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云南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已进行多年,新课改下生物学课堂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学生有一定基础的条件下,采用动画、制作模型、作图、对比的方式对减速分裂的过程进行教学,取得一定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自主学习 ; 观看动画 ; 制作模型 ; 作图 ; 对比
中学教材讲到的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主要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是产生生殖细胞的方式,这两种分裂过程都是以染色体(质)形态及相关结构的变化为主线。在学生已具有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的条件下来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而减数分裂又是理解“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因此关注减数分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好遗传学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和参加公开课过程中的磨课、评课经历,谈一下减数分裂的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顺序,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编排序列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新知识,从而快乐的学习。对于本节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各分裂时期变化的特点,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动画边展示边讲解各分裂时期的变化特点。两种教学手段不同,但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被动作用,根本没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也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的精髓。经过检测学生还是不能判断细胞分裂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变化及混淆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时期图像,甚至出现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还有同源染色体的低级错误。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首先关注的是细胞核内核体积的大小、核膜、核仁、纺锤体及染色体(质)的形态、位置、结构及细胞数目的变化。而并非是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所以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即将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的结构并提醒他们这些结构将会如何变化?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教材中寻求答案。通过研读课文及学生的观察、讨论、分析得出个分裂时期明显的变化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印象深刻。在学生获得对各分裂时期图像有整体印象之上,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模型,然后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较为抽象的疑难问题,如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DNA、染色单体的数目的变化。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前一个时期与后一个时期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2、 通过自主学习寻找各自的问题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从,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
3、 合理利用动画。引导学生理解各时期的特征及细胞物质、结构的变化
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分裂时期时期中物质、结构的变化时一种微观的、缓慢的动态变化,通过生物学实验无法观察到,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动画,将微观的动态变化变得清晰可见,使学生观察到个时期的动态变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动态变化之美。为了使学生能更有针对性的观察,笔者建议每播放完一个时期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该时期细胞的变化,让学生在前后时期对比中清晰的找出各时期的动态变化,。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学生在观察间期与前期动画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前期与间期相比,哪些结构出现,哪些结构消失?在观察分裂间期的起始图与终点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染色质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4、 让学生观察动态、静态图,引导学生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
在学生已经具有减数分裂过程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利用教师课前准备的染色体(质)模型,如图一,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如图二
图二
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深切的体会到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情况及相关变量如染色体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为学习遗传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 让学生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作出减数分裂过程图
减数分裂的核心变量时染色体(质)及染色体(质)上的DNA,通过作图再一次体验它们的变化,并总结出相应的特征及变化特点,这是掌握减数分裂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图三
图三
6、 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物理模型及所作的过程图,引导学生构建染色体(质)的形态、位置的变化及各变量(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并作出数学模型图
减数分裂过程的核心变量时染色体的相关变化,这里包括染色体(质)的形态、位置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特别染色体数目、形态、位置是判断个分裂时期的重要依据,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教师再次给出各时期的图像进行排序,当学生完成排序后,可提出问题:分析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是染色体的变化,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条染色质为例,尝试绘制出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示意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穿梭于学生之间,可进行适当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学生所犯的错误,可将错误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也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裂图像进行一一纠错,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构建模型。如图四。
图四
在构建了图四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以一个细胞为例,尝试绘制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的坐标曲线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穿梭于学生之间,可进行适当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学生所犯的错误,可将错误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也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裂图像进行一一纠错,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构建数学模型。如图五。
图五
7、 巧用比喻,突破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一是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为此教师可巧用一些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与DNA关系时,可将染色体比喻作自己的手臂,手臂的骨头比作DNA,骨头以外的所有部分是蛋白质,这样学生就能轻松的理解染色体与DNA的关系了。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不包含染色单体)与所含DNA的数量比为1:1,当两只手臂交叉在一起时,染色体(含染色单体)与所含DNA的数量比为1:2.两手交叉分开时,染色单体消失。利用自身的身体结构学生就轻松容易的理解了上述变量的比例关系:在没有染色单体的细胞中DNA数=染色体数;有染色单体的细胞中DNA数=染色单体数=2倍染色体数。
8、 教学反思
每一堂教学设计都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学生的已有知识就是教学起点,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终点。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的复述教材。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老的方法去学习,那学生不但学得苦而且还学不好。在本届教学中,笔者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动画、动手操作、画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新知识的消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物学》
[2]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二
【关键词】自主学习 ; 观看动画 ; 制作模型 ; 作图 ; 对比
中学教材讲到的真核细胞分裂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主要的分裂方式,减数分裂是产生生殖细胞的方式,这两种分裂过程都是以染色体(质)形态及相关结构的变化为主线。在学生已具有有丝分裂相关知识的条件下来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而减数分裂又是理解“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因此关注减数分裂教学的有效性,是学好遗传学的基础。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和参加公开课过程中的磨课、评课经历,谈一下减数分裂的教学策略。
1、调整教学顺序,让学生轻松快乐的学习
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编排序列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掌握新知识,从而快乐的学习。对于本节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一边画图一边讲解各分裂时期变化的特点,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动画边展示边讲解各分裂时期的变化特点。两种教学手段不同,但都是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被动作用,根本没有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也没有真正的理解知识的精髓。经过检测学生还是不能判断细胞分裂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变化及混淆了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时期图像,甚至出现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还有同源染色体的低级错误。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首先关注的是细胞核内核体积的大小、核膜、核仁、纺锤体及染色体(质)的形态、位置、结构及细胞数目的变化。而并非是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量的变化。所以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先引导学生观察一个即将进行减数分裂的细胞的结构并提醒他们这些结构将会如何变化?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教材中寻求答案。通过研读课文及学生的观察、讨论、分析得出个分裂时期明显的变化特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征印象深刻。在学生获得对各分裂时期图像有整体印象之上,通过让学生自己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模型,然后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较为抽象的疑难问题,如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DNA、染色单体的数目的变化。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前一个时期与后一个时期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2、 通过自主学习寻找各自的问题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指不听从,不依赖于别人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则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够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具有刻苦钻研精神,并且能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价。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进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得教学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
3、 合理利用动画。引导学生理解各时期的特征及细胞物质、结构的变化
减数分裂过程中,各分裂时期时期中物质、结构的变化时一种微观的、缓慢的动态变化,通过生物学实验无法观察到,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模拟动画,将微观的动态变化变得清晰可见,使学生观察到个时期的动态变化,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命的动态变化之美。为了使学生能更有针对性的观察,笔者建议每播放完一个时期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该时期细胞的变化,让学生在前后时期对比中清晰的找出各时期的动态变化,。为了降低学习难度,教师可进行适当的引导,如:学生在观察间期与前期动画过程中,教师可提示:前期与间期相比,哪些结构出现,哪些结构消失?在观察分裂间期的起始图与终点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染色质的变化,思考变化的原因?
4、 让学生观察动态、静态图,引导学生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
在学生已经具有减数分裂过程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利用教师课前准备的染色体(质)模型,如图一,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如图二
图二
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制作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深切的体会到减数分裂过程中各时期的变化情况及相关变量如染色体的变化。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为学习遗传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5、 让学生观察减数分裂过程的物理模型,作出减数分裂过程图
减数分裂的核心变量时染色体(质)及染色体(质)上的DNA,通过作图再一次体验它们的变化,并总结出相应的特征及变化特点,这是掌握减数分裂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图三
图三
6、 让学生观察自己制作的物理模型及所作的过程图,引导学生构建染色体(质)的形态、位置的变化及各变量(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并作出数学模型图
减数分裂过程的核心变量时染色体的相关变化,这里包括染色体(质)的形态、位置以及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数量变化,特别染色体数目、形态、位置是判断个分裂时期的重要依据,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教师再次给出各时期的图像进行排序,当学生完成排序后,可提出问题:分析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学生就会回答是染色体的变化,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一条染色质为例,尝试绘制出染色体的形态变化示意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穿梭于学生之间,可进行适当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学生所犯的错误,可将错误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也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裂图像进行一一纠错,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构建模型。如图四。
图四
在构建了图四的基础上,教师可让学生以一个细胞为例,尝试绘制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数目变化的坐标曲线图。学生在绘图过程中穿梭于学生之间,可进行适当的指导,更为重要的是寻找学生所犯的错误,可将错误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也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裂图像进行一一纠错,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构建数学模型。如图五。
图五
7、 巧用比喻,突破难点
教学实践证明,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一是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关系,为此教师可巧用一些比喻来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在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与DNA关系时,可将染色体比喻作自己的手臂,手臂的骨头比作DNA,骨头以外的所有部分是蛋白质,这样学生就能轻松的理解染色体与DNA的关系了。正常情况下染色体(不包含染色单体)与所含DNA的数量比为1:1,当两只手臂交叉在一起时,染色体(含染色单体)与所含DNA的数量比为1:2.两手交叉分开时,染色单体消失。利用自身的身体结构学生就轻松容易的理解了上述变量的比例关系:在没有染色单体的细胞中DNA数=染色体数;有染色单体的细胞中DNA数=染色单体数=2倍染色体数。
8、 教学反思
每一堂教学设计都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的起点、过程和终点,学生的已有知识就是教学起点,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的终点。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是机械的复述教材。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让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自主学习,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果按照老的方法去学习,那学生不但学得苦而且还学不好。在本届教学中,笔者抛弃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动画、动手操作、画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从而轻松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完成新知识的消化过程。
参考文献
[1] 《中学生物学》
[2] 高中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