、发展的、一分为二等观点来指导我们的写作,并贯穿始终。
  三、写作习惯的促成
  1.阅读习惯。
  今年的四月二十三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阅读的热潮。阅读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对于中学生而言,能否拥有开阔的视野,广博的胸襟,往往决定了作文的档次和品味。只有博古通今、形文俱胜、传播社会正能量的佳作才能在考场作文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这一切,取决于阅读。而能否坚持阅读,往往源自于中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2.摘录与随笔习惯。
  伟大领袖毛主席当年在延安的窑洞里,头顶上是呼啸的敌机,一手拿的往往是《史记》,而另一只手里握着的则是一支笔。读书,就应记笔记。读书笔记,读书和笔记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读书不动笔,不如不读书。而“信手拈来”这个成语,往往是为那些喜欢作读书笔记的人准备的,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呢。对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而言,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善于发现别人文章里闪烁的思维的火花,善于扑捉智慧的光芒。毕竟任务驱动型作文对于文学性的语言并不怎么“感冒”,它更喜欢的是具有思辨色彩以理性分析见长的文章。
  3.交流习惯。
  思维往往在碰撞中才能迸发火花。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学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无论认识还是不认识的,大家都可以通过网络交流。信息的快速传递,观点的敏锐交锋,无疑为广大中学生思维的开发与拓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而在班级内部,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各类APP、云教育平台,为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提供广阔的平台。
  4.坚持习惯。
  不能坚持,已经成为广大中学生学习的第一大障碍。这需要的不仅是兴趣,更是一种内需和渴求。给自己制定一个读书的计划,一年乃至十年,然而这并不只是个计划。
其他文献
语文教师如何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如何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做到“文道合一”,实在是一门值得探讨的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中要注意有机的结合和巧妙的渗透。  一、审明文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教学《故都的秋》时,先让学生查资料理解背
期刊
随着《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等几档节目的热播,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浓浓书香越来越受喜爱。但是这种浓郁书香的背后,却是漫长的阅读时光的积淀。  阅读,足以广识。  作家将他们的思想浓缩在文字里,刻印进书本中,再交到读者手上。罗光彩在《名人读书》里说:“在政治家的眼里,书籍是多难兴邦的辅弼俊秀;在军事家的眼里,书籍是攻城掠地的倚天宝剑;在经济家的眼里,书籍是为稻粱谋的
期刊
“你的泪光,柔弱中带伤,惨白的月弯弯,勾住过往。 夜太漫长 ,凝结成了霜,是谁在阁楼上冰冷地绝望。……”每当听到这几句歌词,我的心总会从喧嚣走进宁静,在宁静中感受歌词带给我的那份伤感、凄凉的美。是的,这首《菊花台》让我百听不厌。  你“泪光”“柔弱”,我“呼啸”“沧桑”,整首歌中,有“你”的忧愁与等待,有“我”的苍凉与无奈,似乎怒放的生命挣扎,终抵不过花谢的命运肃杀,所以反复唱“菊花残,满地伤,你
期刊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方式,它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训练方式。那么,在语文课的具体教学中,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提高朗读能力呢?  一、教师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朗读技巧。  (一)要想指导学生读好课文,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朗读基本功,掌握基本的朗读技巧。课前教师应该熟练掌握课文内容,预先了解学生容易读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课堂上,我们的教师也越来越重视朗读的训练,但不难发现,真正想读,愿读,爱读,乐于读的同学并不多,一节课下来,尽管老师很努力地指导,但真正读书的学生屈指可数。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读书的快乐,人人爱上读书,乐于读书,争着读书呢?  一、营造朗读氛围,点燃
期刊
一提起作文,许多学生愁眉苦脸,提笔似有千斤重,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教师也感到“无规可循,无法可依”,师生在泥泞的沼泽中前行,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走出写作的困境,寻得写作捷径,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汲取古诗词入文  “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艺术源远流长,“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厚,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期刊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有了“美丽” 的新目标。因此美育也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学的各门课程中都蕴含有丰富的美育素材,忽视美育势必削弱学科教育价值。中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美育素养,在教学中进行生态美、自然美、有序美、科学美等美育渗透,创设审美化课堂以提高中学美育教学的有效性。如果一个人接受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重知识技巧、轻行为习惯训练的现象相当普遍。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重“写”而轻“说”,主要是由于学习本民族的语言,学生对听说不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时那样有隔阂,而读和写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相对来说大一些,而教师在教学中侧重对学生进行一些读写方面的训练是需要的。因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能“写”而不能“说”,会“写”而不会“说”,好“写”而厌“说”。课堂中回答问题、讨论问题时气氛沉闷而不活跃:在
期刊
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主要是为学生从小学的体育学习模式转变到中学的体育学习模式而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促使“教與学,师与生”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增强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后劲。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态各有不同,在教学上也各有所长,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在教学上有角色意识,积极做好对接工作。开展中小学体育教学研讨课,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模式,能够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六年级
期刊
“鱼”很有营养价值,但糟糕的烹饪方式不仅会破坏其固有的营养价值,甚至还可能使其完全丧失营养、變成有害于健康的食物。烹饪鱼是如此,数学教学又何尝不是这样?  教师常常以成人的眼光规划严谨系统的数学课程,并以自己多年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对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没有足够的在意,忽视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成年人有责任创设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