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司法改革进程的微观审视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c5961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司法改革》白皮书指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贪污受贿问题是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一大恶疾,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之一,其严重侵害了国民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本文尝试从司法改革过程中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为视角,试图从微观角度审视中国司法改革进程。构建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应该考虑到共同犯罪的本质是行为共同,并且贯彻罪行法定原则和刑罚相适应原则。
  【关键词】司法改革;立法演变;信赖说;行为共同
  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一直受到学界和实务界的重视。随着犯受贿立法的演变原有的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的问题突显出来有待解决,并且出现了新型受贿的共犯认定与处理问题。本文选取立法演变中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这一视角,试从反受贿立法演变的角度,对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进行有益的探讨。
  一、受贿侵害的法益
  要反思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首先应当明确受贿的本质是什么,即受贿侵害了什么。通说认为受贿侵害的法益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1]廉洁性说确实有其合理性,但其最大缺陷在于其不明确性。[2]笔者认为,受贿行为侵犯的法益应是国民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
  (一)信赖说与刑事立法对受贿定位的演变相一致
  1979年刑法将受贿规定为渎职罪之一种,所以此时应将职务行为的公正性包含于受贿的保护法益中。[3]1988年立法机关在《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规定:“因受贿而进行违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1997年刑法将受贿从渎职罪中分离出去,所以现行刑法中受贿的法益不包括职务行为的公正性。故此,因受贿而进行违法活动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
  (二)信赖说能够在多种情况下清晰地认定受贿罪
  第一,信赖说能说明对过去的职务行为索取或收受不正当报酬构成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职务行为后仍获取作为其对价的财物,国民就有理由怀疑其行为的正当性,国民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就受到了损害。第二,信赖说能说明对公正的职务行为索取或收受不正当报酬构成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虽然公正,但国家工作人员仍收取作为其对价的财物,国民就有理由怀疑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国民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就受到了损害。第三,信赖说能说明用对职务行为的影响力交易的行为构成受贿罪。如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和斡旋受贿,因为一旦有了用对职务行为的影响力交易的行为,国民就有理由怀疑相关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正当性。
  (三)信赖说有利于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
  根据信赖说,受贿犯罪的法益不包括职务行为的公正性本身,也不包括财产,所以只要允诺[4]进行交易,国民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就受到了损害,受贿犯罪就已经既遂,即使没有谋利的实际行为、实际结果,也没有实际获取财物。我们知道,除了继续犯以外,承继的共犯只能存在于犯罪既遂之前。[5]而受贿犯罪不是继续犯,所以其承继的共犯在允诺后就不能存在了。
  二、传统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与处理模式
  传统受贿是指直接利用自己行为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传统受贿共同发展的认定与处理模式分述如下:
  (一)传统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模式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规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国家工作人员伙同贪污者,应参照本条例第三、四、五、十、十一各条的规定予以惩治。”[6]1988年《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规定:“与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勾结,伙同受贿的,以共犯论处。”新刑法分则只规定“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而未有伙同受贿的明文规定,这是否意味着伙同受贿的不以共犯论处呢?
  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确定现行刑法关于伙同贪污的条款的性质,即它是注意规定还是拟制规定。区分二者的主要标准是某一条款是否是反逻辑的规定,即是否是与刑法的基本理论不一致的规定。应当认为伙同贪污的规定是提示司法工作人员裁判时对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的注意规定,而非将原本不是贪污共犯的行为拟制规定为贪污共犯。因为根据现行刑法总则关于共同犯罪的一般规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所以共同贪污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贪污,而伙同贪污的属于共同故意贪污,构成贪污共犯。同理,伙同受贿的构成受贿共犯。也即“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中的“犯罪”包括以特定身份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7]
  所以,非国家工作人员尽管不是所谓的“特定身份人”,也未共同占有贿赂,只要帮助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贿赂或者教唆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收受贿赂的,也可成立受贿罪的帮助犯或者教唆犯。但无事先通谋的第三者不构成共同受贿。“唯第三者如系知情者,则依共犯之例或收受赃物等罪论处。”[8]
  (二)传统受贿共同犯罪的处理模式
  1.《惩治贪污条例》生效期间
  由于受贿行为都认定为贪污,所以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的都定贪污罪,而“非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国家工作人员伙同贪污者,应参照本条例第三、四、五、十、十一各条的规定予以惩治”,也定贪污罪。[9]这两种共同受贿都适用《惩治贪污条例》的有关规定:“集体贪污,按各人所得数额及其情节,分别惩治”,“集体贪污的组织者”“得从重或加重处刑”,即对于共同受贿的客观归责问题,既不采取“部分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也不采取部分行为,部分责任的原则,而是以各共犯人从共同受贿中获取的利益为依据分别确定量刑幅度,集体贪污的组织者在依据自己所获利益确定刑罚幅度之后从重或加重处罚。
  2.旧刑法生效期间
  旧刑法规定:“对于从犯,应当比照主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于被胁迫、被诱骗参加犯罪的,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比照从犯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据此,笔者认为旧刑法在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上采取了犯罪共同说。因为罪状和法定刑统一于同一罪名之下,从犯与主犯适用同一罪名同一幅度法定刑从犯才能比照主犯处罚,不能说从犯与主犯的罪名不同还比照主犯处罚。而犯罪共同说就认为共犯人的行为触犯同一罪名才能构成共同犯罪。   3.新刑法生效期间
  取消了“比照”的规定,笔者认为新刑法在共同犯罪的本质问题上采取了行为共同说。因为根据行为共同说各个共犯人可触犯不同罪名,可依照各自触犯的罪名的法定刑幅度相应地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行为共同说认为共同犯罪是违法形态。根据违法形态说,共同犯罪是数人共同实施了刑法上的违法行为,而不是共同实施特定的犯罪。
  三、新型受贿共同犯罪的认定与处理模式
  从立法演变来看,反新型受贿的立法最重大的变化是从用职务行为受贿扩张到用影响力受贿。那么反新型受贿的立法经历变化后共同受贿认定与处理的模式分别是怎样的呢?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从用职务行为受贿扩张到用影响力受贿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用自己的职务行为进行交易扩张到用自己对他人职务行为的影响力进行交易
  1997年刑法第388条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用自己对他人职务行为的影响力进行交易的行为以受贿论处。斡旋者在承诺利用影响力交易前,即斡旋者受贿既遂前,告知被斡旋者他要斡旋受贿,被斡旋者承诺通过自己的职务行为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就对斡旋者的受贿行为有了心理的因果联系,构成斡旋受贿共同犯罪,不管是否共同收受贿赂。如果二者通谋共同收受行贿人的财物,后来由一方向行贿人明示或暗示了这个意思的,双方构成传统受贿罪共同犯罪。而斡旋者既遂后,被斡旋者不构成承继的共犯,但如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有可能构成渎职犯罪。被斡旋者索取或收受斡旋者财物的,被斡旋者单独构成受贿罪,因为其行为属于为他人谋取利益后索取或收受斡旋者贿赂的行为。
  (二)从在职的受贿扩张到离职的受贿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施行后,现行刑法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其中包括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此时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已不再是国家工作人员,其行为的本质是其斡旋行为与贿赂的交易,与受贿罪中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显著差异,所以有了自己独立的罪名。
  (三)从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受贿扩张到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受贿
  2009年《刑法修正案(七)》施行后,现行刑法增加了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规定,其中包括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下简称甲),通过该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或者利用该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以及与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以下简称乙),利用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原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较重情节的行为。
  有学者认为,乙成立本罪不需要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对其行为内容知情,如果知情并许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则与乙成立本罪的共同犯罪。[10]笔者认为乙成立本罪的确不需要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对其行为内容知情,但如果知情并许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此时甲利用影响力受贿已经既遂,所以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不构成本罪的共犯。在职的国家工作人员索取或收受斡旋者财物的,另行构成受贿罪,因为其行为属于为他人谋取利益后收受其贿赂的行为;如果二者通谋共同收受行贿人的财物,后来由一方向行贿人明示或暗示了这个意思,则双方还构成受贿罪的共同犯罪,此时对双方都应从一重刑处罚。另外,如果乙已经承诺利用影响力交易,再请与其关系密切的离职国家工作人员影响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这后来的两方都不构成本罪的共犯,因为本罪已经既遂,但索取或收受财物的,可分别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受贿罪。
  四、结论
  在目前,“中国有许多出色的刑法学者,但中国刑法理论却面临着观念上、方法上和内容上多方面的重建。”[11]尝试从立法演变的角度来理解与重构共同受贿的认定与处理模式,或许是解决共同受贿的司法实践问题的一种尝试性通道。
  参考文献:
  [1]高铭暄,马克昌主编.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709.
  [2]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63.
  [3]赵军.“受贿罪罪质研究—以郑筱萸死刑案为视角”[J].法学论坛,2008(6).
  [4]允诺包括默示允诺,索取或收受财物的行为就是默示允诺进行交易.收受包括承诺收受,且这里的承诺包括虚假承诺,因为(虚假)承诺同样损害了国民对对职务行为公正性的信赖.
  [5]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89.
  [6]此处“伙同贪污”包括伙同受贿的行为,因为<惩治贪污条例>第2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企业、学校及其附属机构的工作人员,凡侵吞、盗窃、骗取、套取国家财物,强索他人财物,收受贿赂以及其他假公济私违法取利之行为,均为贪污罪.”
  [7]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389.
  [8]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28.
  [9]依照<惩治贪污条例>第2条,此处“伙同贪污”包括伙同受贿的行为.
  [10]张明楷.刑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1081.
  [11]于志刚.“单位犯罪与自然人犯罪-法条竞合理论的一种解释”[J].政法论坛,2008(6).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的劳动案件争议中,最重要的是要确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但是事实状况是劳动关系的确认需要的证据往往掌握在用人单位手中,如果用人单位一口咬定不存在劳动关系或者根本不认识劳动者,那么,接下来劳动者的诉讼请求就很难得到维持,本文就从一个法官在实务中遇到的一个真实的案例讲起,结合法官在认定劳动关系确实存在过程中如何形成内心确信来探究民事推定在形成法官内心确信中的作用及法理依据
期刊
【摘要】在刑法理论上,敲诈勒索罪与绑架罪的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但是在司法实务中,由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正确把握敲诈勒索罪与绑架罪的区别,成为办案中的一个难点。从犯罪的客体出发,抓住敲诈勒索罪侵害法益的不同内容,是准确把握敲诈勒索罪与绑架罪特征的关键。  【关键词】是否侵犯;人身权;区分;绑架罪;敲诈勒索罪;  一、基本案情  犯罪嫌疑人丁某某,男,33岁,农民。  2011年1月29日,犯罪嫌疑人丁
期刊
【摘要】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是关系到什么人能提起行政诉讼并启动对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程序的关键问题。它对我国行政诉讼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学界对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的相关问题没有达成共识,给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困难。本文将在阐述行政诉讼原告资格理论问题及梳理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从行政诉讼类型化的视角对我国行政诉讼原告资格制度的再发展做尝试性探讨。  【关键词】行政诉讼法;
期刊
【摘要】公安院校作为培养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大学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警察队伍的整体素质。心理健康对公安院校大学生成才具有重要意义,警察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公安院校大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全面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努力提高公安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我国公安院校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公安院校;心理健康;机制  一、公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竞争的日趋
期刊
【摘要】高校法律援助机构是包含着各种角色之间复杂社会互动关系的场域,参与者都需要通过这种社会参与网络获取有价值的资源并进行社会交换,而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应当引领公正、法治等先进的价值并适应社会大系统的需要。“下沙模式”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启示我们,如能选取恰当的社会角色,强调三方的共同价值,通过法律宣传服务活动培养公众的法律信仰,强调平等合作式的社会互动,重视作为社会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高校法律援助
期刊
【摘要】实质推理是相对于形式推理的一种法律推理方法,是当法律或事实前提出现漏洞,或存在争议的时候,通过法官使用价值判断、社会公平正义进行案件的判决。赋予了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本文以泸州遗赠案为切入点,介绍了实质推理在法律适用中的具体运用,阐述了实质推理在疑难案件中的适用原则,分析了实质推理的核心要素,即社会利益的衡量。  【关键词】实质推理;冲突;利益衡量  一、引言  案情简介:四川省泸州市一
期刊
【摘要】集资诈骗作为涉众型经济犯罪,社会危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虽然司法解释明确了集资诈骗的定罪量刑,但仍需进一步明确相关概念,以增加办案的可操作性。防范和打击集资诈骗,应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发挥检察机关的职能作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集资诈骗;社会公众;非法占有目的  当前,集资诈骗案件不断发生,犯罪数额屡创新高,诈骗形式日趋多样化,隐蔽性更强,造成的后果
期刊
【摘要】《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四条对有财产分割协议,但协议离婚未成,或一方在离婚诉讼中反悔的,财产分割协议是否生效作出明确。但实践中,不少离婚协议中涉及非财产分割条款,是否能够适用《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四条,目前并无定论。  【关键词】离婚协议;非财产分割;条款效力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中财产分割的对象是当事人的夫妻共同财产,而离婚协议中不属于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条款均属于非财产分
期刊
【摘要】刑事错案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是司法领域永恒的痛。刑事错案的产生,对当事人来说是一场人间噩梦,同时也给司法公正带来冲击。有错案就有反思,文章以审判环节为中心探讨刑事错案的形成原因,并从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对错案的防范提出对策。  【关键词】刑事错案;审判环节;原因探究;防范  近期,各大媒体对于刑事错案屡有报道,如浙江的叔侄强奸案,佘祥林、赵作海等冤假错案,在社会上引起了震惊和强烈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的生育保险制度在全国各大省市、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该制度客观上存在的譬如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支付方式多样化、统筹层次低等问题仍在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影响。如今,《社会保险法》的出台将生育保险法律制度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借此良机进一步完善生育保险制度,探索和建立一套与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政治建设相适应的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生育保险;资金管理;妇女权益  一、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