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湖南新型工业化的华彩乐章

来源 :湘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jy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飞火流露迎盛事,欢歌笑语贺华章。
  86年风雨兼程,86载斗转星移。
  即将今秋召开的中共十七大无疑成了全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本刊特推出专栏,特别关注十七大。
  
  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这一总体战略,给湖南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正在为建设小康社会而辛勤奋斗的三湘各族人民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翻开湖南统计部门的工业报表,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字,像一串串跳跃的音符,谱写着湖南工业经济的华彩乐章。
  2002年至2006年,全省工业增加值从1440.8亿元增至2667.8亿元,增长85.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从709.23亿元增至2003.2亿元,增长182.4%。2006年,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6%,拉动经济增长5.7个百分点;三大产业的结构首次调整为二、三、一。2007年一季度,湖南规模工业形势更为喜人,累计完成增加值721亿元,同比增长20.3%;规模工业实现销售产值2216.98亿元,同比增长31.3%;省级及以上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180.77亿元,同比增长26.3%;十大优势产业单季度实现增加值550.18亿元,占全省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的76.3%,同比增长21.1%。
  这些数字清晰地显示出,新型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已成为湖南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
  2006年11月,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作出以新型工业化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2007年的第一次省委常委会议,就把议题锁定在“第一推动力”——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上。在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同时,传统农业大省也要大力发展新型工业,这是新一届省委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夯实发展基础、实现科学发展清醒而务实的体现。
  省委书记张春贤说得很明确: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本世纪头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对湖南来说,更是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抉择。
  高度发达的工业是富民强省的关键。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这是新一届省委审时度势,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出发,选择的一条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之路。
  
  战略基点是决定战略成败的关键。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把握好立足点,审视路子如何走的问题。对此,新一届省委的思路是——
  立足现有基础,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立足惠及全省人民
  
  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推进新型工业化,不能另起炉灶,要立足现有基础,发挥已有优势。
  历史地看,湖南省工业的主要基础是重化工业,解放后国家工业布局落在湖南的大项目基本上集中在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加工工业等重化工业领域。目前湖南省十大优势产业中,装备制造、钢铁有色、石油化工、建材等都是重化工业。重化工业在湖南工业大军中独领风骚,成为湖南工业当之无愧的“绝对主力”,其加速发展的趋势尤为明显。我国现行的财税制度以生产型增值税为主体,增加财政收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也要有重化工业的发展。从市场需求看,近年来住宅、汽车等产品进入大众消费时期,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都对重化工业产品提出了大量需求。所以,重化工业是湖南工业的基础,是湖南的优势和潜力。当前正处于城镇化高歌猛进,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的时期,要加快湖南新型工业化进程,就必须立足重化工业优势这个现实基础,在新的起点上大力发展在全国相比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200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建设湖南工业十大优势产业作为推进工业化的重大举措。全省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三大支柱产业;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提升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建筑材料、造纸工业四大传统产业,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十大优势产业予以全力支持。2006年,全省十大优势产业增加值1508.89亿元,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3.9%。十大优势产业已挑起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大梁。
  “新型工业化不能就工业论工业。无论从国际经验和国内经济发展需要看,工业越来越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和推动……要跳出工业抓工业,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省委书记张春贤在全省抓住中部崛起机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这样强调。
  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跳出工业抓工业,已成为新一届省委的一个新思路。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包括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和涉农服务业等。2006年,湖南省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0.5%,与世界平均水平(2003年为67.9%)比,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差距就是潜力。湖南生产性服务业6大重点行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3.5%,高出服务业增速1.1个百分点,这预示着湖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4月,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与新型工业化相结合、与支柱产业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对推动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必须突出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带动、节能降耗、技术进步等关键环节上的服务效应,着力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助推功能;必须坚持走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路子,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整体素质和水平。并确立了两个目标:生产性服务业年均增速要达到15%以上;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0%,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预计占GDP的比重达到16%以上,提高4个百分点。
  的确,物流的通畅,产业配套的齐全,信息化服务的普及,对延伸产业链条、催生产业集群,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从娄底双峰的农机大市场、郴州宜章的口岸贸易、邵阳邵东的专业市场,我们看到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强大的推动作用,也看到了湖南新型工业化的美好前景。
  省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发展的目的是增加老百姓收入,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搞工业化,不是为工业化而工业化,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让工业化的成果惠及全省人民。为此,省委提出,坚持多层次发展,在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增强工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要把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放到战略层次来看待,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为确保“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湖南,加快富民强省”的目标实现,省委提出必须守住“四条底线”:一是确保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稳定粮食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二是保持湖南的青山绿水,提高森林覆盖率;三是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四是重视民生,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幸福指数。
  “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祸患。”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为了解决发展工业和生态平衡的矛盾,新一届省委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加强环保节能统一起来。从2006年12月到今年3月,为治理洞庭湖污染,还浩瀚八百里大洞庭一湖清澈的水,全省关停了234家造纸企业,洞庭湖沿岸目前只留下2家环保达标的造纸企业在生产。这充分显示了省委、省政府的决心。通过这次整治,削减废水排放量4000万吨、化学需氧量10万吨、二氧化硫1.2万吨。最近国家环保总局专家检测结果显示,洞庭湖局部水域水质全面变清,达到地表Ⅲ类水质标准要求。此外,长沙县污染严重的硫酸锰厂关闭了,衡南县重复建设的小化工厂被推掉了,南岳景区的违规建筑被拆除了,醴陵市城区的烟囱全被拔除了……2007年3月,湖南出台的《新型工业化考核指标体系及奖励办法(试行)》,体现节能降耗、科技环保、集约高效的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率、企业实缴税金、环保“三同时”兑现率等,在十大考核指标中占了8项,而且规定这些约束性指标不能降低、不能退后。这些重要举措把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牢牢地锁定在“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上,因此好评如潮。
  
  “四两拨千斤”,这是杠杆原理给我们的启示。湖南工业经济的高速发展,该寻找怎样的“支点”呢?新一届省委的结论是——
  把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着力点
  
  打造产业集群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省委书记张春贤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加速推进湖南新型工业化,要将大力发展产业集群作为着力点。”
  长沙、株洲、湘潭凭借25个初具规模的产业集群,打造出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2005年以来,全省围绕l0大优势产业、50个产业集群、l00家核心企业发展,加强政策扶持和产业配套。华菱、长丰、中联重科等一艘艘“航母”成为引领湖南工业高速增长的生力军。2006年,围绕精品钢材、有色冶炼及深加工、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深加工等16大类产业,50个主营收入过50亿元的产业集群、100家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成为湖南培育支持的重点。一批“十一五”工业标志性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吸引着资金、技术源源不断流向这些聚集的产业群落。机械制造、电子、轨道交通等支柱产业一路走高,尤其是机械制造业,在全国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已形成长沙工程机械,株洲、湘潭轨道交通设备,星沙、永州汽车及零部件,衡阳电气设备4大产业集群雏形。今年3月湖南出台的《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若干意见》,在突出推进产业集群方面,提出了实施“双百”工程的宏伟目标:到2010年,全省实现年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20家左右,500亿元以上的企业2至3家,形成一批新型工业化“旗舰”企业;鼓励核心企业采取兼并重组、扩散配套等多种形式与中小企业合作,引导广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扶持做强100家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可以预见,一大批产业集群的涌现,将有力带动全省经济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
  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建设是一个重要平台。湖南现有经国家审核保留的工业园区(开发区)76个,全省园区经济占经济总量的1/10以上。2006年,园区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26%,全省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比规模以上工业快5.9个百分点,而且高技术产业增加值80%以上集中在园区。新一届省委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强调要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抓好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信息服务等园区公共要素建设,找准园区产业发展定位,加强园区的协调服务,研究解决园区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并把大力发展高科技新兴产业,作为全省园区建设的一个主攻方向。目前全省7个高新园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集聚地。2006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597.5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22.4%,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
  自主创新是新型工业化的灵魂。200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决定》,颁布实施了“十一五”湖南科技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发展目标。新一届省委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产业集群,加快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强调要把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世界知名品牌作为自主创新的方向,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政府的支持和服务,为自主创新提供保障。
  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南在科技方面已拥有一定的优势。目前全省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9万人,居全国第7位,科学家和工程师8.95万人,在湘院士45人(含受聘来湘工作的20人) 。全省共建有50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国家(部门)级18个,居全国第11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其中国家级9个,居全国第9位;新材料、软件、数字媒体等11个产业化国家基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3家。依据这些优势,新一届省委明确了突出两“新”、狠抓两个“配套”(在高技术领域抓新产业培育,在支柱产业中抓新技术开发应用;以技术的配套促进产业的配套,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配套区域大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走依靠自主创新低成本推进新型工业化之路的工作思路。在培育新型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遴选出了数字动画和数字音讯、智能工程机械及零配件等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兴技术产业,完成了产业发展规划。并瞄准具有产业前景的高新技术成果及项目,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比如,组织实施的“2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机组及关键零部件”专项攻关,着力于培育风力发电设备制造新产业,启动实施了“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等。与此同时,通过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政府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下,企业逐步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目前,远大、湘潭电机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中联重科和平安电气被纳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长沙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迈入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行列,湘潭德国工业园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火炬计划机电一体化特色产业基地。
  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形成,湖南省一些核心企业日益成长壮大。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双双跻身中国工程机械“五大王牌”行列,电力机车、大功率电机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企业迅速崛起。一批年销售收入逾百亿、利润过亿元的企业“巨子”逐步壮大。至2006年底,华菱集团、湖南中烟工业公司、中石化长岭分公司、中石化巴陵公司、湘火炬和有色控股集团等6家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均超过100亿元,其中华菱集团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亿元。利税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446户,其中20家企业利税超过2亿元,共实现利税475.75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的78.77%。
  
  《国语》云:“不如捷而行也。”湖南发展工业既有传统之路可走,亦有捷径可循。新一届省委的共识是——
   别具一格,打破常规,依靠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湖南要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沿袭西方国家的老路,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一条是直接利用当代世界信息化中的高科技成果,使之与工业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依靠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完成工业信息化和信息工业化的飞跃。
  湖南到底选择哪条路呢?
  新一届省委不拘一格,打破常规,决心走后一条道路。省委书记张春贤多次强调:新型工业化,“新”就新在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也指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发展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按此思路,湖南积极依靠信息技术,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运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辐射来整合传统产业,以高科技手段复兴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与替代。充分利用全球信息化的最新成果带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加快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优势领域的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重大信息产业项目,促进我省优势企业与跨国公司的主动“对接”,催生和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优势骨干企业和核心企业,实现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积极应用数字化设计、数控加工、现代管理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发展壮大湖南优势产业。比如机械、冶金、石化、能源、交通运输、建材和造纸等行业就广泛应用生产过程控制系统,节能降耗、保护环境效果显著;煤炭、有色金属等采矿行业应用电子安全监控系统,提高了安全生产水平;机械、轻工、纺织等行业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工艺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改善了产业结构。信息技术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信息技术的使用使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了30%至60%,生产周期缩短了20%至40%,库存资金压缩了3%至10%。2006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增长20%。全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0亿元,增长20%,实现利税14.5亿元。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要把湖南工业之鹰送上高高的“青云”,还要凭借身外的“好风”。“好风”安在?新一届省委的谋略是——
   开阔视野,广纳资金,借助外力提升新型工业化
  
  推进新型工业化,当然应该而且也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但这并不排斥我们巧借外力,取长补短,以实现互利共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的总体趋势是发达国家产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就国内来看,沿海省份的产业也向内陆省份转移,湖南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要乘产业转移的东风推动湖南新型工业化加速前行,就必须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全方位吸引战略投资者来湘创业。
  为此,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指导意见》及《“十一五”期间湖南省引进战略投资者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努力在优化发展环境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在继续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程序的基础上,大力推广电子政务,提高机关效能,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健全信用体系,打击商业贿赂,坚决清理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努力形成政通人和、安定有序、蓬勃向上、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为战略投资者来湘创业扫除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障碍,消除投资者的思想顾虑。
  借着优化发展环境的东风,湖南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争取国际资本、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为新型工业化破解资金瓶颈。对外,展开了一系列以“经济外交”为主旨的“大使外交”、“高管外交”。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频频会见美、日、德、英、法、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的议长、驻华大使、政府部长、经贸代表团、银行家、大企业高管、世界500强首脑。对内,“广交朋友、遍寻支持”。邀请中央各金融部门、各金融机构总部负责人在北京座谈扩大合作领域。组织600名中国青年企业家湖南行,在湘签订投资合同金额总计108.85亿元。摩根士丹利高管Andrew Wise说:“我们发现,湖南不光是经济上非常开放,而且对企业家非常友好,对外资的进入,态度很积极。今后,摩根将更加关注湖南,希望能与更多湖南企业家合作。”
  省委、省政府优化发展环境的举措收到了良好成效。2006年,全年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84个,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5.93亿美元,增长25.1%。全省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41个,增长58.4%。世界500强已有40家在湘投资设立企业。全年实际引进内资885亿元,增长26%。到位资金5000万元以上项目403个,到位资金1亿元以上项目96个。第一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期间,湖南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276个,合同引资84.4亿美元,签订内资合同项目391个,合同引资607亿元。第四届“珠洽会”,全省签约项目797个,合同引资1981.1亿元。
  千帆竞发,潮涌三湘。科学发展促崛起,全省新型工业化的行动扎实而有效,一个经济强省正在崛起!◆
其他文献
刘伯承在《回顾长征》中描述:“部队在12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3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这一论述,精辟地道出了通道转兵的重大历史意义。中央红军长征胜利70年了,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穿越时空隧道,去感受当年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场,探寻永载史册的通道转兵的历史背景。    湘江战役的启示    由于王明“左”倾冒险
期刊
萧华是著名组诗《长征组歌》的作者。他的人生颇具传奇色彩:11岁就因投身革命、才华出众成为江西老革命根据地有名的“赤崽”,13岁任兴国第一任团县委书记,17岁担任“少共国际师”政委,18岁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19岁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20岁任八路军东进抗日纵队司令员。1955年,他39岁即被授予上将军衔,是我军最年轻的上将。少年英雄的萧华,忠诚、激昂、浪漫,多才多艺,深得毛泽东、周恩来
期刊
红军长征队伍先后经过湖南42个县(市),足迹遍及三湘四水,湖南人民满怀革命的朴素情怀,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为红军带路,站岗放哨,洗衣做饭,缝制军衣,安置伤病员,还把大批青年送去当红军。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期间,全省参加红军的达1万人以上。他们不怕牺牲,与英勇的红军生死相依,谱写了一曲曲军爱民,民拥军的动人赞歌。    白石渡扩红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在赣县玉母渡至信丰县新田之间
期刊
湘桂边界,湘江源区,古朴幽静,山奇水碧,风光旖旎。但在1934年11月,这片宁静的土地上却发生了红军长征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湘江战役。  当时,国民党数十万大军将中共中央机关和数万中央红军包围在湘南和湘桂边境地区,在博古、李德的错误领导下,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冒险西渡湘江。  在此生死存亡之际,彭德怀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安危,在湘江战役中承担起了最紧迫、最困难的任务,为中国革命度过这一最危急的时刻做
期刊
“远涉大洋路千重,爱我中华情不违。异国生财华运发,故乡改革解囊追。神州开拓助龙舞,西部进军策马飞。力促和平为一统,丹心一片树丰碑。”这首诗是广东的一位诗人对在海外从事祖国和平统一工作、且卓有成效的旅美湘籍爱国华人潘维疆的赞美, 它形象地描绘了潘维疆的一片爱国丹心。    牢记父亲遗训:立志维护祖国疆土完整    潘维疆原籍湖南长沙,1939年出生于书香门第,兄弟姐妹12个,他排行老六。1946年,
期刊
倍受世人瞩目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1月5日胜利闭幕,新中国外交史上浓墨重彩的盛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友谊、和平、合作、发展”的峰会主题,成为中国和非洲以及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次峰会是中非友好关系史上规摸最大、层次最高的中非领导人集体对话的盛会,也是中国外交史上空前的会议。非洲贵宾们带着东方国度的友情与祝福,自6日起陆续踏上归程。作为我国礼仪大使之一,笔者肩负使命,有幸参与了一周的迎宾送客工作,
期刊
20世纪80年代,我曾在南太地区工作。我当时常驻斐济,是驻斐济大使兼使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并受权代管我国在法属波利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两地区的领侨、经贸和文化事务。斐、基、瓦三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基里巴斯和瓦努阿图均被联合国划入最不发达国家之列。这些岛国最大的共同特点是:水域辽阔,国土分散。为此,岛与岛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来往,都离不开飞机和船舶。三国虽然都有自己的航空公司,但均因国力薄弱,机少
期刊
1906年农历8月30日出生在湖南省邵东县周官桥乡司马冲村的左洪涛,1926年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同年,左洪涛经恽代英、萧楚女介绍,加入青年军人同志会,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淞沪战场右翼军总指挥兼第八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亲自出马拜访北伐时期的老友郭沫若,请求他襄助,组建一个类似北伐军部队的政治部。郭沫若会同周恩来、潘汉年、刘晓等,很快就召集了左洪涛、杜国庠
期刊
近年来,洞口县党史征集、党史研究和党史宣传工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洞口县委党史研究室连续6年被评为邵阳市党史系统先进单位,并荣获“全省党史系统2005-2006年先进集体”称号。说到这些,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龙会清深有感触地说:多亏了全县拥有一批关心党史、热爱党史、献身党史的党史联络员,他们像老黄牛一样,在党史这块园地辛勤耕耘,有效地推动了党史工作。    献计献策 充实队伍    县党史联络组成立以
期刊
几年前媒体曾报道过张家界市红军侯昌千一家8口长征的故事。其实,这“一家8口”是又准确又不准确的。说它准确,是因为当年侯家上路长征的确实是8口人;说它不准确,是因为还有一位看不见的怀在母亲肚子里长征的没算。由于这位母亲命途多舛,第二年就消失在长征途中,这位母亲肚子里的小生命,也就不知道是否生了下来,如果生下来了,又在何方?侯家几代人苦苦寻觅60多年不见踪影。直到2004年,奇迹才发生——一位70岁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