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在立德树人教育纲领指引下,淮安市实验小学幸福课堂建设立足校情与师生成长,通过资源建设、方式变革、路徑延伸、过程管理等方面有序推进,将幸福文化有效融入课堂生态,为学生幸福的教育生活奠基。
关键词:学生成长;幸福课堂;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A-0028-04
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说:“幸福在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都能找到。要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真正幸福,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这两个领域都必须被视为是很重要的。”适逢国家课程改革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淮安市实验小学积极审视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办幸福教育,建幸福学校,当幸福老师,育幸福学生”的主张适时写入了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弹奏出以“幸福”为旗帜的文化主旋律。
一、从需求出发,提出“幸福课堂”教学主张
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阵地,当下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知识本位现象,课堂教学中脱离儿童、脱离生活等现实问题也并非个案。我们总觉得课堂缺失了点味道——有的看似滴水不漏,实则缺少点本应弥散的“趣味”;有的看似洋洋洒洒,实则缺少点本应散发的“韵味”;有的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缺少点本应坚守的“真味”……师生的幸福感缺失成为课堂内涵提升的重要瓶颈。“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建设”成为我们打破课堂壁垒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
1.建设幸福课堂,契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把“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作为主要任务。教育改革的政策越来越清晰地指向课堂教学改革,指向师生成长发展的主要阵地。
2.建设幸福课堂,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淮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将学校内涵发展作为学校成长的主线。无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轻负高质”的实践探索,还是21世纪“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无不显现着实小人对于学校特色发展、高质发展、内涵发展的不懈追求。新阶段,学校立足课堂教学,深入改革创新,对“幸福课堂”的样态、要素、属性将进行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使学校的研究生态发生变化,教师的研究能力得以提升,学校内在基质与课堂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
3.建设幸福课堂,体现教育的责任担当
淮安市实验小学作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学校,理应积极发挥实验性。通过建设幸福课堂,带动教育集团内以及区域发展共同体学校的教学改革乃至整体转型变革,对区域内学校产生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从校本延展,梳理“幸福课堂”研究基础
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建设力图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学管理助推等维度,实现师生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的课堂状态,进一步凸显“人”在课堂中的价值与生命状态,提升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展望未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课堂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
1.实践建构了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文化
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效结合,积极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形成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指向,建立了“一二三四五”课堂文化,为打造“幸福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一”指以“做幸福的人”为理念;“二”指以“快乐成长,职业幸福”为二维目标;“三”指以“全纳、差异、保底”为三育原则;“四”指以“生本、生态、生活、生长”为四生课程;“五”指构建富有“儿童味、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成长味”的五味幸福课堂。
2.引领营造了聚焦幸福课堂的研究氛围
学校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幸福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基于苏教版教材的幸福课堂实践研究”“提升儿童语文学习幸福感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幸福感的策略研究”等。“基于校本的幸福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被省教研室评为省级一等奖,“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评定为“精品课题”,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资助项目”,有效助推了幸福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
3.梯次培养了善学乐教的教师团队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近五年,学校承办省市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及教学基本功比赛近50场次,展示幸福课堂研讨课600余节,开展幸福课堂教研活动1200余场,举行教育集团暨发展共同体幸福课堂优课巡展200余节。学校教师有30多人次在省、市级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有200人次参加市级以上教学观摩活动,有120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学科教学评比活动。2014年4月,受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委托,学校高质量完成了以“幸福”为关键词的《指向有意义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供全省教师在线学习。
三、向未来发展,探寻幸福课堂建设的实践策略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在这期间,我们努力寻找幸福课堂建设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契合点、连接点,寻求课堂建设落地生根的契机和力量,试图在核心素养观照下建设幸福课堂。
1.推进资源建设,创设幸福课堂的生态空间
资源创设能为幸福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与选择性。我们尝试在传统教室与功能教室之间形成有效渗透,通过建设功能齐全的主题式物理教学环境,构建功能学习区,赋予学生充足的学习体验感、真实感、获得感、存在感,逐步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在学科教学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幸福课堂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教学视野,开发课程资源,最大化地挖掘教育教学资源的育人价值。 (1)建设多元的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可能
教师立足学科、立足班本、立足幸福课堂创建,开发富有特色的资源建设空间,在突围中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自觉变革。推选出来的学生“小学者”与出访班级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将优秀的行为习惯、交往能力、阳光自信的心态带给更多的同学,成为幸福课堂创建的有效尝试。同时,我们还积极建设以下空间:一是STEAM学习综合体。通过设备改造,单独增设九项STEAM相关课程。逐步建设学校的STEAM教育基地,在主题规划、模型搭建、程序编排、实验调试等方面都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新思维。二是云教室。我们通过整合,将教学展示、教学研讨、学生主题学习等过程资源存储在云端,教育集团的师生可以实时共享互通,彰显“教师发展共同体”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资源优势。三是功能区。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课堂学习资源,将传统教室与主题式功能教室环境按照三个区域来规划,即体验功能中心、互动功能中心、展示功能中心。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参照,进一步明晰“烹饪教室”“阅读书吧”“梦想剧场”“学科实验室”等区域的主题功能,将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纳入功能区的系统构建中。
(2)建构完整的教学系统链,为学生完整人格培养提供支撑
整合学科与活动资源,将散点活动纳入教学系统视野。幸福课堂建设以六年为学习时间轴,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研究坐标,基于学科基础、学习基础、思维基础、人际交往、工具使用、自主发展等要素,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幸福人生、健康生活、人文情怀、实践创新、信息技术、艺术审美等六大领域),开发最合宜的特色教学环境,将原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形式转型提升,促进教与学的方式改变。
2.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建构持续生长的生动课堂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例研讨等方式提炼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特质,并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以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为载体,通过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形成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普适性的幸福课堂教学范式。积极开展幸福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堂里有挑战的欲望、能安静地思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建构持续生长的生动课堂,引领师生自觉、健康、幸福地成长。
(1)践行“三育”原则,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三育”是指全纳教育、保底教育、差异教育。全纳教育即“一个不能少”,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保底教育即“一个不掉队”,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发展、有提高。差异教育即“成就每一个”,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2)加强教学方式研究,为学生形成创优创新品质提供土壤
立足于学校常态课堂,分学科、分年级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从中梳理、建构具有普适意义的教学模式与课堂实践经典范例。在普适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变式研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系列化的样态,引领幸福课堂建设。比如:语文学科以“班传写作”为抓手进行习作教学尝试,以强化单元“类结构”呈现形式,在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背景下聚焦学生人文底蕴,开展童心语文教学实践;数学学科将“自主的数学活动、培植智慧的动态生成、催人创造的学习氛围、助人成长的情感体验”渗透到教学的始终,在童真与理性中感悟数学;英语学科开展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语感训练;音乐学科巧妙融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美术学科以“民间美术”为视角开展创意实践,增强审美意趣熏染;品德学科围绕资源创生,开发“体验”式审美德育课堂的育人价值;等等。
3.拓展实施路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幸福课堂致力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进而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活动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渐进式转变
幸福课堂建设努力将学科与活动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化与有效延伸。比如:语文学科以六年为“长程”視野,将“课堂 读书节”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动态发展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在数学学习中,基于学科教学的小课题(小调查)研究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品质,将数字幻想画、知识擂台赛、魔尺魔方秀与实践活动整合,在科学探索、质疑追问、求真务实的精神氛围中感悟数学的张力与文化的魅力。
(2)主题体验: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化推进
课堂的主体地位不是标签式的赋予,而是让学生拥有真切的存在感。于是,佩戴标识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开始担负起科技馆解说员的职责;校“绿茵”环保社团发起种植爱心林、废物利用、发放环保倡议书、走上街头清除小广告等多项公益活动;“假日小队”开展报纸义卖送温暖、艺术展演进养老院等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自然中亲近自然,在担当中学会担当,在创新中学会创新。
4.强化教学管理,推进幸福课堂研究进程
幸福课堂建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注重课堂的过程管理,建立课堂评价体系,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研究力、学习力和实践智慧,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拥有职业的幸福。着力教学管理的整体变革,降低管理重心,从问题出发,找准教学管理的起点。根据师生成长的需要,重建课堂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堂文化、教研文化和师生关系。激发师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教学共同体,让教师在志趣合一、能力互助、目标聚焦的幸福课堂中锤炼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
(1)改善教研文化,激活教师研究的内驱力
重构学科教研组、学科中心教研组、教师特长研究组等,借助网络平台,依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建工作室,带动某一学科(领域)的全体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根据幸福课堂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学校层面工作室,比如学校STEAM研究坊。组内的教师又分别组建了多个微型团队,如机器人团队、3D与美术整合研究团队、美国培生STEAM研究团队等,通过技术支持,从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专业与特长等维度激活教师自主研究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2)改革評价体系,加强对学习的过程监控
我们致力于建立“五味”课堂评价体系。“儿童味”: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教学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能让儿童想学、乐学、会学;“学科味”:突出学科的本质属性,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生活味”: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文化味”:挖掘学科本身承载的文化因素,让学习成为学科的文化之旅;“成长味”:学生学有所得,兴趣得到激发和满足,学习方法、能力等得到优化和提升。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儿童味是基础,是起点,犹如一根红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是对学习资源选取、组织、呈现和学习方式选择优化的要求,成长味是目的,也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与反馈。
责任编辑:丁伟红
Construction of Happy Classroom for Students’ Growth
CHEN Guang-dong
(Huai’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uai’an 223002, 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help students gain happin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al program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on, our school constructs happy classroom on the basis of school reality and teacher-student growth by virtue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yle transformation, path extension and process administration, which has effectively integrated happy culture into classroom ecology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happines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tudent’s growth; happy classroom; construction
关键词:学生成长;幸福课堂;建设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7A-0028-04
美国学者内尔·诺丁斯说:“幸福在当代生活的各个领域(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都能找到。要得到完整意义上的真正幸福,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这两个领域都必须被视为是很重要的。”适逢国家课程改革大发展大变革时期,淮安市实验小学积极审视人与人、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将“办幸福教育,建幸福学校,当幸福老师,育幸福学生”的主张适时写入了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发展规划,弹奏出以“幸福”为旗帜的文化主旋律。
一、从需求出发,提出“幸福课堂”教学主张
作为学校建设的重要阵地,当下的课堂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着知识本位现象,课堂教学中脱离儿童、脱离生活等现实问题也并非个案。我们总觉得课堂缺失了点味道——有的看似滴水不漏,实则缺少点本应弥散的“趣味”;有的看似洋洋洒洒,实则缺少点本应散发的“韵味”;有的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缺少点本应坚守的“真味”……师生的幸福感缺失成为课堂内涵提升的重要瓶颈。“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建设”成为我们打破课堂壁垒的重要出发点和归宿点。
1.建设幸福课堂,契合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江苏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把“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质量保障体系,实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行动计划”作为主要任务。教育改革的政策越来越清晰地指向课堂教学改革,指向师生成长发展的主要阵地。
2.建设幸福课堂,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淮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校,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始终将学校内涵发展作为学校成长的主线。无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轻负高质”的实践探索,还是21世纪“幸福教育”的实践研究,无不显现着实小人对于学校特色发展、高质发展、内涵发展的不懈追求。新阶段,学校立足课堂教学,深入改革创新,对“幸福课堂”的样态、要素、属性将进行实践探索和反思总结,使学校的研究生态发生变化,教师的研究能力得以提升,学校内在基质与课堂形态发生根本性改变。
3.建设幸福课堂,体现教育的责任担当
淮安市实验小学作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学校,理应积极发挥实验性。通过建设幸福课堂,带动教育集团内以及区域发展共同体学校的教学改革乃至整体转型变革,对区域内学校产生示范引领作用,更好地促进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从校本延展,梳理“幸福课堂”研究基础
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建设力图通过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式变革、教学管理助推等维度,实现师生爱教爱学、会教会学、教会学会的课堂状态,进一步凸显“人”在课堂中的价值与生命状态,提升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展望未来,我们有必要对目前课堂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与反思。
1.实践建构了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文化
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有效结合,积极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形成了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价值指向,建立了“一二三四五”课堂文化,为打造“幸福课堂”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一”指以“做幸福的人”为理念;“二”指以“快乐成长,职业幸福”为二维目标;“三”指以“全纳、差异、保底”为三育原则;“四”指以“生本、生态、生活、生长”为四生课程;“五”指构建富有“儿童味、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成长味”的五味幸福课堂。
2.引领营造了聚焦幸福课堂的研究氛围
学校成功申报省级课题“幸福教育理念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基于苏教版教材的幸福课堂实践研究”“提升儿童语文学习幸福感的实践研究”,市级课题“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幸福感的策略研究”等。“基于校本的幸福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被省教研室评为省级一等奖,“幸福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被省教育科学规划办评定为“精品课题”,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资助项目”,有效助推了幸福课堂建设的实践研究。
3.梯次培养了善学乐教的教师团队
学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近五年,学校承办省市级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及教学基本功比赛近50场次,展示幸福课堂研讨课600余节,开展幸福课堂教研活动1200余场,举行教育集团暨发展共同体幸福课堂优课巡展200余节。学校教师有30多人次在省、市级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有200人次参加市级以上教学观摩活动,有120人次参加市级以上学科教学评比活动。2014年4月,受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委托,学校高质量完成了以“幸福”为关键词的《指向有意义学习的小学数学课堂研究》,供全省教师在线学习。
三、向未来发展,探寻幸福课堂建设的实践策略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的概念。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京发布。在这期间,我们努力寻找幸福课堂建设与发展核心素养的契合点、连接点,寻求课堂建设落地生根的契机和力量,试图在核心素养观照下建设幸福课堂。
1.推进资源建设,创设幸福课堂的生态空间
资源创设能为幸福课堂的有效实施提供丰富的可能性与选择性。我们尝试在传统教室与功能教室之间形成有效渗透,通过建设功能齐全的主题式物理教学环境,构建功能学习区,赋予学生充足的学习体验感、真实感、获得感、存在感,逐步实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转变,在学科教学中形成较为成熟的幸福课堂生态空间。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教学视野,开发课程资源,最大化地挖掘教育教学资源的育人价值。 (1)建设多元的课堂教学空间,为学生自主发展提供可能
教师立足学科、立足班本、立足幸福课堂创建,开发富有特色的资源建设空间,在突围中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自觉变革。推选出来的学生“小学者”与出访班级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将优秀的行为习惯、交往能力、阳光自信的心态带给更多的同学,成为幸福课堂创建的有效尝试。同时,我们还积极建设以下空间:一是STEAM学习综合体。通过设备改造,单独增设九项STEAM相关课程。逐步建设学校的STEAM教育基地,在主题规划、模型搭建、程序编排、实验调试等方面都体现了学科整合的新思维。二是云教室。我们通过整合,将教学展示、教学研讨、学生主题学习等过程资源存储在云端,教育集团的师生可以实时共享互通,彰显“教师发展共同体”与“学生学习共同体”的组织与资源优势。三是功能区。通过顶层设计,优化课堂学习资源,将传统教室与主题式功能教室环境按照三个区域来规划,即体验功能中心、互动功能中心、展示功能中心。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为参照,进一步明晰“烹饪教室”“阅读书吧”“梦想剧场”“学科实验室”等区域的主题功能,将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纳入功能区的系统构建中。
(2)建构完整的教学系统链,为学生完整人格培养提供支撑
整合学科与活动资源,将散点活动纳入教学系统视野。幸福课堂建设以六年为学习时间轴,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研究坐标,基于学科基础、学习基础、思维基础、人际交往、工具使用、自主发展等要素,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幸福人生、健康生活、人文情怀、实践创新、信息技术、艺术审美等六大领域),开发最合宜的特色教学环境,将原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形式转型提升,促进教与学的方式改变。
2.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建构持续生长的生动课堂
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课例研讨等方式提炼指向学生成长的幸福课堂特质,并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广泛的价值认同。以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学为载体,通过教与学的方式变革,形成具有科学性、可行性、普适性的幸福课堂教学范式。积极开展幸福课堂教学实践,让学生在课堂里有挑战的欲望、能安静地思考,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建构持续生长的生动课堂,引领师生自觉、健康、幸福地成长。
(1)践行“三育”原则,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三育”是指全纳教育、保底教育、差异教育。全纳教育即“一个不能少”,相信每个学生的内心世界都有着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保底教育即“一个不掉队”,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发展、有提高。差异教育即“成就每一个”,为不同的学生创造不同的发展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2)加强教学方式研究,为学生形成创优创新品质提供土壤
立足于学校常态课堂,分学科、分年级进行教学方式的研究,从中梳理、建构具有普适意义的教学模式与课堂实践经典范例。在普适性的基础上,加强教学变式研究,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系列化的样态,引领幸福课堂建设。比如:语文学科以“班传写作”为抓手进行习作教学尝试,以强化单元“类结构”呈现形式,在个性化、差异化、自主化背景下聚焦学生人文底蕴,开展童心语文教学实践;数学学科将“自主的数学活动、培植智慧的动态生成、催人创造的学习氛围、助人成长的情感体验”渗透到教学的始终,在童真与理性中感悟数学;英语学科开展以“绘本阅读”为载体的语感训练;音乐学科巧妙融合“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美术学科以“民间美术”为视角开展创意实践,增强审美意趣熏染;品德学科围绕资源创生,开发“体验”式审美德育课堂的育人价值;等等。
3.拓展实施路径,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
幸福课堂致力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重在强调学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进而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活动创新:学生学习方式的渐进式转变
幸福课堂建设努力将学科与活动整合,实现课堂教学的功能最大化与有效延伸。比如:语文学科以六年为“长程”視野,将“课堂 读书节”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动态发展的“人文素养课程体系”。在数学学习中,基于学科教学的小课题(小调查)研究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品质,将数字幻想画、知识擂台赛、魔尺魔方秀与实践活动整合,在科学探索、质疑追问、求真务实的精神氛围中感悟数学的张力与文化的魅力。
(2)主题体验:学生学习过程的课程化推进
课堂的主体地位不是标签式的赋予,而是让学生拥有真切的存在感。于是,佩戴标识的“红领巾志愿者”们开始担负起科技馆解说员的职责;校“绿茵”环保社团发起种植爱心林、废物利用、发放环保倡议书、走上街头清除小广告等多项公益活动;“假日小队”开展报纸义卖送温暖、艺术展演进养老院等实践活动。孩子们在自然中亲近自然,在担当中学会担当,在创新中学会创新。
4.强化教学管理,推进幸福课堂研究进程
幸福课堂建设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架构,注重课堂的过程管理,建立课堂评价体系,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教师研究力、学习力和实践智慧,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长的快乐,让每一位教师拥有职业的幸福。着力教学管理的整体变革,降低管理重心,从问题出发,找准教学管理的起点。根据师生成长的需要,重建课堂评价体系,建立新的课堂文化、教研文化和师生关系。激发师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教学共同体,让教师在志趣合一、能力互助、目标聚焦的幸福课堂中锤炼专业能力,提升自身的生命质量。
(1)改善教研文化,激活教师研究的内驱力
重构学科教研组、学科中心教研组、教师特长研究组等,借助网络平台,依托学科专家和骨干教师组建工作室,带动某一学科(领域)的全体教师开展常态化研修。根据幸福课堂建设的整体规划,建立学校层面工作室,比如学校STEAM研究坊。组内的教师又分别组建了多个微型团队,如机器人团队、3D与美术整合研究团队、美国培生STEAM研究团队等,通过技术支持,从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专业与特长等维度激活教师自主研究的内驱力,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2)改革評价体系,加强对学习的过程监控
我们致力于建立“五味”课堂评价体系。“儿童味”:课堂是儿童成长的地方,以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教学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能让儿童想学、乐学、会学;“学科味”:突出学科的本质属性,遵循学科本身的规律;“生活味”:注重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原有的学习经验;“文化味”:挖掘学科本身承载的文化因素,让学习成为学科的文化之旅;“成长味”:学生学有所得,兴趣得到激发和满足,学习方法、能力等得到优化和提升。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儿童味是基础,是起点,犹如一根红线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科味、生活味、文化味是对学习资源选取、组织、呈现和学习方式选择优化的要求,成长味是目的,也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与反馈。
责任编辑:丁伟红
Construction of Happy Classroom for Students’ Growth
CHEN Guang-dong
(Huai’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Huai’an 223002, China)
Abstract: The primary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help students gain happiness. Under the guidance of educational program of morality and cultivation, our school constructs happy classroom on the basis of school reality and teacher-student growth by virtue of resource construction, style transformation, path extension and process administration, which has effectively integrated happy culture into classroom ecology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happines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student’s growth; happy classroom; construction