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传统课堂教学 发展学生数学经验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808289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基础,所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通过“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的分析与探究,教师应变复习旧知为梳理经验、变新授教学为分享经验、变巩固总结为优化经验,从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
  [关键词]数学课堂 变革 发展 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5-045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把发展学生的数学基本活动经验作为重要教学目标,由此可见,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通过“2、5、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教学,以复习、新授、巩固这三个环节,试着阐述如何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数学经验。
  一、变复习旧知为梳理经验
  在教学新授之前,许多教师都会安排相应的复习环节,这样既能巩固学生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但以往的复习环节,教师只是出几道题目让学生练习一下就算完成了这一教学环节。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复习方式,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维活动,把复习旧知变为知识经验的回顾,促使学生产生想学新知识的欲望。
  如教学这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整除的特征与范围是什么?(2)1~20以内各个数都有哪些因数?(3)把这些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说出自己分类的依据。(4)在分类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想提出来让大家解决?审视学生的分类方法,发现学生有的是按照有没有因数把这些数分成两类,有的是按照因数的多少来进行分类,还有的是按照因数的奇偶性进行分类。这些分类都是学生在前经验基础上进行的,都是他们在经验基础上的个体行为。这样不仅复习了整除概念以及因数和倍数的相关知识,而且为本节课教学新知识奠定了基础。试想,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出几个数让学生找一找这些数的因数与倍数,那是无论如何也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效果的。这也正是变复习旧知为梳理经验,既激活了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又为他们形成新的数学经验做好准备。
  二、变新授教学为分享经验
  新授环节是一节数学课的主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以往都是由教师与学生一起解读、学习教材内容。这样教学,虽然学生也可以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但是它立足于学生经验的成分非常少,学生基本上都是在生生、师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显然,这样教学不利于学生数学经验的形成,所以我们要变新授教学为学生知识经验的共享,即在新授环节,让学生说出自己通过探索而获取的知识经验。在共享经验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促进学生的数学经验更加完善。
  如通过前面的经验梳理,许多学生已经形成了初步的2、5、3的倍数的特征的数字表象,于是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根据前面自己的分类进行逐一讲述,然后让他们进行质疑。
  生1:我发现这些数有的因数只有1和它本身,而有的数却有3或者3个以上的因数。
  师:对,那我们还可以把有因数的数再进行分类。你们说一说自己的分类方法,可以吗?
  生2:我发现有因数的数无论有多少个因数,它们最基本的因数只有2、3、5这几个数。
  生3:所以我的分类方法是根据2、3、5的倍数的方法,把这些数分成四类。
  生4:为什么10和20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你们有没有发现其中的规律?
  师:好,那你们再研究交流一下,看看2、3、5的数的倍数都有哪些特征。
  ……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直是在与其他同学共享自己的探索经验,从而逐步掌握2、3、5的倍数的特征。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生碰撞,以拓展学生的数学经验,使他们形成更系统的数学经验。
  三、变巩固总结为优化经验
  巩固与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仅可以出示一些相似但解题方法不一样的题型来让学生练习,还可以安排一些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解答,以促进学生在解答过程中优化自己的数学经验和解题思维,寻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途径。
  如这课教学临近结束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出的数非常大,那如何判断这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呢?如9876588这个数,各个位数上的数加起来后看不出是不是3的倍数,那该如何判断呢?”于是,我边演示,边组织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如果各位上的数字加起来比较大,那么就可以把加过之后的数的各位上的数继续相加。如9876588各位上的数字相加为9 8 7 6 5 8 8=51,因为5 1=6、6÷3=2,所以这个数是3的倍数。这样,通过讨论与总结,让学生从更大的范围来积累2、3、5的倍数的特征,优化了学生的数学经验。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经验为起点,变革传统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自己的数学经验,寻找到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策略。
  (责编 蓝 天)
其他文献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结构的一个基本环节。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要思考如何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导入,引导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那么,如何借导入谱写出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呢?现笔者以观赏几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谈谈自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导入创设的一些粗浅想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谱写情趣的前奏  创设情境导入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因为害怕,不愿当着老师的面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疑问、建议等。那么。教师用什么办法叩开学生的内心世界之门呢?写数学日记无疑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日记,是指通过日记的方式,学生对自己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或者像和自己谈心一样地写出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
[摘 要]分数的意义的学习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逐步触摸分数概念的数学本质,离不开教师有清醒的教学意识和独立的教学判断。实践中,整体构建教学的“任务框架”,帮助学生形成分数的“多元表征”,在不断地比较与反思中,促进学生对分数概念的深度理解。  [关键词]分数意义 数学本质 概念意象 多元表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小学数学随堂本是每个孩子在数学课堂上人人准备的一本练习本。但目前在教学中,随堂本在使用上缺乏规范性。笔者通过分析现状,找出原因,寻求策略,力图使随堂本使用达到优化。把区分与草稿本的不同、统一格式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挖掘随堂本的尝试、练习、预习、检查和错题积累等多种功能,在互动中提升学生对随堂本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数学 随堂本 使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是在学习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公顷的。教学例1时,我出示一篇学生写的数学日记(如下),让学生填写合适的单位名称,使学生在填写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他们学习公顷的兴趣。  数学日记:你能选择合适的单位补充完整下面的叙述吗?  早晨6∶50,明明离开了面积是120()的家来到学
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课标精神,我认为数学练习要精心设计、讲究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练习设计的方式要注重以下五个特性。  一、以实效性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而新课程理念赋予了数学新
[摘 要]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运用得是否恰当、合理,直接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可从数学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准确性、生活化三个方面出发,研究如何运用数学教学语言引导学生探索、认识、应用数学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语言 应用 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36  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
[摘 要]通过对“7的乘法口诀”教学的思考,教师教学前应深入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深入探究所学知识,获得真正的发展。  [关键词]数学教学 乘法口诀 以学定教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1-049  因参加优质课比赛,所以选择了经典课题——“7的乘法口诀”。
课堂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为使学生更有效的学习,笔者不断追寻有效课堂,以下是同一内容两次教学后的比较与反思。  第一次教学: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谈话  师:请小朋友们从文具盒里拿出准备好的一根棉线,把它随意放在桌上,然后用手捏住这根线的两端,看看把它拉紧后会发生什么变化。  师(引导):像这样把线拉直,两手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难啃的“骨头”,使师生伤透了脑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明白应用题教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存在“骨肉相连”的关系。下面,笔者对可以用倒推、列表、一一列举等策略加以解决的特殊问题之外的一般性应用题进行探究,以期抛砖引玉,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用生活知识补充一般性应用题  应用题的“源头活水”不在数学,而在生活,所以笔者认为把应用题理解为生活题更为恰当些。单从数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