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研究自利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以及这种影响在“何时”更弱或更强。结果显示:自利型领导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情绪耗竭在此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工作繁荣负向调节情绪耗竭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且负向调节自利型领导通过情绪耗竭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这一间接效应。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脸’‘面’逆求视角下多层次亲组织非伦理行为衍化与后效的纵向追踪研究”(720711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迈向‘后物质主义’时代的职场精神对企业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研究”(18YJA630145),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新时代晋商精神助推山西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机制研究”(2020SY06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一个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模型,旨在研究自利型领导“如何”影响员工创新行为以及这种影响在“何时”更弱或更强。结果显示:自利型领导负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情绪耗竭在此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工作繁荣负向调节情绪耗竭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并且负向调节自利型领导通过情绪耗竭影响员工创新行为这一间接效应。
其他文献
绿色发展是内嵌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人的发展于一体的新型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走绿色发展之路,有利于打造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动态平衡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文明发展;塑造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复合型生态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教育引导机制、管理协调机制和政策激励机制不完善导致其面临着认知困境、管理困境和发展困境,抑制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效能。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要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应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现实的革命境遇,一直寻求革命资源,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努力获得根据地群众高度、自觉的政治认同。中共在这一政治实践进程中,有着清晰的逻辑体系:首先,要培育和促进政治认同主体对其的政治认知;其次,要获得政治认同主体对中共所创立的政治体系的支持;最后,要赢得政治认同主体对中共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体系的肯定,实现价值认同。这一逻辑体系既是中共在群众中培育政治认同、加强政治认同的过程,也是群众对中共从利益认同、制度认同到价值认同的过程。这一时期中共获得政治认同的政治实践,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的交融不断加深,网络主权及信息安全等问题不断涌现,各国利益深受侵害.领网权是信息通讯技术覆盖下国家主权的延伸,对各国领网权
回溯百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中国民生建设的大幕,引领了中国民生建设的百年变革。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建设的实践体现为三大逻辑,即民生建设的进路逻辑、人民立场嬗变的逻辑、民生观念的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性相生相长的逻辑。这三大逻辑紧密相连,在党百年民生建设过程中相生相伴。党百年民生建设实践的逻辑启示我们:新时代新阶段高水平民生建设必须立足中国的民生现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传统民生思想“现代化”的立场。
当前学界在思想文化层面对“华夷”概念作出了较好的诠释,但其国际政治内涵仍有待进一步拓展.通过梳理“华夷”概念的国际政治内涵和外延,本文认为,“华夷”国际观既是对古代
以2016—2018年国内沪深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实证的方式来探讨公司治理、媒体关注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高管薪酬和董事会规模都有助于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且媒体关注在其中均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分组检验发现,在国有企业中,媒体关注在董事会规模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中不发挥中介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股权集中度不能提升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媒体关注在股权集中度与环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关系中不发挥中介作用。
在我国教育法治社会的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法律地位自始至终都是教育法学研究的基本性理论问题,学生法律地位的主要体现在于权利与义务,而我国现行的教育法律中关于学
本文以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全球观和外交思想为基本研究对象,以其全球秩序观与全球治理观为研究重点,从国际身份、国际互动等角度分析其全球秩序观的变迁规律,从国际治理原则、
教师与道德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结,但屡屡发生的恶性师德事件使教师道德陷入无法克服的困境之中.一般而言,我们倾向于对师德问题进行“道德”的理解,从而用“道德方案”寻求问题
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江苏高等教育发展新格局包含具有江苏特点、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体系;能够面向产业需求办学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体系;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的一流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等。高质量发展的江苏高等教育价值目标是立德树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和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通过分类施策、分类评价,推进分类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以同频共振的高等教育集群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实现江苏高等教育多元维度的“高峰迭起”与“高原敦实”;以“一流多元”、内涵式发展的江苏高等教育,服务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