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章浙金:父亲是农民,一个爱读书的农民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2003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人公简介]
  章浙金,1983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农村,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他也是本次访谈中年龄最小的受访者。家中有父母和姐姐。父亲上过中学,担任村干部;母亲只读过两年小学,在家务农。
  
  [主人公自述]
  在我人生的道路上,父亲给了我非常大的影响。
  父亲虽然是个农民,但他是一个爱读书的农民;他上过中学,还略知八卦、易经,对于大自然的规律和美学知识能够说上一套一套的,所以被我姥爷看中招到门下,成了俗话说的“上门女婿”。
  我们农村里有一种风气,对上门女婿有一种毫无理由的歧视,总觉得他是自己没本事才到女方家里来。所以我爸起初的日子很不好过。但他不以为然,一方面在田间劳动很辛苦,一方面坚持看书。这是父亲独特的奋争方式,目的就是要有一个立足之地,要让别人尊敬他,而不是歧视他。加上他生性善良,对每个人都很好,很乐意帮助别人,所以最终被推举为村干部,到现在还一直是。(评:超人的勤奋、善良、智慧,是章父不同于一般农民的地方,这既是他走向成功的资本,又是他在孩子面前赢得尊重的资本。而章对父亲的敬重至今溢于言表,说明父亲的权威作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小觑。)他就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要被别人看不起,要为自己争气,为自己的家族争气。
  这种思想听起来有点老土,但事实证明它是有效的。因为父亲就是按照这种思路来教育我们、要求我们的,并且最终获得了成效—
  我还没有上小学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我拼音、算术和一些简单的汉字。也不知道那些拼音他是怎么学会的,他们那一代人会这个的好像还真不多;我上了学以后,他就开始着重培养我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比如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绝对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评:专家认为,儿童大部分行为习惯都在这一阶段养成。所以章父抓住这一时机是非常必要而有效的,从小让孩子走上“正道”就事半功倍,等孩子走歪了以后再来矫正可就事倍功半了。)对我的成绩父亲虽然没有苛责,但他一直都比较关注,有一件小事可以证明,这件事至今都让我惊讶而感动—从小学开始一直到高中,父亲几乎把我的每一张期末成绩单都保存得妥妥帖帖。(评:这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它既是章父爱孩子的体现,也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好办法。而且并不是大多数的父母能够做到的。)
  父亲这些做法在城里可能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在农村已经挺另类的了。那时候我家邻居也有两个孩子,但他们的父母整天要求他们的更多的是怎样帮大人去田里干活,而不是怎样把学习搞好。父亲则不同,他始终认为,为了眼前的一点生活上的收益而放弃了更远大的目标,以后是要后悔的,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的。(评:家长培养孩子一定要目光远大,不能为了家庭的短期利益牺牲孩子的学习,即使有天大的困难也应想办法解决。)
  当然,这些大道理都是我们现在帮他总结的,父亲当时倒是没怎么讲,他只是经常拿一些亲戚朋友的例子来教育我。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我的两个堂兄,一个考上中专当了教师,一个在部队里自学考上军医大学成了军医。也许如今不少人看来这也不是多么大的成就,但当时父亲认为,他们虽然像我家一样也是农民,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做出了自己的一番事业。仅这一点就足够我们学习的了。(评:用别人孩子的长处来教育自己孩子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做法,但往往最让孩子反感,原因就在于教育得不得法。章父做得很好,他是用堂兄自己奋斗的精神去激发孩子奋发向上的意志和精神。这就教育到了根上。)
  除了用别人的事情教育我们,父亲自己也一直在有意无意地扮演我们的榜样。他平常非常喜欢买书、看书。(评:相比那些“非常喜欢”买彩票、“非常喜欢”打麻将的父母,章父给孩子营造了一种温馨、进取、充满书香气息的精神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式的、看似无为实则积极有为的。)在农村像他这样爱书的人不多,他一般也不太愿意借给别人看,但非常乐意让我随便翻。我也很喜欢去翻,特别是一些他保存得很好的清末年间印的“善本”,虽然当时不一定都能看懂,但光是摸摸这些书就已经让我产生一种敬畏的感觉。(评:“敬畏”这个词用在这里一点也不过分。如何在幼小的心灵中培植这种对文化的敬畏,并且使它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文化知识不懈追求的动力,值得每一个家长研究、发现。)
  也许是因为多少有点文化,父亲对我们一直比较民主,习惯于以一种温和的、朴素的、我们能够理解的口吻来跟我们讲道理。(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既要控制孩子成长的方向又给孩子自由,宽与严相结合方是良策。)记得父亲写得一手好字,我从小看他写,很是崇拜,但要我自己写就总是不太敢。直到有一个寒假,父亲极力鼓励我来写家里的春联,当时他也没有什么大道理讲,只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他说:“写着写着就学会了嘛!如果不写那就永远都学不会了!写得不好也没有人会笑话你的。”(评:这样的鼓励听起来很平常,但是对孩子来说却因为简单、在理,所以愿意听从。讲一通关于“自信心如何重要”的道理,孩子听都未必听得明白,更别说去做了。)
  因为父亲这种态度,平常我与他谈话交流都挺多的,一些比较大的事情都习惯于去征求父母的意见。不仅是因为父母的意见值得考虑,还觉得这是对父母的一种尊重,这是很必要的。不过,在一些原则问题上,父亲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一旦黑起脸来,就是一言九鼎,那种不怒自威的架势,我们没有人敢违抗。(评:只要父母自身的观点正确,一言九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一劳永逸。)
  记得小学五年级时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要求我们买蜡笔。同学们都买了一种小盒装的蜡笔,我却看中了一种很漂亮的水彩蜡笔。我自己当然是没有那么多钱的,又不敢去问爸妈要,就偷偷拿了我爸的钱,后来父亲发现了,什么都没说,直接走到我面前,在我头上狠狠敲了一个“栗子”,痛得我当时眼前一片漆黑。
  事后父亲跟我说,这在自己家还不算偷,以后长大了到外面还这样,那会是怎么样一个人?话说得很简单,却足以让我羞愧不已。
  


  上面我一直在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扮演的角色一直比较主要,但我绝对不是说母亲就不重要了。
  我母亲是一个传统女性,所以她教给我的第一样东西就是诚实和责任。我可以举一个例子,那次是我印象中母亲训斥我最凶的一次。起因是我姐哄我说小店里买一颗糖只要两分钱。当时我刚好有两分钱,就欢天喜地跑去买。谁知去了才知道要五分钱。售货员说钱不够可以先欠着。我知道这一欠肯定会被大人知道,但又抵挡不住糖果的诱惑,便慌慌张张地答应先欠着。结果我妈知道后特别严厉,她说你开口就说欠着,可谁来还呢?你还得起吗?这么小就学会赊账买东西吃,等长大了还不是个好吃懒做的人?……因为母亲很少发这么大脾气,所以至今我都还记得。(评:这件事虽小,但是关系到孩子的人格培养的大事,母亲值得大发脾气。而且,正因为母亲平时少发脾气,孩子才记忆深刻,效果才大。斥责是一种教育手段,但却是一种非常手段,用得越多、越滥,效果就越差。)
  诚信之外,母亲教会我最重要的事就是怎么样去爱:爱人,爱动物,爱花草,爱树木。母亲不仅对人好,家里养的鸡啊猪的、园子里种的菜、田里长的五谷杂粮,她都能以她那种朴素的心境去爱着它们,就像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菜园子里有几棵蒜苗倒掉了,再累她也会一边特地跑过去把它扶起来,一边心疼地唠叨;她养的鸡得病长鸡虱,她就会像给我姐小时候捉发虱一样去给鸡捉虱子。(评:这一点相当重要。如今我们身边有些孩子,最大的缺陷不是不会背诵、不会算题,而是不会爱。)
  记得有一次春游,路过一个山村,地上有很多牛粪。城里的同学觉得很臭,捂着鼻子就跑,而我却情不自禁地说:“好亲切啊!”同学觉得我不可思议,其实我知道,这应该归于母亲的那种情感在我身上的影响和延续。(评:母亲的身教对孩子情感的培养发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一个勤俭持家的农村妇女,母亲平常总是把整个家收拾得很干净、整洁,这除了给我们一种很舒服的感觉,无形中也是一种教化。我住校后,每次回家要返校的时候,她会从头天晚上就开始说:“想想周到,不要落下什么东西……”她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每次要说很多很多遍。但说归说,她绝不会亲自帮我们整理行李,因为她认为我们应该自己学会,不然在外面生活会很困难,反而害了我们。(评:看起来这位母亲在督促孩子收拾行李,其实她无意中培养了孩子细致周到的思维品质。小时连一个行李包都塞得乱七八糟、丢三落四的话,长大后的人生难免顾此失彼、跌跌撞撞。)
  那年我们金华出了件影响很大的事,一个叫徐力的学生因为仇恨母亲对自己学习成绩要求过高、管得太严,用铁榔头把母亲砸死了。这次事件以后,父母总爱跟我们说一句话:“希望你们能够好好想一想,作为子女应该如何,是否真的理解父母的一番苦心。”我听了总是笑笑,因为我知道,在我们家里,在我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子女身上,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直到今天,就算我已经坐在北大的课堂里,脑海中仍然清晰地浮现他们穿着粗衣陋装弯着腰在田里劳作的身影;父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劳俭朴的生活和善待别人的品德,就是对我最大的教育、最深的影响。在我取得成功的时候,我会想到他们,这是他们的功劳;在我失败或者沮丧的时候,特别是我想偷懒不学习不做事的时候,我也会想到他们,尤其是父亲经常说的那句话:“读书一定要认真,爸妈在田里劳动,这么辛苦供你们上学,你们一定要对得起爸妈!”(评:父母的勤劳、善良、宽厚及为儿女的付出,培养了儿子的感恩情感,也成为他学习和上进的动力。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做父母的深思的。)
  
  [家教经验简评]
  概括章浙金父母教育孩子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要使孩子有学习和进步的动力。章浙金最初的学习动力某种程度上来自于父亲受村人歧视的情况,来自于父亲那种“一定要出人头地,不要被别人看不起,要为自己争气,为自己的家族争气”的观念。
  第二,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章浙金家居农村,父母收入不多,按照一般人的观念,农民只要会种田能养活自己就行了,他的爸爸却喜欢买书、读书和藏书,还教孩子读书、写毛笔字,同孩子讨论问题,使家里的文化气氛很浓,对孩子的成长起了积极作用。
  第三,家长要做孩子的好榜样。章浙金的父亲不畏艰难、不惧歧视,勤恳劳动,认真读书,善待乡邻,终于得到大家的拥戴担任村干部;他的母亲“爱满天下”,不仅对子女、对乡邻,而且对家禽、对花木亦充满爱心,赢得了大家的好评。这些都无声无息地“传”给了他。
  第四,家长教育孩子要“宽严结合”。章平时与父母的谈话比较多,两代人的思想感情是融洽的,他的父母一般情况下对他很温和,采取商量的方式解决不同的认识问题,但是一旦发现明显的品德问题则绝不手软,绝不姑息。
其他文献
在当今家庭教育中,往往是父亲们忙着为一家的生计奔波,而把教育、抚养孩子的职责和义务推给了妈妈。在这样单性教育的环境中,孩子更多地了解和接纳了妈妈的温柔、纤细的性格,缺少爸爸榜样的模仿及学习,所以很难造就孩子勇敢、坚毅、豪爽、爱冒险等优秀的品质。  与此同时,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也几乎都是女性,女教师从自身天性出发,往往喜欢把“听话”、“守规矩”、“文静”当作好学生的美德,而把“调皮”、“好动”、“爱
期刊
专家一直在反对刻意要求幼儿识字,这一点我也赞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独立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快乐。  这两者怎样结合才不会矛盾呢?换句话说,有没有办法让幼儿在无意之间快乐轻松地走入识字阅读之门呢?在这儿,我愿与所有的家长分享我的经验。     大家来说普通话    不少家长在家庭中都用方言与孩子交流,而学汉字却要用普通话,这样,在“音”与“形”之间还需要经过方言这一“翻译”过程。其实这是完全浪
期刊
王立军上初一那年,上山下乡的风潮便席卷全国,她只好告别校园,插队当了知青。后来,王立军结婚了,再后来有了三个孩子,但有关大学的梦想,却一直留在她心里,成了一块岁月磨不去的印痕!  国家恢复高考之后,每年7月7、8、9日王立军都会带着孩子跑到高考的考场外痴痴地看一会儿,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别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她的孩子们却早已理解了妈妈—这是她对大学校园那份刻骨铭心的向往与敬慕啊。孩子们对她说:
期刊
如今视力缺陷的孩子越来越多。眼科专家告诉我们,造成孩子视力缺陷的原因,除少部分是先天发育和遗传外,绝大多数都是由后天环境影响造成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1) 阅读或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 收看电视节目时,坐得太近或太远;  (3) 学习环境光线不足或太强;  (4) 孩子注意力集中过久,眼睛过度疲劳;  (5) 功课压力大;  (6) 课本、作业、课外书籍字体小、编排密;  (7) 营
期刊
幼儿园组织部分孩子去香港一家幼儿园搞联谊。行期最后那天下午,香港方面的园长问小朋友:“下面我们去参观计算机室好不好?”结果就在双方老师都微笑着期待预期的齐声呼好声之时,而且确实大多数小朋友都热烈地叫“好”之后,朋友6岁的儿子却不合适宜地高声说:“不好”——因为他想去玩。  这一声不和谐音顿时令双方老师陷入了尴尬境地。  回来后,老师虽然没有明确批评孩子,但却在班上讲了一个小动物代表团出国访问的故事
期刊
由于年龄局限,孩子常会因这样、那样的原因发生争执甚至打斗,家长如何处理,将会对孩子的人际交往产生极大的影响。  个案:陶陶买了个漂亮的布娃娃,月月很想抱一抱,可是陶陶不肯:“这是我的娃娃,谁也不能抱。”月月忍不住伸手摸了一下布娃娃,陶陶不乐意了,顺手一推,把月月推倒在地,月月爬起来,抹着眼泪回了家。  做法一:了解了事情经过后,妈妈怜爱地抚摸着女儿,安慰她:“月月不哭,都是陶陶不好,咱们不跟她玩儿
期刊
孩子喜欢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怎么办    为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我常带孩子去别人家玩。玩得倒是蛮开心的,就是有一点不好,他喜欢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骂他也没用。我该怎么办?  重庆 蔡 萌  这种情况在孩子中并不少见,通常有两种情形,应该区别对待:一是孩子当着父母的面要把别人的东西拿走。这时家长可先说服教育,若孩子不肯,大人又不想当着朋友的面让孩子哭哭啼啼搞得大家不开心,可以启发孩子与小朋友商量:这
期刊
青少年中心本来就离家不远,这段日子,威威去得越发勤了。为的就是贞贞,妹妹颖颖的同学的小姐姐,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子。  周日在楼下的操场,威威又见到贞贞,便对妹妹说:“这本漫画你借给她看—”他把手上一本热门漫画递给妹妹,然后走远,在墙后偷窥。  妹妹把漫画递给了贞贞,可贞贞竟摇摇头,掉头就走了!  威威产生了椎心的挫败感。他对她的好感,她不仅没有相应回报,还不理不睬!“好似我配不上她……”威威想。人
期刊
据澳大利亚皇家医院心理治疗专家所作的一项新研究,目前“小儿多动症”的发病率已达6%左右,而且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男童的发病率又比女童高出5-10倍。作为一种在少年儿童中日趋常见的疾患,只要及时求医、科学诊治,小儿多动症本身其实并不是太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于这种疾病,包括教师、家长在内的成人社会之中有着很多误解,随时可能导致我们对孩子作出错误的判断—    ● 误解之一:学龄前就能确诊  诚然,
期刊
一天,我被传唤到学校,班主任对我说:“虽然现在提倡生理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但像您孩子这样大张旗鼓、毫无顾忌地谈论,恐怕对其身心健康也没什么好处吧。”  原来,“三八”妇女节时学校给每位女老师发了几包卫生巾。儿子亮亮碰巧去办公室,竟指着卫生巾说:“这个牌子的卫生巾不好,我妈妈说容易发炎。她喜欢的那种是蓝包装的,好软!”看着周围老师惊得面面相觑,亮亮兴致勃勃地接着卖弄:“卫生巾是专给女人用的,她们每个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